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刁亦男執導電影]

《制服》[刁亦男執導電影]
《制服》[刁亦男執導電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制服》由刁亦男導演的中國劇情片。敘事風格,影像處理,使我們捕捉到不同於以往中國“獨立電影”的情緒。它似乎淡淡地讓人聯想起黃佐林在1946年的上海拍攝的一部電影《假鳳虛凰》。但它既不是一個寓言也不是一部果戈理式的諷刺劇,而是對中國西部小城作了一次極好的觀察和審視,並通過賦有幻覺般的精確視點,映顯出當今中國的另一層面貌。 影片注視並探索了“平凡”的奧秘,講述了一個人,僅僅是一個人,不顧一切而又平靜地經歷了他生命的小小波瀾。

基本信息

影片概述

《制服》《制服》
去年的溫哥華國際電影節上,中國編劇刁亦男的導演處女作《制服》獲得“龍虎青年電影獎”。“龍虎競賽單元”專為亞洲青年電影所設,獎項授予最具創造與革新的電影,獎金5000美元。這是中國導演第四次獲得這個電影獎,之前三次分別是1995年鄔迪《黃金魚》、1996年章明《巫山雲雨》和1998年賈樟柯《小武》
故事說裁縫小建收到一件夏裝警服,熨好數日不見人來取,送上門去,鄰居告訴他單身警察出了車禍。回家路上被大雨淋濕,小建無意中換上警服,並認識了莎莎。小建父親久病在床,突然危急送進醫院,他為了醫療費去父親曾經工作的紡織廠,卻被下崗工人誤認為工廠幹部,險些被打。為籌住院費,小建又偷齊了全身制服,到城鄉結合部攔截車輛罰款。一天莎莎得知小建不是警察;另一天小建也發現莎莎除了做音像店員,還在“天使伴遊”有一份兼差。
實際上影片與《巫山雲雨》、《小武》(鄔迪的《黃金魚》無緣得見)以來的諸多“獨立電影”有著相當近似的物質面貌和精神面貌———未經打磨的畫面與音響、偶見生澀的非職業演員、抑鬱而惶惑,無奈且無忌。簡約敘事和冷冷觀望的態度確實延展出各種解讀的意向可能。
《制服》的影像受到多方好評,攝影師董勁松曾是西安美院的科班生,因喜愛攝影而中途退學,上了北京電影學院的攝影大專。《制服》雖說是他的第一部電影作品,但是影像的控制卻在銳氣中透出了成熟的張力,顯露了一個優秀攝影師的才華和潛力。影片的色調更是頗具風格,很好地整合了現實的駁雜而映現出幻想的氣息。
主人公小建的扮演者梁宏理是西安美院油畫系的青年教師,女主角莎莎的扮演者曾雪瓊是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的大專生,全片雖然只有曾雪瓊受過非正式表演訓練,但角色在似演非演的進行中表現出鮮活生動並深入內心。特別是梁宏理,有一雙傳達心靈表情的眼睛和繪畫者的悟性,實在難能可貴。
因影片是由胡同公司監製,所以其他部門的工作人員大都參加過《小武》《站台》等影片的製作,可以不誇張地說整個攝製組和後期的各項工作不僅僅凝聚了才華之氣,更多的是有了每一個人因喜歡而發自本能的貢獻精神,才使影片克服各種困難得以誕生。

所獲獎項

《制服》《制服》
在10月10日剛剛結束的第22屆溫哥華國際電影節上,由刁亦男編劇導演的中國電影《制服》(Uniform)奪得了本屆電影節的龍虎大獎(Dragons & Tigers award)。

溫哥華國際電影節與聖丹斯國際電影節齊名,並稱為北美最具活力和個性及獨立精神的兩大影展。在此前,中國電影《巫山雲雨》、《小武》也曾獲得過該獎項。今年,除《制服》獲獎外,另一部由甘小二執導中國電影《山清水秀》(The Only Son)也得到了評審會的特別提名,這種情況在溫哥華影展的歷史上還屬首次。因此,正如影展負責人之一著名影評人Tony Rayns先生所說,中國“獨立電影”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會讓你感受到它的強大力量和希望。

《制服》在本屆影展奪得龍虎獎,也是中國大陸“獨立電影”在今年大小影展上獲得的第一項大獎,這無疑給今年略顯平靜的中國“獨立電影”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制服》一片採用Digtial Beta拍攝,影片講述一個叫王小建的年輕人,因一次偶然事件令自己的生命起了小小的波瀾,從此過上裁縫和交警的雙重生活的故事。該片導演刁亦男以前從事戲劇電影寫作,可以說這部處女作電影成功地完成了他的第一次影像經驗。

象所有獨立製作的處女作電影誕生一樣,影片拍攝相當艱苦,有限的資金也是幾個朋友臨時湊起的。影片於2002年9月在西安用20天便完成前期拍攝,主創人員沒有任何報酬,由於沒有資金,後期製作斷斷續續拖了一年,其間得到了余力為和賈樟柯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所有這些簡陋的製作條件並未影響影片的質量,影片無論從敘事的拓展還是影像的控制上都達到了一定水準,並在不經意中顯現出獨特的氣質與個性。

據悉,《制服》在釜山電影節也得到了廣泛好評,並得到了後期“磁轉膠”的基金,同時還獲得了鹿特丹和柏林電影節的邀請。

採訪導演

問:這是你的處女作,為什麼想拍電影?

答:劇本寫多了是一個原因。想自己表達,自由地表達,沒有比這更重要的。

問:怎么想起寫這個題材?
答:生活中我真的有一個朋友做過這種事,平時看著不言不語的那種人。也許我對這個人感興趣。那種隱蔽在內心的激情,不管它是否合乎道德,都會令生命掀起波瀾,那是一種不容忽視的存在感。

問:準備了多長時間?
答:不是準備,是等待。大概兩年多,四處找錢,劇本也想的差不多了。誰給沒拍過電影的人投錢呢?但如果你真的是用全身心等待,即使有時會突然感到無望,心裡也不會發虛。
真正的拍攝準備,拍攝前用了一個月。

問:那最後錢從哪兒來?
答:朋友湊的。朋友很重要,志同道合的朋友。拍桌子就幹了。但這也是等待的結果。

問:你對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怎么評價?
答:作為一件事,在這樣的條件下完成,我很滿意。對作品本身的評價,看過的人已經給了。
相信會有更多的人看到它。

問:你和攝影師董勁松是很久的朋友嗎?
答:不是。但一見面,感覺就象是很久的朋友。可能我倆都是西安人,性格上也合得來。

問:做導演和寫劇本有什麼不一樣。
答:如果說寫劇本是一個人悶頭幹活,那當導演就象做生產隊長,更多的是在張羅。好在劇
本是自己寫的,心裡還算有底。

問:下一部會用什麼模式來運作?
答:不知道。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我只會拍我喜歡的東西,尊重自己的感覺。

演員簡介

《制服》《制服》
曾雪瓊 星檔案
描 述:青年女性
姓 名:曾雪瓊
拼 音:zengxueqiong
生 日:07-19
星 座: 巨蟹座
現住地: 北京
籍 貫: 新疆
民 族: 漢族
身 高:163厘米
體 重:43公斤
年齡段: 青年(21-35)
國 籍: 中國
語 言:國語
特 長:表演
職 業:影視演員
畢業院校:中央戲劇學院 學歷:專科

觀後感

《制服》《制服》
南藝離家挺近的,不過下了班再去已經是快8點了。所謂的南視覺美術館就是一破舊的空房間剛刷了層白灰。門口的條幅黑燈瞎火的也看不清。好在周圍都黑,這個視覺美術館裡透的一點亮光讓我找的還不算費勁。人挺多,兩排長條凳基本坐滿,我只能撿最後的位置坐,剛坐下就瞧見一沒看不見臉的哥們露著下體在螢幕上做伏地挺身,然後片子就完了。導演見面會。感覺問問題的人歲數都不大(包括看片子的人,學生占絕大多數),雙方說些不著四六的話。實驗電影,現實主義,表現主義,都是些大詞,導演的意思大概是表現自己的想法就行了,至於他的片子到底想表達什麼,我沒看全也說不出來。一直等著人問最後那段露下體伏地挺身什麼意思,結果一直沒人問,我覺得多少有點皇帝的新衣的意思。倒是有一個問題的問答逗笑了我,一觀眾問片中一個角色穿雨衣的鏡頭和賈樟柯《世界》中讓女主角穿雨衣是不是想表達同樣的意思。導演問題賈的那片子我沒看過。這種回答真專業,讚一個,不相輕那還叫什麼文藝人。

要放《制服》了,呼啦一下走了不少人,我得以找個前排的位置。當時看了獨立影展的排片表,就決定看這部片子。理由大概是對制服誘惑有點趣味吧?連問題我都想好了,問問導演他的片子和蘇珊·桑塔格《迷人的法西斯》里提到的納粹制服誘惑有什麼關係。

《制服》《制服》
片子總的來說還不錯,雖然和我想像的制服控情節相去甚遠。小建是個裁縫,有個身體不好的下崗工人父親。他給別人做的交警制服(這段沒大明白,按說這種制服一般不找小裁縫做)因為那人出了車禍(交警出車禍,挺諷刺的)於是變成了他的衣服,經過了幾次生活上的不如意,小建穿上了這身制服,找了一位叫莎莎的姑娘做女朋友,順帶著冒充警察罰點款賺點外塊,雖然被人向真警察揭發過,但是真警察要管的事情太多,於是小建得以繼續批著這身制服到處晃悠。可是小建發現莎莎和他一樣,除了一個表面上的工作外,背地裡也幹著為人民服務的第二職業,應召小姐。其實莎莎對小建的假警察身份也清楚。兩人就這么有一搭沒一搭的約會著。在某次約會中,小建身著制服被真警察認出,騎著腳踏車逃脫了,留下莎莎一人在原地等著。片子到這兒就完了。

導演說劇本是他寫的,來自於他弟弟一次遭遇假警察欺詐的真實經歷。不過我覺得節奏太差,平鋪直敘的把事情說完拉倒,長鏡頭太多,看的人想打哈欠。個人感覺把這部一個半小時弄成30分鐘的版本應該還不錯。感覺國內的片子大多故事上還多少能說的過去,不過節奏上基本都把握不好。不是搞的渾渾噩噩就是突兀的很,張力都不夠。

《制服》《制服》
其實這種雙重身份題材的片子應該是電影中經常採用的手法,電影中的角色還要再扮演另外一個角色,這種嵌套扮演使得這類電影往往有比較大的發揮空間。可惜在《制服》一片中沒有見到。導演說他就是想努力“收”,體現一種更加貼近生活的本色,而不希望過於的戲劇化沖淡片子的寓意。我不這么認為,我覺得“放”比收難。而且只要放的好,對於電影主題會有更好的凸現,不過“放”確實比“收”更考驗導演的能力。對於第一次拍片的導演,能講一個完整的故事並能通過這個故事反映和表達一些自己的想法,已經不錯了。

導演在後來的見面會上說他想表達的意思是每一個罪惡背後都有一定原因,甚至可能是偉大的原因。到處都是作假,人與人之間溝通想獲得一些真實信息往往必須通過作假才能做到。我覺得導演說的還是不錯的,可惜他的這部片子能體現這些的不多。聽這導演說了幾句,覺得此人還是個靠譜的挺踏實的人。不過下面觀眾問的問題就太不靠譜了。有個應該算是該導演的女冬粉的雖然前面表現的像個普通的追星族,後面問道的關於影像風格與攝影的問題不錯。後面幾個問題就太沒勁了。一個問這種片子國內不能公映國外能公映對導演有什麼影響?這不是廢話嗎?一影響肯定有影響,二這種影響和影片質量好壞並沒什麼關係。還有一個問說導演這種不落入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俗套結尾是不是有故意迎合西方觀眾之嫌。聽的我當時就笑了。

打了大概的分數話,影片能打70分,後面的見面會交流40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