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叢林中的孩子》大致講述了某慣於詐欺的先生上當了的故事,可以看到,西爾弗先前玩的把戲也蠻弱智的···其實沒什麼好理解的,“美國的名利場”與其說爾虞我詐啦、殘酷無情,倒不如說看起來蠻好笑的。你知道,看到別人陷於巧妙的騙局,讀者是在幸災樂禍;看到慣騙現在上了當,讀者還是會笑得很開心。
評價
“我”和西爾弗在騙局開展的過程中始終不知道自己上了當,不清楚事件發展的過程,而結局一個峰迴路轉,讓人覺得出乎意料,很是好玩,這篇小說的使命在此就完成了。
理解倒可以說,騙局是日益精緻的,社會是在發展的,之前的弱智把戲總會玩不下去,人最後總會翻船。但各種理解不是都行嗎?
但《叢林》這作品中如果有批判色彩,也是輕微的,我還不如說基本沒有。更多可能是在描繪一種社會現象,開拓的初期,各色人等來到,各種懷著野心的騙子忙忙碌碌,在美國試圖大發其財。這樣的時期,有各種各樣的巧合發生,大多也非常之好玩(所以歐亨利是幽默諷刺作家)。騙子先生們各種各樣的事跡,已經成為了美國文化的一部分,歐亨利覺得好玩,他就可以寫成小說啊,心情大抵不是憎惡,主要也不會是批判“資本主義的冷酷殘忍”(不大可能,他自己也處在同樣的價值體系中)。
“美國騙局”中有很多非常經典。而這些經典騙局,作為美國發展初期的一部分,已經成了美國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大概就是《叢林中的孩子》中的feel,不過比這些經典的段子還有。像“小提琴騙局”“主教騙局”,都很有意思。建議你可以看看~!
作者介紹
歐·亨利本名威廉·波特,是著名的美國短篇小說家。他的作品之所以經久不衰,乃是因為他在字裡行間不時流露出的機智、溫暖與哀傷,如大家熟知的《聖誕禮物》和《最後一片葉子》。他一生寫了兩百八十多篇短篇小說,捕捉了無數的人生樣貌,尤其對他晚年居住在紐約大都會階層刻畫最為有力。然百他從不是個寫實主義者,他更像浪漫主義者,也許是第一位成功地把浪漫主義與現代城市結合在一起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