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中華民國首任副總統、代總統]

李宗仁[中華民國首任副總統、代總統]

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字德鄰,廣西桂林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中國國民黨“桂系”首領,中華民國首任副總統、代總統。他是北伐戰爭中有著重要影響的一位人物,北伐前致力兩廣統一,奠定北伐的基礎,促成北伐。

“九·一八”事變後,抗日戰爭爆發,李宗仁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1948年國民黨行憲,當選副總統。蔣介石下野後,一度任代總統,欲以和談挽救國民政府未果。之後出走美國,但最終偕夫人郭德潔於1965年7月經瑞士、中東回到北京,受到毛澤東及其他中共領導人歡迎,於1969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徐州抗日紀念館李宗仁雕像 徐州抗日紀念館李宗仁雕像

早年就讀於臨桂縣(今臨桂區)立兩等國小,1906年底到1907年春,在桂林城省立公費紡織習藝廠當學徒。

1908年,考入廣西陸軍國小堂第三期,1911年畢業。

1910年10月,加入同盟會。

1912年,考入廣西陸軍速成學堂。畢業後(1913年秋),到南寧將校講習所任準尉見習官、少尉、中尉隊附。

1916年5月,任滇軍第四師第三十四團排長。後轉入桂系陸榮廷部,任護國軍第六軍林虎部第7旅13團排長、連長、幫辦營長、幫統,參加護國戰爭、護法戰爭和粵桂戰爭。

1921年,任少校營長的李宗仁爭取十多個連隊和他一起退到六萬大山的玉林地區,整軍經武,伺機而動。他先後將所部改稱“粵桂邊防軍第三路”、“廣西自治軍第二軍”,並自任司令(1921年-1922年),防區逐步擴大到七個縣。後任廣西“自治軍”第二路總司令(1922年-1923年)、北京政府桂林鎮守使(1923年5月1923年11月)、北京政府“定桂軍”總指揮(1923年11月-1924年)

1923年,與廣州孫中山大元帥府建立聯繫。1923年10月,經李濟深、陳銘樞介紹加入國民黨。

1924年,聯合黃紹竑、白崇禧等部,成立“定桂討賊聯軍”,任總指揮。1924年9月,擊敗桂系軍閥陸榮廷部。1924年11月,被孫中山任命為廣西省綏靖督辦公署督辦兼廣西陸軍第一軍軍長(1924年12月-1926年)。

1925年7月,又擊敗沈鴻英,完成統一廣西的任務,成為新的國民黨桂系軍閥首腦。統一廣西後,任國民黨廣西省黨務特派員和廣西省第一屆省黨部監察委員。

北伐時期

1914年任體育教員時的李宗仁 1914年任體育教員時的李宗仁

1926年1月,在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會候補委員(1926年1月-1929年3月)。1926年3月,廣西軍隊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李宗仁任軍長(1926年3月-1926年8月),黃紹竑任黨代表。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1925年9月21日-1928年)。根據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決定,負責籌辦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 一分校(即黃埔軍校南寧分校)。1926年5月,南寧分校正式成立,派所部第七軍第二旅旅長俞作柏兼任校長。

1926年7月,率第七軍二萬多人參加北伐戰爭,轉戰湘、鄂、贛、皖等省,立下戰功。他北伐前致力兩廣統一,奠定北伐的基礎,終於促成北伐。在北伐時期,還兼任過左翼軍指揮官、江左軍總指揮、國民黨湖北省臨時政治會議委員、安徽省政府主席、國民政府委員(1927年3月-1929年3月)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等職。

1927年4月,支持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實行“反共清黨”。

1927年5月,李宗仁是廣西省政府委員,被蔣介石任命為第三路軍總指揮,統轄五個軍又一個獨立師。1927年8月,和白崇禧、何應欽等實力派逼迫蔣介石通電下野,並由他們三人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黨務委員。接著,指揮龍潭戰役,消滅北洋軍閥孫傳芳主力部隊。1927年9月任(國民政府)中央特別委員會委員(1927年9月-1927年12月),1927年10月任西征軍總指揮兼第三路軍總指揮,率部西征武漢,擊敗唐生智。

1928年1月,蔣介石重新上台後,被任命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務委員會委員、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武漢分會委員(1928年4月—1929年)、主席,參加蔣介石舉行的第二期北伐。1928年2月,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1928年4月,任國民革民軍第四集團軍總司令。期間,還任(國民政府)禁委員會委員、(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委員(1928年-1929年)、(國民政府)預算委員會委員(1928年8月29日-1929年3月4日)、(國民政府)財政監理委員會委員。

1929年,回到廣西的李宗仁、白崇禧決心勵精圖治建設廣西。他們發展教育,懲治土豪劣紳,對行政官員進行嚴格約束。

蔣桂戰爭

李宗仁 李宗仁

1929年1月,任(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院長(1929年1月—1929年3月)、(國民政府)國軍編遣委員會編組部主任(1929年1月—1929年2月)、(國民政府)國軍編遣委員會常務委員(1929年-1930 年11月15日)、(國民政府)財政委員會委員(1929年1月31日-1930年7月5日)。1929年,還任(國民政府)首都建設委員會委員、(國民政府)賑災委員會委員、(國民政府)國防會議委員。

1929年3月,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桂系軍閥與蔣介石之間爆發蔣桂戰爭。結果桂系戰敗,逃回廣西。蔣介石以“叛亂黨國”的罪名,開除李宗仁黨籍,免除本兼各職。

1929年秋,李宗仁返回廣西南寧,組建護黨救國軍,自任總司令,白崇禧為前敵總指揮,下轄第三、八兩路軍,此後,長期盤踞廣西,與蔣介石對抗。

1930年4月,參加馮玉祥、閻錫山反蔣,被推為中華民國陸軍副總司令(總司令閻錫山)兼第一方面軍總司令,由廣西進軍湖南,支援閻錫山、馮玉祥在中原同蔣介石作戰。1930年7月,被蔣軍擊敗,退回廣西。

1931年5月,李宗仁又聯合粵系軍閥陳濟棠反蔣,任第四集團軍總司令。

1931年11月,任中國國民黨(第四屆)中央監察委員。

抗日戰爭

“九·一八”事變後,寧、粵合流。在1931年11月召開的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

1932年,任(國民政府)財政委員會委員、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1932年-1935年)、(國民政府)中央政府駐滬辦事處常務委員。1932年4月,李宗仁任南寧綏靖公署主任,推行“自治、自衛、自給”的三自政策,維持廣西的半獨立局面。

李宗仁照片集 李宗仁照片集

1935年4月,被國民政府授予陸軍一級上將軍銜 。1935年11月,李宗仁繼續當選為國民黨五屆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1935年12月,任湘桂黔邊區剿匪總司令。

1936年,李宗仁任廣西綏靖公署主任,並發表《焦土抗戰論》,指出 “作有計畫的、節節抵抗的長期消耗戰……到敵人被誘深入我國廣大無邊原野時,我即實行堅壁清野,發動敵後區域游擊戰”。1936年6月,李宗仁、陳濟棠發動反蔣事變,成立抗日救國軍第一軍團,任副總司令(總司令陳濟棠),出兵湖南,要求北上抗日。1936年7月,桂系軍隊被蔣介石改編為第五路軍,李宗仁被任命為總指揮。

在台兒莊火車站留影 在台兒莊火車站留影

1937年2月-1937年8月,任第五路軍總司令。1937年10月,被任命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1937年8月-1938年),駐節徐州。

1938年1月,任軍事委員會委員。1938年2月至5月,指揮徐海會戰。其中3月至4月的台兒莊戰役,取得殲滅日軍二萬餘人的重大勝利。1938年2月,兼任安徽省政府主席(1938年2月-1938年9月)、保全司令。1938年5月,徐州失守後,率部入鄂,在桐柏山、大洪山創立游擊基地,堅持抗戰。1938年6月10日,率部參加武漢會戰。

1939年4月至5月參加隨棗會戰。

1941年1月至2月參加豫南會戰。

1943年9月調離第五戰區,升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漢中行營主任,負責指揮第一、第五、第十等三個戰區。

1945年5月在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繼續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

解放戰爭

1945年1月-1946年7月,李宗仁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行營主任(後改稱國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轅主任),支持蔣介石發動全國規模的反共反人民內戰,參與對解放區的軍事進攻。期間(1945年2月-1945年9月),擔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漢中行營主任。

1946年7月-1949年,擔任國民政府主席行轅北平行轅主任。

1948年6月李宗仁和白崇禧將軍(軍裝) 1948年6月李宗仁和白崇禧將軍(軍裝)

1948年4月,李宗仁當選為中華民國副總統(總統蔣介石)。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之後,國民黨精銳主力部隊大部被殲,國民黨統治面臨 覆滅命運,蔣介石被迫於1949年1月21日宣布下野。

1949年1月22日,李宗仁就任中華民國代總統。幻想通過“和談”,阻止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派代表團到北平談判,但最後又拒絕在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和平條件《國內和平協定》上籤字。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朱德下達全國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攻占南京,國民黨反動統治被推翻。此後,先後退到桂林、廣州,繼續組織國民黨軍隊進行頑抗。

1949年6月-1950年,任中國國民黨中央非常委員會委員。1949年7月16日-1950年,任中國國民黨中央非常委員會副主席。1949年11月,白崇禧指揮的桂系部隊大部被殲,李在政治上賴以生存的條件被摧毀。

晚年生活

1949年11月20日,李宗仁以就醫為名,從南寧乘專機飛往香港。1949年12月,李宗仁乘機飛往美國,此後在美國度過了十六年流亡生涯。

李宗仁(右) 李宗仁(右)

1950年3月,蔣介石在台灣恢復“總統”職務。

1954年3月,蔣介石正式罷免李宗仁“副總統”職務。

1956年4月到1965年6月十年間,先後五次派程思遠到北京,晉謁周恩來總理,為回歸祖國大陸作準備。

1965年7月20日,衝破重重險阻,曾任“國民政府代總統”的李宗仁和夫人郭德潔從美國回到北京,周恩來總理到機場歡迎。李宗仁在機場宣讀聲明,表示要為完成祖國統一作出貢獻。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

1969年1月30日,因肺炎在北京逝世。

人物評價

李宗仁是中國近現代史上一位關鍵的“福將”。福將之“福”,一是他個人歷經戰場炮火和政壇暗箭,屢次大難不死;二是在重大歷史關頭,李宗仁及其代表的桂系,作為具有決定意義的中間力量,幾乎總是能有意無意地做出明智抉擇。他的抉擇雖然有的出於派系鬥爭,有的是迫於時勢無可奈何,但終究順應了“不可阻遏的革命浪潮”,促使國家民族走向良性方向,也為自己留下“青春戎馬,晚節黃花“的身後評價。

曾為李宗仁撰寫回憶錄的唐德剛認為,李宗仁“匹夫一人系天下安危”,他是“近代中國這座高樓大廈的一根主要支柱,沒這根柱子,則今日這座大廈,可能又是另外一棟不同的建築了”。

周恩來評價李宗仁一生做過兩件好事:一件是台兒莊,一件是回歸祖國。

毛澤東評李宗仁:“請多保重身體,共產黨不會忘記你的。” “廣西這幾年跟蔣介石鬧獨立。名氣很大啊!廣西是個有名的窮省份,鬧起饑荒來,災民常逃到湖南來。湖南的農民討不到老婆的,就娶廣西的妹子。李先生憑什麼鬧獨立?據說,這幾年,沒有南京政府的財政支持,不僅撐得住局面,還被人稱讚為全國的模範省。我看李宗仁是個有本事的人。”

家庭成員

妻子(第一任):李秀文,20歲時父母包辦;

妻子(第二任):郭德潔,35歲時娶的“平妻”,1966年3月死於北京;

妻子(第三任):胡友松,75歲時娶的27歲女護士,疑影星胡蝶私生女;

兒子(長):李幼鄰,第一任妻子李秀文所生;

兒子(次):李志聖,第二任郭德潔所生。

軼事典故

投石問路

1958年程思遠的女兒林黛回香港探親說起。1958年林黛從美國回香港探親時,向程思遠提起李宗仁在美國的生活情況時說:“李先生在美國住不習慣,總想回國。”不久,程思遠又接到李宗仁的來信,說他保存著一批文物,希望能獻給祖國,並吐露了自己葉落歸根的心愿。

1959年10月,程思遠來到北京。11月初,程思遠回到香港,寫信將此行經過告訴了李宗仁。當李宗仁得知周恩來對他將藏畫獻給祖國的想法很讚賞時,便托人把自己在紐約的藏畫運送到了香港。

李宗仁在給程思遠的信中說,這些文物,是他花了11萬多美元購買的。

文物運到香港後,程思遠立即報告了周恩來。周恩來馬上安排有關部門派人去香港,將這批文物運到北京。故宮的專家鑑定後,卻發現這批字畫大部分是贗品。按當時的行情計算,最多值3000美元。這與李宗仁說的11萬多美元,相差太懸殊了。周恩來獲知情況後也很意外。他反覆考慮,決定給李宗仁3萬美元,並將此事報告了毛澤東。

毛澤東聽後哈哈大笑起來,慷慨地說:“恩來呀,我們的統戰工作要講策略。他說11萬多,就給他12萬!這叫 ‘投石問路’嘛!”

於是,毛澤東讓財政部部長李先念,從國庫中提出12萬美元現金。

周恩來將這一訊息告訴了程思遠,同時說明:“李先生的藏畫,有些是真的,有些是贗品。但政府體念李先生的愛國熱忱,將送他一筆赴歐洲的旅費,以壯行色。”周恩來讓劉仲容設法將12萬美元現鈔交到李宗仁手中,不要經過銀行,也不要經過外人。

李宗仁得知訊息後,十分高興,連聲稱讚:“共產黨不簡單,是識貨的。”......

與白崇禧

李宗仁和白崇禧人稱“李白”。二人是國民黨內最具實力的地方軍事勢力–桂系的中心,多年來一直合作無間。最初二人一同加入孫中山在廣州的革命陣營,又聯合一起驅趕廣西的舊軍閥。北伐時,率廣西軍隊攻至山海關。北伐成功後,和蔣介石及其他地方勢力多次開戰;抗戰爆發後,二人動員廣西的軍隊抗擊日軍,合作指揮多場大戰,並屢有勝果。

遷居異國

1949年12月,蔣介石乘坐美齡號專機逃往台灣,李宗仁眼見國民黨大勢已去,到台灣又不會容於蔣介石,於是以治病為名,帶著家人到了美國,此後長期寓居美國,開始了長達16年的流亡生涯。雖然人在異鄉,李宗仁卻沒有放棄自己曾經的理想,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一個國民黨與共產黨之外的“第三勢力”,成為李宗仁重返政治舞台的希望。

歸國願望

1964年2月12日,李宗仁在美國《先驅論壇報》上發表了一封公開信。勸告美國政府不要沿著錯誤的道路走下去,應該效仿法國政府,迅速調整對華方針,令媒體沒有想到的是,李宗仁的這封公開信會引起一位十幾年不曾謀面的老朋友的強烈反應,他就是白崇禧。李宗仁接到白崇禧的信,知道必定是蔣介石的唆使,因此一笑置之,不僅如此,李宗仁的歸國願望更加迫切。

落葉歸根

1965年4月22日,李宗仁又一次來到紐華克城的移民局,申請去瑞士度假。1965年6月13日,李宗仁一個人離開美國到達了歐洲。7月12日下午兩點,李宗仁夫婦和程思遠登上了瑞士航空公司的一架道格拉斯式客機,這是瑞士飛往亞洲的固定航線,飛機從蘇黎世起飛,經日內瓦、希臘雅典、黎巴嫩貝魯特、巴基斯坦喀拉蚩,最後飛抵香港。

到機場迎接李宗仁的還有各民主黨派、全國工商聯負責人、無黨派民主人士、曾經參加1949年南京和平談判代表團的成員,以及前國民黨起義將領共111人。周恩來還特別介紹李宗仁同溥儀見了面,這是末代皇帝與末代總統的歷史性會面。

上天安門

1966年國慶節,毛澤東邀請李宗仁登上天安門城樓,第二次接見了他,這也是毛澤東和李宗仁最後一次會面。1968年8月初,李宗仁身體狀況每況愈下,住進了北京醫院,後來被診斷出患了直腸癌。

臨終前,李宗仁給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留下一封信,信上說:我在1965年毅然從海外回到祖國所走的這一條路是走對了的,在這個偉大時代,我深深地感到能成為中國人民的一分子是一個無比的光榮。在我快要離開人世的最後一刻,我還深以留在台灣和海外的國民黨人和一切愛國的知識分子的前途為念,他們只有一條路,就是同我一樣回到祖國的懷抱。

1969年1月30日,李宗仁病情惡化,於午夜12時去世,享年78歲。

後世紀念

人物故居

李宗仁官邸 李宗仁官邸

李宗仁故居坐落在距桂林市約30公里的臨桂縣兩江鎮浪頭村,建於清末民初,占地5,060平方米,為木結構的二層樓房,由安樂第、將軍第、學館、三進客廳、炮樓等組成,分布有7個院落、13個天井,共有大小廳房113間,是具有莊園氣派的桂北民居建築。故居為李宗仁母親劉太夫人等家人所長居,李宗仁在此舉行婚禮,並接待蔣介石等大批國民黨要人、桂系將領。故居分三次擴建,均建於20世紀20年代 。1989年起對遊人開放。

李宗仁官邸位於桂林市象山區文明路16號,東北兩面瀕臨杉湖。遊覽李宗仁官邸、故居,可以感受李宗仁先生起落不一、撲朔迷離的歷史生涯;回歸祖國的征程;一個前國民政府代總統的府邸陳設、家居生活、政治生涯的終結;其“青春戎馬,晚節黃花”的傳奇人生。在他的故居,蘊涵著奇趣玄妙的民間風水論理與哲學,以及多姿多彩的桂北民俗文化。

紀念館

台兒莊李宗仁史料館 台兒莊李宗仁史料館

1938年,李宗仁將軍指揮中國軍隊在台兒莊重創日本侵略軍,取得了震驚中外的台兒莊大捷,勝利後的4月8 日,李宗仁在台兒莊火車站站牌下留影,成為台兒莊大捷的永恆紀念,將載入史冊。

李宗仁史料館建在台兒莊老火車站舊址上,三面環水、風光秀麗、建築風格獨特,為當地的一大旅遊景點。李宗仁史料館由四個展室和一個影視廳組成,全面介紹了李宗仁先生的一生,特別是揮師抗戰御倭和回歸祖國前後的愛國壯舉。

館內藏有李宗仁先生的各個歷史時期的照片200餘幅,文史資料1000餘份,遺物和文物60餘件,珍貴錄相帶一盤。所展示的這些內容具有極高的歷史文物價值。李宗仁史料館是台兒莊大戰遺址參觀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增進民族自信心的又一教育基地,是積極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促進海峽兩岸交流,團結全國人民的一部具體教材。

坐落在台兒莊老火車站舊址上的李宗仁史料館。是一座風格獨特的哥德式建築,它三面環水,風光秀麗,為當地的一大旅遊景點,也是一處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李宗仁史料館以大量翔實而珍貴的歷史資料,百餘件李宗仁先生的遺物和難得的原始影視錄像,全面展示了末代總統李宗仁曲折的愛國人生,所展實物均由李宗仁先生的第三夫人胡友松女士捐贈,屬海內外首次展出的精品。胡友松女士現受聘為史料館的名譽館長,並長住館內。

人物著作

李宗仁回憶錄 李宗仁回憶錄

《李宗仁回憶錄》(上下冊),李宗仁在美國時,曾與哥倫比亞大學合作,進行口述歷史研 究,由唐德剛筆錄整理,集合在《李宗仁回憶錄》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