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叢報》

《中國叢報》

《中國叢報》(Chinese Repository),舊譯《澳門月報》,是西方傳教士在清末中國創辦的一分英文期刊。

基本信息

雜誌簡介

《中國叢報》《中國叢報》

《中國叢報》(Chinese Repository),舊譯《澳門月報》,是西方傳教士在清末中國創辦的一分英文期刊,由美部會的傳教士裨治文創辦於1832年5月,主要發行地點是廣州

雜誌歷史

《中國叢報》在鴉片戰爭期間一度搬到澳門香港,1845年再移回廣州。除了創辦者裨治文之外,1833年美部會另一位傳教士衛三畏(Samuel W. Williams)開始在廣州負責處理《中國叢報》的刊行事項。1847年之後,該刊的編撰即由衛三畏代裨治文負責。1851年2月停刊。
該刊物的讀者主要是在華的西方商人傳教士為主,但也有及於其他在西方對中國有興趣的人以及能通英文的中國口岸商人,內容以介紹中國的社會、文化、地理等相關知識,對於當時西方人對於中國的認識及中國形象的塑造產生很大的影響。

內容簡介

《中國叢報》創刊於1832年5月,停辦於1851年12月,共20卷232期,每卷約600餘頁。該報所刊文章涉及的範圍包括中國政治、經濟、地理、歷史、法律、博物、貿易、語言等方方面面,且詳細記錄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後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和社會生活等內容。這些記錄均來自早期傳教士的耳聞目睹,為珍貴的第一手史料,對研究19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史和中外關係史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為研究者的使用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論述簡評

《中國叢報》編者裨治文在《中國叢報》發表了一篇12頁的長文,系統闡述對於中西關係的觀點。

他回顧了自1655年荷蘭遣使赴京後的中西交往史,再次詳細論述了“與這個國家關係的現狀中存在的弊端”。至於如何糾正這些“弊端”,他一方面強調“必須在人文學科、自然科學、文學和宗教等方面作努力”,向中國人提供其“極為需要的由現代的進步培育起來的新文化”;另一方面,鑒於律勞卑事件的發生,他主張也不能無視中國人“侮辱了英國國旗,使英國人流血”的事實,“似乎絕對有必要採取強硬而堅定的措施,因為為過去取得昭雪,掃除現有的弊端,為將來謀求保障的時機已經到來”。

裨治文提出,這樣的措施“應當由所有與此相關的國家共同採取”,由英國聯合其他西方國家政府,“擯棄猜忌和對立”,“建立一種自由的、有尊嚴的和管理妥善的對華關係”,因為“解決對華關係問題不僅僅是英國一國的使命,也是整個西方世界的使命”。

所謂“強硬和堅定的措施”,顯然指的是以武力為後盾的政治強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