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溪火青

涌溪火青

涌溪火青產於涇縣榔橋鎮涌溪村的珠茶,曾屬中國十大名茶之一。起源於明朝,產於安徽省涇縣城東70公里涌溪山的楓坑、盤坑、石井坑灣頭山一帶。涌溪火青在清代已是貢品。外形獨特美觀,顆粒細嫩重實,色澤墨綠瑩潤,銀毫密披。沖泡形似蘭花舒展,湯色杏黃明亮,清香馥郁,味濃甘爽,並有特殊清香。可沖泡4~5次,以第2~3次最好。為中國獨具特色的名茶。其具有明目清心,止渴解暑、利尿解毒、提神消膩之功效。

基本信息

發展歷史

涌溪火青  茶樹涌溪火青 茶樹
據考證,涌溪火青起源於明朝。解放前夕曾一度生產停滯,新中國的成立,使涌溪火青茶重煥生機。
1955年開始恢復生產並迅速成名,當年將5公斤極品寄往北京,請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品嘗,國務院辦公廳為此專函鼓勵涌溪人民:“此茶很好,希再接再厲……”。周恩來總理送給原美國總統尼克森2.5公斤涌溪火青,泡給尼克森喝的時候尼克森問周總理這是什麼茶?周總理回答他:落水沉。所以涌溪火青又有落水沉這個名稱。

1956年即形成批量,國家也開始掛牌收購,並定為送北京的禮茶。此後,涌溪火青也同時作為安徽名茶在香港等南洋市場銷售,得到國內外飲茶愛好者的普遍好評。1979年仲夏,鄧小平同志來到涇縣,品嘗了涌溪火青後稱讚道:“涌溪火青有黃山毛峰、西湖龍井之好,以後就喝此茶”。20世紀80年代曾被稱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但是自1984年茶園分包到戶後,品質下降,到了90年代初期,隨著名優茶生產在全國各地轟轟烈烈興起,在省內外茶業專家和涌溪茶農共同努力下,不斷創新,實現了涌溪火青製作工藝的全程機械化,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產銷規模穩中有升。1998年,新工藝火青茶被農業部茶葉質量檢驗中心鑑定為“達到名茶品質水平”。

涌溪火青已形成“特貢”、“貢茶”、“雲霧爪”等十幾種系列產品,遠銷國際市場。

生態環境

涌溪火青  成品涌溪火青 成品
涌溪火青茶屬珠茶,產於安徽省涇縣城東70公里涌溪山的豐坑、盤坑、石井坑灣頭山一帶。其中豐坑的團結岩、陰上岩、岩腳下;盤坑的雞爪塢、蘭花坑、飯井石;石井坑的鷹窩岩等地的茶葉自然品質為上。
涌溪全境群山環抱,茶園海拔多在500m左右,也有在800m以上。涌溪火青中的珍品“雲霧早”產地小盤坑24道彎海拔1024m。“高山出好茶”。因其海拔高,日夜溫差大,白天光合作用強,茶樹積累物質多,晚間呼吸作用弱,消耗物質少,有利於物質的積累。又由於山高樹蔭密集,日照短,漫射光成為主要光線。在這種條件下,茶樹葉綠索多,含氮物質、兒茶素、芳香物質豐富。
涌溪是一林茶並舉的純山區,山體高大林密。

據《涇縣茶葉區劃》資料,涌溪茶區成土母岩為黃綠色、暗綠色砂岩、頁岩和花崗閃長岩。土壤主要為山地黃壤,土層深厚,疏鬆,結構良好,富含腐殖質,土壤肥沃。pH值5.5左右,十分宜茶。由於土壤物理狀況好,含有機質豐富,全氮和可給態磷含量較高,茶樹能從土壤中吸收到所需要的各種養分,使茶樹體內的物質代謝能順利地進行,有利茶樹生長發育,茶葉芽頭肥壯,持嫩性強,內含自然物質豐富。
涌溪屬涇縣東部低山丘陵茶區,年降水量1500mm左右,並且大於100mm的有8個月。相對濕度81,最適宜茶樹生長發育的需要。在這水濕條件的適宜情況下,酶的作用趨向合成方向,有利於有機物質的積累,從而促進胺基酸、咖啡鹼、蛋白質的積累。纖維素不易形成,茶葉細胞的原生質更好地保持親水的幼嫩狀態,茶葉芽肥壯,持嫩性強,葉片柔軟。

涌溪地處北亞熱帶,氣候溫和濕潤,風力小,一年四季溫度調勻,茶樹生長平穩。溫和的氣候,造成涌溪春來早,每年進入三月,氣溫回升很快,當月上中旬,茶芽就開始萌動,清明左右就要開園採制新茶,開園早,茶葉嫩度好,內含物質豐富。茶葉品質與嫩度有直接關係,嫩度愈好,品質愈高。同時採摘期長,增加採摘輪次,提高茶葉產量,增加經濟效益。

製作工序

涌溪火青  湯色涌溪火青 湯色
傳統手工方法製作火青茶,全程需20小時左右,茶葉長時間處在濕熱條件下,易導致茶多酚的加快氧化和葉綠素的破壞,制出的乾茶色褐、香低、湯色和葉底也偏黃。而機制火青茶全程也需16小時左右,且增加了一道高溫烘焙工序,避免了濕坯受悶,有利於形成香高昧爽和三綠”的品質。下面介紹機制火青茶

採摘

涌溪火青採摘期的一般自清明到穀雨,採摘要求“兩葉一心,身大八分,枝枝齊整,朵朵勻淨”。即採摘八分至一寸長的一芽二葉,個頭要均勻,芽葉要肥壯而挺直,芽尖和葉尖要攏齊,有鋒尖,第一葉微開展仍抱住芽,第二葉柔嫩,葉片稍向背面翻卷。涌溪柳葉種是適制涌溪火青的優良品種資源。採回的鮮葉,要嚴格揀剔,做到“十二不要”,魚葉、病蟲葉、闊葉、芽葉不並齊及節間長的葉、“半邊翹”的葉、對夾葉、老葉、團葉、破碎葉、單片葉、受凍葉、芽頭萎縮及超過長度的葉,一概不要。

殺青

選用50型系青理條機,每次投鮮葉1kg,筒溫先高后低,開始為130℃,最後降至100℃,時間4~5分鐘。

揉捻

使用木質20型揉捻機,每桶投系青葉0.85kg,採用無壓揉10分鐘。

烘焙

使用平展單層並列術烘箱,箱體左右各放一塊活動竹簾,每簾鋪放一桶揉捻葉,採用高溫(左簾120℃、右簾90℃)、薄攤(不超過2cm)、快翻(左簾烘4分鐘後倒入右簾再烘4~5分鐘)方式烘焙,烘至三四成乾時下烘,揉捻葉先行烘焙,既可縮短後面的做形時間,也避免了濕茶受悶,有利於提高茶葉的品質。

滾坯

使用50型殺青理條機,每次投3簾烘坯葉,開始筒溫110℃,以後逐漸降至70℃,滾坯時間25~30分鐘,至多數茶坯呈彎條形、約選5~6成乾時出葉,攤涼1~2小時。

做形

使用50型火青炒乾做形機。炒鍋直徑500mm,鍋面斜度25°,炒板擺幅68°,炒板擺速60次/分,炒板曲率半徑400mm,兩隻炒鍋可同時作業。每鍋投4筒滾坯葉,鍋溫開始75c,以後逐漸降至60℃,時間45~50分鐘,炒至多數茶坯呈緊卷的條形、約選8成乾時出葉並攤涼1~2小時。做形過程對弧形炒板的擺幅、曲率半徑和擺速掌握至關重要,炒板前擺過大,則茶坯易順著炒板上下滑行,難以翻轉回落,底部易產生焦茶。

據實驗結果,當炒板每擺動7~8次,茶坯能翻轉一周時則可制出緊結的外形,即前後擺幅以65°-70°為宜,且後擺是前擺的一倍。移板曲率半徑過小,凹陷深,炒板兩邊茶坯向中間擠壓力增大,而前後作用力減小,剛炒出的茶葉外形多成圓球形;若曲率半徑過大,凹陷淺,炒板兩邊茶坯向中間擠壓力減小,而前後作用力增大,則炒出的茶葉多成長條形。據試驗結果,曲率半徑一般以400mm為宜。炒板擺速過快,炒出的茶葉外形松泡;炒板擺速過慢,則易產生焦茶。擺速一般以每分鐘55~60次為宜。

炒乾

用50型火青妙乾做形機,每鍋投兩鍋做形葉,鍋溫開始60℃後逐漸降至50℃,時間4小時,炒至足乾出葉。炒板擺幅和曲率半徑與做形工序相同。炒板擺速以每分鐘45~50次為宜。過快,易炒碎茶葉,茸毛也易脫落,影響火青茶形成腰圓緊結含毫的外形風格;過慢,色澤欠綠,工效降低而能耗增加。

篩分

用孔徑0.6、0.3cm的手篩撩頭割末。

品質特徵

涌溪火青 茶園涌溪火青 茶園
外形圓緊捲曲如髮髻,色澤墨綠,油潤烏亮,白毫顯露耐沖泡,湯色黃綠明淨。蘭花鮮香,高且持久。滋味爽甜,耐人回味。葉底黃綠明亮,“兩葉央一心展現在杯中,或臥、或立,枝枝一樣,朵朵勻淨,令人賞心悅目。

品茗指南

沖泡

涌溪火青涌溪火青
取少許茶葉放入杯中,沖入約茶杯四分之一容量的開水稍等片刻,將杯中水倒掉,然後再將茶杯沖滿,即可飲用。每次放入的茶葉可沖泡5~6次。
該茶宜用75~85℃的開水沖泡,切忌用沸騰的開水沖泡,那樣將會使它的營養成分,特別是維生素C將受到破壞。

禁忌

涌溪火青茶不可冷飲,冷飲會導致腹瀉。

功能價值

飲用“涌溪火青”綠茶湯濃味美,具有明目清心,止渴解暑、利尿解毒、提神消膩之功效,對接受化療的癌症者具有特殊的藥用價值。

貯存方法

簡袋保存

涌溪火青涌溪火青
取無毒無味無隙的塑膠食品袋,將乾燥的茶葉用軟白紙包好裝入塑膠袋中,排出空氣,封好袋口,放入乾燥、無味、密閉的鐵筒內,並在筒中放一截草紙包裹的木炭或乾燥劑即可。

瓷壇保存

用乾燥、無味、無裂縫的瓷壇,將茶葉用草紙包好置於壇中,在瓷壇中再放置一截草紙包裹的木碳或一袋乾燥劑,用草紙將壇口蓋住,每3~4個月換一次木碳或乾燥劑。飲用時,可用小筒取出部分,將瓷壇仍舊封好。

冰櫃保存

將茶葉置於乾燥、無異味、能密封的盛器瓶中放入冰櫃的冷藏櫃中即可。

熱水瓶保存

將茶葉放進乾燥無味完好的熱水瓶中,在瓶口放小袋乾燥劑,把瓶口塞蓋緊即可。

獲得榮譽

涌溪火青  榮譽涌溪火青 榮譽
鄧小平1979年來涇縣品嘗了該茶後贊道:“涌溪火青有黃山毛峰、西湖龍井之好”。1982年,涌溪火青被商業部和中國茶學會聯合評定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1988年在全國首屆食品博覽會上獲銅質獎。1997年,機制火青被農業部茶葉檢測中心授予名茶質量證書,次年又獲農業部舉辦的98中國國際名茶、茶製品、茶文化展覽會“名茶推薦產品”稱號。
2009年,在(日本)世界綠茶協會舉辦的綠茶評比中獲品質得分第一名;2012年在杭州的國際名茶評比中再獲金獎。
涌溪火青還相繼獲得“安徽市場暢銷品牌”、“安徽省著名商標”和“安徽省名牌產品”等榮譽稱號。

中國名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