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

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

白鱀豚是世界上最瀕危的鯨類物種,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稱為“長江女神”。1996年12月,中國第一個以水生動物為保護對象的基金會——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正式成立。

基本信息

使命

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

基金會的使命
動員社會力量,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以多種形式從社會上募集資金,支持長江豚類的研究和保護工作,促進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及環境保護事業發展。

發展歷程

(圖)長江女神——白鱀豚長江女神——白鱀豚
1996年初,當時的國家科委副主任徐冠華同志在視察武漢白鱀豚館時提議,為了給白鱀豚和江豚的研究和保護工作提供一個較為穩定的經費補充來源,最好能夠成立一個白鱀豚保護基金會。不久,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和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聯合向人民銀行武漢市分行提出成立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的申請。
1996年9月,經人民銀行總行批准,武漢市分行以“武銀非銀[1996]60號”文,批覆同意成立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
同年12月,武漢市民政局以“武民政[1996]199號”文批准成立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並登記註冊。
1996年12月25日,在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大樓舉行了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成立新聞發布會。
1997年1月25日,在武漢雜技廳舉行的白鱀豚保護專場晚會上正式向社會宣布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成立。基金會的主管單位是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辦公地點設在水生所白鱀豚館內。基金會成立之初,基金會籌備組便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擬定了《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章程(草案)》,並確定了理事會組成人員名單,該名單得到了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和中科院水生所的同意。《章程(草案)》對基金會的性質、宗旨、目標、任務,以及組織和管理等作了明確的規定。基金會理事會成員和負責人主要由水生所和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等單位負責人兼任,劉建康院士被邀請擔任理事長。理事會還邀請了部分知名人士擔任名譽理事長、名譽理事和科學委員會委員。
1997年,基金會通過了人民銀行武漢市分行的現場稽核和人民銀行湖北省分行的財務審查。
1999年4月,湖北省民政廳根據國務院《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和《湖北省清理整頓社會團體實施方案》的有關規定,對我會進行了嚴格審查,並以“鄂民社發[1999]5號”文同意我會予以保留,並完成了重新註冊和登記工作(登記證書號:鄂社證字第598號)。
1999年4月,由理事長建議,經主管單位同意和民政廳社團處批准,基金會法人代表由副理事長王丁擔任。
2001年,基金會通過了省民政廳社團處年檢,並按《社會團體章程示範文本》重新擬定了《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章程(草案)》。
2002年9月,基金會理事會在白鱀豚館召開會議,選舉了新一屆理事會,並選舉了理事長、副理事長和秘書長。會議還通過了《基金會章程》。
2005年基金會通過了湖北省民政廳的“換證審查”,換髮了新的《基金會法人登記證書》(鄂基證字第14號),並按照新的《基金會管理條例》擬定了《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章程》(草案)。

機構組織

成員名單
基金會第一屆理事會成員名單

名譽理事長:陳宜瑜、韓南鵬
理事長:劉建康
副理事長:侯漢屏、朱作言、劉永定、王 丁
理事:姜立斌、劉惠芬、祝希漢、劉仁俊、張衛、陳平平、唐輝遠、張先鋒趙慶中、崛由紀子 ( Yukiko Hori)
秘書長(兼):張先鋒
副秘書長(兼):劉惠芬、趙慶中
基金會第二屆理事會成員名單:
名譽理事長:陳宜瑜、王少階、袁善臘、劉建康
理事長:王 丁
副理事長:俞毓林、桂建芳、張先鋒
理事:陳平平、聶 品、吳好平、劉能玉、段子淵、陳毅德胡征宇、王利民、陳毅峰、岳 梅、張先鋒、趙慶中、
陳道權王克雄、崛由紀子 ( Yukiko Hori)
監事:張猛
秘書長(兼):張先鋒
副秘書長(兼):岳 梅、趙慶中、王克雄

保護對象

白暨豚

(圖)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白暨豚

(bái jì tún),在長江里大約生活了2500萬年的白暨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遺生物。白暨豚是鯨類家族中小個體成員,是世界上現有5種淡水豚,拉河豚亞河豚恆河豚印河豚白暨豚中存活頭數最少的一種。由於數量奇少,白暨豚不僅被列為中國一級保護動物,也是世界12種最瀕危動物之一。原屬淡水豚科,20世紀70年代末,根據中國科學家周開亞教授的建議,單獨設立了白暨豚科。 鯨目白暨豚科白暨豚屬的唯一種。
保護價值
白鰭豚是研究鯨類進化的珍貴“活化石”,它對仿生學、生理學、動物學和軍事科學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種群現狀
根據化石記載,白暨豚於2500萬年前由太平洋遷徙至長江。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籍《爾雅》中,亦有對白暨豚的描述,視之為江神。白暨豚曾廣泛存在於長江流域的洞庭湖及鄱陽湖湖區,在長江中的分布最遠至三峽地區葛洲壩上游35千米處,至上海附近的長江入海口都曾有發現。估計歷史上曾經有5000頭之多。
身體結構
白暨豚的大腦表面積要比海豚的大,大腦的重量約占總體量的0.5,其中平均一隻重95千克的雄豚,大腦重470克。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與黑猩猩的大腦重量,甚至某些學者認為白暨豚比長臂猿和黑猩猩更聰明。
繁殖習性
每年的冬末春初是白暨豚的交配期,母豚妊娠期長達1年左右,因此產仔大多在來年的春季。出生後的小白暨豚靠母親的乳汁餵養,直到五六歲才算成熟;一般壽命30年。

(圖)江豚江豚

江豚
江豚屬僅有1種,主要特點是沒有背鰭,背部自體前五分之二至尾鰭之間有不明顯的隆起,隆起上有鱗狀皮膚,全身均為淡藍灰色,這些均與鼠海豚屬不同。
保護價值
白鰭豚是研究鯨類進化的珍貴“活化石”,它對仿生學、生理學動物學軍事科學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種群現狀
根據化石記載,白暨豚於2500萬年前由太平洋遷徙至長江。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籍《爾雅》中,亦有對白暨豚的描述,視之為江神。白暨豚曾廣泛存在於長江流域的洞庭湖及鄱陽湖湖區,在長江中的分布最遠至三峽地區葛洲壩上游35千米處,至上海附近的長江入海口都曾有發現。估計歷史上曾經有5000頭之多。
身體結構
白暨豚的大腦表面積要比海豚的大,大腦的重量約占總體量的0.5,其中平均一隻重95千克的雄豚,大腦重470克。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與黑猩猩的大腦重量,甚至某些學者認為白暨豚比長臂猿和黑猩猩更聰明。
繁殖習性
每年的冬末春初是白暨豚的交配期,母豚妊娠期長達1年左右,因此產仔大多在來年的春季。出生後的小白暨豚靠母親的乳汁餵養,直到五六歲才算成熟;一般壽命30年。
其他珍稀水生動物

(圖)中華白海豚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是世界上七十八種鯨類品種之一;為統一起見,各地學者都稱它們為「印度太平洋駝背豚」學名為sousa chinensis,而「中華白海豚」只是香港及中國居民給它們的本地稱號。中華白海豚屬於鯨類的海豚科,是寬吻海豚及殺人鯨的近親。很多市民及漁民均以為中華白海豚是一種魚類,其實它們以及其他鯨魚及海豚都是哺乳類動物,和人類一樣能夠恆溫、用肺部呼吸、懷胎產子及用乳汁哺育幼兒。素有“長江里的大熊貓”之稱,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我國也有部分專家認為,產於珠江口和廈門水域的白海豚,背鰭基部並無隆起,也不駝背,應廢棄使用印度太平洋駝背海豚或太平洋駝海豚等名稱。

(圖)揚子鱷揚子鱷

揚子鱷
揚子鱷或稱作鼉,學名alligat sinensis,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鱷魚,俗稱豬婆龍,土龍,亦是世界上體型最細小的鱷魚品種之一。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現在生存數量非常稀少、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爬行動物。在揚子鱷身上,至今還可以找到早先恐龍類爬行動物的許多特徵。所以,人們稱揚子鱷為“活化石”。因此,揚子鱷對於人們研究古代爬行動物的興衰和研究古地質學和生物的進化,都有重要意義。我國已經把揚子鱷列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嚴禁捕殺。為了使這種珍貴動物的種族能夠延續下去,我國還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揚子鱷的自然保護區和人工養殖場。上世紀70年代,它被攜出國門,雲遊歐洲,名揚世界。

科研進展

種群動態
遺傳保護
行為聲學
生理生態

(圖)種族動態 種族動態
(圖)生理生態 生理生態
(圖)行為聲學 行為聲學
(圖)遺傳保護 遺傳保護
黑領噪鶥
黑領噪鶥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印度次大陸(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馬爾地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南半島(包括緬甸、越南、寮國、高棉、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中國國內為華中及長江以南地區常見的留鳥。
它全長約29cm。體色與小黑領噪鶥類似,區別在於體形稍大,並且眼先為棕色,耳羽白 色雜發黑紋,且下緣為黑色並延伸到嘴基。棲息在低山的茂密灌叢間,常與其他噪鶥尤其是小黑領噪鶥混群,在枝杈間跳躍同時振翅展尾,不斷鳴叫。取食昆蟲、種子、果實。營巢杯狀巢於距地面不高的灌叢間,卵藍綠色。

世界慈善基金組織

樂配幫幫忙
多背一公斤
壹基金
麥田計畫
綠駝鈴
藏東愛心網
KIVA
奧比斯
代理媽媽
慈善功德網
邊城愛心網
螢火助學網
中國觀鳥
樂施會
燈塔計畫
自然之友
彩蝶計畫
西部女性網
微笑圖書室
愛德基金會
救助兒童會
陽光助困網
中國收養中心
蝴蝶之家
深圳市義工聯合會
國際行動援助
鄉村教育促進會
半邊天基金會
GLOBAL GIVING
山丹丹助學計畫
中國扶貧基金會
同性戀親友會
小桔燈公益捐書活動
北京富平學校
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
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
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
鶴童[中國老人院]
利智康復中心
中國國際慈善基金會
西部雛鷹助學網
惠黎基金會
公益組織孵化器
北京義工聯服務隊
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
中國環境NGO線上
綠色昆明·昆明環保科普協會
美新路公益基金
愛心互動助殘志願者組織
拯救中國虎國際基金會
大自然保護協會
小小鳥打工互助熱線
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
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
福特基金會國際獎學金
北京國際志願人員協會
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
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
北京在行動國際文化中心
幸福家園——網植計畫
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
亞洲動物基金
春苗公益助學中心
廣州市揚愛特殊孩子家長俱樂部
北京紅楓婦女心理諮詢服務中心
溫暖中國——貧困腫瘤患者救治行動
北京天下溪教育諮詢中心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
北京農家女文化發展中心
北京紅丹丹教育文化交流中心
惠澤人志願服務發展網
河北進德公益事業服務中心
國寶工程·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
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畫
北京大學法學院婦女法律研究與服務中心
北京市西部陽光農村發展基金會
涼山彝族婦女兒童發展中心
中國志願者保護藏羚羊協會
四川汶川大地震心理重建援助
金鑰匙視障教育研究中心
污染受害者法律幫助中心
中國小動物保護協會
陝西省婦女理論婚姻家庭研究會
上海青聰泉兒童智慧型訓練中心
北京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