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官倡和用山字韻》

《同官倡和用山字韻》是宋代詩人胡直孺的作品之一。

作者

胡直孺

詩詞正文

章句飄飄續小山,古風蕭瑟筆追還。
海鵬共擊三千里,鐵馬同歸十二閒。
功業會看鐘鼎上,聲華已在縉紳間。
他年記憶憐衰老,為報西川引一班。

作品賞析

關於這首詩的故事,《桐江詩話》記載說,宣和年間(1119-1125)胡直孺在河北做官的時侯,同僚陳亨伯等人倡和“山”字韻詩,胡直孺此詩最後寫成,但詩篇一出,人人為之嘆服。

首聯以唱和破題,著力推獎同僚們的筆力詩風。西漢時淮南王劉安有一批門客曾以“淮南小山”為其共稱而從事著述,他們的作品留傳下來的有《招隱士》一篇,一直被後世認為是漢代騷體中的優秀作品。這首詩第一句中的“續小山”,巧妙地使用了雙關手法,既點明唱和的詩韻“山”字,又用淮南小山,從人數和作品的質量兩方面取喻,同時配以“飄飄”疊詞,便把這次集會的盛況和參加者敏捷的詩思和盤託了出來。“蕭瑟”常常被用來形容寂寞淒涼,這裡指詩風衰微。次句進一步申足前句詩意,寫法上先用“蕭瑟”以喻淮南小山之後的一段空白,繼以“筆追還”顯示只有這次唱和的同人才是小山詩風的繼承者,其氣魄之大,罕有倫比。

關於頷聯兩句,《苕溪漁隱叢話》曾說:“元豐(1078-1085)間,王平甫有‘海鵬未擊三千里,天馬須歸十二閒’之句,甚為一時諸公所稱道。今少汲(胡直孺字)所云,豈非剽平甫之句,但易三字以為己作邪?”其實,胡直孺把王安國(字平甫)句中的希冀之詞寫成現實,雖僅易三字,卻恰切地反映了宣和年間(1119-1125)暫時穩定的社會現實以及集會中詩人們的高雅志趣,是不應視為剽竊的。“海鵬”句用《莊子·逍遙遊》中關於北溟之鯤變化為鵬以後,“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的故事,狀寫詩人及其夥伴們的廣闊胸壞。“鐵馬”即天馬。“閒”是馬廄,《周禮·夏官,校人》:“天子有十二閒,馬六種。”這裡用鐵馬同入天子之閒,喻賢能畢至,四海一家,萬象昇平。頸聯緊接著說,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作者及其他人已經功成名就。鍾、鼎是古代的兩種銅器,統治階級常在其上刻鑄文字以記功德。“聲華”猶言聲譽。鐘鼎銘功多在身後,所以前句說“會看”(“會”是應當的意思);這一群同官在當時已有相當聲望,因而後句說“已在”。尾聯一方面直承中間四句,一方面又回頭照應同官倡和,寫在天下太平、功業已就的情況下,詩人將與同好們詩酒相徵逐、瀟灑送日月的打算。“西川”,本指西方之水。庾信《文王見呂尚贊》:“言歸養老,垂釣西川。”“一班”,指官吏的一個等級。《唐書·韋表微傳》:“授(韋)監察御史里行,不樂曰:‘爵祿移滋味也,人皆欲之。吾年五十,拭鏡揃(修剪)白(指白髮),冒游少年間,取一班一級,不見其味。”末句用“西川”、“一班”,含有退隱的暗示。寫法上,尾聯用“他年”對這一段生活的懷念之情表達出來,既以時間的流逝反襯同官詩酒交遊的珍貴,又使描寫角度發生變化,增強了作品的藝術力量。

這首詩寫於宣和年間(1119-1125)。到1127年(靖康二年),北宋就宣告滅亡。在國家危亡前夕,身為宋朝官員的作者及其同僚們為表面上的和平與寧靜所迷惑,沉靦於詩酒優遊之中,這是不足取的。但由於此詩一方面表現了作者志酬意滿的雍容風度,一方面又有功成身退的暗示,代表了當時那種政治空氣里中下層官僚們的思想和追求,再加上詩篇氣勢磅礴,語言流暢,結構謹嚴,用典自然,聲律諧美,音調鏗鏘,因而很快取得了“人皆嘆服”的藝術效果。《詩林廣記》引黃庭堅的話說:“少汲,後生中豪士也。讀書作文,殊不塵埃,使之不倦;雖競爽者,未易追也。”《宋詩紀事》引孫仲益的話說:“公少工詩,語出驚人,魯直一見,擊節嘆賞。他文稱是,筆力雄贍,如行雲流水,自然成文。”讀這首詩,於胡直孺詩作的藝術造詣可略見一斑。

作者簡介

胡直孺,北宋詩人,字少汲,奉新(今屬江西)人。1097年(紹聖四年)進士。靖康年間(1126-1127)任南京知州,為金國所俘,堅貞不屈,久而得歸。南宋高宗時,擢龍圖閣直學士,知隆興府,進兵部尚書。其詩為黃庭堅所嘆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