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充斥時間的記憶》是一部自傳體小說,描繪了耶路撒冷的二個家族歷史,回憶了念念不忘家族史的外祖母,父母間奇特而深沉的婚姻關係,並夾雜著自己與父母間的情感戰爭。作者的童年、青春期以及父母、周圍親人的生活相互交織,上演了一幕幕充滿歡樂與憂傷的人生悲喜劇。小說結尾浮現出作者個人的文學呼喚,是整部作品的情感總結——雖然深受家庭的影響,但最終超越了家庭,超越了傳統,超越了歷史。
編輯推薦
《充斥時間的記憶》是以色列當代文學譯叢之一。
小說把恐懼、諷刺、憐憫、自嘲等情感高度巧妙地糅合到一起,把以色列建國初期的耶路撒冷描繪得形神逼肖。
作者簡介
哈伊姆·畢厄(1945—),出生於耶路撒冷,著名詩人及散文作家,多次獲得文學獎,包括以色列名聲最高的文學獎波恩斯坦文學獎。
序言
二十世紀最後的幾十年,以色列小說前所未有地茁壯成長,成熟程度與涉及領域之寬廣均令人欣喜。長篇與短篇小說大量翻譯成英語,才華出眾、風格多樣的譯者,以引人人勝的文學形式,成功地把複雜的以色列生活場景傳達出來。此前,在希伯來小說創作的領域裡,主要都是世俗作家,現在湧現出類型多樣的創作群體:女性作家、非歐洲的作家、信仰猶太教的人士。這些新的話語所表現出的深刻觀察力,對於一般讀者來說,是聞所未聞的。哈伊姆·畢厄就是新湧現的諸多藝術家中,最為突出的一例。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羽毛》,1979年出版——很快翻譯為英語——並非描述特拉維夫或者以色列建國前初創時期的合作農莊,也就是基布茲的世俗場景,而是描述了二十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他自己童年和青春期在耶路撒冷宗教社區內的生活。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令人驚異的人物群像,通常都是一些虔誠的猶太教徒,或者是耶路撒冷那些行為古怪異常的人士,正是這些人以豐富充沛的感情,教育出書中這個年輕的主人公。小說的情調劇烈變動,忽而歡樂跳躍暢快無比,忽而恐怖至極令人毛骨悚然,忽而充滿家庭溫暖,忽而經受青春期的孤獨。政治事件和社會的緊張嚴峻對峙豐富了故事的情節,不過這些內容總是處於背景之中,甚至贖罪日戰爭也只占據了小說結尾的場面。
文摘
副校長敲響了鈸,小學生裝扮的蠟燭陸續走上舞台,搖擺著,像火焰在燃燒,按照修殿節燈籠的形式排列起來,母親儘量想結束那些她不得不說的話,於是把調門提高到“我那嬌小的蠟燭”的聲調。“儘管如此,即使這個母親抑鬱沮喪、身體病弱,像卑賤的奴隸一樣在一個小雜貨鋪里幹活,一個活著的母親還是要比一個死去的母親強得多。你看,瓦迪特。海厄就十分困難。”她此刻用現在時提到的家庭悲劇正是發生在我的同學身上,他的母親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早期就去世了。母親這般講述令這件恐怖的悲劇充滿乏味,也打破了時態的界限。同時,我們竭力將這段歷史封存,可惜徒勞無益。
當我們橫穿舍繆爾·哈一納吉德大街轉到畢額瑞路的時候,母親特意指明,好多年來,她儘量躲著不穿越這條街,可是現在,有了她說的那個但族人伊利達陪伴,她感覺受到保護,保證不會有邪惡降臨到她的頭上,誰也不能阻擋她通向桑巴陽河的路。
“外祖母沒有告訴過你?這個但族人伊利達?”母親奇怪我為什麼保持沉默。“這個人是猶太的馬可·波羅。”她又說,到了星期天,我最好去問問朱迪斯,必奈必瑞斯圖書館的管理員,找一本書讀讀,了解了解這位傳奇的旅行家,九百年前,他來到哈腓拉地,尋找摩西丟失的那一支後裔,但是被迫返回,歸途遇到障礙,那噴發沸騰石塊的河流,正在興風作浪。
在我們身後,庭院地面略高於街道路面,在廢棄的用鐵皮臨時搭建的住房的陰影中,很多墓碑堆積在一起,雜亂無章地相互擠壓。我膽怯地偷看了一眼墓碑作坊,偷偷摸摸地讀著被遺棄在雕刻過的墓碑中間遺留的名字。母親不得不再次屈膝,重新繫緊不聽使喚的鞋帶兒,說墓碑行業至少從桑巴陽河的噴發物里獲得大筆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