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劍歌》

《古劍歌》是由宋代詩人趙汝鐩創作的一首雜言詩。這首詩通過詠物以抒發詩人的愛國情懷。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古劍歌

【創作年代】南宋

【作者姓名】趙汝鐩 

【文學體裁】雜言詩

作品原文

古劍歌

洞庭湖漁人得古劍於網中,張倅得之,以遺予。時開禧丁卯春,館於岳陽樓,邊事方急。

洞庭吞天天無風,月印一鏡星涵空。

波心千丈光五色,漁人嘖嘖疑垂虹。

睨而視之寂不見,舉網下罩追遺蹤。

須臾雷轟怒濤吼,鼓盪六合雰溟濛。

所得非魚亦非龍,炯然三尺貫當中。

肉銷骨立精氣融,鏗鍧其聲韜其鋒。

越砥稍稍加磨礲,壯士見之肝膽雄。

雷煥已死不可起,有誰解識斗間氣?

人疑龍泉或太阿,萬古凡劍空一洗。

倚樓西北望邊城,連月亘天烽火明。

隱憂枕上思請纓,夜半躍鞘床頭鳴。

夢中見告若有神:吾價豈但值百金?吾勇豈但敵一人?

知君素有擊楫中流心,誓當助君報國萬里清胡塵!

作品賞析

這首詩詠古劍以抒抗金報國壯心,七言佳制。

序言33字,交代古劍由來。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長江南岸。張倅(cuì),姓張的副官。遺(wèi)予,贈我。開禧,宋寧宗年號。丁卯歲是公元1207年。韓侘胄北伐失敗,金兵加緊南犯,故云“邊事方急”,是這首詩詩創作的時代背景。

全詩可分三層,前十四句得劍,後九句抒懷,中間四句為過渡之筆。

首二句描繪光明澄澈寂靜幽深的洞庭之夜。浩瀚的洞庭,水天相接,風平浪靜,月亮明鏡般印在湖上,星空倒映水中。這明淨如畫的夜景,為古劍出現提供背景。吞天,言水天相接。涵,包涵。

波心四句,寫漁人見到波心奇光追蹤尋跡。忽然間,湖水泛起波瀾,波心噴射出千丈高的五色奇光,引起漁人的驚訝、疑惑,以為是天上垂下來的彩虹,定睛一看卻什麼也沒有,上下一片寂靜。於是舉起魚網,罩向波心,追尋奇光蹤跡。此寫漁人尋劍過程,暗用晉人張華、雷煥故事。傳說張華夜見紫氣奇光起牽牛、北斗星座之間,問雷煥:“見之乎?”煥曰:“此謂寶劍氣。”後在豐城獄下果然挖到龍泉、太阿兩劍。“波心千丈光五色”預示洞庭湖中有神奇寶劍。嘖嘖,象聲詞,讚嘆聲。虹,彩虹,霓虹。睨,斜視,此指凝神看去。

須臾四句,神劍古劍的獲得。“須臾雷轟怒濤吼,鼓盪六合霧溟濛”。摹寫古劍出現時天崩地裂般的巨響和一派混沌的景象。雷的轟鳴、怒濤吼叫,其聲鼓盪六合,天地間大霧瀰漫,預示著神奇的事物立即出現。六合,上下四方,即天地間。

“所得非魚亦非龍”出乎漁人意料。“炯然三尺貫當中”。炯然,光明。光芒四射的三尺寶劍呈現在讀者面前。貫當中,指貫穿在魚網當中。

以上八句寫古劍出現前的奇光巨響,讓人不禁連想李太白《夢遊天姥吟留別》中仙境的出現前的“熊咆龍吟”、“列缺霹靂”和“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等景象,如同新奇事物誕生時,天地間經歷著巨變和陣痛。給人神奇而逼真的感受,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肉銷”四句摹寫古劍。“肉銷骨立精氣融,鏗鍧其聲韜其鋒”作正面描摹。見其骨相、精神、不同凡響、不露鋒芒。“肉銷骨立”四字,表面寫其形體瘦削,實則從其挺峻、勁直之中,感受到寶劍的極富精神、靈性和活力。精,即精神,陰陽元氣。《易經·繫辭》“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鏗鍧(kēnghōng),指劍聲。刻畫古劍的“肉銷骨立”是一種遺形寫神的創作方法,同杜甫《丹青引》批評韓乾“畫肉不畫骨”的思想一脈相承。可見詩人之得李杜詩法。從古劍的精神、骨相、不同凡響,可想見其質地、功能及鋒芒之利。然而,一個“韜”字,既見其未經磨礪的外形,更見其不露鋒芒的品格。一旦鋒芒畢露,定會萬夫不當。

“越砥稍稍加磨礪,壯士見之肝膽雄”二句是側面描寫。承“韜其鋒”句,稍加磨礪,果然鋒利無比,振奮人心。

以上十二句,對古劍及其出現過程,繪聲繪色,令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深為其銳利的鋒芒與精神靈性感動,仰慕珍愛之情油然而生。

“雷煥”四句,承前啟後,是過渡之筆。“雷煥已死不可起,有誰解識斗間氣?”雷煥,晉代豫章(江西南昌)人,曾識上澈鬥牛間之劍氣,在豐城挖取龍泉、太阿一雙寶劍,是劍器的知音,現在“已死不可起”,到哪裡尋找那樣識得劍氣的英雄?為古劍呼喚知己,尋找真正的主人。

“人疑龍泉成太阿,萬古凡劍空一洗”。龍泉、太阿,據《越絕書》載:春秋時,“楚王命歐冶子干將鑄龍泉、太阿、工布三劍。”又云:“楚王持太阿劍率眾擊破敵軍。”又《史記·李斯傳》稱:“今陛下服太阿之劍。”可見三劍之中,太阿尤為突出,立功最多。“人疑龍泉成太阿”,說明漁人網得的“炯然三尺”就是太阿之劍。“萬古凡劍空一洗”,言天下其他劍器在這古劍面前一一相形失色。

以上四句通過雷煥已死古劍猶存,承上啟下,真是神來之筆。以下九句寫詩人與古劍遇合。

“倚樓西北望邊城,連月亘天烽火明”。言詩人站在岳陽樓上向西北邊城望去,幾個月來烽火連天。亘,綿延。與序言“邊事方急”照應,是對當時邊防形勢的寫實。

“隱憂枕上思請纓,夜半躍鞘床頭鳴”二句,寫古劍對詩人深憂邊患、報國請纓的感應。隱憂,即深憂。請纓,即請戰,申請從戎殺敵。漢代終軍出使南越前,曾自請“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纓,指捆綁敵人的長繩。當詩人正想要請纓報國時,古劍作為神靈之器,竟在夜半時分從劍鞘中躍出,發出鏗鍧有力的鳴響之聲,人劍均遇知己。

接著出現迷離夢境,引古劍神之言關合全詩。見告,聽說,被告知。“若”字顯示夢境的恍惚。兩個“豈但”句,再三表明古劍的價值非凡,有萬夫莫當的殺敵神勇。拍合“西北望邊城”正思請纓的殺敵報國之心。

末二句借古劍之口發出抗金復國誓言。素有,常有,一貫有。擊楫,敲擊船沿。用晉人祖逖渡江北伐,中流擊楫,誓清中原故事。胡塵,指金人入侵的戰爭塵埃。

全詩詠物言志,虛構人劍遇合的離奇故事,縱情歌頌古劍的不凡和神勇,寄託抗金復國壯心。大膽虛構,細緻描摹,運用神話傳說、歷史掌故、誇張擬人、環境渲染、遺形取神、迷離夢幻等諸種藝術手法,令讀者在神奇的情節和動人的環境中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和震撼。全詩二十七句,幾乎句句入韻,讀來起伏跌宕,音韻鏗鏘。其中兩次轉韻,對於全詩脈絡層次和韻律變化均起著明顯的積極作用。是思想、藝術均優的七言佳制。

作者簡介

趙汝鐩(1172—1246),字明翁,號“野谷”,袁州宜春(屬江西)人。宋太宗八世孫。1202年(嘉泰二年)進士。曾任鎮江(屬江蘇)稅務官,官至刑部郎中。他是江湖詩派中筆力比較雄放的詩人,古體學唐代張籍王建,有不少反映當時民生疾苦和風土人情的作品,著名如七古《耕織嘆》,寫耕者不得食,織者不得衣的不合理現象,內容深刻而語言曉暢。五古《憩農家》寫農家日常生活情形,內容細緻而風格質樸。南宋吟詠這類民生和風俗題材的詩人較多,趙汝鐩是寫得較多較好的一位。其五言律詩最工,尤其是寫旅途感受,最為親切。與同時代其他詩人不同的是,他的七言絕句作品不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