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筆記》
正文
K.馬克思於1850年9月至1853年8月在英國倫敦研究政治經濟學時所寫的一批筆記。共24本,1250頁。其中包括馬克思閱讀過的專著、官方檔案、定期報刊的摘錄和對這些摘錄的評註,此外還包括《反思》、《完整的貨幣體系》、《貨幣、信用、危機》等專題論文的未定稿。筆記中的《關於大衛·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和賦稅原理>(摘錄、評註、筆記)》,於1941年第一次作為《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草稿)》的附錄用德文全文發表,後又被收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第44卷中;在該卷中還第一次發表了《倫敦筆記》中的另一份未完成稿《反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44卷收載了這兩篇文章。1848~1849年革命失敗後,馬克思被迫離開德國,流亡到了倫敦。在這裡,他潛心研究政治經濟學,希望以此總結革命經驗和為無產階級提供革命的理論武器。
筆記的前7本主要是研究價格和貨幣理論,其中摘錄了有關通貨原理學派和銀行學派圍繞貨幣流通問題進行論戰的材料。這些摘錄、評註以及隨後寫下的幾篇未定稿表明,當時馬克思在探討貨幣的本質、職能及流通規律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①對D.李嘉圖的貨幣數量論提出了懷疑,闡明了商品的價格無論在何種條件下也不決定於流通領域中的貨幣數量,相反,流通領域中的貨幣數量倒是由商品的價格、商品每日的成交額、信用以及工業的全部機制決定的;②在《完整的貨幣體系》中,馬克思實際上已闡明了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③闡明了貨幣的價值尺度和交換手段的職能;④批判了李嘉圖學派的貨幣流通理論的錯誤,指出即使在實行純金屬流通的情況下,金屬貨幣的數量和它的增減,也同貴金屬的流進或流出,同貿易的順差或逆差,同匯率的有利或不利,沒有任何關係。後來馬克思在評述密爾原理──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等於商品的價格總額除以流通速度時,進一步闡明了貨幣流通規律。他認為密爾原理只有當全部出售的商品都是藉助於貨幣,而不是通過債券來實現時才是正確的。
第8、9、10、12和第13本筆記,主要是研究地租和農業問題的,表明馬克思在批判李嘉圖的級差地租理論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按照李嘉圖的意見:①耕種的序列必須從好地過渡到壞地,才能說明地租;②穀物價格上升,地租量增加;③全國地租總額如果增加,只是由於大量相對壞的土地加入耕種的結果。馬克思批判這三點時指出:①隨著科學和工業的進步,壞地得到改良,肥力可能相對高於過去的好地;②自1815年以來,穀物價格下跌,但地租量還在增加;③在各個國家都可以發現,穀物價格下降,地租總量普遍增加的事實。
在其他各本筆記中,馬克思研究的主題更加廣泛,其中包括工人階級狀況、農業、殖民體系、歷史和經濟史、銀行、文化史、婦女問題史、倫理史及外交政策等等。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第13本筆記,在這裡,馬克思仔細地研究了自然科學、技術問題和工藝史等問題。
《筆記》是研究馬克思經濟思想發展的珍貴史料。《資本論》的第一個草稿《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草稿)》,便是在這些材料的基礎上寫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