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圖解曾國藩挺經全卷》詳細記錄了曾國藩在宦海沉浮中總結出的十八條心法,是其從自身的成敗得失中總結出的一套獨到的為人為官的基本原則和理論。《圖解曾國藩挺經全卷》詳細解析了曾國藩修身處世、居官治平的最高法則。全書共分為十八卷,分別從內聖、勵志、家范、明強等內容對曾國藩的十八條心法做了全面細緻的解讀。全書語言流暢,文風樸實,並配有大量生動、形象的圖表,不僅形式新穎,邏輯性也很強,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和珍藏價值。目錄
圖解曾國藩挺經全卷第一部分挺經第一章 思誠則神欽(1) 思誠則神欽(2) 思誠則神欽(3)
挺經第二章(1) 挺經第二章(2) 挺經第二章(3) 挺經第三章(1)
挺經第三章(2) 挺經第三章(3) 挺經第三章(4) 挺經第四章(1)
挺經第四章(2) 挺經第四章(3) 挺經第五章(1) 挺經第五章(2)
挺經第五章(3) 挺經第五章(4) 挺經第五章(5) 挺經第五章(6)
挺經第五章(7) 挺經第六章(1) 挺經第六章(2) 挺經第六章(3)
挺經第六章(4) 挺經第七章(1) 挺經第七章(2) 挺經第七章(3)
挺經第七章(4) 挺經第七章(5) 挺經第七章(6)
圖解曾國藩挺經全卷第二部分
挺經第八章(1) 挺經第八章(2) 挺經第八章(3) 挺經第八章(4)
挺經第八章(5) 挺經第九章(1) 挺經第九章(2) 挺經第九章(3)
挺經第九章(4) 挺經第九章(5) 挺經第九章(6) 挺經第十章(1)
挺經第十章(2) 挺經第十章(3) 挺經第十章(4) 挺經第十一章(1)
挺經第十一章(2) 挺經第十一章(3) 挺經第十一章(4) 挺經第十一章(5)
挺經第十一章(6) 挺經第十二章(1) 挺經第十二章(2) 挺經第十二章(3)
挺經第十二章(4) 挺經第十二章(5) 挺經第十二章(6) 挺經第十二章(7)
挺經第十三章(1) 挺經第十三章(2) 挺經第十三章(3) 挺經第十三章(4)
挺經第十三章(5) 挺經第十三章(6) 上架公告及充值方法
圖解曾國藩挺經全卷第三部分
挺經第十四章(1) 挺經第十四章(2) 挺經第十五章(1) 挺經第十五章(2)
挺經第十五章(3) 挺經第十五章(4) 挺經第十五章(5) 挺經第十六章(1)
挺經第十六章(2) 挺經第十六章(3) 挺經第十七章(1) 挺經第十七章(2)
挺經第十七章(3) 挺經第十七章(4) 挺經第十八章 挺經第十九章
挺經第二十章 挺經第二十一章 挺經第二十二章 挺經第二十三章
挺經第二十四章
圖解曾國藩挺經全卷第四部分
挺經第二十五章 挺經第二十六章 挺經第二十七章(1) 挺經第二十七章(2)
挺經第二十八章 挺經第二十九章(1) 挺經第二十九章(2) 挺經第三十章
挺經第三十一章(1) 挺經第三十一章(2) 挺經第三十二章
試閱
挺經第一章內聖
曾國藩是第一個促成實現公派留學生出洋留學計畫的當朝大員。
●解讀
原文意思是:正心誠意,則神靈欽敬。正心實意,即內心忠貞不貳,言語篤實無欺,以至誠之德感應天地萬物,因此神靈欽敬。
曾國藩很喜歡讀《孟子》,其中的“誠”影響其一生。誠是自然規律,追求誠是做人的規律。
孟子認為,真實是宇宙萬物存在的基礎;虛假就沒有一切。所以說誠是天之道。人之道,是指做人的道理或法則。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人道與天道一致,人道本於天道。《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周易》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些都反映了此類思維方式。既然誠是天之道,人之道就應該思誠;思誠就是追求誠。思誠者,人之道,就是說追求誠是做人的根本要求。孟子倡導的“以誠待人”的原則,在今天依然有著積極的意義,對杜絕與扭轉人際關係中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互相欺騙的現象有著重要的教化作用。
曾國藩以“誠”為本體,認為“誠”就是天道。掌握做人學問,誠是最基本的原則和思想。曾國藩率湘軍與太平軍交戰時,作為將帥,他權勢顯赫,但他待部下卻處處不忘一個“誠”字,並且向手下人強調,“誠”必須出自內心,內心之誠乃“血誠”。他更是強調:“精誠所至,金石亦開,鬼神亦避”,“須有一誠字,以之立本立志”。
曾國藩把“血誠”作為自己建功立業的根本與基石。他常常告誡自己:“盜虛名者,有不測之禍;負隱匿者,有不測之禍;懷忮心者,有不測之禍。天下唯忘機可以消眾機,唯懵懂可以祓不祥。破天下之至巧者以拙(誠),馭天下之至紛者以靜。”“文員之心多曲,多歪,多不坦白,往往與武員不相水乳。必盡去歪曲私衷,事事推心置腹,使武人粗人坦然無疑,此接物之誠也。以誠為之本,以勤字、慎字為之用,庶幾免於大戾,免於大敗。”
曾國藩正是以誠取信於兵將,上下精誠團結協力同心,部將多忠心耿耿,寧死不投降。反之,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內部沒有血誠精神,以致勾心鬥角、自相殘殺,最終軍心離散潰亂。
思誠則神欽(1)
曾國藩說:“思誠則神欽。思誠者,心則忠貞不貳,言則篤實不欺,至誠相感,故神欽。余老矣,亦尚思少致吾功,以求萬一之效耳。”
●解讀
原文意思是:我說過“獨”,是君子和小人共同感受到的。小人因為自己是獨自一人時會產生一個非分的念頭,非分之想積聚多了就會任意妄為,由此欺人的壞事發生。君子憂懼自己是單獨一人時,會生出真誠的意念,真誠念頭積聚多了就會處事謹慎,由此對自己不滿意的德行下工夫匡正。君子和小人都是獨自處事,兩者的差距卻可由此得到評論。
古人認為真誠做人,保持本然人品,是做人的起點,也是人品的極致。真誠的反面是虛偽,自欺欺人,靠戴假面具過日子。真誠坦率的人不失本色,自然有感人的力量。虛偽矯飾的人一生都在演戲,給人留下偽佞可憎的形象,自己也喪失心靈的本性,忍受心理上的折磨。古人的所謂“有欲甚則邪心勝”、“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等,都是說要做到真誠、正直。
《後漢書》有這樣一個故事:東漢楊震是個史有定論的清官,多次升遷,官至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他赴郡途中,經過昌邑,他從前舉薦的荊州秀才王密擔任昌邑縣令,前來拜見。到了夜裡,王密懷揣銀子來送給楊震。楊震說:“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為什麼呢?”王密回答:“夜裡沒有人知道。”楊震質問:“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拿著銀子)羞愧地出去了。
楊震“暮夜拒金”的典故被後人廣為傳頌。他不自欺欺人,不欺天地,可謂真君子。
而曾國藩一生,給人的感覺就是外表厚道,內心精明。他的這種性格被下屬形容為:“顯菩薩心腸,用霹靂手段。”用曾國藩自己的話說,就是“以樸拙之人而講權術”、“拙誠”。他總是說天道忌巧,即使別人以虛假的態度對待我,我也要以真誠的態度對待他,唯天下之至誠。所謂兵不厭詐,可哪怕是打仗這么需要技巧的事情,曾國藩做重大戰略決策也是建立在拙誠之上的。
但曾國藩並非一個拙誠而迂腐的人,並不恪守“拙誠”,而是充分利用權變。這反映了曾國藩的兩副面孔:一副是“拙誠”君子,一副是“權變”智士。其實人總是一個,這兩面都是他辦事成功的手段,只不過不同情況下有所側重。
君子與小人
曾國藩說:“嘗謂獨也者,君子與小人共焉者也。小人以其為獨而生一念之妄,積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懍其為獨而生一念之誠,積誠為慎,而自慊之功密。其間離合幾微之端,可得而論矣。”
●解讀
原文是說:自身修養和治人治國的道理。曾國藩認為:“勤於政事,節儉治家,話語忠信可靠,行事誠懇無欺”這四句話,可終身適用而受益無窮。話不在多少,也不在於多么深刻。
孔子有一名句: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中,子路詢問君子應當怎么做。孔子說:“修養自己而使自己符合敬重和謹慎的原則。”子路又問:“像這樣就可以了嗎?”孔子說:“修養自己而且用來使別人都得到安寧。”子路再問:“像這樣就可以了嗎?”孔子說:“修養自己而且用來使百姓都得到安寧,帝堯和帝舜大概還不能完全做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