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
英文版:書名:Here Comes Everybody: The Power of Organizing Without Organizations
作者:Clay Shirky;Penguin, 2008, 336 pages.
克萊·舍基(Clay Shirky)《人人都來了:無組織的組織力量》 企鵝出版社(Penguin)2008, 336 pages
Phil Johnson點評:《Here Comes Everybody》 by Clay Shirky:解釋網際網路如何轉變社會。關於RSS和TAG標籤等看上去簡單的創新如何改變我們溝通的方式,沒有人比這本書解釋得更清楚的了。
作者簡介
Clay Shirky (born 1964) is an American writer, consultant and teacher o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effects of Internet technologies. He teaches New Media as an adjunct professor at New York University's (NYU) graduate Interactive Telecommunications Program (ITP). His courses address, among other things, the interrelated effects of the topology of social networks and technological networks, how our networks shape culture and vice-versa.
He has written and been interviewed extensively about the Internet since 1996. His columns and writings have appeared in Business 2.0, the New York Time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h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and Wired. He appeared on The Colbert Report on April 3, 2008.
Shirky divides his time between consulting, teaching, and writing o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effects of Internet technologies. His consulting practice is focused on the rise of decentralized technologies such as peer-to-peer, web services, and wireless networks that provide alternatives to the wired client-server infrastructure that characterizes the World Wide Web. Current clients include Nokia, GBn, the U.S. Library of Congress, the Highlands Forum, the Markle Foundation and the BBC.
書評:網路民主
當法國貴族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的經典著作《美國的民主》在1831年在美國出版的時候,他注意到美國人的一些怪異之處:他們喜歡結社。
不管什麼年齡、性格、條件的美國人都熱衷於組建各種協會和團體。他們不僅有所有人都參加的商業和製造業公司,而且還有千百種其他協會,宗教的、道德的、嚴肅的、無用的、普遍的、限制性的,巨大的或者微型的等,形形色色無奇不有。美國人成立協會來搞娛樂活動、組建神學院、建造小客棧、蓋教堂、分發書籍、把傳教士分配到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他們用這種方式創建了醫院、監獄和學校。通過宣傳英雄模範,向人們灌輸真理和培養感情,構成了社會。
在舊世界(歐洲),平民很少成立這樣的協會,相反他們依靠國家或者貴族來組織處理公共事務。托克維爾納悶,為什麼美國人這么熱衷於加入各種團體呢?他的答案是民主和自由,他用這些詞來說明條件平等和免於全面控制的自由。他相信民主產生自由,你不可能有民主而無自由也不可能有自由而無民主。民主和自由結合起來構成了美國人性格開展共同事業的基礎,這是托克維爾非常贊同的。
在《人人都來了》中,克萊·舍基在幾乎兩百年後再次提起這個故事。他也到了一個怪異的地方旅行,我們就稱為“網路世界”(Internetia),他被裡面的人的結社天性所震驚,我們可以稱他們為“網民”。他觀察到兩個情況。第一,網民結社的比例要比現實生活中的人的比例高。這些團體“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大,成員分布更廣泛。”他從來沒有試圖系統地表明這個核心觀點,雖然它至少是可靠的。
第二,他注意到網路世界的組織傾向於比現實世界的組織更優秀。也就是說管理活動和生產活動的比例在網路世界比在現實世界更低。在網路世界,“鬆散組織起來的群體能夠比機構更有效率地做事。”結果沒有出現等級體系,也不需要這些東西。舍基再次沒有努力強有力地證明他的觀點,但是它也足夠有道理了。
按照克萊·舍基的觀點,所有這些都等於人類事務上的一場革命,像托克維爾一樣,他自然想弄明白它是如何起作用的,為什麼能做到這些?
他的答案嗎?那就是“社會工具”(Social tools)。他說這些工具能夠讓我們 “通過鬆散組織起來的團體,沒有管理指導,沒有盈利動機地”採取合作行動。很容易理解他為什麼選擇這個術語,因為“社會的”東西在網路世界風靡一時的東西: “社會軟體”“社會硬體”以及每個人最喜歡的“社會關係網”,但這是個不幸的選擇。當我聽到“社會工具”時,首先想到的是開胃餅和雞尾酒。這當然不是克萊·舍基的意思。更重的是,這個術語本身是完全多餘的,克萊·舍基的所有“革命性”社會工具例子比如手機、電郵、眾多網站等都是讓人們在一定距離外傳送,接收、存儲、提取信息的工具。我們已經有了一個表示這些東西的詞:媒介。當然,這個詞聽起來有點陳舊,但我覺得沒有必要因為它不夠刺激新鮮就放棄不用。畢竟玫瑰還是玫瑰,即使不叫玫瑰這個名稱。
有鑒於此,按照克萊·舍基的術語“社會工具”應該為網路世界中團體形成的加速度和不尋常模式負責。這是因為它們大大降低了把人們聚攏起來做事的成本。社會工具降低了“各種團體活動如分享信息、協商合作、共同行動”等的成本。在現實世界,人們合作起來成本相對很高有很多原因,比如有共同興趣的人相互找不著,能找著的時候又分散在各個不同的地方,即使集中在一個地方,他們的活動也需要一個中心的權威來管理。結果,現實世界的人只有在這樣做的利益超過了尋找、集中、管理團體成員的成本後才去成立團體。因為在現實世界,這些成本很高,有很多我們願意組織或者加入的團體從來沒有組織起來。正如克萊·舍基正確指出的,“對於那些價值低於管理監督成本的任務會發生什麼事情呢?直到最近以前,答案是‘不做了唄。”因此,社會工具把曾經處於邊緣的或者不存在的團體變成了實實在在的團體。
克萊·舍基很恰當地把這些團體分為三類:第一,分享數字信息的團體比如個人資料(MySpace)、新聞(Digg)、圖片(Flickr)、音樂(Napster)、視頻(YouTube)、電影(BitTorrent)。第二,把自己的勞動集中起來創造一個共同的數字產品世界的團體比如網路百科全書(Wikipedia)、虛擬世界(SecondLife)、或龐大的多人遊戲(World of Warcraft)。第三,建立虛擬空間然後進入現實世界以便獲得實際的目標的團體比如網友見面(MeetUp)、發現犯罪證據(Voice of the faithful)、或讓某人當選(MoveOn)。克萊·舍基指出每種團體都是創建比隨後的活動便宜,比如,分享比合作便宜,合作比共同行動便宜。這就是為什麼分享的網站比合作的網站人氣旺,合作的網站比集體行動的網站人氣旺的原因,這是克萊·舍基沒有明確說出來的。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理論,不僅省錢而且有力。當然它只是故事的一半。克萊·舍基認識到的一半,他做得很好,是平等對於團體構成的影響。托克維爾認為所有美國人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如果從心理和經濟才能的術語上說。他們都很聰明也比較有錢。和法國、英國不同,美國不知道思想或者住宅的高貴。這種平等讓美國人很容易混合,反過來也很容易讓他們組成團體。克萊·舍基認為網路帝國也是類似。他們從交流的手段上說基本上是平等的,也就是說他們都能使用強大的社會工具。他說“每個人都是媒介接口。”和現實世界不同,網路世界的美國媒介寡頭階層—記者、出版商、電視台經理等—他們對於交流的手段進行不同程度的控制。正是強大交流手段的平等讓網民很容易地形成巨大的力量。
文章來源:光明譯叢]網路民主
譯自:Democracy in Internetia Reviewed by MARSHALL POE
馬歇爾·坡 著 吳萬偉 譯
作者聯繫方式
Clay ShirkyWriter and Consultant
167 Congress St.
Brooklyn, NY 11201
718.928.6567
[email protected]
延伸閱讀
克萊·舍基(Clay Shirky)個人部落格:http://www.shirky.com/
本書專門的部落格:http://www.herecomeseverybody.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