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報》是中國人自籌資金創辦的報紙。該報宣稱“本局為中華日報,自宜求有益中華之事而言之”。改名《匯報》後又重申:“凡事之有關時務者,上則國計民生,下則日用行習;大則人心風俗,小則事物細微,無不博採旁搜,登諸日報。間取其尤關緊要者為論辯,相與發明。”
該報初期日出2張8版。設三大欄目:“京報全錄欄”、“中外近事欄”和“告白欄”。“京報全錄欄”轉錄京報上的主要訊息,如諭旨、奏章、硃批、“聖鑒訓示”和各督撫轅門抄。“中外近事欄”專事報導國內外重要新聞,新聞來源選譯海外各國報紙和上海地區出版的外文報紙訊息;選錄香港與其他地區中文報刊訊息,以及報社自行採訪的社會新聞與各界人士投寄的稿件。“告白欄”占全報三分之二,約4版或5版,每期約發30條左右廣告,內容涉及貨物運輸、拍賣商品、機器製造、英語教習、尋人啟事、房屋出租、招工或招股告白,以及進出口船舶船期和各種商品價格表。改版的後《匯報》取消原設欄目,將專論置於首篇地位,有時甚至一天登出專論二、三篇,以表明報館立場,而將原置刊首的“京報全錄”插在新聞報導中。同時,成倍增加社會新聞和中外新聞的報導容量,將原10條左右新聞增加一倍,廣告也有增加。
在言論上,該報主張富國強民,革新自救,支持興辦洋務,振興教育,鼓吹實業救國,反對殖民主義侵略,批評清政府的軟弱外交。如在日本侵占台灣問題上,該報明確提出“台灣是我屬地不容聽若所為”。在英商怡和洋行修築吳淞鐵路問題上,該報連續發表《辯申報答鐵路事》、《論中國開築火車路》等專論,斥責《申報》支持英商開路是“助西人而敵中國”,認為“中國之開火車路,既無益,恐禍亂自此而生矣”。在派遣幼童出洋留學問題上,該報認為是件利國利民之好事,“幼童回國即可為國出力”。
清光緒元年三月二十五日(1875年4月30日)該報發表署名為滄江老瀛來稿《論新報》一文,是最早評論當時中國報刊出版狀況的文獻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