《少小離家老大回》

《少小離家老大回》

賀知章在天寶三載(744),辭去朝廷官職,告老返回故鄉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時已八十六歲,這時,距他中年離鄉已有五十多個年頭了。人生易老,世事滄桑,心頭有無限感慨。《回鄉偶書》的“偶”字,不只是說詩作得之偶然,還泄露了詩情來自生活、發於心底的這一層意思。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回鄉偶書

小少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摧。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作者簡介

《少小離家老大回》《少小離家老大回》
知章,會稽永興人,太子洗馬德仁之族孫也。少以文詞 知名,舉進士。初授國子四門博士,又遷太常博士,皆陸象先 在中書引薦也。開元十年,兵部尚書張說為麗正殿修書使,奏 請知章及秘書員外監徐堅、監察御史趙冬曦皆入書院,同撰 《六典》《文纂》等,累年,書竟不就。後轉太常少卿。
十三年,遷禮部侍郎,加集賢院學士,又充皇太子侍讀。 是歲,玄宗封東嶽,有詔應行從群臣,並留於谷口,上獨與宰 臣及外壇行事官登於岳上齋宮之所。初,上以靈山清潔,不欲 喧繁,召知章講定儀注,因奏曰:“昊天上帝君位,五方諸帝 臣位,帝號雖同,而君臣異位。陛下享君位於山上,群臣祀臣 位於山下,誠足垂範來葉,為變禮之大者也。然禮成於三獻, 亞終合於一處。”上曰:“朕正欲如是,故問卿耳。”於是敕: “三獻于山上行事,五方帝及諸神座於下壇行事。”俄屬惠文 太子薨,有詔禮部選挽郎,知章取捨非允,為門蔭子弟喧訴盈 庭。知章於是以梯登牆,首出決事,時人鹹嗤之,由是改授工 部侍郎,兼秘書監同正員,依舊充集賢院學士。俄遷太子賓客、 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秘書監。
知章性放曠,善談笑,當時賢達皆傾慕之。工部尚書陸象 先,即知章之族姑子也,與知章甚相親善。象先常謂人曰: “賀兄言論倜儻,真可謂風流之士。吾與子弟離闊,都不思之, 一日不見賀兄,則鄙吝生矣。”知章晚年尤加縱誕,無復規儉, 自號“四明狂客”,又稱“秘書外監”,遨遊里巷。醉後屬詞, 動成捲軸,文不加點,鹹有可觀。又善草隸書,好事者供其箋 翰,每紙不過數十字,共傳寶之。
時有吳郡張旭,亦與知章相善。旭善草書,而好酒,每醉 後號呼狂走,索筆揮灑,變化無窮,若有神助,時人號為張顛。 天寶三載,知章因病恍惚,乃上疏請度為道士,求還鄉里, 乃舍本鄉宅為觀。上許之,仍拜其子典設郎曾為會稽郡司馬, 仍令侍養。御製詩以贈行,皇太子以下鹹就執別。至鄉無幾壽 終,年八十六。
肅宗以侍讀之舊,乾元元年十一月詔曰:故越州千秋觀道 士賀知章,器識夷淡,襟懷和雅,神清志逸,學富才雄,挺會 稽之美箭,蘊崑岡之良玉。故飛名仙省,侍講龍樓,常靜默以 養閒,因談諧而諷諫。以暮齒辭祿,再見款誠,願追二老之蹤, 克遂四明之客。允葉初志,脫落朝衣,駕青牛而不還,狎白衣 而長往。丹壑非昔,人琴兩亡,惟舊之懷,有深追悼,宜加縟 禮,式展哀榮。可贈禮部尚書。
先是神龍中,知章與越州賀朝、萬齊融,揚州張若虛、邢 巨,湖州包融,俱以吳、越之士,文詞俊秀,名揚於上京。朝 萬[一華按:“萬”字衍。]止山陰尉,齊融崑山令,若虛兗州 兵曹,巨監察御史。融遇張九齡,引為懷州司戶、集賢直學士。 數子人間往往傳其文,獨知章最貴。

作品賞析

這一首寫於初來乍到之時,抒寫久客傷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詩人置身於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之中,一路迤邐行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華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離家”與“老大回”的句中自對,概括寫出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暗寓自傷“老大”之情。次句以“鬢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頂承上句,具體寫出自己的“老大”之態,並以不變的“鄉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鄉,故鄉可還認得我嗎”之意,從而為喚起下兩句兒童不相識而發問作好鋪墊。

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一幅自畫像,轉而為富於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只是淡淡的一問,言盡而意止;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老邁衰頹與反主為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中了。全詩就在這有問無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

就全詩來看,一二句尚屬平平,三四句卻似峰迴路轉,別有境界。後兩句的妙處在於背面敷粉,了無痕跡:雖寫哀情,卻借歡樂場面表現;雖為寫己,卻從兒童一面翻出。而所寫兒童問話的場面又極富於生活的情趣,即使我們不為詩人久客傷老之情所感染,卻也不能不被這一饒有趣味的生活場景所打動。

作品評價

陸遊說過:“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鄉偶書》之成功,歸根結底在於詩作展現的是一片化境。詩的感情自然、逼真,語言聲韻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樸實無華,毫不雕琢,讀者在不知不覺之中被引入了詩的意境。象這樣源於生活、發於心底的好詩,是十分難得的。

作品現實意義

 被兩岸詩歌愛好者共同吟誦的,不僅有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的《回鄉偶書》,也有余光中面對海峽寫下的《鄉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