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生物醫學工程雜誌》

《中華生物醫學工程雜誌》

《中華生物醫學工程雜誌》是一本為臨床醫生而辦的生物醫學工程雜誌,關注科技進步的同時,全面衡量技術與人的身心健康的關係,始終謹記:科技進步的終極目標是讓人類擁有身、心、靈和諧美好的生活。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中華生物醫學工程雜誌》中華生物醫學工程雜誌

刊名:中華生物醫學工程雜誌
外文名:JournalofModernClinicalMedicalbioengineering
主辦:中華醫學會;廣州醫學院
周期:雙月
出版地:廣東省廣州市
語種:中文
開本:大16開
國際標準刊號:ISSN1674-1927
國內統一刊號:CN11-5668/R
郵發代號:46-190
現用刊名:中華生物醫學工程雜誌
曾用刊名:現代臨床醫學生物工程學雜誌

簡介

本刊為全國性科技期刊,主要報導臨床醫學生物工程的基礎與臨床,各科各專業及其邊緣性學科的新理論、新知識、新進展和新技術,進行學術交流,遵循以提高為主兼顧普及的辦刊方針與發展,面向臨床各科各專業和各級醫務人員,基礎醫學生物工程技術及科研人員,並為有關醫學科技術單位和圖書資料部門提供信息服務。2007年中華醫學會與萬方數據攜手推動醫藥信息服務,該刊電子版已獨家授權萬方數據來實現其數位化服務推廣。
《中華生物醫學工程雜誌》創刊於1995年,為中華醫學會主辦的專業學術期刊,編輯部設在廣州醫學院,總編輯為鍾南山院士。本刊以廣大的臨床醫生和生物醫學工程研究人員為主要的讀者對象。本刊的辦刊宗旨是: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臨床醫學與生物醫學工程學多學科交叉的方針,以引導生物醫學工程學的學科創新和推動臨床醫學的發展。

欄目設定

設有論著、述評、專論、醫學基礎與臨床實踐、醫學信息專題、經驗交流、診斷學基礎與臨床病案分析、綜述、譯文雙語篇等欄目

本刊歷程

主編鐘南山主編鐘南山
生物醫學工程學是一門涉及物理、化學、數學、信息學、計算機、工程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基礎醫學及臨床醫學等領域的新興交叉學科。因此在這一領域的學科之間創造一個共享平台,讓科學家與臨床醫生產業界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共享彼此的研究成果是十分必要的。
而在1995年,全國還沒有一本反映醫學生物工程學新成就與臨床套用相結合的學術雜誌。因此,根據當時醫學生物工程學領域和臨床醫學的發展趨勢,結合廣州醫學院辦學與科研實力增強的情況。在時任院長鍾南山院士的倡議與領導下,廣州醫學院創辦了這本雜誌。
創刊以來,在主編鐘南山院士的領導下,在歷屆編委會和編輯部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雜誌就像一顆幼苗,植根於不斷飛速發展的醫學生物工程學和臨床醫學的學術土壤,不斷成長壯大。在該領域的各學科的基礎研究人員、工程技術人員與臨床醫生之間架起一道橋樑,使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研究成果能充分體現其套用價值。而臨床醫生在交流學習中,也掌握了許多跨學科專業的新知識、新技術,並將其運用至臨床實踐中,從而推動了生物醫學工程學和臨床醫學的發展。受到了相關領域特別是臨床醫生讀者和作者的歡迎。
為了使雜誌有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2007年,本雜誌得到中華醫學會、新聞出版總署批准加入中華醫學會雜誌系列。主辦單位將由廣州醫學院變更為中華醫學會,廣州醫學院將作為承辦單位繼續負責雜誌的編輯出版工作。雜誌更名為《中華生物醫學工程雜誌》。本刊希望依託中華醫學會深厚的學術資源和承辦單位廣州醫學院學科發展及辦刊條件的支持,在中華醫學會會長、主編鐘南山院士的領導下,將努力地把本刊辦成國內學科領域一流的學術刊物。未來隨著中國科研實力的發展,使之成為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學術雜誌。

發刊詞

人類的思想、文化和科技活動的成果因著學術雜誌得以交流、傳播和傳承;人類的創新源泉得益於學術雜誌的啟示。人類正確的宇宙觀和生命觀更需要學術雜誌的引導。這是學術雜誌的辦刊意義和存在的價值。
經歷了12個春秋,植根於不斷飛速發展的生物醫學工程學和臨床醫學豐厚的學術土壤而成長起來的這本學術雜誌,它的昨天名叫《現代臨床醫學生物工程學雜誌》。它的今天更名為《中華生物醫學工程雜誌》,並成為中華醫學會系列雜誌。這是它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著名的醫史學家卡斯蒂廖尼說:“醫學隨著人類的痛苦的最初表達和減輕這痛苦的最初願望而產生。由於最初需要解釋人類發生的各種現象和以人類心靈為主題進行最初的辛勤探索而成為科學。”醫學的最高目標是解除人類的痛苦、提高生命質量、促進健康和預防早死。為著這一目標,千百年來人類總是懷著探索生命奧秘的好奇心和理想,在尋找著最有效的方法解決醫學的問題。
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為人類解決醫學問題提供了越來越多的手段,使人類探索生命現象的奧秘不斷向深度和廣度發展,更促使研究機體生理與病理狀態的規律以及干預因素的基礎與臨床醫學產生了飛躍。20世紀,運用物理、化學、數學理論、信息理論及計算機、工程學手段多層次研究人體的結構、代謝、生長發育、繁殖等生命活動的規律及疾病的發生髮展和防治措施等醫學問題,便誕生了生物醫學工程學這一年輕的學科。
如果說,醫學是為了解除人類疾病的痛苦而產生的,那么生物醫學工程學是為了推動醫學的進步而誕生和發展的。人類隨著DNA結構與功能的發現,人類基因組計畫的完成,克隆技術等新方法的運用,生命科學的研究產生了革命性的突破。基因組學、蛋白組學、染色體組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等醫學生物信息學等新成果,使人類對疾病的機制及干預因素的認識深入至分子水平。特別是20世紀的科學技術革命產生的許多重大成果在醫學上的套用,開發出許多對疾病診斷治療準確有效的方法、器械及藥物。從而使許多疑難病、多發病的診治有了長足的進步。這些新成就大大豐富了這一學科的研究內容、理論體系,使其研究領域更寬廣,目前幾乎滲透至臨床上所有疾病的研究中。甚至催生了許多新的相關學科。可以這樣說,臨床醫學每前進一步,每一個重大的成就都是由於生物醫學工程學的理論、技術在醫學領域套用所推進的。疾病的折磨迫使人類需要了解生命和疾病的本質。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給了人類強大的感知、觀察生命和保障生命的能力,開闊了人類的視野,提高了人類的認識水平,啟迪了人類的思想,從而觸發新的創新活動。循環往復,人類在解決疾病的痛苦和保障健康的道路上不斷地探索、不斷前行,不斷實現著自己的夢想。自從生物醫學工程學誕生以來,一部現代醫學發展史實際上是生物醫學工程的發展史。
但是,因為這是一門涉及物理、化學、數學、信息學、計算機、工程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基礎醫學及臨床醫學等領域的交叉學科。研究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偏重於從各自專業角度研究基礎理論,設計研製新產品。而臨床醫生又感到一些生物醫學工程新理論、新技術較陌生、深奧。甚至由於今天臨床醫學學科專業劃分過細,對非個人所長的專業進展也了解較少。並且,在今天這樣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里,每個學科都不可能不依賴其它學科的知識綜合而獨自發展,在今天這樣一個高度信息化、工業化的複雜社會裡,任何重要的問題都不可能依靠單一的學科知識體系來解決。尤其是人體的生命現象和體系,這是自然界最複雜的系統。因此在這一多學科交叉領域裡,更需要相互的理解和交流,讓生物醫學工程研究人員了解臨床醫學的發展趨勢及面臨的棘手而又重要的問題,會讓他們不斷產生創新的源泉。而臨床醫生如果能及時掌握這一領域的新理論、新進展,對於深刻理解疾病的發生髮展及預後從而採取正確的防治措施,以及可以及時運用一些新理論新技術探索疑難病、多發病的機制,從而提高診療水平,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該領域裡創造一個共享平台,讓科學家與臨床醫生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分享與共享彼此的研究成果是十分必要的。
1995年,我們的雜誌誕生於這樣的學科發展背景。
我們的宗旨是:報導醫學生物工程學領域的新理論新知識、新方法、新技術及其在臨床的套用實踐,促進生物醫學工程學和臨床醫學的發展。12年來,我們一直在努力使它成為一架臨床醫生與生物醫學工程學家溝通的橋樑。也一直在引領生物醫學工程與臨床醫學緊密結合的道路上不斷地探索。
如果說生物醫學工程和臨床醫學學科進步的需要催生了這本雜誌,那么今天它更迎來了發展的第二個春天。面對新的機遇和新的挑戰,作為辦刊人,我們十分希望能與作者讀者共同探討一些辦刊新的思路。

新思路

《中華生物醫學工程雜誌》《中華生物醫學工程雜誌》
一、依靠中華醫學會把雜誌辦成中國一流的醫學雜誌
這是中國第一本由中華醫學會主辦的、主要面對臨床醫生的生物醫學工程雜誌。雜誌的專業特色是多學科交叉,因此涉及到臨床醫學的所有專業領域。雖然目前中華醫學會沒有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委員會,但中華醫學會目前有80多個臨床學術專業委員會,覆蓋了了所有的臨床醫學專業領域。集中了中國最優秀醫學專家。這些深厚的學術資源為《中華生物醫學工程雜誌》提供了強有力的學術支持。中華醫學會主辦的100多個專業學術雜誌是中國最高水平的醫學雜誌,悠久的辦刊歷史、豐富的辦刊經驗所鑄造的“中華醫學系列雜誌”品牌在臨床醫生和醫學工作者心目中擁有很高的學術地位。嚴謹規範的期刊管理體系將要求《中華生物醫學工程雜誌》的編輯出版水平有進一步的提高。所有這些都使《中華生物醫學工程雜誌》站在了一個更高的平台上。
二、把握生物醫學工程技術在臨床套用的發展趨勢
21世紀是信息與生命科學主導的時代,也是生物醫學工程蓬勃發展的時代。科學技術依然以強勁的勢頭推動著臨床醫學的發展,使每個專業領域都向著高技術化、精確化的方向發展。這些成就使臨床醫生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有更多的手段用於疾病的診治。也為《中華生物醫學工程雜誌》提供了無盡的專業題材。
在現代醫學影像學方面,包括X-CT、核磁共振MRI、PET(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及超聲技術,已從簡單的平面二維成像向著容積三維成像甚至四維成像的方向發展。並從形態學成像向著功能成像的方向發展。使影像學除了可提供解剖學信息外還可以進行功能診斷,使病變過程在尚未顯示形態變化之前就發現生物組織發生的化學變化。因此在疑難病早期發現、新陳代謝異常診斷等領域有重要意義。
在生化診斷方面,因為分析化學手段的進步、分子生物學的成就的套用及生物技術的發展,開發出許多快速、準確、微量和特異性強檢測方法。如放射免疫學方法、流式細胞技術、高效氣相-液相色譜分析技術、PCR技術、分子雜交技術、克隆技術、生物晶片技術等。這些技術可用於病因學的診斷,如特異性病原微生物、特異性理化物質的檢測。及用於機體的病理生理狀態的了解,如免疫功能狀態、生化物質、特異性的疾病標誌物的檢測。甚至可提供病人的遺傳學特徵檢測。為疾病的診斷、治療效果的觀察以致轉歸提供了客觀的依據。
現代的臨床監測技術融合了多種生物醫學工程學理論技術,可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病理生理條件下對人體多種參數、生物信號以及功能進行動態、連續監測。如呼吸功能、心功能、腦功能等的監測。以保證人體在手術麻醉、體外循環、重要器官功能衰竭及特殊環境下的生命安全,同時為治療及效果的觀測提供重要的客觀依據。
以數位化診療集成化技術為基礎的腫瘤介入、腫瘤靶向療法、心血管介入法,將影像學技術、生物技術、計算機技術、化學和物理方法融為一體,打破“治療和診斷分家的格局,有著精確、高效、快速的診療效果。通過技術整合實現目標定位、目標跟蹤、療效評價等方面的動態聯動,構建了完整的治療體系。使腫瘤和心血管的治療效果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因為避免了放射、化學藥物及其它理化因素對機體的全身性傷害,同時使局部治療得到加強。使病人的生存質量和壽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人類基因組研究計畫的成果,使臨床醫學從目前千篇一律的“大眾醫療”時代過渡到根據個人遺傳背景而異的“個人化醫療時代”。基因診斷和治療將為一些常見的難治性疾病如腫瘤、心血管病、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病以及代謝性疾病等提供新的診治方法,這些病涉及先天性缺陷與後天的基因突變,涉及細胞生長、分化與凋亡的調控失衡。另外,基因組和後基因組研究,將為臨床帶來基因疫苗、基因重組藥物、植物及動物基因工程藥物等。
幹細胞技術、克隆技術是近年來重要的生物技術的成就。將使組織器官移植產生了革命性的突破,並使許多疾病有了新的有效治療方法,尤其是組織壞死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腦梗死;化學燒傷引起的角膜缺失;退行性變,如帕金森病;自體免疫性疾病,如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等。
納米生物醫學是納米技術與生物醫學結合的產物,內容非常豐富,發展十分迅速,將對臨床醫學產生重大影響。藥物納米載體和納米顆粒基因轉移技術,通過特異性配體、單克隆抗體原理製備靶向性的載體,可將藥物或基因片段吸附包裹,然後到達病灶細胞,經細胞的攝取作用,進入細胞內實現安全有效的靶向性藥物和基因治療。這將大大改進惡性腫瘤、糖尿病和老年痴呆的療效。納米尺度的生物器件的發展和納米生物材料的開發將對組織損傷的修復及人工器官研製有重要的意義。
三、以正確的醫學價值觀引領生物醫學工程和臨床醫學的發展
21世紀也是生命科學倫理學備受重視的時代。醫學因著高技術化的推動不斷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今天醫學所面臨的困境和問題依然是嚴重的。
首先,因為科技的發展對人類的影響是深刻而全面的。科技改變著醫學的同時也改變著自然與社會環境,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改變著人們的健康理念和疾病譜,因之使影響人體健康和疾病診治的因素變得更多和更複雜了,而受自然科學及社會發展強勁影響下的臨床醫學發展,有些有利於人類的健康目標,有些正走向了反面。有些疾病被消滅了,但更多的與社會環境、與生活方式、甚至與醫學高技術有關的疾病依然危害著人們的健康。今天的臨床醫學發展需要面對更多和更複雜的學術問題和社會問題。這些問題已經不是僅僅依賴科技進步可以解決的了。
同時科技的發展使得現代醫學一段時期以來抱著這樣的信念:任何疾病都表現為人體一部分體徵的變化,使用各種技術手段,一定能找到人體之病變所在,然後採取各種技術手段加以清除。醫學沿著完全依靠技術征服疾病的方向前進,的確取得空前的成功。許多疾病被治癒了,有些疾病甚至被消除了。但是,人們的健康似乎仍然處於各種疾病的威脅中。一些疾病,儘管使用了最先進的檢測手段,卻找不到患病的部位,而另一些明確存在的疾病基因卻未演變成疾病;在治療方面,儘管我們用盡了各種技術手段,許多疾病卻無法根治,而只能暫時延緩生命或阻斷某些症狀。有時候,依賴技術解決了病人軀體的器質性病變,疾病被“治癒了”,但人處於“痛苦”中。甚至,局部的病灶去除,但生命依然離我們遠去了。
醫學最初是從整體開始的,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日益重視對局部和微觀的研究。學科越分越細,越分越多,每一個醫生都沉迷於自己的專科,臨床思維與視野日益局限。人體變成了機器,每個專科醫生仿佛生產線的轉配工,只負責專屬部分的零部件。失去了對其他部位的關注,失去對人整體的把握。忽略了人的精神因素,社會因素和環境因素。這樣的結果往往導致誤診、漏診或治療方案的缺陷。影響了診治效果。
所有這些情況令人彷徨。因此,重新喚起了人們對生命科學倫理學,對回歸正確醫學價值觀的重視。也使人們思考,人類過分依賴技術的進步解決臨床問題,這種線性思維方法是否能解決疾病的診治問題?也使醫學模式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已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在關注疾病的生物因素的同時,也注重社會、心理、環境因素對疾病、健康的影響。
因此,生物醫學工程如何更好地適應臨床醫學的發展需要?如何引領這兩個學科的方向朝著有益於人類的健康、回歸醫學的經典目標?新的醫療技術對疾病的診治效果以及對人的身心健康將產生怎樣的影響?臨床醫生面對多元化的技術手段,甚至多元的社會價值取向應該如何進行臨床決策?
這一系列的問題值得科學家與臨床醫生認真思考和探索。也給作為生物醫學工程雜誌的辦刊人提出更艱巨的任務和挑戰,我們不僅僅使雜誌成為作為專業技術交流的平台,我們應當與科學家和臨床醫生一道,通過對專業技術問題的探討,引導更多的關於正確的醫學價值觀、生命觀和思想方法的思考和探索。
醫學從來都不是單純的自然科學,它融會了社會學、人文學等多學科的知識理論。臨床醫學的發展前沿也不應僅僅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前沿,應該涵蓋更廣闊的思想發展前沿。並且技術的發展應當永遠服從於正確的生命觀和宇宙觀。這樣的指導思想應當是臨床醫學發展的方向,也將始終是我們的辦刊宗旨。今天的醫學目標不僅是為著減輕人類疾病的痛苦,更應該使人類擁有身、心、靈的和諧健康。因此對臨床醫生和科學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應當有較高的人文素養、悲憫的情懷。不但有深厚的醫學知識,還應當具有跨學科的廣闊視野,特別應當具備攝取各種新信息和掌握生命科學研究動態的能力。因此,不斷學習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並在臨床實踐中加以驗證。作為辦刊人,我們非常期望通過與科學家和臨床醫生的共同努力,使人類對生命科學的理解更豐富和完善。使人類擁有更健康長壽的生活。使《中華生物醫學工程雜誌》能夠始終站在臨床醫學發展的前沿。

醫學雜誌大全(十二)

醫學雜誌(medical periodicals)是以醫學和與醫學相關學科為內容的情報載體,醫學雜誌匯集著醫學工作者的醫藥經驗和工作成果,反映了醫藥學的進展及水平,是醫藥學研究的重要的情報來源。
《中華醫學雜誌》
《中華口腔醫學研究雜誌》
《中華臨床感染病雜誌》
《中華內分泌外科雜誌》
《中華器官移植雜誌》
《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誌》
《中華消化外科雜誌》
《中華精神科雜誌》
《中華核醫學雜誌》
《中華口腔正畸學雜誌》
《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誌》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誌》
《中華老年醫學雜誌》
《中華護理雜誌》
《中華臨床醫師雜誌》
《中華臨床營養雜誌》
《中華麻醉學雜誌》
《中華泌尿外科雜誌》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誌》
《中華疾病控制雜誌》
《中華內科雜誌》
《中華普外科手術學雜誌》
《中華檢驗醫學雜誌》
《中華燒傷雜誌》
《中華生物醫學工程雜誌》
《中華健康管理學雜誌》
《中華實驗外科雜誌》
《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誌》
《中華外科雜誌》
《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誌》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複雜志》
《中華顯微外科雜誌》
《中華消化內鏡雜誌》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
《中華消化雜誌》
《中華小兒外科雜誌》
《中華心律失常學雜誌》
《中華心血管病雜誌》
《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誌》
《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誌》
《中華血液學雜誌》
《中華醫史雜誌》
《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誌》
《中華醫學遺傳學雜誌》
《中華航海醫學與高氣壓醫學雜誌》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誌》
《中華預防醫學雜誌》
《中華整形外科雜誌》
《中華中醫藥學刊》
《中華腫瘤防治雜誌》
《中華全科醫師雜誌》
《中華現代護理雜誌》
《中華口腔醫學雜誌》
《中華神經外科雜誌》
《中華神經醫學雜誌》
《中華腎臟病雜誌》
《中華護理教育》
《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誌》
《中華理療雜誌》
《中華急診醫學雜誌》
《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誌》
《中華眼底病雜誌》
《中華眼科雜誌》
《中華養生保健》
《中華手外科雜誌》
《中華醫學超聲雜誌》
《中華醫學教育雜誌》
《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誌》
《中華損傷與修複雜志》
《中華糖尿病雜誌》
《中華普通外科雜誌》
《中華老年口腔醫學雜誌》
《中華醫院管理雜誌》
《中華胰腺病雜誌》
《中華圍產醫學雜誌》
《中華衛生殺蟲藥械》
《中華胃腸外科雜誌》
《中華中醫藥雜誌》
《中華流行病學雜誌》
《中華腫瘤雜誌》
《中華醫學信息導報》
《中華腦血管病雜誌》
《中華皮膚科雜誌》
《中華男科學雜誌》
《中華眼視光學與視覺科學雜誌》
《中華全科醫學》
《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誌》
《中華腔鏡泌尿外科雜誌》
《中華腔鏡外科雜誌》
《中華臨床免疫和變態反應雜誌》
《中華危重症醫學雜誌》
《中華移植雜誌》
《中華航空航天醫學雜誌》
《中華哮喘雜誌》
《中華乳腺病雜誌》
《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誌》
《中華普通外科學文獻》
《中華神經科雜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