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國家科技攻關計畫

“九五”國家科技攻關計畫

加速科技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強關鍵技術的工程化和產業化開發,為傳統產業的高技術化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形成若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高技術產品,促進一批傳統產業的高技術化;攻克一批社會發展領域中的重大關鍵技術,推動社會發展相關產業的建立。 通過這些項目的實施,一是推動了科研、開發、產業一體化進程,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二是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促進我國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化的發展。

宗旨與目標

(圖)“九五”國家科技攻關計畫“九五”國家科技攻關計畫

遵循《全國科技發展“九五”計畫和到2010年長期規劃綱要》的精神,並結合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九五”攻關計畫的宗旨確定為:集中力量攻克一批提高產業技術水平和促進社會發展急需解決的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加強已有單項技術的集成配套和工程化研究,強調實現科技目標與經濟目標的統一,市場導向與技術推動相結合,加速科技經濟一體化進程。其具體的目標是:
緊緊圍繞當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急需要解決的熱點、難點問題,及對國家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帶有方向性、基礎性、綜合性的重大問題,集中優勢力量聯合攻關,攻克一批關鍵技術。
加速科技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強關鍵技術的工程化和產業化開發,為傳統產業的高技術化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形成若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高技術產品,促進一批傳統產業的高技術化;攻克一批社會發展領域中的重大關鍵技術,推動社會發展相關產業的建立。
穩定一支精幹的科技攻關隊伍。
根據國務院機構改革的精神和國務院對國家發展計畫委員會、科學技術部的職能分工,攻關計畫中國家計委負責分管的部分已於1998年移交到科技部,從而形成攻關計畫由科技部統一管理的局面。為了加強對攻關計畫的管理,更好地適應新的形勢,科技部將“九五”攻關計畫的後期目標確定為“面向經濟建設,通過研究與工程示範,攻克對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帶有方向性、綜合性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產業化生產技術,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促進產業市場競爭力以及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
在新的形勢下,“九五”攻關計畫遵循了市場導向、需求牽引、產學研相結合,自主開發、創新引進國外適用技術、消化吸收並重的指導思想;實行有限目標、突出重點、滾動安排、分步實施的原則;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總目標和國家科學技術中期發展規劃,重點支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產業化;高新技術和科技成果在產業化過程中的關鍵技術,重在產業技術的創新、最佳化和升級換代。

主要內容

“九五”攻關計畫主要涉及農業、資源環境、交通能源、原材料、輕工紡織、高新技術、社會發展等領域,由科委和計委分管。其中農業、高新技術和社會發展三大方面的主要內容是:
(1)繼續把農業科技攻關放在首位。
針對當前和較長遠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重大科技難題進行重點科技攻關,為到本世紀末實現糧食淨增1000億斤(總產達10000億斤)以及保證下世紀糧、棉、油、肉、蛋、魚、奶等主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業環境和促進農村經濟穩步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培育優質、高產、抗逆的重點農林牧漁新品種,開發與其配套的栽培、施肥、節水等關鍵技術,使新品種品質明顯改善,產量提高10%~20%。
選擇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等五種主要農作物,分別在湖南、河南、吉林、黑龍江、新疆五個主產區,實現良種、栽培、植保、加工等綜合配套技術的大面積集成示範。
在東北平原、南方紅黃壤區、黃淮海地區、西北黃土、北方旱地等區域,繼續完善中低產區治理,綜合發展技術試驗示範,較大幅度挖掘中低產田的增產能力;在已初具條件的中低產區(如北方旱地)建立綜合示範區,為21世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示範。
開展重大病蟲害防治關鍵技術的研究,建立健全重大病蟲害防治監測網路;積極開發農藥新品種,組建以上海市農藥研究所、江蘇省農藥研究所、湖南化工研究院和浙江省化工研究院為依託的新農藥研製基地。
進行森林、草地資源保護利用技術及沙漠化治理技術研究,發展定向速生豐產林,加強防護林體系工程技術研究與示範。
發展畜禽規模化養殖技術,提高肉料比和出欄率,降低病害死亡率。同時,開發新的飼料添加劑及相關技術。
研究開發農副產品深度加工與重點農機裝備技術。
(2)攻克一批高技術領域的關鍵技術。
“九五”期間,一是完成“八五”期間“863”、攻關等計畫已取得的高新技術成果的工程化研究與開發,力爭形成若干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並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品,推動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加速高技術產業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二是突破某些重點高技術領域的關鍵技術,為下一步產業化提供技術支撐。
信息技術攻關要突破新一代大型數字程控交換機、高性能計算機、商貿信息化、高清晰度電視(HDTV)、數字音頻廣播(DAB)、中文信息軟體平台等關鍵技術;
先進制造技術以轎車為對象,集成CAD、工業機器人雷射加工和精密成型等技術進行研究開發和示範;
新能源以研製開發大功率風力發電機以及太陽能、生物質能的套用為重點;
新材料要為滿足國家急需研製新一代配套材料,為轎車產業發展研製轎車用新材料,同時促進新材料和相關技術產業化;
生物技術攻關要集中力量解決農業育種、基因藥物、海洋生物製品的研究及產業化關鍵技術。
(3)科技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
社會發展科技攻關,重點是推進《中國21世紀議程》,抓好五方面的工作:
醫療衛生。要繼續深入開展流行病學、病因學、發病機理及防治措施的研究;研製出10種創新藥,同時,按照國際標準建成5個安全評價(GLP)、5個藥物臨床(GCP)及5個新藥篩選研究中心和開展中藥複方藥物標準化(範例)研究;
西部資源的勘測。重點是新疆、西藏等有色金屬礦產資源(Cu、Au、Ag、Pb、Zn)勘測評價方法研究;
生態環境保護技術。重點是開展城市污水淨化、煙氣脫硫技術、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及高增值化技術研究,提供城市飲用水源污染防治和飲用水污染物處理的成套技術;
海水及海洋生物資源的利用,重點是海洋藥物研究與開發、海水淡化與直接利用技術(熱泵等)及利用海水中鉀製取硫酸鉀的關鍵技術研究等;
以建制縣和中小城市及大城市的區為對象,組建40個左右國家社會發展綜合試驗區。
(4)抓一批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帶有方向性、綜合性的重大科技產業工程。
以科技為先導,以市場為導向,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目標,選擇一批對國民經濟長期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關鍵技術項目,從研究、設計、開發、產業化方面作出整體安排,組織實施國家重大科技產業工程。
重大科技產業工程項目具有以下特點:
項目的選擇抓住當前和未來經濟和科技發展中有重大影響、市場潛力大的關鍵技術進行研究開發,體現了前瞻性和戰略性;
項目的安排強調科研、設計、開發、示範、推廣,形成市場一體化統籌部署,體現科技工程的系統性和整體性;
項目的實施通過單項關鍵技術的突破或多項技術的集成,以點帶面,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並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具有較好的示範性;
項目的組織加強科技與經濟的源頭結合,加強行業與地方的協調和產、學、研的結合,力求探索一條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科技項目新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具有一定的開創性。
“九五”期間,重大科技產業工程一是安排在近期能實現產業化的項目,如“2000年小康型城鄉住宅”、“曙光計算機套用示範(天津)工程”、“工廠化農業”;二是安排具有長遠發展戰略意義的項目,如“電動汽車”、“高清晰電視HDTV”、“數字音頻廣播DAB”。通過這些項目的實施,一是推動了科研、開發、產業一體化進程,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二是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促進我國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化的發展。
(5)抓重中之重項目。
為突出重點、加強集成、強化研究與產業化的銜接,提高科技計畫項目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顯示度,“九五”攻關計畫根據各領域的重點,確定了14個重中之重項目,其中農業領域4項,高新技術領域6項,社會發展領域4項。通過對重中之重項目管理上加強協調、技術上加強集成、經費上加強支持的力度,以期在短時間內取得突破性進展。
為確保”九五”科技攻關計畫全面完成,並突出重點、抓出一批標誌性成果,加快攻關成果產業化進程。在原國家科委重中之重和重大科技產業工程項目的基礎上,根據中期檢查情況,增選了若干項階段進展好,按計畫完成或超額完成了計畫目標任務,並可望在“九五”末期取得重大進展的關鍵技術、重大產品及裝備和產業化項目,納入“九五”科技攻關重中之重項目,共形成51項重中之重項目。選擇重中之重項目的基本原則是:對國民經濟長遠發展具有戰略意義或有全局性影響;有利於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和提高經濟成長的質量;市場潛力大,技術含量高;培育出的新產業及相關的新成果、新產品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技術附加值高,能形成自己的智慧財產權;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能發展成較大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新的生長點;能縮小與國際同類高新技術產業的差距,達到國際九十年代水平。

計畫管理

“九五”攻關計畫的管理在“八五”攻關計畫管理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創新,(1)為保證攻關項目的順利實施,採用了多種項目管理方式,如:項目領導小組方式、項目辦公室方式、專家委員會方式、項目總負責人方式等;(2)強化了部門管理與專家管理相結合這一管理方式;(3)實行了專題的目標管理,提高了攻關項目的質量;(4),為適應一些特定研究領域的特點,對部分項目實行了“基金式”管理或“後補助”,以期有效地發揮資金的使用效率;(5)為實現多渠道籌措資金,明確了貸款為攻關經費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制定了具體的管理辦法;(6)實行了年度預算與跟蹤管理,強化了滾動立項和調整機制,項目按照“成熟一個上一個”的原則分年度啟動,在安排經費時“要留有一定應變能力,以對付新出現的科技突破或國家社會的緊急需要”;(7)引入了評估機制,通過中介評估機構加強對計畫項目實施情況的評估,對計畫項目目標的實現起到了監督作用;(8)管理趨向規範化和制度化,為做好攻關計畫的實施管理,專門制定了《“九五”科技攻關計畫管理實施細則》、《科技三項費用管理辦法》和《“九五”國家科技攻關任務招標投標暫行管理辦法》等。

實施概況

“九五”科技攻關計畫共安排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帶有方向性、基礎性和綜合性的重大項目240個,3600個專題,預計總投資190億,其中國撥經費50億,國撥經費對項目的平均支持力度達2000多萬元。“九五”科技攻關計畫的戰略目標和內容比前三個五年計畫有了更深層和更廣泛的意義。
通過對100多項攻關項目的中期檢查和20個重中之重及重大產業化工程項目的綜合評估表明:(1)約90%的專題進展比較順利,按期或提前完成了階段目標,取得了一批階段成果;(2)“九五”前三年已完成國撥經費32億元,占國撥經費的65%;(3)約有48%的專題成果達到國際水平,19%的專題成果達到國內領先的水平;(4)有一大批項目已經直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創造出了較大的經濟效益。據不完全統計,“九五”前三年,已創造新增產值313.3億元,淨利潤額31.6億元,上繳稅金5.4億元,出口額3.3億美元。

成果概況

“九五”攻關計畫農業領域的科技攻關初步改變了農業經濟的傳統增長方式,為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糧食高產綜合配套、良種選育及產業化開發、畜禽規模化養殖及產業化等關鍵技術取得了較大突破,共增產糧食103億公斤,增產棉花217萬擔,帶動5個糧食主產省區1.57億畝農田實現糧棉增產,增加直接經濟效益166億元,並創製育種新材料1100多份,進行區試或已通過區試的品系108個,創特異新種質14個,新品種125個,取得鑑定成果179項,成果套用237項,申報專利12項。其中水稻Ⅱ優162和Ⅱ優802比對照汕優增產10%以上,耐鹽大麥材料“鑑定103”可在含鹽量高達0.3%的灘涂上正常生長,試種畝產達250公斤(一般品種僅為50公斤),使開發數千萬畝沿海灘涂鹽鹼地發展糧食生產具有更大可能性。
生物農業項目通過省、市級審定新品種、新組合9個,參加或完成區試生物技術育種新品系31個,推廣示範面積1800萬畝以上。
工廠化高效農業示範項目已自行設計出一批適合中國不同生態類型區的環境設備,科技試驗區和工程示範區已全面啟動並初具規模,將對我國技術含量低、經營規模小、管理水平低的傳統集約化農業產生巨大影響。
節水農業技術項目研製成功15種適合國情的噴灌、微灌、滴灌等設備樣機,提出了5類農業高效用水成套技術,並在試驗示範區套用,建成4100畝滴灌示範區和7000畝節水農業試驗示範區。
主要農作物和林木種質資源項目建立了茶樹基因組DNA RAPD簽定技術體系,填補了國內RAPD技術在茶樹上套用的空白,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小麥醇溶蛋白指紋圖譜資料庫。荒漠化地區優良抗逆性植物已選育出一批適應不同生態區的種質資源,並建立了有保土功能又有較高經濟價值的農林複合生態系統示範區。
“九五”期間,新型微灌器材的研究開發取得成功,已生產、銷售的微灌節水器材占我國國內市場40%,其中薄型經濟型滴灌帶、脈衝式滴灌系統已達到萬噸級產量規模。北方和南方兩個農藥創製中心在建設的同時,大力推動了農藥創製工作,已申報8項專利,7種新化合物進入田間試驗,新農藥年銷售額4億元。這些進展增加了農業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促進了農業的穩定增長。
通過對塔里木盆地石油天然氣三年來的勘探,共探明了11個大中型油氣田,新增油氣地質儲量5.58×108噸,使天然氣儲量累積達到2826×108 立方米,從而使塔里木盆地成為我國第三大含氣盆地
“大慶油田年產5300萬噸至2000年穩產技術”和“複合驅油成套技術研究及礦場試驗”的重大突破,已形成實用技術,1998年雖遭遇特大洪水,大慶油田年油產量穩定在5500萬噸以上。聚合物驅油產量已達800多萬噸,增油420萬噸,增效32億元以上。
在醫藥衛生方面,“新藥創製”項目建立了4條生產線,10個新藥品種進入臨床研究,5個新藥品種已申報新藥證書;醫療器械高強度聚焦超聲治療系統完成了臨床樣機的研製,超聲外科手術設備完成了正式樣機的研製,其關鍵部件在性能上優於國外同類產品;超聲顯像診斷儀電子線陣探頭和電子凸陣探頭已研製成功,填補了國內空白;“重大疾病防治”項目研製的“葉下珠膠囊”已申報二類新藥二期臨床;“強骨膠囊”已經衛生部批准按保密品種申報新藥;“維生素添加劑新劑型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水難溶維生物B6的吸收率已接近90%,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九五”期間,“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套用工程研究開發及套用示範”已建立了600多個CAD套用示範企業,累計培訓CAD技術套用人員50多萬人,在全國33個部門、省市大面積推廣套用,使工程設計行業和機械設計行業套用CAD技術的普及率和覆蓋率分別達到了90%和40%以上,年創造經濟效益達百億元以上。
高效連鑄技術”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產化關鍵裝備和工藝技術,並已向國內多家企業推廣,有利地推動了行業連鑄技術進步、企業節能降耗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轎車特鋼攻關也取得相應成績,轎車用螺鏇懸掛彈簧鋼的生產能力已超過1500~2000噸,性能已達到或超過國外同類鋼材標準,完全可以替代進口。
“高效選礦綜合技術和設備項目的研究”,緊密結合礦山生產實際,安排解決行業帶有全局性、普通性的關鍵問題,現已有8項成果直接用於生產,取得7項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成果,取得了直接效益3000餘萬元。
“中國鐵路客票發售和預定系統”已完成了車站預售票套用軟體的研究開發與推廣,全國鐵路已有510 多個車站使用了該軟體,投入運營的售票視窗達6000個以上,發售的車票已占全路票額的80%以上,占全路客票運營收入的90%以上。
“九五”期間,高清晰度電視(HDTV)功能樣機的研製成功,使我國成為繼日本、美國、歐洲之後第四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高清晰度電視(HDTV)完整樣機系統的國家。“新型儲氫合金和鎳氫電池關鍵技術”,取得了10餘項發明專利,研製出AA型鎳氫電池容量已超過1500毫安時,鎳氫電池技術的綜合實力已居世界第三位。“李家峽400兆瓦蒸發冷卻水發電機”研製成功,提高了我國大型設備的現代化水平。“曙光”2000—1型超級伺服器實現峰值每秒200億次運算速度;“hjd—04型程控交換機”的研究開發帶動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性能數字程控交換機的發展,目前“巨、大、中、華”四家程控機已占國內市場50%以上的份額。開放系統中文信息平台軟體系統開發成功,已推廣15000套,市場占有率50%以上,200多套COSA系統軟體平台在鋼鐵、冶金、軍事部門和高等教育等領域獲得套用。地理信息系統軟體的研製和推廣打破了國外廠商全部壟斷中國市場的局面,當前,國產PC機地理信息系統軟體已占國內市場30%左右的份額。積體電路CAD設計工具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開發出具有自主著作權的、商品化的大型積體電路設計工具––––“熊貓2000系統”;“積體電路標準加工技術與示範工程”項目的實施,把我國自主的IC生產技術推進到0.8微米水平,開發出幾十種具有自主著作權的積體電路產品;有自主產權的砷化鎵(GaAs)積體電路CAD技術、光通信系統用GaAs超高速積體電路、移動通信用GaAs微波單片積體電路技術都達到了國外先進水平,並完成了系列產品定型設計,試製的產品開始在光通信設備和手機上試用。三台國產化率達53%的600KW風機已投入運行,通過攻關使我國具備了大型風力發電機多數零部件的生產能力,掌握了整機總裝工藝和質量檢驗技術,使我國風力發電機的生產製造水平上了一個新台階。
“九五”期間“短期氣候預測”及“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技術綜合套用研究”工作進展順利,“國家級資源環境遙感信息服務系統”和“重大自然災害監測評估系統”兩個運行性系統建設課題直接面向套用,服務於經濟建設,在1998年我國長江、嫩江和松花江流域災情監測和評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發布的災情信息已進入國務院的辦公自動化系統。利用生物技術、催化技術、膜技術等新技術治理污水取得突破,開發了一批污水處理新裝置、新產品;開發了成套噴鈣脫硫設備和中小燃煤電站水膜除塵脫硫技術,研製了3000NM3/h脈衝電暈電漿煙氣脫硫關鍵輔助裝置和實驗系統;落實了兩種年產十萬套汽車尾氣淨化器生產示範工程;100噸/小時循環流化床垃圾焚燒爐示範裝置,已初步實現連續性穩定作業,獲國家專利並實現產業化。所有這些成果為緩解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制約提供了新的、有力的技術支持。
在工業事故和社會公共安全保障方面,“重大工業事故和建築火災預防”項目,完成了5種防靜電阻燃布和阻燃服的中試生產;“地下和大空間建築火災特性研究”項目建成了實體試驗設施和配套測試系統,建立了數學模型和相關資料庫的計算機模型;“現場物證採集與檢驗新技術研究”已完成五種樣機;警用多波段光源產品有望成為拳頭產品;心理測試儀樣機性能和美國設備相當;智慧型型爆炸物自動探測系統基本達到國外同類機型水平。為配合國家嚴厲打擊走私活動,完善緝私手段,加快了“大型貨櫃檢測系統開發及產業化”的進程。已有兩套固定式貨櫃檢測系統於年內在天津和福建馬尾海關交付使用。

項目一覽表

(圖)“九五”國家科技攻關計畫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