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吟月·精華欲掩料應難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曹雪芹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精華欲掩料應難(1),影自娟娟魄自寒(2)。
一片砧敲千裏白(3),半輪雞唱五更殘。
綠蓑江上秋聞笛(4),紅袖樓頭夜倚欄。
博得嫦娥應借問(5),何緣不使永團圓?
(出自《紅樓夢》第四十九回。)
作品注釋
(1)精華:月亮的光華。這句是說雲霧遮不住月亮。
(2)影:指月的形。娟娟:美好。魄:指月的質,月稱桂魄。
(3)“一片”二句:詩的修辭句法。說秋閨怨女愁思不寐,直至五更雞唱、殘月西斜。所謂“誰憐明月夜,腸斷聽秋砧?”砧,搗衣石。
(4)“綠蓑”二句:上句即“野客添愁”意,下句說少婦望月感懷。綠蓑,防雨的蓑衣,古用草編,所以說“綠”,後來多用棕,這裡用來指代山野之人。笛,指笛聲,月夜聽聞笛聲,人的感情特別悲傷,小說中曾寫到。紅袖,指代女子。
(5)“博得”二句:意思是:“對月傷懷的人們應引得月里嫦娥的同情,而使她感嘆命運之神為何不使人們能永遠團圓呢?”月亮本身也要虧缺,嫦娥自己也寂寞,反憐人們之不幸,是詩意所在。《紅樓夢》程高本中“借問”作“自問”,則以嫦娥為主宰,意有不同。又“團圓”在程高本中作“團圞”,就月而說,義同,但與人事相關,套用“團圓”。不以詞害義,仍以脂硯齋的版本為準,以存原貌。
作品賞析
小說中,香菱跟林黛玉學做詩,第一首寫得不好,第二首還是不能令人滿意。她不肯罷休,日夜苦吟,夢裡也在做詩,第三首終於得到了眾人的好評。《吟月·精華欲掩料應難》就是其中的第三首。
香菱從“慣養嬌生”的“鄉宦”之家,先淪為家僕,後作了薛蟠的侍妾。她在大觀園裡的地位低於小姐而高於丫頭。她渴望能過上層社會的精神生活,這完全可以從她所處的環境地位來找出她的思想根源。但作者對這個人物完全是持同情態度的。在香菱學詩的情節中,作者還把自己的詩論和作詩的體會故事化了。
香菱在學習中經過幾次挫折,找到了門徑,第三首的面目就大不一樣了。首句起得很有勢頭,恰似一輪皓月破雲而出,精華難掩,將她自己才華終難埋沒、學詩必能成功的自信心含蓄地傳出。因知道寄情於景,第二句就像是她的自我身世的寫照:顧影自憐,吐露了她在精神上的寂寞。頷聯用修辭上的特殊句式抒發內心幽怨,筆法老練。頸聯拓展境界,情景並出。至此,已為末聯作好了層層鋪墊。結句的感喟原本是作詩者自己的,偏推給處境同樣寂寞的嫦娥,詩意曲折,又緊扣詠月詩題;“團圓”二字將月與人合詠,自然雙關,餘韻悠長。所以眾人看了都稱讚說:“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小說還借俗語作結:“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作者的用意表現得十分清楚。
作者仿效初學者的筆調,揣摹他們習作中易犯的通病以及他們在學習中逐步摸索前進的過程,把不同階段的成績一一真實地再現出來,使這些詩歌成為小說描寫的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在藝術上是成功的。
作者簡介
曹雪芹(1715~1763或1724~1764),清代小說家,名沾,字夢阮,號雪芹、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漢人,大約在明代末年被編入滿洲籍。他出身於一個“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從曾祖父起三代世襲江寧織造一職達六十年之久。後來父親因事受株連,被革職抄家,家庭的衰敗使曹雪芹飽嘗了人生的辛酸。他歷經十年創作了長篇名著《紅樓夢》,死後遺留下前八十回的稿子。該書內容豐富、情節曲折、思想認識深刻、藝術手法精湛,是中國古典小說中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