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聽之,終和且平。
伐木許許,釃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諸父。寧適不來,微我弗顧,於粲灑掃,陳饋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諸舅,寧適不來,微我有咎。
伐木於阪,釃酒有衍,籩豆有踐,兄弟無遠。民之失德,乾餱以愆,有酒湑我,無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飲此湑矣。
今譯
咚咚作響伐木聲,嚶嚶群鳥相和鳴。鳥兒出自深谷里,飛往高高大樹頂。小鳥為何要鳴叫?只是為了求知音。仔細
端詳那小鳥,尚且求友欲相親。何況我們這些人,豈能不知重友情。天上神靈請聆聽,賜我和樂與寧靜。
伐木呼呼斧聲急,濾酒清純無雜質。既有肥美羊羔在,請來叔伯敘情誼。即使他們沒能來,不能說我缺誠意。打掃房屋示隆重,嘉肴八盤桌上齊。既有肥美公羊肉,請來舅親聚一起。即使他們沒能來,不能說我有過失。
伐木就在山坡邊,濾酒清清快斟滿。行行籩豆盛珍饈,兄弟敘談莫疏遠。有人早已失美德,一口乾糧致埋怨。有酒濾清讓我飲,沒酒快買我興酣。鼕鼕鼓聲為我響,翩翩舞姿令我歡。等到我有閒暇時,一定再把酒喝完。
注釋
伐木丁丁,鳥鳴嚶嚶。——伐木聲丁丁,鳥鳴聲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出自僻靜山谷,遷往去作棟樑之
木。(喬[qiáo]遷[qiān]:“喬遷”一詞之意自此始有,喻指自低處升高處。後喻人搬到好地方居住或升官。)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嚶嚶的鳴呀,是求它友好的叫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看那鳥呀,也有求友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況且人呀,不求友誼產生?(矧[shěn]:況且;而況。伊[yī]:語助詞。用於句中,無義。)神之聽之,終和且平。——神奇的聽它,總是和諧又輕平。
伐木許許,釃酒有藇!——伐木多多,斟酒有木(葉)皿!(釃[shī]:斟。藇[xù]:古解為“(酒)甘美”。存疑。按字意及句理,此句中沒“用甘美斟酒”的道理。“與”象形於器皿,上加“草”,意指臨時以“草木”或“寬闊樹葉”等做的飲酒器皿。)既有肥羜,以速諸父。——既得到肥小羊,以請眾位師傅。(羜[zhù]:出生五個月的小羊。亦泛指未長大的小羊。速[sù]:召,請。父[fǔ]:同“甫”。對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稱。延伸為“師傅”。)
寧適不來,微我弗顧。——寧願疏遠不來,不是我沒知會。(適[shì]:“適”的簡化字。“啇”本意“樹根”,坐車走開,意指“疏遠”。寧[nìng]:寧可;寧願。竟;乃。豈;難道。微[wēi]:非,不是。顧[gù]:照顧;照應。知會。)於粲灑掃,陳饋八簋。——以精米洗盡,陳列食物八簋。(粲[càn]:精米。灑[xǐ]:“洗”的古字。掃[sǎo]:盡;全部。陳[chén]:陳列;擺著。饋[kuì]:食物。贈送。猶周濟。簋[guǐ]:古代祭祀宴享時盛黍稷的器皿。一般為圓腹,侈口,圈足。商代的簋多無蓋、無耳或有二耳。西周和春秋的簋常帶蓋,有二耳,四耳。)
既有肥牡,以速諸舅。——既得到肥壯公羊,以請眾位兄弟。(舅[jiù]:舅父。即母之兄或弟。稱妻之兄或弟為大舅或小舅。也泛指兄弟。)寧適不來,微我有咎。——寧願疏遠不來,不是我有過失。(咎[jiù]:罪過;過失。)
伐木於阪,釃酒有衍。——伐木在山坡,斟酒有歡樂。(阪[bǎn]:山坡;斜坡。衍[yǎn]:謂恣意歡樂。)籩豆有踐,兄弟無遠。——物器有分離,兄弟情沒有疏遠。民之失德,乾餱以愆。——民的沒有得到,乾糧也即耽誤。(德[dé]:通“得”。得到。餱[hóu]:食糧;乾糧。愆[qiān]:罪過,過失;耽誤。)
有酒湑我,無酒酤我——有酒我歡樂,無酒我買酒。(湑[xǔ]:歡樂。酤[gū]:買酒。)坎坎鼓我,蹲蹲舞我——道路不平使我振作,歪歪曲曲讓我舞動。醉態之述。(坎[kǎn]坎[kǎn]:指坑,連用指道路不平。鼓[gǔ]:激發;振作。蹲[dūn]蹲[dūn]:屈曲;歪斜。連用指歪歪曲曲。)迨我暇矣,飲此湑矣——趁著我閒暇呀,飲此歡樂呀。(迨[xiá]:空閒;閒暇。從容;悠閒。)
鑑賞
《毛詩序》云:“《伐木》,燕朋友故舊也。至天子至於庶人,未有不須友以成者。親親以睦,友賢不棄,不遺
故舊,則民德歸厚矣。”歷代學者一般也都認為這是一首宴享詩。但詩的作者及創作年代則前人沒有深考,我們認為:周厲王不聽“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勸諫,終於導致了國人暴動。同時也導致王室內部人心離散、親友不睦,政治和社會狀況極度混亂和動盪。周宣王即位初,立志圖復興大業。而欲舉大事,必先順人心。《伐木》一詩,正是宣王初立之時王族輔政大臣為安定人心、消除隔閡從而增進親友情誼而做。作者很可能就是召伯虎(詳見趙逵夫《論西周末年傑出詩人召伯虎》,收《詩經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在抒情方式之選擇上,《伐木》的作者採用了一種先迂迴後正面的表達方式。詩一開頭,就以“丁丁”的伐木聲和“嚶嚶”的鳥鳴聲,令我們仿佛置身於一個遠離塵世的仙境。在這裡,時間仿佛停止,一切自在自為。只有這伐木之聲和悅耳的鳥鳴在空曠的幽谷里迴蕩。一個孤獨的伐木者,一個出谷遷喬去尋找知音的鳥兒,這兩個意象在這仙境一般的氛圍中被不斷地進行視覺和聽覺上的重疊和加強:聲音使人聯想到形象,形象又賦於聲音特殊的內涵。從而最終幻化出一個遠離現實政治的、藉以寄託內心苦悶的超然之境。這一境界是詩人內心的人生理想在潛意識中迂迴曲折的表露。同時也是厲王暴政下朝臣們心有餘悸、不敢談論政治而另尋寄託的普遍心態。現實畢竟是現實,隨著這一比興手法的完結,作為政治家的詩人終於強迫自己面對這冷酷的存在世界:“相彼鳥矣,猶求友生。矧伊人矣,不求友生。”號召人們起來改變現實,敘親情,篤友誼,一切從頭開始。然後又申之以“神之聽之,終和且平”。從人情天理處說起,避開政治而為政治,這就是詩人既體察人心,又深諳做詩勸戒之道的地方。
第二章,詩人批評了不顧情誼、互相猜忌的不良現象:“既有肥羜”,“於粲灑埽,陳饋八簋”,邀請“諸父”、“諸舅”而“不來”,又於我“弗顧”。顯然,這樣的局面是不利於重振祖業的政治理想的。第三章作者為失去的友情和親情而振臂高呼,他用飽經滄桑的筆調描繪著自己的希望和要求:普通人之間以誠相待絕不“乾餱以愆”。親友之間相互理解(“有酒湑我,無酒酤我”)、信任,和睦快樂地相處。人和者政必通,最後,作者又是以一個超越於現實之上的境界結束全詩:在咚咚的鼓聲伴奏下,人們載歌載舞、暢敘衷情……一派昇平景象。這分明是作為政治家的詩人中興周室之政治理想的藝術展示。
綜觀全詩,理想——現實——理想,三重境界的轉換,既生動地表達了作者順人心、篤友情的願望,又造成了詩歌虛實相生的意境美。還給我們提供了一種以意境的營造為手段的構思方法。此詩對友情的歌頌給後世留下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以致“嚶鳴”一詞常被人用做朋友間同氣相求或意氣相投的比喻。
伐木工序
森林採伐作業的第一道工序。又稱伐樹、放樹。一般在指定的伐區上,首先確定立木伐倒方向,清理其周圍的障
礙物(灌木、雜草、積雪等),開闢安全道,然後將立木伐倒。伐木法分手工伐木、機械伐木兩種。用手工鋸或油鋸伐木時,先在樹幹伐倒方向一側的根部鋸出兩個平行或呈三角形的鋸口,即下鋸口。開口角度一般為30°~35°,深度一般為樹幹直徑的1/5~1/3。然後用斧或鋸把兩個鋸口間的木片剔出(稱抽片)。也可用鋸在立木根部先鋸一個水平鋸口,再用斧砍出一個斜面(稱砍口)。下鋸口完成後,在樹倒方向的反側、與樹幹軸線相垂直鋸一鋸口,稱上鋸口。其高度從下鋸口底面起一般為立木直徑的1/10,但下鋸的地方應在下鋸口開口高度的70~80%處,過高或過低都會使下鋸口表面不平整。鋸上鋸口時,邊鋸切邊加楔子,以防夾鋸;同時在上、下鋸口之間留下一定寬度的弦(稱留弦),以減緩樹倒速度。控制樹倒方向為了便於集材,防止損傷母、幼樹,保證作業安全、控制樹倒方向極為重要。利用斧、鋸伐木時,控制樹倒方向的措施有:①留三角形或梯形弦,弦的兩端寬度不等,窄端先折斷,使立木向弦的寬端方向扭轉,倒向預定方向;②打楔,在預定倒向的背面上鋸口內打入鋼製楔或使用液壓楔;③支桿,用支桿順著選定倒向支推樹幹。伐木工具及設備主要有斧、手工鋸、油鋸和自行式伐木機等,輔助工具有楔子、伐木千斤、支桿等。手工鋸,有單人用的彎把鋸和雙人用的快馬鋸。油鋸主要由發動機、傳動機構和鋸木機構組成,操縱方便,適用性強,是伐木作業的主要機械(見彩圖鏈鋸伐木)。自行式伐木機包括鋸切和抓持兩部分。鋸切由液壓剪或液壓鏈鋸完成;抓持是用抓持臂抓住樹幹,控制樹倒方向,生產效率高,作業安全可靠。20世紀70年代以來,為了從林地上獲得儘可能多的生物質,有些國家採用連根伐木的方法,其機械具有液壓切根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