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字款白釉綠彩方形瓷粉盒

“張”字款白釉綠彩方形瓷粉盒

“張”字款白釉綠彩方形瓷粉盒,唐代文物,1959年長沙市北郊龍坑子出土,通高4.9厘米,寬5.3厘米。

1959年長沙市北郊龍坑子出土
通高4.9厘米,寬5.3厘米
粉盒,古代女士的梳妝用具,顧名思義,是用來盛裝胭脂、脂粉一類化妝品的小盒子。該盒為瓷質,分盒蓋、盒身兩部分。蓋為覆斗形,頂部裝飾有菱形紋、聯珠紋等組合紋飾;盒身為子母式口,方形,下接一近方形的喇叭狀高圈足。盒蓋、盒身為近方形,轉角處都做成了葵口狀,顯得精緻、小巧。尤為特殊的是,在粉盒的圈足底部印有陽文的“張”字款識,更為此盒增添了不少的研究價值。粉盒通身飾以化妝土,蓋及器身內外施白釉,底部露胎,蓋頂有綠彩裝飾,但釉彩剝落較多。該盒胎體輕薄,以造型取勝,做工精細,是此類粉盒中的精品。
“張”字款說明該盒為一名張姓制瓷人家所造,既標明了自身獨特身份,也在該盒的使用、流傳過程中為自己作了廣告,可謂一舉兩得。唐代商業貿易發達,製造業也隨之興起,手工工匠地位提高,為了顯示自身產品的獨特價值,工匠在製作過程中有意將自家名號標記於產品之上。這並不是一種個別行為,同樣在這一時期的銅鏡和金銀器上也可看到標記名號的現象。到了宋代,手工業水平更上了一個台階,這種早期“商標”的使用也更加普遍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