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中洲鄉位於樟樹市西南部,北與義成鎮接壤,南和新余市羅坊鎮交界,東與黃土山崗鐵路林場相鄰,西與新余市北崗鎮相連。面積56.28k㎡,人口1.71萬人。轄中洲居委會,荷陂、嚴家、新屋、來陂、車塘、石橋、西塘、萬塘、石頭、江平、甘竹等11個行政村。處丘陵地帶,蒙河自西北向西南斜貫中部。鐵義公路、中北公路、滬瑞高速公路穿境而過。
[郵編]331217 [代碼]360982200:~001中洲居委會 ~200荷陂村 ~201嚴家村 ~202新屋村 ~203來陂村 ~204車塘村 ~205石橋村 ~206西塘村 ~207萬塘村 ~208石頭村 ~209江平村 ~210甘竹村
沿革
鄉以駐地自然村得名。中洲鄉是歷經五朝建縣的始基,吳平縣在此設縣406年。解放前夕為吳平鄉。解放初為第七區。1958年屬義成公社。1961年將江平、中洲、西塘等析出設立中洲公社。1968年併入黃崗公社。1975年復析出為中洲公社。1984年撤公社改為鄉。1997年,面積55.2平方千米,人口1.9萬人,轄中洲、城上、甘竹、江平、石頭、門樓、荷坡、來陂、西塘、新屋、嚴家、東塘、萬塘、那塘、庫塘、堆上16個行政村,鄉政府駐解放街,距市區55千米。
簡介
中洲鄉北與本市義成鎮接壤,南和新余市羅坊鎮交界,東與黃土山崗鐵路林場相鄰,西與新余市北崗鄉相連。鐵義公路、中北公路、村級公路縱橫交錯,滬瑞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中洲鄉地勢以丘陵為主,土地總面積56.3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21105畝,其中水田20040畝,旱地1065畝,有林地面積8790畝,水面2895畝,人口1.7萬。境內山水資源豐富,中洲鄉是歷經五朝建縣的始基,吳平縣在此設縣406年。
中洲鄉地形以丘陵為主,駐地距樟樹城西南54公里,東與黃土崗及新余鐵路林場相鄰,南和新余市羅坊鎮,西與新余市北崗鎮接壤,北連義城鎮。總面積57.5平方公里,下轄庫塘村、嚴家村、新屋村、來陂村、東塘村、萬塘村、江平村、城上村、甘竹村、石頭村、荷陂村、西塘村12個村委,84個自然村。
建國前為吳平鄉,建國初期為第七區的中洲、江平、西塘、來陂、荷陂、天井鄉及清港鄉的一部分。1958年建立公社時含義城公社內,1961年析出為中洲公社,1968年併入黃土崗公社,1975年復析出為中洲公社,1984年更名為中洲鄉人民政府。
境內土地肥沃,交通便利,鐵義公路、中北公路以及村級公路縱橫交錯。主產水稻、花生、油菜、芝麻等農作物;杉樹、馬尾松、油菜、果樹25000多畝。中洲鄉水源充足,有13座小(二 )型水庫,30多座山塘水庫及荷陂導托渠,原蒙河穿境而過。西北面吳平圩、門樓里、馬子山為漢至隋初吳平(東漢稱漢平)縣城城址,1999年吳平遺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點,北面有始建於北宋中期的琵琶橋,長達30米,橫跨原蒙河上。
社會事業
中洲鄉加大資金投入,全面改造了基礎設施,高標準興建了一個2000平方米的農貿市場,合理規劃、完善了中洲集鎮“井”字結構,亮化、美化了街道,對8公里的鐵義線, 中北線1.5公里和中洲至石頭等公路進行了柏油、水泥硬化。通訊網路、有線電視覆蓋全鄉,大力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建立了“和諧平安聯動中心”辦公大樓,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搭建了維穩平台,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經濟狀況
中洲鄉帶領廣大幹部民眾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各項事業得到健康快速發展,人民生活和鄉村建設日新月異。2005年底,工農業總產值達16310萬元,財政收入達330萬元,先後被江西省委授予“全省農村稅費改革先進鄉鎮”、宜春市委授予“親民、為民、富民”建設好班子等稱號。
工業經濟日益壯大。以招商引資為平台,在城北工業園和福城工業園引進培育了乾春藥業、棟華針織實業、泰鑫塑膠包裝有限公司等工業企業。在中洲鄉境內引進培育了華信板業、富康精製米廠和新型建築牆磚廠等企業,進一步壯大了中洲鄉工業,增強了經濟發展後勁。
農業生產形勢喜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快速進行,逐步形成了蕎頭、中藥材、“黑美人”西瓜、花生、油茶等農業特色產業,建成了4000畝中藥材基地,5000畝優質“黑美人”西瓜基地,2000畝蕎頭種植基地、生豬、魚、鴨、雞等養殖規模不斷壯大。
改革開放以來,中洲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8060萬元,財政總收入25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91元。 到2000年,中洲鄉已建立水果基地2000畝、優質稻示範基地500畝、楊樹林基地30萬株 、銀杏 基地1000畝、萘李500畝和25萬羽商州土雞基地、12萬羽櫻桃谷鴨基地、1300畝銀鯽養殖基地、1萬頭二元雜交種豬基地,中洲花生、茶油、銀鯽、商州土雞、櫻桃谷鴨等特色農業產品富有盛名,暢銷省內外。
2006年全鄉共實現國民生產總值2億元,比2002年增長150%;財政收入達367萬元,比2002年增長55%,是近年來我鄉招商引資步伐加快,初見成效的五年,共招商引進項目49個,實際引進資金累計達16000萬元;也是近年來我鄉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最大,農民得到實惠最多的五年,初步形成了優質西瓜、中藥材、生豬養殖、油茶四大產業,200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706元,比2002年增加1315元;先後被評為“全省農村稅費配套改革先進鄉鎮”、宜春市“親民、為民、富民”建設好班子、樟樹市宣傳思想工作先進單位、物質文明建設先進鄉鎮、治安和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鄉鎮等稱號。
五年來,鄉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鄉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在鄉人大主席團的監督支持下,注重謀大事、抓重點、乾實事、求實效,團結和帶領全鄉人民,以增加農民收入為重點,以項目建設和農業結構調整為突破口,按照“工業富鄉、農業穩鄉、招商興鄉、文明安鄉”這一戰略主線,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箇中心,服務改革、發展、穩定這個大局,圓滿完成了鄉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凝心聚力,求真務實,奮力拚搏,實現了全鄉社會經濟全面協調發展,三個文明建設齊頭並進的喜人成績。
回顧總結政府五年來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項目建設有了新突破
按照省市提出的“改革抓企業、發展抓項目”的要求,我鄉克服區位和資源的不足,積極依託城北工業園、福城工業園和鹽化工業基地等招商平台,整合資源,創新招商方法,制定優惠政策,完善招商獎懲制度,使招商引資工作上了一個新台階。一是工業項目從無到有。先後引進乾春藥業、貝斯特保溫材料有限公司、棟華針織實業和江西可靠實業有限公司落戶城北工業園;2006年,在鞏固以上企業規模的同時,新引進鑫鹿製藥、視翰傳媒有限公司、靈齊中藥材種植基地、勝達運輸等企業。二是加工項目由少變多。先後引進培植華信板業、富康精製米廠和新型建築牆磚廠等企業。三是農業型項目進村入戶。珍珠養殖、良種母豬繁育、中藥材、無公害蔬菜等種植養殖農業招商項目的引進,極大促進了全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為農民增收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幾年來共引進項目49個,引進資金1.6億元,境外資金150萬美元。
——農業產業有新面貌
五年來,鄉政府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突出發展主題,積極落實農村稅費改革和各項惠農政策,進一步激活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主要糧食作物獲得豐收,糧食生產得到保障。同時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著力實施農業產業化工程,培植了鄉域發展新優勢。一是農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近年來,我們積極貫徹落實國家糧食、農機補貼等各項惠農政策,大力推廣良種良法,調優結構,加快了產業結構的調整步伐,加大對農業生產的投入,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幫助農民搞好各項服務,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其中2006年發放水稻直補、良種補貼865455元。與此同時,加大對各種補貼資金到位的檢查力度,使各種補貼資金能夠及時足額發放到農民手中,到戶率達100%。在減輕農民負擔方面,我們全面落實了取消農業稅的政策,並及時開展了減負的自查和督查,沒有向農民民眾多收一分錢。2005年順利地通過了省政府檢查組對我鄉稅費配套改革的檢查。各種政惠農策的貫徹、落實到位,大大調動了廣大農民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近年來,全鄉新增糧食種植面積3000畝,達22000畝。二是加快了調整步伐,擴大了優勢產業規模。通過五年的努力,積極培育優勢產業,全鄉建立了以荷陂、甘竹兩村為重點的優質“黑美人”西瓜、蕎頭種植基地,以荷陂、西塘等村為重點的吳茱萸、黃梔子等中藥材種植基地,全鄉產業結構得到最佳化,農業科技的輻射作用得到加強。全鄉已建成5000畝“黑美人”優質西瓜基地和500畝蔬菜基地;蕎頭種植面積達800畝、中藥材種植面積達3500畝。車塘養鴨、中洲養豬等養殖業也正在蓬勃發展,2006年全鄉出欄生豬51000頭,雞、鴨家禽出籠17萬羽,山羊500隻,萬斤鮮魚養殖戶達10戶。三是紮實做好了農業基礎工程。在畜禽防疫上,各村各組守土有責,確保了疫苗注射、耳標佩戴、圈舍消毒等工作落到實處,防疫密度達100%。群防群治防治大田害蟲,實行專人看管、專人放水制度,保證了農業生產的穩產、豐產。
風土人情
木蓮戲
木蓮戲,又叫神戲。當大村村運不好時,由族頭去接老虎林木蓮戲班,來村演出(小村是萬萬不能演木蓮戲的,因為小村人口少,人氣不旺是鬥不過鬼怪的,本來演木蓮戲是為驅趕鬼怪,如小村子演反而會帶來更多的鬼怪)。木蓮戲一般在一個村要演7夜,戲中要出現妖魔鬼怪、天神、皇帝等人物。最後一夜戲要殺台,也就是人們傳的“斬妖”,殺台有關公斬貂蟬、回童菩薩趕小鬼等情節。傳說,演木蓮戲就是再大的村子,也只能10年演一次,否則,風水會吃不清的。
尼姑井
在余家村後的山腰上有一口井,當地人叫“尼姑井”。相傳該山腰建有一座寺廟,在不遠處還建有一座庵堂。但該山上缺水,吃水要到幾里外的山溝里去挑,下山上坡的很不方便,但該處香火很旺。佛祖如來得知後,便奏請玉帝派牛沽天神下凡為他們解決水的困難。一天夜裡,狂風大作,雷雨交加,只聽“轟隆”一聲驚天動地的響雷,把寺(庵)房屋沿口的瓦片都震落下來。第二天一看,山腰上出現了一個水塘。後來,該水塘天再旱水也不乾,雨水再大也漲不滿,一年四季長久如此。後來人們為了清潔,把水塘改為水井,為感謝牛活天神做好事,就把該井叫為“牛沽井”,當地百姓口傳說的“尼姑井”就是字同音而來的。
武強溪
中洲一帶是個非常缺水的地方,在山腳住著一戶武姓人家,其小兒子武強為了給當地百姓弄水,便到南海去找觀音,歷經千難萬險,終於找到了觀音,見武強精神可嘉,觀音便交給武強一把金鑰匙插入洞中,只聽“轟隆”一聲,岩石上出現了一把金犁,犁上有兩根鐵索伸在岩洞裡,武強 便口念觀音教導的嘰語:“山有頂,水有原,臥龍快醒來,有活要幹了!”只見“轟隆”一聲響後,一條金龍躍出岩石,套著金犁索往山下走去。武強便手把犁柄跟在龍後面往前耕,耕了三天三夜一直耕到遂安港口,耕出了遂安境內的最大一條溪。從此,中洲就成了水資源十分豐富的地方,後人為了紀念武強耕溪的義舉,便把該溪叫做武強溪一直延續至今。
黃金陵
傳說唐朝開國時,黃巢大將軍要謀反朝廷,黃果兵敗後退到了遂安縣武強山,並屯兵于山上,幾個月後,黃巢的女兒黃賽花因傷勢過重不治病亡,黃巢非常傷心,於是準備按著當時最高的“公主”禮儀下葬女兒,他下令工匠用千兩黃金給女兒打造一口棺材,又用百兩黃金為女兒打造了一柄佩劍和一個黃金花籃。幾個月後,由於朝廷追兵趕到了遂安,黃巢領著殘兵逃進安徽大山里,守陵的士兵為了躲避官兵,便將姓氏改成了陳姓,安住了下來,他們始終沒忘自己的職責就是守護黃金護衛的黃賽花陵墓,於是就將村名叫做黃金陵。現在,黃金陵仍然存在,村里已有五十多戶人家,山頂上被黃巢屯兵駐紮過的山峰就被叫成了黃巢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