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
深切感受著民族之疼痛的中國人不能不讀的一本書,認真思考著民族之未來的中國人不能不關注的問題。20世紀初期的部分中國精英與西方社會、西方國家有文化和價值認同上的聯繫,可是在血緣和社會組織上,他們又只能屬於中國社會。這種文化認同與民族身份的矛盾,給他們造成了嚴重的精神分裂。然而,正是這一代精英人物迅速成為引導中國文化前途的文化領袖,他們所提出的文化戰略及其所選擇的文化資源和教育資源,在時勢與政治的促逼下,不斷地被單一化並被推向極端,成為日後中國社會的正統和主流;同時,激烈的社會形態轉換與不斷革命則使中國基層社會及其所賴以生存的文化遭到越來越多的批判和掃蕩。中國基層人群由此而承受的被撕裂的疼痛,並不比精英人物少一些。一部分精英人物率先體驗到的精神分裂,外化為不同人群之間的文化分裂和社會分裂,中國社會因此而遭遇著廣泛的撕裂與疼痛。當今中國社會日益嚴重的文化認同危機和價值認同危機,就是這種疼痛的升級版。
作者簡介
摩羅,本名萬松生,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1961年生於江西都昌,曾長期在偏遠的小縣城中學和更為閉塞的鄉村中學任教。80年代心儀於魯迅與盧梭,90年代醉心於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聖經》。1997年獲華東師範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後到北京工作,先後出版《恥辱者手記》《自由的歌謠》《因幸福而哭泣》《不死的火焰》《大地上的悲憫》等思想隨筆,文字率真,思想敏銳,被讀者譽為“民間思想者”。其後一度擱筆,閉關讀書,專注於原始宗教、史前史、人類學、民俗學的研究。一個偶然的機緣促其開始全力關注五百年殖民史與中國近代史,並由此對80年代以來盛行的近代史觀進行了全面的審視與反省,對於與近代史密切相關的近現代文學史,也有了不同於以前的體會和認識,遂有《中國的疼痛——國民性批判與文化政治學困境》一書。同時與楊帆合編《太陽的朗照——梁啓超國民性研究文選》《月亮的寒光——魯迅國民劣根性批判文選》《人性的復甦——“國民性批判”的起源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