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到來的網際網路大蕭條 內容簡介
網際網路會引發相對於1929年世界經濟大蕭條一樣的另一場經濟大蕭條嗎?經濟政策制定者們會象以前一樣犯下大錯從而加劇下一次經濟大蕭條嗎?風險投資家們會一敗塗地,浪跡街頭嗎?最早發現和報導90年代新經濟的著名新經濟學家、美國《商業周刊》經濟學編輯麥可.曼德爾以嚴謹的邏輯、令人擊節的論證,向世人發出了驚世駭俗的警告。即將到來的網際網路大蕭條 本書前言
跟大多數經濟學家和經濟學記者不一樣,我當真覺得美國的確存在一種“新經濟”,它並不是老式產業經濟的再度活躍。我相信,網際網路和信息革命有力量改變我們的生活。自工業革命開始以來,每一個世紀都以前一個世紀有更快的增長,我們這個時代也不例外,我們的孩子會比我們生活得更好,雖然我們對未來的社會保障心存疑慮,但是,今天生兒育女的一代人將樂呵呵地退休,過上美好的日子。稍有一點點運氣,新經濟就能夠波及全世界。
但是,如我1998年在《商業周刊》的文章當中所寫的一樣“新經濟從來都不只是陽光燦爛”新經濟的繁榮極有可能緊隨著一場破產。如果決策人不採取適當措施,那么這場災難就會演變成網際網路大蕭條---經濟長時期停滯不前,在這個期間,最近幾年的經濟所得將耗費淨盡。正視這個負面因素是很重要的,因此才有了本書。
我寫這本書的目標之一是要打消兩派人的自滿。他們情願在網際網路大蕭條全面爆發的時候隔岸觀火,無所作為。一派人由持懷疑觀點的經濟學家組成,他們仍然相信美國經濟在90年代的表現只是曇花一現的科技“震盪”這些死心塌地的懷疑論者巴不得大蕭條早日到來,以便回歸經濟常規。另一派人包括對信息革命破解商業周期的能力抱有堅定信心的人,他們堅信,新科技意味著持久不衰的增長。這兩派人的觀點都是錯誤的,都有各自的危險。
另一個目標是要幫助普通的投資人,企業管理人或者工人,讓他們明白經濟下滑的時候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在經濟蕭條時期做出的決策---買或賣,投資或抽逃,償清債務還是繼續支出----對在接下來的年代裡誰會發達起來關係重大。
最後,我想表達對於未來的希望,如果網際網路大蕭條的確攜雷霆萬鈞之勢如期到來,那會使人產生這樣的感覺,就好像新經濟是海市蜃樓一樣,但新經濟是非常真實的,蕭條過去之後----一年,五年或者十年---好日子會再次來臨。畢竟,美國經濟最終會從蕭條中甦醒過來,在30年代的艱難時代成長起來的人們到50年代和60年代都還是養活了自己的家庭。 那可是美國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啊!稍有運氣,加上良好的政策,同樣的事情會再次發生。
即將到來的網際網路大蕭條 本書目錄
序
鳴謝
第一章 危險與生機
第二章 新經濟新在何處
第三章 上次的大蕭條
第四章 科技周期
第五章 長期緩慢的下滑
第六章 下一次大蕭條
第七章 安渡風暴
第八章 網際網路大蕭條會波及全球嗎
第九章 逃出網際網路大蕭條
第十章 重建未來信心
附錄 本書書評
即將到來的網際網路大蕭條 文章節選
網際網路大蕭條會波及全球嗎
20世紀90年代下半期,美國是全球經濟的主要推動力量,日本陷在僵局中,東亞垮掉了,歐洲辛辛苦苦地往前挪,美洲出現巨額貿易赤字---世界其他地方的無論何種過剩生產力它都照納不誤。的確,美國的強勁增長也許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為防止出現全球大蕭條立了大功。
但是,到2000年初,已經出現了一些跡象,表明美國風格的新經濟正在向歐洲和亞洲傳播,因為以前猶豫不決的一些公司和政策制定者都開始歡迎由科技驅動的增長了。歐洲的一些公司,比如諾基亞和愛立信等都在無線科技等關鍵領域確立了強勢,日本開始利用它在消費電子業的傳統強勢,台灣的半導體廠成為美國科技公司的關鍵供應商,也許最重要的是,一個風險資本市場開始在美國之外緩慢地形成,哪怕這個市場相對於流入矽谷,波士頓和別處的巨量風險基金來說目前還相對年輕,規模也較小。
那么問題就在於,如果美國這台機器停轉,歐洲和亞洲是否能夠成為世界增長的發動機呢?當然,如果成功的話,世界其他地方的強勁增長能夠刺激美國的出口,而且有助於減輕美國的科技衰退。但是,目前還不清楚全球經濟會成為美國科技衰退的受害人、肇事者還是救星。一方面,歐洲和亞洲的新經濟處在早期階段,也許不足以救美國於崩潰,另外請記住,新經濟不僅僅基於科技,而且還基於新的金融市場。在90年代,全球金融系統證明遠非經濟學家所希望的那樣穩定,當美國經濟放緩的時候,全球市場是否能夠扛得住這股強大的壓力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對於確定網際網路大蕭條的時間相對較短還是幅度大、時間長、令人痛苦非常關鍵。
喜憂參半的訊息
直到最近的一個時期,大部分歐洲和亞洲企業領導人和政治家都認為美國新經濟是不能讓人相信但又讓人嫉妒的混合物,跟美國許多經濟學家一樣,他們沒有看到,80年代一團糟的美國經濟會如此迅速地轉化為一台經濟電動機,歐洲和日本根本就沒有美國一樣的風險資本市場,也不可能與矽谷涌出的思想和新公司比美。
現在,這種情況可能會發生變化,大多數經濟預測者都在呼喚日本和歐洲的成長,並且會在接下來的數年內加速。例如,以巴黎為基地的一家工業化國家組織CECD於2000年6月的一個預測說,歐洲將在2000年和2001年之間有3.4%的實實在在的增長,這比90年代平均1.8%的增長更快,日本在衝出經濟衰退的過程中顯出猶豫不決的跡象。
而在歐洲,至少已經出現了能夠投資小型創新公司的風險資本市場的跡象。1999年,歐洲風險資本公司106億歐元(約為113億美元)在新公司以及企業擴張活動當中,這大約為頭一年投資的80%,不過,這個水平仍然遠遠低於美國,對小型創新企業的這種投資行為絕對是支持科技變革所需要的,也迫使現存企業更快地採納新科技。更快地採納新科技在歐洲比在美國甚至更重要,因為在管制和政府控制下的歐洲大公司都居於控制地位。
但是,到現在還不明白,歐洲和亞洲的需求增長是不是強勁到足夠使美國經濟保持前進的程度。尤其是在歐洲,更快的高投入新經濟比人們希望見到的情況差得多,1999年,單一貨幣區的生產增長低到了深不見底的0.8%,比頭4年平均1.6%的增長率下降許多。哪怕假定在計量時出現了一些誤差,這個數字仍然處在很低的水平。歐洲也沒有看到明顯的投資高潮。1999年,資本貨物的產量僅只上升2.1%,這是很低的一個數字,而且目前尚沒有明顯的證據來證明歐洲IT業的支出有何繁榮跡象。
也不太清楚全球金融市場是否能夠輕易地化解一場大蕭條或在美國發生的深刻的經濟危機的影響。美國股市仍然是世界規模最大,也是流動性最大,美元仍然是大多數國家交易選擇的幣種,其中大多數最大和最重要的全球金融機構也都建立在美國。
......
即將到來的網際網路大蕭條 作者介紹
麥可.曼德爾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美國《商業周刊》經濟學編輯、著名新經濟學家,最早預言和報導了90年代新經濟。為表彰他對新經濟的貢獻,被授予美國商業新聞獎中地位最高的傑羅德羅艾布傑出商業及金融新聞獎。他的作品成為矽谷、華盛頓政府官員以及大公司決策者必讀文章,許多作品包括“新商業周期”等,都獲得了全美的認可和獎項。主要著作有《高風險社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