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在金融界,他的“有效市場理論”締造了現代投資管理的一個里程碑,他把象牙塔里那些艱深晦澀的金融模型發展提煉為可操作的投資策略,進而改變了華爾街的投資行為模式。在金融界,他是由政治學轉讀經濟學的哈佛高材生,美國已故總統約翰·甘迺迪是他的同班同學,著名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是他的啟蒙老師。
……
內容簡介
《繁榮的代價》從取和用兩方面對政府開支與私人消費兩者間的平衡關係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華爾街上的經濟學家》從美元的未來到家庭財務的困境,從投資組合管理到資產配置的最佳化規則,為您打開金融學的通俗讀本;《金融簡史》將您重新帶回金融體系的基本面,透析貨幣政策,展望經濟前景。媒體評論
我們從幼稚而雜亂無章的選股階段,發展到在統觀整個資本市場運作的基礎上構建組合,彼得?伯恩斯坦的貢獻在於,作為橋樑和溝通者,向投資者普及了學院式的金融理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威廉·夏普
伯恩斯坦雖然已經逝去,但他的名字將與他的經濟學說一道長存。他的書會讓更多中國人知道:20世紀的美國除了凱恩斯外,還有一個叫伯恩斯坦的經濟學大師也值得稱道。
——《證券日報》
集著名金融史學家和投資家於一身的伯恩斯坦更像是一位老師,他將當今華爾街最為主流和通行的投資理念轉化為通俗的語言傳達給人們,致力於給投資者提供面對未來投資風險的裝備,教會人們如何與“天”為敵。
——《中國證券報》
伯恩斯坦在書中所描述的那些歲月雖然已經遠離了我們,但有關美國的經濟體系如何建立、錢從哪裡來又往哪裡去、如何控制投資風險的話題,卻離每個投資者都很近。
——《投資者報》
鑄劍大師歐治子“十年磨一劍”,煉就了“天下第一劍”湛廬劍。
——《吳越春秋》記載
目錄
總序 走近本質推薦序 回歸金融基本面
新版前言
初版前言
第一部分 金融世界的度量衡
第1章 如果沒有了錢
第2章 錢讓這個世界運轉起來
第3章 存點兒錢以備不時之需
第二部分 創造貨幣的魔術師
第4章 手中的錢與銀行里的錢
第5章 銀行在千什麼
第6章 銀行信貸與貨幣創造
第三部分 貨幣控制之手
第7章 美聯儲的誕生
第8章 公開市場操作與貼現率
第9章 準備金率
第10章 誰來解救美聯儲
第四部分 誰是“貨幣之王”
第11章 國內黃金儲備
第12章 黃金與國際貿易
第五部分 貨幣政策巡禮
第13章 戰爭時期的貨幣政策(1938年-1945年)
第14章 發展時期的貨幣政策(1945年-1963年)
第15章 力挽狂瀾的貨幣政策(回首1966年)
結論 貨幣的未來
附錄 美聯儲每周儲備報告
前言
讀一本厚厚的經濟學總會讓人懨懨欲睡,不管理論討論得有多精妙。但是伯恩斯坦先生的經濟學著作卻是一個例外,你很難把它們與小說區分開,更會被他那些風趣的小段落深深吸引。伯恩斯坦先生是位幽默風趣的財經達人,他經歷豐富,熱愛生活。雖然曾為家族管理財富並創下巨額收益,但更醉心於教育與出版事業。他一生出品頗豐,一向以話題廣泛且論述深刻著稱於業內。這套金融三部曲是伯恩斯坦先生成書最早、歷時最長的一輯,無論觀點還是語言風格皆堪稱經典,也為他日後的很多著作打下了伯氏印記。伯恩斯坦寫經濟,命題深刻,但是下筆卻輕描淡寫。與那些大部頭不同的是,讀者不會在他的書前望而生畏,駐足不前。他的觀點總讓人感到深意所在,在《繁榮的代價》中,面對政府收支與私人消費的關係,透過分析公眾對稅款的恐懼與政府資源的運用,政府的責任與預算的浪費,從取和用兩個方面提綱挈領地對公用開支與私人消費兩者間的平衡關係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伯恩斯坦讓我們忘掉了無意義的數據堆積,也省去了針對主義的表面爭論,而是幫助我們牢牢抓住了問題的本質。同樣的風格也體現在《華爾街上的經濟學家》一書中,開篇便開宗明義地提出了這個命題的優先所在,少了面面俱到,但卻一語中的;少了學究氣,但絕沒有影響對問題闡述的組織與邏輯。而在《金融簡史》中,即便是像貨幣與銀行這么枯燥的內容,他也一樣能讓讀者領會題目的精妙所在。這是對一位作者功力的考驗,沒有對巨觀經濟的透徹了解,沒有歷經歲月的深思熟慮,很難想像用如此簡短的篇幅評述一個令人敬畏的領域。多年在金融系統浸淫的經歷讓筆者對貨幣銀行學有著深刻的認識,從貨幣到信用,從控制到儲值,由此及彼,毫無花哨賣弄,也不曾錯過半分緊要。作為社會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貨幣金融的發展總是和人類歷史緊密關聯在一起的。精彩書摘
第一部分 金融世界的度量衡第1章 如果沒有了錢
邁達斯國王摸過的一切東西都變成了黃金,直到最後他也變成了一個不名一文的窮人,因為他根本就沒有任何有用的財產。這篇故事的寓意是:金錢並不是生活的全部。實際上,僅僅當用金錢和黃金能買到東西時,它們才能帶來財富和力量。
另一方面,歷史告訴我們金錢可以是至關重要的。購買力過剩很少會引發革命;但是,當人們饑寒交迫,並且沒有足夠的錢去購買商品時,就會導致工廠停產,而且這種情況下反而會觸發暴亂。潛在“繁榮”當中的貧窮現象,看起來總是讓人感到震驚和荒謬。
這些對比就是本書題材的核心內容,也是本書所關心的內容。用最簡單的話來說,我們想保證自己手頭上有足夠的錢,讓我們可以購買生產出來的任何東西,但絕不要有太多的錢,以致供不應求。我們最關心的問題在於,難以將花掉的貨幣的數量與生產的貨物的數量保持一致。
雖然貨幣帶來了一些問題,但人類還是發明了它,而且仍在堅持使用它;因為通過以物易物的方式做買賣有幾乎不可克服的困難,而貨幣幫我們解決了這一難題。正因為如此,即使最原始的社會也逐漸使用某種形式的貨幣,不管是羽毛、貝殼串珠,還是埋在海底的巨石。隨著社會日趨複雜化,人們所從事的工作也越來越專業化;貨幣便於人類進行商品交換,所以它變得更加的必要。
隨著市場和生產方法日趨複雜,我們發現貨幣的特徵也在改變。它變得越來越抽象,直到變成現在極其複雜的樣子——主要是銀行分類賬上的一些數字,用來維護我們的支票賬戶。儘管我們仍然使用一些紙幣(實際價值並不超過印鈔所用紙張的價值)和硬幣,但我們所花的大部分錢都是通過填寫支票從買方轉到賣方的;銀行則受命在自己賬簿的一個賬戶記入借方,在另一個賬戶記人貸方。因此,我們的大部分錢並沒有真實的價值以及“摸得著的存在”:我們既看不到它、感覺不到它,也聞不到它。這就是為什麼貨幣的數量如此難以調控的原因之一。
然而,我們應該最關心這種抽象的、只存在於銀行分類賬上的金錢;同時我們還應看到,黃金在我們的金融業務中繼續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自己可能就有點複雜世故;我們與黃金的關係還在持續,這種關係和我們一樣複雜(世故)。隨著時代的變遷,黃金作為金錢和財富的重要標誌,顯現出了驚人的生命力。邁達斯國王的傳奇故事教導我們,黃金也許只不過是一種(即使好看卻)無用的金屬,但它無疑造成了人類歷史上無數的貪婪、掠奪和冒險。
弗洛伊德認為,我們對黃金的迷戀與早期童年的性幻想和好奇有關。也許正是它的極其純潔刺激人們行使暴力。任何見過一堆金磚或金幣的人,將永遠記得黃金散發出來的敬畏感。不管怎樣,黃金的普通物理特性(高密度、強抗氧化能力以致永遠都不會失去光澤)使它更適合用來充當貨幣。
無論為何,人們都將盡一切可能尋找黃金,然後把它挖出來。威爾·羅傑斯(WillRogers)訪問克朗代克河和育空河地區後,評論道:“為黃金而拓荒與為菠菜而拓荒,兩者之間的差別可大了。”儘管北美的金礦仍在開採,但“自由世界”的大部分黃金卻來自南非。那裡的白人享有黃金並從中獲利,而把挖金子的活留給了黑人——工作地點就在地下兩英里處塵土飛揚的地獄裡。
儘管人們費盡心思挖掘、勘探和掠奪,總共也只搜刮到極其少量的這種寶貴材料。過去幾個世紀的貨幣黃金的積累,只為現在的世界帶來了大約4萬噸的黃金儲備。而在不到一個小時之內,美國工業就可以傾瀉出4萬噸鋼鐵!
雖然大自然從根本上控制了黃金存在的數量,但卻是人類用美元、英鎊和盧布賦予它價值,而且也是人類決定了某一份量的黃金可以“支持”多少金額的錢。當我們回顧歷史上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交替出現的現象時,就會發現人類似乎拙於調節貨幣的供應。
我們發現這樣的重複現象,人們擁有的錢好像非常少,所以無力購買或確實不願意購買商品。結果導致價格下跌、利潤消失、生產萎縮以及失業蔓延。僅僅當所有的價格和工資都降到足夠低,使得原先不足的貨幣供應量顯得充足起來,能夠買光所有廉價出售的商品和服務,這樣機器才能重新開動,人們才能回去工作。
我們還會經常看到相反的情況——通貨急劇膨脹,貨幣的數量超過商品的供應量。當人們想購買的商品量超過生產量時,價格就上漲。於是有些人就會遭受損失,因為別人在市場上出價高於自己。損失最慘痛的通常都是那些最不應該遭受損失的人——節儉者、保守者、謹慎者,還有窮人和未加入工會組織的人,這些人無法奮力爭取到所需要的更高的收入,以保證能在價格上漲時維持生計。
由此可見,調節貨幣供應量不僅僅是金融家和銀行家所關心的事情,它也與我們的經濟繁榮和社會安寧密切相關。貨幣供應量調節不僅是學術問題,而且是對政治和經濟都有最廣泛影響的問題。
我們現在就從這個過程的關鍵癥結開始分析,即貨幣數量與商業活動水平和價格之間的關係。
第2章 錢讓這個世界運轉起來
顯而易見,我們每個人都去工作,為我們的經濟生產商品和提供服務;但這些商品和服務並不是供我們自己享用的,也不是因為我們發善心;而是因為我們希望把自己的勞動成果出售給其他人,而且我們還想從中獲得報酬。一句話,我們工作就是為了錢。
如果是這樣,那么為了生產想要銷售的商品,商人必須有錢付給工人和供應商;顧客也必須有錢為自己要買的商品付款。如果沒有必要的資金,生產的商品數量就會很少,能賣出去的則更少。這就可以得出以下重要結論:不管增加產量還是高價出售同樣數量的商品,這兩種做法都是行不通的;除非人們願意而且能夠留出額外的錢,用來購買增加的商品或高價購買同樣數量的商品。
舉個例子,某個家庭以往每年支出6000美元購買商品和服務,以維持家庭的生活水平。假設我們現在處於通貨膨脹時期,導致相同數量的商品和服務的支出由6000美元漲到了6600美元。為了保持同樣的生活水平,這個家庭現在不得不想辦法得到額外的600美元。他們上哪兒去獲得這筆錢呢?
這個家庭的養家餬口的人(很可能就是父親)可以找到自己的僱主,提出增加工資的要求。當然,僱主為了讓自己的雇員滿意,也只好設法找到額外的600美元。這筆錢要么出自他的營業利潤(這樣他能花費的錢就減少了),要么他必須提高價格,讓顧客來為這筆額外的錢買單。在這種情況下,顧客必須自個去找額外的600美元。這樣,我們剛好又回到了原點。
如果父親未能從僱主那裡獲得加薪,那么他還有幾個辦法可以選擇。他可以花光以前的積蓄:可以把裝錢的餅乾罐清空,用裡面的錢來維持家庭的生活水平;他也可以去儲蓄銀行提取存款。那樣的話,儲蓄銀行需要確保自己有這筆錢。他還可以向朋友或信貸公司借錢,但他們也必須有這筆錢才能借給他。
如果這個家庭無法獲得維持生活水平所需的這600美元,又會怎么樣呢?很明顯,只好減少要買的商品和服務的數量。如果這個家庭只能負擔得起6000美元,那么他們以前打算要買的那些東西中就有大約10%賣不掉。零售商發現銷售額在下降並已低於預期,貨架上的存貨卻越來越多,於是就會減少發往批發商的訂單。批發商會告訴生產商減少送貨的數量。生產商將不得不減少他們的計畫產量;他們的工人可能被解僱,或者被壓縮工作時間。
最終,因為無法籌集到用來購買漲價商品的錢,導致失業和生產能力過剩。如果商人生產的產品供大於求,那么由於市場競爭就可能阻止價格上漲。或者,如果人們願意購買漲價商品,那么他們能用於購買其他商品和服務的錢就減少了,於是失業現象就會擴散到市場支配力最弱的那些行業。
為了避免造成失業,必須能夠籌到錢以應對價格上漲;如果失業將無可避免地發生,那么也必須為增加生產而籌集資金。在這裡舉個例子,有一家鉛筆製造廠,每年生產銷售1億支鉛筆,銷售總額達到100萬美元。製造商發現生意非常好,他的經銷商頻頻向他訂購鉛筆。於是,他決定增加生產計畫,多生產一千萬支鉛筆,期望來年增加10萬美元的銷售收入。
可是,為了增加生產,他首先要到處籌集所需的資金。他必須再購買一定數量的木頭、鉛和橡膠,可能需要再僱傭一些工人,或者需要給現在的員工付加班費。他甚至可能需要一座新工廠或增加機器。無論如何,他都必須找到解決辦法,為擴大生產提供資金;因為他的客戶,不論是零售商還是批發商,都在收到貨物後,再過30天左右才付款給他。
他有很多的選擇辦法:也許他的支票賬戶上的資金充足,可以支付所有額外的支出;他可以請求他的供應商、甚至他的雇員,讓他們等待各自的款項,直到他的客戶先付款給他;他可以耗儘自己的儲蓄存款,或者把自己擁有的一部分金融資產出售給其他投資者,例如短期的政府有價證券或者商業票據;他可以借錢.也可以讓別的投資者與他共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