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稱:寧願做傻瓜體裁:散文
作者:林清玄
作品原文
從前有一個禪師叫做“無相大師”。無相大師給弟子開示的時候,常常跟他們說:“修行就是要寧願做傻瓜,要有傻瓜的精神才可能證悟,才有可能開悟。”因為常常講,所有的弟子都已經記住了:“師父常常說寧做傻瓜。”
有一天突然下大雨,廟裡漏雨漏得稀里嘩啦,大師大聲叫弟子趕快來接雨,但是很多弟子不在,只剩兩個,聽到師父叫,趕快拿了桶來接雨。
一個弟子拿一個很小的桶子衝出來。無相大師看了就說:“雨下得那么厲害,漏了好幾個地方,只拿了一個這么小的桶子,真是傻瓜。”這個弟子就很不高興,心想:“匆匆忙忙跑出來接雨,結果師父還罵我傻瓜。”
第二個徒弟因為太緊張了,拿了一個竹簍子衝出來,要接雨的時候呆住了。無相大師心裡想:怎么傻成這樣?怎么有這么傻的徒弟?就很不高興地罵他說:“你真的是個大傻瓜!”這個弟子一聽,非常開心,心想:“師父一直都在鼓勵我們要做傻瓜,現在竟然說我是個大傻瓜,這一定是在讚嘆我了不起。”這樣起了歡喜心,心開意解,得到了開悟。這個弟子究竟開悟到什麼呢?
大概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第一,打破分別心。當我們聽到別人批評我們的語言的時候,我們可以生氣、不開心,我們也可以不生氣,寧可做傻瓜,很開心,就像我們看到一個碗,可以想:這個碗很漂亮,可惜破了一個洞。但也可以反過來想:這個碗雖然破了一個洞,但還是很漂亮!
第二,從悟的境界來講,傻瓜可能比較容易得到開悟,傻瓜並不是真傻,而是在生活裡面沒有心機,保持著一種純然的狀態。
我們不要對人生有那么多的計較,因為這個計較和分別,正好是阻礙我們開悟,或者認識人生真價值的東西,如果我們可以學習弟子,寧做傻瓜,那么我們就會生起單純的心。
就像我們修行,每天都花時間在那兒叨叨念念,是在做什麼?整天在那兒打坐,是要乾什麼?別人看起來是沒有價值的,如果你打坐一小時,給你一百元,你就覺得很有價值,但是不能用這樣子來衡量,因為這世間許多東西是無價的!
我們看到街上那些智障或者智力比較差的人,他們是非常單純,非常純淨的。我們通常沒有那么純淨,因為我們是聰明人,聰明人就是比較執著於“有”的人,要做一件事,一定要有效果,如果三天沒有效果就換一件事情。通常都比較實際,比較現實,比較會計算,比較會營謀,這樣的人叫“聰明人”。因此聰明人的生活是塞得滿滿的,他沒有心靈空間,他每天都在算,做這件事可以賺多少錢,明天加起來就賺多少錢,他永遠不會做賠錢的生意。
但是修行要反其道而行,修行要保持內在的空間,在世人都迷亂的時代,我們在內心裡清明就好,外表上寧可做傻瓜。
作品鑑賞
普通人的“修行要保持內在的空間,在世人都迷亂的時代,我們在內心裡清明就好,外表上寧可做傻瓜”,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就把一個深刻的道理講得如此的明白,如此的透徹,如此淺顯易懂。而且,作者所說的“傻瓜”,並非真正的傻瓜,而是外表上的大智若愚,韜光養晦,“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潔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品德。這,不正是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和時代的熱情呼喚嗎?!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像文中“無相大師”所說的,“要有傻瓜的精神才可能證悟,才有可能開悟”,何愁我們的社會不美好、不文明、不幸福?
作者的高明之處還在於他的舉重若輕,通過禪師與弟子的對話故事,順理成章地把自己所要表達的意思與思想“和盤”托出,可謂“寥寥數語,盡得風流”。
“我們不要對人生有那么多的計較,因為這個計較和分別,正好是阻礙我們開悟,或者認識人生真價值的東西,如果我們可以學習弟子,寧做傻瓜,那么我們就會生起單純的心。”不錯,如果我們能夠心無雜念,對人生和他人能多一點寬容,多一點大度,多一點友善,那么,不僅自己能夠“開悟”,能夠“認識人生真價值”,也能夠為別人帶來好處,收穫友誼,同享“美麗”。
本文哲理與事例相輔相成,遣詞造句口語化,增強了對客群的“親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