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出土文物]

朝鮮三國時代新羅墓葬。因所出的樺樹皮製的障泥上繪有天馬而得名。位於慶尚北道慶州市皇南洞。年代在5世紀末至6世紀初。1973年發掘。

朝鮮文物

朝鮮三國時代新羅墓葬。因所出的樺樹皮製的障泥上繪有天馬而得名。位於慶尚北道慶州市皇南洞。年代在5世紀末至6世紀初。1973年發掘。

該墓為東西向的積石木槨墓,上有直徑47米、高12.7米的墳丘,下設土壙,木槨周圍堆積礫石。由於棺槨俱朽,全部遺物被壓在坍塌的積石之下。根據棺內出土的金飾的位置,可判斷死者為仰身直肢葬,頭向東。棺的四周環有一圈高起的礫石台,上面放置有金冠(見彩圖[金冠])、銀帶、玻璃珠、鎏金履飾、鐵斧、環頭鐵刀、鐵矛和鐵鏃等隨葬品。其中金冠製作精美,表現了當時金銀細工的工藝水平。木棺東側棺槨之間,有一大木箱,內置鐵斧、陶器、漆器、繪有彩鳳的樺樹皮帽、青銅製的斗、熨斗、鼎、壺以及藍色、綠色的玻璃杯,還有 4套鞍、鐙、轡等組成的馬具,最上面放樺樹皮製的障泥,其上繪奔騰的白馬和彩色的忍冬紋。墓中出土的青銅器和漆器應是中國的輸入品,玻璃杯則可能來自西亞,這些發現為了解新羅與其他地區間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資料。

中國文物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於甘肅省武威雷台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

奔馬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龍雀(見附圖)。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龍雀背上,龍雀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現了駿馬凌 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膽的構思,浪漫的手法,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令人叫絕。藝術家巧妙地用閃電般的剎那將一隻凌雲飛馳、驍勇矯健的天馬表現得淋漓盡致。體現出漢代奮發向上、豪邁進取的精神。該作品不僅構思巧妙,而且工藝十分精湛;不 僅重在傳神,而且造型寫實。按古代相馬經中所述的良馬的標準尺度來衡量銅奔馬,幾乎無一處不合尺度,故有人認為它不僅是傑出的藝術品,而且是相馬的法式。

2002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之際,布希總統來華訪問,國家主席江澤民將原大仿製24K鍍金青銅仿製品“馬踏飛燕”作為國禮贈與來訪的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年初,為了加強我國珍貴文物出境展覽的管理,切實保證文物的安全,國家文物局發布了《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其中64件(組)一級文物禁止出國(境)展出。銅奔馬即“馬踏飛燕”便是這其中的一件。

其實,這件名揚中外的青銅工藝珍品出土時可不是這樣。它被送到故宮博物院修復時,腹內鑄造時的泥子早已掏出。因為把泥子掏出來後,它才可以站立,這充分顯示了古人的聰明智慧。銅奔馬已殘缺不全:馬的頸部有1厘米平面大小的洞孔數個,馬頭及尾巴的幾綹鬃毛掉下,奔馬的三個馬蹄心空著,等等。

面對傷殘的馬踏飛燕,故宮博物院著名青銅器修復專家趙振茂先生對其認真查看後,對這樣的奇特造型,一邊稱讚古人的大膽設計、精美工藝,一邊決心一定要把其修好。

修復時,將馬頭和尾巴掉下的鬃毛清洗後,茬口見新,用錫焊方法連線焊結實。把馬上的殘缺洞孔清理乾淨後,用銅和錫焊補嚴實;把縫隙填補好,磨平。有的紋飾修復時對不上了,使用刻刀和小鏨子修飾通順。修補後,用傳統的作舊方法,作出地子和銹。修復的作舊處,做的與原物上的其他地子和銹完全一致,沒有一點修復的痕跡,更不失當初的風格。後來,趙老看到馬的3個馬蹄心空著,這樣展出太不雅觀了,憑著多年的修復經驗,就用膠調合土,對上些章丹紅,好似鑄模泥土一樣填滿,經修飾後與原件的鑄模泥子一樣了。這件銅馬踏飛燕經過趙老的精心修復後,在參加全國出土文物展覽時,獲得了中外人士的好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