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茲涅佐夫”號航母

俄羅斯惟一一艘現役航母的命名。

基本信息

對於俄羅斯惟一一艘現役航母的命名,國內一些媒體的報導存在差異,有的稱之為“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有的則稱之為“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那么,究竟哪一種譯名準確呢?
尼古拉·格拉西莫維奇·庫茲涅佐夫(Никола́й Гера́симович Кузнецо́в)(1902-1974)是原蘇聯軍事家,蘇聯英雄,1944年晉升為“海軍元帥”軍銜,1955年被授予“蘇聯海軍元帥”軍銜。該航母於1985年12月5日建成下水,1991年1月21日正式服役,曾被先後命名為“蘇聯”號、“克里姆林宮”號、“勃列日涅夫”號和“提比里西”號,後因喬治亞要求獨立而改成“庫茲涅佐夫”號。因此,雖然俄羅斯現行軍銜中已經沒有海軍元帥銜級,但根據庫茲涅佐夫的軍銜,該航母的準確譯名應是“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

性能

“庫茲涅佐夫”號全長306.3米,水線長279.9米,寬37米,吃水9.87米,標準排水量53000噸,滿載排水量65000噸,最大排水量66000噸。動力裝置為4台蒸汽輪機,總功率200000馬力,最大航速29節。其飛行甲板長304.4米,寬72米,機庫長152米,寬26米,高7米。其人員編制為1960人,其中600餘名航空人員。
“庫”艦裝載了強大的防空火力。主力為4座SA-N-9垂直發射防空飛彈,每座有6個發射單元,每個單元備彈8枚,總共備彈192枚,射程15千米;另有8座CADS-N-1“卡什坦”彈炮合一近防系統,系統配置為2座30mm6管炮和8枚SA-N-11近程飛彈,火炮射程2500米,飛彈射程8000米;此外還有AK-630型6管30mm炮4座,射程2500米,發射率3000發/分。
反潛武器方面,該艦在艦尾兩舷處各布置了1座RBU-12000十聯裝火箭深彈發射器,射程12000千米。其電子設備有:1部“天空哨兵”相控陣雷達,1部MR-710“頂板”三座標對空/對海雷達;2部MR-320M“雙支撐”對海雷達;4部MR-360“十字劍”火控雷達,用於SA-N-9;8部3P37“熱閃”火控雷達,用於SA-N-11;1部“蛋糕台”戰術空中導航雷達。電子對抗設備為“酒桶”和“鍾”系列,另有2部PK-2和10部PK-10干擾箔條發射器。

設計理念

“庫”艦的與眾不同之處就是它是一個奇妙的“混合物”:它既有艦隊型航母特有的斜直兩段甲板,又有輕型航母通用的12度上翹角滑躍式起飛甲板;沒有裝備彈射器,卻可以起降重型固定翼戰鬥機。這之中的奧妙就在於它將英國首創的“滑躍式”起飛方式與自己氣動性能優異的蘇-27戰鬥機相結合,在犧牲飛機作戰性能的情況下,終於擁有了自己的“大型航空母艦”,但仍自稱為“載機巡洋艦”。“庫”艦的服役使世界海軍中首次出現了滑躍起飛、攔阻降落這一新穎的航母起降方式。通常情況下,其載機方案為:20架蘇-33戰鬥機,15架卡-27反潛直升機,4架蘇-25UGT教練機和2架卡-29RLD預警直升機。

難產的蘇聯航母

總體上來說,蘇聯航母的發展是受很多非軍事的因素影響,另外蘇聯海軍的歷史和蘇聯的地理環境也有影響,我說的比較簡單,詳細的蘇聯核動力航母歷史可以參考06年《兵器》有專門的文章
海軍從沙皇俄國開始就不是強項,在一戰中沙俄海軍就沒什麼優勢,二戰中蘇聯幾乎沒打什麼海戰,對海軍建設,特別是航空兵建設幾乎是一片空白,而且蘇聯的對手主要是德國,受到二戰中德國潛艇在北極航線的表現,蘇聯戰後對潛艇近乎神話,但是戰爭後期,特別是1945年美軍在太平洋的表現(主要是指美國利用強大的海軍航空兵優勢的登入作戰)刺激了蘇聯,而且蘇聯估計到美軍占領日本後會利用強大的海軍航空兵在日本海或者是中國黃海形成對蘇聯的合圍,使得蘇聯認識到了海軍航空兵的重要性,但是對於二戰結束之後,西方對蘇聯的敵視態度使得蘇聯不可能從有豐富航母經驗的英美甚至是日本那裡得到任何資料,所以蘇聯盯上了二戰中德國研製的是沒有建造完,自行沉默于波蘭外海的“齊柏林”號(翻譯的方法可能不同,我按照《兵器》上的方法),研究之後蘇聯馬不停蹄的開始了仿造(基本上沒什麼改變的仿造,應為那個時候蘇聯缺乏艦載機,也不懂技術),但是後來還沒進入實際階段,蘇聯人就發現他們落後於時代了,所以馬上放棄了它,但是它作為蘇聯航母的啟蒙對蘇聯人影響很深,甚至一直到建造基輔級航空母艦的時候。
到了赫魯雪夫時代,盲目迷信核武器,使得蘇聯本來就不強大的水面艦艇受到衝擊,蘇聯開始迷信潛艇,但是在古巴飛彈問題時,蘇聯因為缺乏 強大的海軍水面艦艇使得蘇聯丟盡了臉面,後來蘇聯開始發展航母,但是由於西方國家的誤導和蘇聯領導人的個人好惡使得蘇聯航母發展緩慢,在經歷了多代領導人的討論和爭吵之後蘇聯終於建造了“莫斯科”號直升機航空母艦,但是蘇聯海軍明白莫斯科號與西方比較簡直不堪一擊,後來蘇聯建造了“基輔”(注意,基輔號的設計思想基本等同於二戰中德國航母),仍不能與美國大型航母相比較。
蘇聯其實曾經考慮過建造核動力航空母艦但是由於領導人的好惡,干涉多次胎死腹中,兩次開工,兩次停工,第一艘航空母艦最後建成了一艘不倫不類的“通訊艦”(現在它被作為海上發電站,在波羅的海)。
最後蘇聯建成了最終的航空母艦“庫茲涅佐夫”號,這艘航母的戰鬥能力沒有那么強,主要是由於缺乏遠程預警以及指揮能力,使得大型海戰中它的能力無法發揮,當然按照蘇聯海軍的構想,這種航空母艦應該建造4—5艘。
可惜啊,一夜之間,紅色帝國土崩瓦解。
總體上來說,蘇聯航母發展過多的受到了領導人的個人影響,還有西方利用輿論影響了蘇聯決策,和對航母的理解。

航母發展的重大挫折

前蘇聯航母的發展可謂歷盡滄桑,在經過“莫斯科”和“基輔”兩代“準航母”之後,俄羅斯(包括前蘇聯)動用了800多個行業的專家和大約7000多個工廠、製造廠最終建成了“庫茲涅佐夫”號,圓了擁有大型航母的長久夢想。不幸的是,在千辛萬苦地催生出“庫”號之後,前蘇聯解體,俄羅斯再也沒有經濟能力來建造更多的大型航母,“庫”號後續艦“瓦良格”號被中止建造,1998年被澳門一家公司以兩千萬美元買下。更先進的核動力航母“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被中止建造,已完工部分被拆毀,致使俄羅斯航母發展再遇重大挫折,“庫茲涅佐夫”號也只能成為一 個生不逢時的“獨生子”。現如今,經過多次討價還價,“戈爾什科夫”號航母被俄羅斯以23億美元,改造後,整體出售給印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