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大馮君(1),小馮君(2),
兄弟繼踵(3)相因循(4),
聰明賢知惠吏民,
政如魯(5)衛(6)德化鈞(7),
周公(5)康叔(6)猶二君。
作品注釋
(1)大馮君:馮野王,原為九卿之一的大鴻臚,後被貶為上郡太守。
(2)小馮君:馮立,繼其兄馮野王之後擔任上郡太守。
(3)繼踵:“踵”意為腳跟。“繼踵”此處指相繼,一個接著一個。《論衡》:“四聖之王天下也,繼踵而興。
(4)因循:沿襲、承襲、繼承。《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秦兼天下,建皇帝之號。立百官之職。漢因循而不革,明簡易,隨時宜也。”
(5)魯,周公:指周公旦,周代魯國的始祖,康叔封之同母兄,武定武庚三監之亂,文奠成康治世之基,詩中喻馮野王在上郡政績卓著。
(6)衛,康叔:指康叔封,周代衛國的始祖,周公旦之同母弟,也是西周早期很有作為的大諸侯,詩中喻馮立在上郡政績卓著。
(7)化鈞:教化普及。劉勰《文心雕龍·時序》:“昔在陶唐,德盛化鈞,野老吐何力之談,郊童含不識之歌。”
作品譯文
大馮君,小馮君,
兄弟相繼為太守,
聰明智慧愛吏民,
政如魯、衛德化鈞,
周公、康叔猶二君。
創作背景
馮野王、馮立兄弟二人相繼擔任過上郡太守,他們的父親馮奉世是西漢名將,戰功在同時代僅次於趙充國,他們的姐姐馮媛是漢元帝的昭儀。在重用外戚為風氣的漢代,馮野王、馮立卻不曾以女寵貴幸,馮野王先後失去了為三公的兩次機會,甚至連九卿之數的大鴻臚也保不住,被放到邊塞上郡任太守。什麼原因呢?史書語焉不詳,不過也可從中看出一些訊息:馮野王為人“剛毅堅固,確然亡欲”,為政嚴猛,治行、聲望都很高。這樣的人當然會被皇家及已握重權的外戚如王鳳等所忌憚。但正因為他們不憑女寵又有清譽,所以受到下層吏民的擁護。《上郡吏民為馮氏兄弟歌》歌其實正反映了下層吏民對當時朝廷所任非人,大搞裙帶風的不滿。
作品鑑賞
《樂府詩鑑賞辭典》認為《上郡吏民為馮氏兄弟歌》大約是下層小官吏的作品。下層小官吏有一定的政治經驗和文化知識,所以頗能以古喻今,用典很恰切。“政如魯衛”、“周公康叔”之比,用來說馮氏兄弟二人的美政是很得體的。它既符合馮野王、馮立二人的關係,又隱約地反映了作者的希望。作者希望國家能有這樣的具有“聰明賢知”的人來管理,以惠吏民百姓。
中國七言詩的發展也有一個漫長的過程。騷體雖不乏七言句,但中間加一個“兮”字,其實是兩個三字句相接。漢代一些歌謠中陸續出現一些七言句,如《平城歌》中有“平城之下亦誠苦”。《李夫人歌》中有:“偏何姍姍其來遲”,《匈奴歌》中有:“令我婦女無顏色”等等。但大抵只有一兩句,形不成體式。《上郡吏民為馮氏兄弟歌》除了開頭兩個三字句領起之外,儼然就是—首完整的七言詩。所以它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具有相當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