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服務業國際競爭力研究》

《中國金融服務業國際競爭力研究》

本書採用規範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研究中國金融服務業國際競爭力問題,全書共分7個章節,具體內容包括金融服務業及其國際競爭力理論研究、中國金融服務業國際競爭力作用機理、中國金融服務業國際競爭力評價分析、進一步提升中國金融服務業國際競爭力的對策與措施等。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熊正德,1967年9月出生,湖南湘潭人,經濟學博士。現為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兼任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理事、中國工業經濟學會理事、湖南省技術經濟與管理現代化研究會秘書長、湖南省管理科學學會常務理事、湖南省省情專家等。2005年12月獲首屆中國管理大會“優秀管理學者”稱號。主要從事金融工程與風險管理、金融企業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資本市場研究。
主持和參與完成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九五”規劃重大項目、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傘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課題等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21項。出版著作9部、教材2部;在國內重要學術期刊公開發表論文80餘篇,其中被《新華文摘》、人大複印報刊資料等收錄論文13篇,EI、ISTP收錄論文5篇,CSSCI和CSCD收錄近40篇。成果曾獲第六屆國家圖書獎、國家教育圖書一等獎,湖南省社科基金成果一等獎、湖南省“五個一工程”獎、湖南省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三等獎,以及湖南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等省部級科研與教學獎勵等10項。

目錄

第1章 導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義
1.3 研究綜述
1.4 研究思路與主要內容
1.5 研究方法
1.6 創新與不足
第2章 金融服務業及其國際競爭力理論研究
2.1 金融服務與金融服務業理論考量
2.2 國際競爭力的內涵與界定
2.3 國際競爭力的一般理論
第3章 中國金融服務業發展現狀分析
3.1 中國金融服務業概述
3.2 中國金融服務業發展歷程和現狀
3.3 中國金融服務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分析
第4章 中國金融服務業國際競爭力作用機理
4.1 中國金融服務業國際競爭力分析框架
4.2 生產要素與金融服務業國際競爭力
4.3 需求狀況與金融服務業國際競爭力
4.4 企業戰略、結構和競爭與金融服務業國際競爭力
4.5 技術創新與金融服務業國際競爭力
4.6 相關和支持產業與金融服務業國際競爭力
4.7 開放度與金融服務業國際競爭力
4.8 政府與金融服務業國際競爭力
第5章 中國金融服務業國際競爭力評價分析
5.1 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理論的回顧與評析
5.2 中國金融服務業國際競爭力評價體系的構建
5.3 中國金融服務業國際競爭力評價實證研究
5.4 中國金融服務業國際競爭力評價結果分析
第6章 金融服務業的國際比較與借鑑
6.1 已開發國家的金融服務業
6.2 亞洲國家和地區的金融服務業
6.3 評述與啟示
第7章 進一步提升中國金融服務業國際競爭力的對策與措施
7.1 營造健全的金融服務業監管制度環境
7.2 建立科學的金融服務業人力資源管理機制
7.3 樹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
7.4 實現多元化的混業經營模式
7.5 推進金融服務技術引進與創新
7.6 加大金融服務業國際化經營力度
7.7 形成具有綜合優勢的金融服務業產業集群

前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逐步深入、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全球性買方市場的基本形成,國際上的產業競爭日益加劇,產業競爭力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地位的決定性因素。金融服務業作為一國綜合國力和整體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競爭力的高低、升降是衡量一個國家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誌之一。2006年12月11日,根據入世承諾,中國金融服務業全面對外開放,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中外資金融機構在機構設定、業務範圍和業務種類上將逐步一致,而許多國際大銀行、保險公司、投資銀行在資金調配運用、資產種類、成本控制、經營效率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使中國金融服務業面臨推進金融市場開放、融入世界金融體系和提高金融服務業國際競爭力等多方面的挑戰與考驗。2007年8月,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全面爆發,至今已經席捲了無數金融服務機構和大型跨國公司。因此,如何客觀評價中國金融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引導中國金融服務業抓住機遇,迅速提高其國際競爭力,發揮其資源配置的作用,保證其平穩過渡,將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精彩書摘

(2)需求條件。國內需求市場是產業發展的動力,也是產業競爭優勢的第二個關鍵因素。需求條件是指國內市場對某類產品或服務的需求。從國內市場的性質、大小與成長速度,以及從國內市場需求轉換為國際市場需求的能力來看,內需市場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它是產業發展的動力,並不斷刺激企業改進和創新。在產業競爭優勢上,國內市場的影響力主要是通過客戶需求的形態和特徵來施展。如果國內市場的客戶要求較多,本地廠商會在市場壓力下努力改善和創新,形成更精緻的競爭優勢,進而成為這個國家的產業競爭優勢。這種市場與競爭力的微妙關係,就在各國不同形態的內需市場中表現出來。
波特認為,本國市場要能產生國家競爭優勢必須具備三個方面的條件:第一,細分市場需求的結構。即一國在某一市場區隔部分的需求量大,這個國家在此細分部分將占優勢。當一個國家的內需市場與國際市場的主要需求相通、而其他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條件時,這個國家的廠商就比較容易獲得競爭優勢。第二,內行而挑剔的客戶。內行而挑剔的客戶是本國廠商追求高質量、完美的產品造型和精緻服務的壓力來源。一個國家是否有這種挑剔型客戶,可以從其國民偏好觀察而得。國民偏好通常刺激產業的規模並引發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一旦企業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而推出新產品,這些消費者既能有助於維持廠商的競爭優勢,更是創造競爭優勢的動力。第三,預期型需求。如果本土客戶的需求領先其他國家,在未來可能帶動各地同類型的需求,這也可以算是本土企業的優勢。如果本土需求反映出市場上的客戶偏好,則是一種敏銳的預告指標。本土需求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能協助廠商提前掌握新產品信息與走向,而這個持續的過程可以刺激廠商的產品不斷更新換代,從而增強本國的產業競爭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