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豬籠草常屬會作為基納巴盧山的植物志中重要的一部分,但在此之前卻從未出版過專門論著基納巴盧山豬籠草的書籍。因此,也為了激起遊客對基納巴盧國家公園中豬籠草的興趣,沙巴國家公園的助理總監D·V·詹金斯(D.V.Jenkins)想出版一本關於國家公園中物種的指導書,我很高興的接受了文字創作的請求。”
因其基納巴盧山南坡外的其他地區尚未經過考察,所以該書所包含的物種主要限於基納巴盧山南坡。
倉田重夫共確定了16個產自基納巴盧山的物種:
翼狀豬籠草(N.alata,現在被認識是菲律賓特有的物種)
蘋果豬籠草(N.ampullaria)
二齒豬籠草(N.bicalcarata)
斑豹豬籠草(N.burbidgeae)
愛德華豬籠草(N.edwardsiana)
暗色豬籠草(N.fusca)
小豬籠草(N.gracilis)
勞氏豬籠草(N.lowii)
奇異豬籠草(N.Mirabilis)
萊佛士豬籠草(N.rafflesiana)
馬來王豬籠草(N.rajah)
兩眼豬籠草(N.reinwardtiana)
窄葉豬籠草(N.stenophylla)
毛蓋豬籠草(N.tentaculata)
長毛豬籠草(N.villosa)
“Nepenthessp.”(之後被描述為大型平庸豬籠草)
其中一些物種並沒有在基納巴盧國家公園中發現,但因其存在於附近地區,所以倉田重夫預計它們也存在於此。[1]此外,還詳細介紹了3個已命名了的自然雜交種:
哈里豬籠草(N.×harryana)
虎克豬籠草(N.×hookeriana)
基納巴盧山豬籠草(N.×kinabaluensis)
基納巴盧山豬籠草是由倉田重夫命名,且首次出現於該書中。《基納巴盧山的豬籠草》一書也是最早提及鉤唇豬籠草(N.hamata,當時歸於“N.dentata”名下)的書籍,該物種在該書出版後第八年被正式描述。
唐娜·斯科特(DonnaScott)在1984年的《維多利亞食蟲植物協會雜誌》中評述了《基納巴盧山的豬籠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