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她家娘親有交代, 靠山,山倒;靠男人,男人跑,女人靠自己最好! 所以,她十三歲開始立志當個女強人!瞧—— 新世代企業救火隊; 商界新彗星,現代財神爺化身的美麗佳人; 美麗又有才能,行事手腕不讓鬚眉的新時代女性…… 呵!上頭那些都是外界對她的評價嗎?那她真是當之無愧啊! 只是,她到底是個小女人, 她也渴望愛情,渴望有人疼, 而這個男人——這個鋒芒不外顯的男人,才是狠角色! 和他在一起真箇教人如沐春風的——舒服啊! 如果她同他告白,不知會不會嚇跑他? 不管了!先下手為強!誰要他碰上的是個女強人咧!嘿嘿……作者簡介
朱秀娟女士,台灣著名作家,籍貫江蘇鹽城人,畢業於『台灣銘傳商業女子專科學校』,曾在美國、香港及台北大機構工作多年。及後擔任“台灣一鑫企業有限公司” 負責人、“台灣震疆出版社” 負責人、“台灣震古有限公司”負責人和“台灣金笙傳播有限公司”負責人等。目前,是專職小說作者。
朱秀娟女士是台灣當代著名女作家。她創作勤奮多產,至今在台灣已出版的長篇小說及散文集共33部,其中,絕大多數由台灣最具實力的『皇冠出版社』出版及發行。朱秀娟女士憑藉長篇小說《女強人》一書,令其文學創作的生涯達到頂峰,蜚聲海內外,該書同時榮獲台灣“中山文藝獎”之肯定。而花了她前後近7年的時間寫成的120多萬字的巨著——《大時代》,進一步把其寫作生涯推向更上一層樓。
朱秀娟女士的創作目的很明確,就是要用文字留下自己思想的足跡。她的作品的社會作用和在讀者中產生的反響,已把她推上了歷史的見證人和婦女的代言人地位。朱秀娟女士是一位擅長寫長篇小說的作家,她最擅長在曲折但不離奇的故事中去展現女主角的生活和命運,作品反映現實,情節生動曲折,筆觸細膩感人,廣為暢銷。
相關評價
朱秀娟女士的創作目的很明確,就是要用文字留下自己思想的足跡。她的作品的社會作用和在讀者中產生的反響,已把她推上了歷史的見證人和婦女的代言人地位。朱秀娟女士是一位擅長寫長篇小說的作家,她最擅長在曲折但不離奇的故事中去展現女主角的生活和命運,作品反映現實,情節生動曲折,筆觸細膩感人,廣為暢銷。
於1996年,中國大陸的兩大著名的重量級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出版朱秀娟女士其中的8部長篇小說,並邀請朱秀娟女士在北京聯合舉行座談會,從而在中國大陸正式掀起了一股『朱秀娟』熱潮。同年,朱秀娟女士的代表作——長篇小說《女強人》被中國大陸華東一影視機構改編成20集電視連續劇《女強人》,由中國大陸影視明星邵兵先生和台灣影視明星劉雪華小姐主演,中國大陸影視明星范冰冰小姐客串(也是其平生所拍的第一部戲),播出後在大陸興起了另一股「朱秀娟」熱潮。
於2005年3月2日,朱秀娟女士將自己三十多年文學創作生涯的心血和結晶——包括她本人的全部著作版本、全部著作手稿、小說連載和文章剪報、社會活動記錄報導、小說連續廣播錄音帶和作者活動錄像帶、照片、信件、獎章實物等,總計40箱,全部無償地捐獻給中國大陸的〈中國現代文學館〉。這些珍貴的文物資料,幾乎涵蓋了朱秀娟女士全部的創作生活,對研究她的文學創作道路和台灣當代文學有著重要的價值。這是台灣當代作家第一次如此大批量向〈中國現代文學館〉無償捐贈個人著作手稿文物。
代表〈中國現代文學館〉接受捐贈的中國作協副主席兼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陳建功發表了熱情的致辭,他表示:為了感謝朱秀娟女士對中國現代文學館事業的支持,以及對海峽兩岸文學交流所做的貢獻,文學館將建立朱秀娟文庫,永久保存這批珍貴的文物文獻資料。參加這次捐贈儀式的有中國台聯副會長史茂林,文化部台港澳司、中國作家協會外聯部、中國文聯出版社等單位的有關負責人,以及朱秀娟女士的好友、台灣文學研究專家金堅范、趙遐秋、白舒榮等。
女人當自強——記台灣著名女作家朱秀娟
誰都知道,小說人物與小說作者是不應該劃等號的,前者只是後者創作的藝術形象。但當我與朱秀娟結識的時候,從這位著名台灣女作家的言談舉止間,看到了她孜孜以求的個性、愛憎分明的坦誠,以及對於女性生存空間的深層思考,卻很自然地想起了她在大陸出版的長篇書名《女強人》。如果說“女強人”這個詞不帶偏激的貶義的話,應是指女性的自尊、自愛和自強,勇敢地開闢自己的生活之路,那么以朱秀娟的成功而言,她是當之無愧的。
寫作率性而發
人民文學出版社曾推出“朱秀娟作品系列”,出版了朱秀娟的4部小說:《花落春不在》、《女強人》、《晚霜》、《萬里心航》。朱秀娟得到大陸最權威的出版社的青睞,絕非偶然。她勤於筆耕,佳作迭出,不久前又出版了第32本小說《第三者的空間》。如此豐碩的創作成果,使她擁有廣泛的讀者群,也擁有了很高的知名度。
用“著作等身”來形容朱秀娟,是很恰當的。有一回,朱秀娟把自己的小說送給朋友,而且答應,要送就送全套的。答應的時候很痛快,帶出家門卻犯了難。她的書一本又一本,摞起來老高,抱都抱不過來。裝進一個旅行包里,居然拎不動,真有點哭笑不得了。
朱秀娟遞給我的名片簡潔而特別。淺紅色的底色,洋溢著一種溫暖的調子,似乎體現著她對人生的積極態度。背後寫著她的“作品目錄”,從第1部小說《雨荷》到第32部小說《第三者的空間》。正面的名字上方,只有一個頭銜“小說作者”。我問她,為什麼不寫作家?她說:“謙遜點,給自己留點空間吧。”
然而,朱秀娟也有不謙虛的時候。在台灣作家與江蘇學者的座談會上,她快人快語,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她的那句話:“我的《女強人》寫的是對女性的希望,沒看的,趕快看!”作家的自信,激起了全場的笑聲和掌聲。她又說:“我寫小說,從來是從社會問題中尋找題材,不是特別去找的。女性是弱勢群體,應該多關注點。”
與朱秀娟交談,說起文字生涯的起步,她坦言是從寫日記開始的。“寫小說並不是小時候的理想,只是那時喜歡看小說,人比較安靜,不是‘活動派’,天天在家寫日記。也沒有人硬叫我寫,只是老師在課堂上講過一句話,同學們要寫日記,我就記住了。”
少年朱秀娟與同齡孩子一樣,對於未來有著許多玫瑰色的夢想。她是個有韌性的人,每天堅持記日記。“不管晚上做功課到什麼時候,都要寫下來。天氣晴,出太陽,或者下雨了,陰天了,記得很細。長大了些,就喜歡給好朋友寫信了。那時電話不發達,想到什麼就寫信,人家不回也沒關係,照樣寫。這事實上成為早期的文字鍛鍊。”
朱秀娟父親喜歡看武俠的書,母親則喜歡看言情的書,都是地道的“小說迷”,家裡書架上擺了許多中外的名著。朱秀娟耳濡目染,也跟著對小說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捧起書就忘卻一切,容易進入小說情節,情緒隨著人物命運迭宕起伏。什麼書都看,不經意間便愛上了文學。
高二那年,朱秀娟就學著寫小說了。父母親管得嚴,寒暑假不讓出去玩,上午做家務事,下午沒事幹,就想著編故事,然後動筆記下來。她的寫作態度十分隨意,想怎么寫就怎么寫,練習本上寫得密密麻麻。寫出來的小說就撂在家裡,沒想到往外面去投稿。
從銘傳商專畢業,朱秀娟走出校園,到一家保險公司上班。下了班沒什麼事,有大把的時間看書寫作。她翻出從前的文稿,接著寫那些沒完成的小說,寫好的就寄到報紙雜誌去。她不懂得應該用方格字稿紙,但相信感動自己的故事也能感動別人。“沒想到,退得一塌糊塗,我怕弟妹看到難為情,專門開了個信箱呢。”
如今,躋身於成熟作家行列的朱秀娟,忘不了“退稿”的滋味,仍保持著當初“不計得失”的寫作心態。我問她寫了這么多書,是不是早有寫作計畫,她說:“金字塔是偉大的發明,因文字把你我描寫出來,串聯成人生百態,這是更偉大的發明。至於我寫作,不是為錢,也不是為了成名,是為了有話要說,甚至是為了消遣。你問我從前有什麼計畫,我沒有。一年一本小說,出了就算了,也不想炒作。”
愛情與她同在
朱秀娟應邀參加“江蘇籍台灣作家採風活動”時,攜先生王其涵同行。他們形影相隨,談笑風生。說起來,這對感情甚篤的夫妻並不是同行,卻能優勢互補,珠聯璧合。說起她的先生,她笑道:“他現在搞電子,不愛看小說,不喜歡文學,喜歡我就是了。”
朱秀娟與王其涵是高中時的同學。在學校里,一個工科成績優異,一個文科成績突出,但他們彼此欣賞,由友誼而衝撞出了初戀的火花。當王其涵大學畢業,赴美國攻讀碩士學位的時候,朱秀娟已經在台北一家公司深受器重。年輕時的任性,使他們少不了磕磕碰碰。脾氣一來誰也不理誰。隔著太平洋,似乎這段情緣“拜拜”了。
此時,朱秀娟被派到美國開展業務,她見到了在美國讀書的一位朋友。從朋友口中,她聽說王其涵忙著寫論文,什麼也顧不上,還聽說王其涵說過,等朱秀娟結婚了,我再結婚。她決定去找他。等聯繫上了,王其涵抽不出時間來接她,她並不在意。頭一回到美國的她乘飛機、坐汽車,終於趕到鹽湖城,和王其涵重逢了。
她也沒想到,鹽湖城是他們“愛情長跑”的重要一站。王其涵雖然還是窮學生,氣質沒變,個性也沒變,給她的感覺依然如舊。他們感到再也無法分開,於是決定結婚。她辭去了工作,成為他的陪讀。後來,他們搬到紐約。先生從事電腦軟體設計,而她進了一家公司當職員。雖然生活不錯,但他們父母和親人都在台灣,尤其她還是長女,肩負著照顧家庭的責任,他們便又離開紐約,回到了台灣。
朱秀娟夫婦也可以被歸入台北的“海歸派”。憑藉海外聯繫的優勢,他們開辦了自己的公司,業務觸角伸向香港與美國,貿易經營十分成功。看朱秀娟又忙生意,又忙寫作,很多人對她說:“你寫出名了,不要做生意了,專門寫小說吧。”她不肯,還是兩頭兼顧。她埋頭寫作,也很少跟文化圈的人打交道。她的理論是:“寫東西是各寫各的,那么多人在一起,互相干擾。平常玩的朋友都不是文藝界的。”
朱秀娟把她的生意,看成文學形象的來源。在她看來,生意與文學並不矛盾。“做生意可以接觸‘各色人等’,比如與先生陪客人外出應酬,就能碰到酒吧女、舞女,觀察到底層女性的生態,不然做太太的去那裡做什麼?在生意場上,還可以看到許多男人的嘴臉,看到很多的人性,反而能豐富你的小說題材。”
我有些好奇,生意與寫作都需要很多精力,怎么兼顧呢?朱秀娟說:“長篇寫起來,斷斷續續的。我一有空,馬上抓緊寫。人家來了,就得辦事,或者陪著聊天。人家走了,再接著寫。我不受干擾,寫作習慣很好,只是睡眠非常不好,趕稿趕得凶,就得熬夜。我有神經衰弱,做生意不容易入睡,寫小說更不容易入睡。”
現在朱秀娟與她先生“一家兩半”,一半在台北,是朱秀娟主管公司的對外業務;一半在高雄,先生在那裡負責一家廠。生意夥伴是個外國人,老外當董事長,先生是總經理。“他跟外國人合資,我對他說,我在台北撐一個窩,就是給你留個後路,讓你有一個拍桌子的餘地。”
朱秀娟把生意人與文化人結合起來做,頗有“儒商”的味道。“外國人對作家看得很大。他們覺得你會寫字、看書、戀愛、生孩子,那是一般的。如果你會創作,能當作家,或者畫家,那不一樣,不同於一般。在生意場上做生意,人家知道你是作家,對你會更尊重。”
朱秀娟的先生最愛戶外活動,釣魚、登山,而朱秀娟最愛安靜,性格不同,但他們之間非常包容,叫朋友們十分羨慕。夫妻之間,光有愛還不夠,還要有包容。“丈夫把我寫小說看成一種嗜好。你去做,你去忙,只要你喜歡,不受傷害就可以了。”
也許是先生愛好的薰陶吧,朱秀娟也對旅行產生了興趣。他們商量,年紀大了,時間也多了,應該趁身體還好,多跑些地方看看。去年4月,他們參加旅行觀光團,從南京玄武湖到揚州瘦西湖,再到杭州西湖。他們看到楊柳綠了,菜花黃了,感受著江南的春天。他們還打算今年到長江看三峽,明年再去“絲路古道”。
既現代又傳統
現代教育和都市生活,使朱秀娟的視野開闊,筆鋒剛勁,涉獵的題材也很廣泛。尤其是經濟領域,一般作家難以深入,她卻能如數家珍,遊刃有餘。小說中的現代意識來源於她的社會體驗,這使她在台灣作家中別具一格,有了別人難以替代的位置。但是,與她的現代感同樣引人注目的,還有她對傳統文化的摯愛。
就說《紅樓夢》這部古典名著吧,朱秀娟從學校到現在,讀了不下30遍。台灣進入工商社會後,讀書的人逐漸少,她就寫了《紅樓在飄香》。“一部‘紅樓’100多本考證,可是沒有作家告訴說,《紅樓夢》好在哪裡?偉大在什麼地方?我來寫一本書,分析文字、結構、人物,一節一節地分析,究竟好在什麼地方。《紅樓夢》有各種各樣的愛情,各式各樣人的生活。我的《紅樓在飄香》算評論,也算是個導讀吧。”
當“江蘇籍台灣作家採風活動”向朱秀娟發出邀請函後,她和先生推掉手頭的事務,欣然跨過海峽趕來參加。按朱秀娟的個性,在台北很少跟文藝圈接觸,一般的作家採風活動也會推辭的,況且經營業務確實很忙。她向我透露了她的“秘密”,她可以順便回一趟鹽城,實現一個多年的心愿。
原來,朱秀娟的父母是鹽城人,她是6歲那年,隨父母親去台灣的。父母親雖然在台灣去世了,但他們生前都有回家鄉的願望,只是因為兩岸隔絕而未能如願。等到可以回來了,他們已經抱憾而逝。而她要遵照父母親的遺願,攜先生王其涵回老家“尋根”。說起來,先生也是鹽城的女婿,應該讓他“認認門”。
當朱秀娟女士踏上鹽城這塊祖地時,非常激動。她說:“我離開家時太小,很多事記不清了。在台灣常聽我媽媽說起老家,鹽城有個登贏橋、漁市口,今天總算來到這裡啦。我媽媽告訴過我,我就出生在鹽城的東門。”
家鄉的菜,家鄉的情。吃到黃芽菜燒茨菰,朱秀娟興奮得像個孩子。她告訴身邊的人:“我媽媽在世的時候,經常做這個菜給我們吃,跟這裡的味道一模一樣。”鹽城的風情民俗,使朱秀娟感到分外的親切。“在鹽城,我已經沒有任何親人了,但我還是喜歡這裡。這裡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我永遠不能忘記的地方。”
愛故鄉,更愛祖國,這是朱秀娟始終不渝的信念。她寫的《那串響亮的日子》,寫的是京劇表演藝術的興衰,呼喚的卻是對於傳統文化的保護。“這些舞台劇,演不演關我什麼事啊?好像沒有必要說什麼,可是你想,舞台一擺,京胡一拉,你就覺得那是中國。如果中國人跳西洋舞,跳得再好也不能代表中國啊。”
朱秀娟的父親喜歡聽唱片,朱秀娟也就跟著有了戲劇的“細胞”。她覺得京胡很悲愴,像中國人飽經滄桑的命運。現在的人喜歡看電影、看電視,戲劇的觀眾越來越少了。她的民族意識很強,看不慣就要說。她在小說里說,碰到文化官員也說,應該請戲班子到學校去演,讓學生都去看,多看自然就懂了,年輕人要引導。
朱秀娟喜歡中國古典戲劇,而她先生喜歡西方古典音樂,各欣賞各的,互不干涉。每次大陸劇團到台北演出,朱秀娟都是購買套票,場場不落。這次回南京,主辦者請他們看了崑劇的經典折子戲,不光朱秀娟看得過癮,王其涵也看進去了。朱秀娟開心地說“我說好吧,以後回到台北,我們一起去看。”
朱秀娟的代表作《女強人》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後,十分暢銷。她想告訴讀者:以前總是說,我們女人被男人奴役了,壓迫了,現在女孩子不纏小腳,可以受教育了,可以與男人平等了,我們應該珍惜,懂得尊重自己。
朱秀娟用她的文字,實踐著她的夢想。按她的進度,寫一部幾十萬字的長篇需要半年左右,並且是在“不脫產”的狀態之中。她每天動筆的進度不一樣,快的一天能寫6000字,如果有事情,兩天寫200-300字的也有。她在文學道路上跋涉,沒有停步,沒有躊躇,就靠著零碎的時間,完成了一部部轟動台灣的長篇小說。
作為中國的女性,首先應該有自尊。這是朱秀娟對旁人的忠告,也是她生活與寫作的座右銘。朱秀娟在台灣很有名,時常被各地請去演講。她走上講台,多半不講文學,而是講人生。她對自己的寫作豎立起標桿,就是不斷地超越自己:“從前是不要抄人家的,現在是不要抄自己的,一本一本地寫,非常難,非常累,但也要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