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拳

李家拳

李家拳,南拳流派之一。相傳為少林寺僧人李錫開所創,廣東新會李友山在少林五形拳基礎上改進所成。李家拳是以長橋大馬、偏身偏步、樸實剛勁為主。身法上則是以肘攻擊為主,要求沉實穩重,出手準確,由於是以肘攻擊為主,所以也要求著點準確,以避免一擊不中,被別人有機可乘。其拳訣:奇肘卅六有誰知,出挫沉纏捆最宜。

簡介

李家拳李家拳
李家拳,南拳流派之一。相傳為少林寺僧人李錫開所創,廣東新會李友山少林五形拳基礎上改進所成。手法多變,長、短橋並用。步法靈活,擅用腿法,稍多跳躍。
李家拳是以長橋大馬、偏身偏步、樸實剛勁為主。身法上則是以肘攻擊為主,要求沉實穩重,出手準確,由於是以肘攻擊為主,所以也要求著點準確,以避免一擊不中,被別人有機可乘。其拳訣:奇肘卅六有誰知,出挫沉纏捆最宜。
剪下盤循成妙用,穿欄拱折護相施。尖橫下反兜歸後,頓揭連攻腕在前。纂伏低尋高割就,平鉤掃腳勢難移、尖橋宜用連肘法,巧妙功夫在頓肘。我橋在上宜頓打,我橋在下用纏攻。拳術套路有五連手中六連七連手三十六肘哨打短扣子午連環棍雙頭大圈點棍金鎖連環雙刀等。

形式

分為四大類:
(1)拳:有四星拳、三門拳、石尊、小十字、大十字、直路挑打拳、八卦拳、赤練拳、獨腳連環拳、五形散手拳等。
 
(2)器械:主要有單頭棍、單雙夾棍、中攔棍、長龍棍、南雙刀、單刀、雙鐵尺、鈀頭、魯針、沙刀、春秋大刀、纓槍、雙匕首、散手扇、三節鞭、條凳等。
(3)對練:主要有鐵尺對魯針、鈀頭對單刀藤盾、沙刀對單刀藤盾、纓槍對鐵尺鞭、魯針對鐵尺藤盾;拳對練、棍對練、空手奪雙刀、條凳對雙頭棍等。
(4)麒麟舞:以李家拳獨特的身形步伐和廣東大鑼大鼓音樂伴奏,舞功剛柔相濟。套路內容有單獅、雙獅、群獅等。

創立

李家拳李家拳
觀蛇鶴爭鬥創立李家拳
李義回鄉十幾年後,火地村已從廢墟中重新建立起來,他便在村中設立武館,教村民習武練功。一天,李義正在竹園裡練功,看見一蛇一鶴在竹林里相爭,鶴攻防有致,閃展騰挪;蛇,招招狠毒,起伏不定。李義當時看呆了,忽然心中大悟,遂取南北派之精華,仿蛇、鶴相爭之形態,獨闢蹊徑,創立了李家拳。
李家拳創立200多年來,在河源、花縣、新會、佛山、淡水、寶安、博羅、東莞、香港、新加坡海內外等地廣為流傳,是一家富有特色的地方拳種,為廣東洪、劉、蔡、李、莫五大名拳之一。
李義的倡導下,火地村的村民農時耕作,閒時習武,村民身體強健,習武之風得以流傳。只有100多人的火地村,有30多位拳師在外面設館傳授武藝,以武為生。
解放後,李家拳一度迅速發展,其代表人物,第五代傳人李發、李帶參加省、市武術比賽,並多次獲獎;第六代傳人之一嚴景山還任廣東省武術協會常委,中國武術國家一級裁判,惠城區武術協會主席,1988年辦惠州李家拳武術館時任李家拳武術館館長,收學徒1900多人。

拳法特點

李家拳-----大斬刀李家拳-----大斬刀
李家拳的特點是以單肩、側身、虛步為主,講究攻防,活動線路廣闊,掌法多變,多跳躍,擅腿法,動作活潑矯健,以靈活多變見稱。其基本練習主要有:馬步、步法、身法、手法掌法、腿法等。
李家拳內容共分為三大類:拳、器械、對練。拳的主要套路有:八卦拳、三門拳、石尊、小十字、大十字、赤練、散手拳和交手功夫。
器械的主要套路有:單頭棍、雙頭棍、單雙頭棍、中攔棍、長龍棍、卡式雙刀、鈀頭、鐵尺、大刀、鞭。對練的主要套路有:鐵尺對魯針;鈀頭對單刀藤盾;大刀對單刀藤盾;拳對練、棍對練,空手奪雙刀,魯針對鐵尺藤盾、櫻槍對鐵尺鞭等等。
李家拳有一套完整的練功方法,其總歌訣是:習武者,能進能退,能攻能守;能剛能柔,能疏能密;能動能靜,能弱能強;能行能踏。識天時,懂地理,會人和。進如閃電,退如鴻毛;攻如脫兔,守如處女;剛如利劍,柔如琴音。疏可跑馬,密難插針。動不露形,靜能藏勢;弱似風鶴上翠竹,強如猛虎下山林。行浮雲,踏水影。天地人和常謹記,走遍天涯唱太平。

一代宗師

李義
生於1747年,死於1828年。其父李玖是福建少林寺俗家弟子。李義從小就跟父親習武,九歲起隨父闖蕩江湖。一天,在博羅羅浮山偶遇其師叔——王龍禪師,便邀來火地村。禪師見此村位於西枝江邊,三面環水,竹林濃綠成蔭,掩蔽著整個村莊,不易為外界發覺,且人口不多,村民團結,就欣然定居下來。後在李義父子再三懇求下,禪師將李義收為關門弟子,悉心指導李義攻練福建少林正宗拳法。經過嚴格教練,李義的武功進步很快,年紀輕輕就達上乘境界。
數年後,清廷加緊對各地反清組織的鎮壓,因王龍禪師是“天地會”中的要人,而被劃入捕殺之列,火地村終於難逃劫難,王龍禪師和李義的父親,死於清兵的亂箭之下,全村付諸一炬(火地村之名由此而得)。而李義在這場劫難中身受重傷,逃走他鄉,在路上幸遇北方拳師陳苟息搭救,才免遭於難。
陳苟息是北派拳的著名拳師,李義感其恩典,慕其俠名,遂拜陳為師。後隨師避走江西,並潛心鑽研,盡將陳師傅北派拳術之精華學到手。這時,有陳苟息的故友鳳陽頭人與女兒路過此地,拜候陳師傅。陳因年老欲回家園,便請鳳陽頭人將李義招為女婿。鳳陽頭人見李義相貌堂堂,且與其女感情、融洽,便隨口答應。從此,李義在鳳陽府潛心學藝達七八年之久,經過刻苦磨練,已盡將鳳陽頭人的真傳功夫吸吮消化。這時,李義的技藝已達爐火純青境界,深為頭人讚譽。而李義思鄉心切,亦想為村民辦一番好事,便拜別師尊,與妻同回故里。
一天,李義在村中竹園練功,偶見鶴蛇相爭於竹林之中,形態特異,便從中得到啟迪,遂取南北拳派之精華,揚長避短,使功夫更富特色。他集南派紮實硬朗、北派快捷利落的特點,溶南北於一爐,並根據本村人丁弱,要使村民體壯丁旺,就要習武的道理,創出了自成一格,獨樹一幟的李家拳。李義由此而成為一代宗師。

傳承

李家拳李家拳
第六代傳人無償傳授拳術
由於原李家拳武術館拆建,沒有了館址和訓練場地,武館於1990年被迫停辦,惠州李家拳面臨失傳的危險。2003年李家拳第六代傳人之一李振宗老人從香港還鄉後,出資帶領李家拳弟子重新開館,李家拳又漸漸興旺。
50歲的李容光是李家拳的第六代傳人之一,其父親是李帶(李家拳的第五代傳人之一)。從12歲起,李容光就跟隨父親學武術。李容光回憶,當時練武太辛苦了,很想打退堂鼓,雖然父親心疼,但父親認為練習李家拳除了可以防身健體外,最主要不要讓李家拳失傳。一年後,李容光有了一些基本功,父親才教其練李家拳的“八卦拳”,後又學了李家拳的“三門拳”。
現在,居住在河南岸螺子湖的李容光,成為火地村李家拳的一名“教頭”,每周五、周六、周日都自費乘車回到火地村,無償輔導李家拳小隊員練拳。雖然年過5旬,但李容光打起拳來還是虎虎生威、動作靈活。

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富有特色的地方拳種——李家拳逐漸得到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視。1988年1月,在惠城區體委和省體委的重視支持下,創辦了惠州李家拳武術館。館長由廣東省武術協會委員、惠州市武術協會副主席嚴景山擔任,館址設在城區燈光球場內。
已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現有400多村民的火地村,練過李家拳的有50多人,如今經常參加練武的有20多人,年齡最大有50多歲,最小的只有5歲,現在李家拳已經發展到第八代。李家拳第七代傳人之一李子興告訴記者,現在村里主要是抓好小隊員的基本功練習,基本功練紮實了,以後學其他動作就容易多了。再過3年,等這批隊員出師了,到時就可以再創李家拳的輝煌了。
火地村的李家拳已被惠城區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體育競技)。目前,惠城區河南岸街道辦事處採取了一些發展和保護措施,將李家拳推薦納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並予以保護,並將李家拳從傳統的一對一師授徒傳教方式逐步向興辦武術學校或培訓班的形式發展。

歷代代表性人物

第一代:
李義(1744—1828年)
第二代:
李隆(1794—1884年)
第三代:
李國輝(1831—1921年)
李國彪(1841年—1924年)
李國山(1854年—1929年)
第四代:
李素民(1878年—1936年)
李觀壽(1884年—1935年)
李潭錦(1874年—1956年)
李兆坤(1876年—1952年)
何道清別名何八(生卒年不詳)
第五代:
李帶(1904年—1990年)
李發(1906年—1989年),惠州市郊文頭嶺火地村(現米地村)人士。該村為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李家拳發源地,至今已有300年的歷史。李發從小隨長輩學習武術。10歲就上山採藥,12歲開始學習跌打中醫專科研究。解放後在橋東水東街開設中醫跌打醫館。同時還經常到馬安、平潭、水口等地傳授李家拳武藝。曾任惠州市武協理事,參加全省武術觀摩比賽獲優秀獎。1954年,李發加入惠州鎮聯合診所任外科跌打醫生。1958年鎮政府將在聯合診所基礎上成立惠州醫院,李發任中醫跌打醫師。1961年下放到水東東路,開設中醫跌打門診。1962年,與劉全等醫師成立惠州市第二中醫聯合診所(現城區中醫院前身),並工作至退休。1988年,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80歲。
李發跌打接骨醫術高超,技術精良。他採用外敷內服、內外結合手法,藥到病除、舒經活絡、活血化瘀、止痛生筋,療效甚佳,是全城口碑甚佳的跌打中醫師。他自製的李氏跌打丸採用幾十味中藥,對於手術前的鎮痛特別有功效;其自製的跌打酒處方,成為當年城區中醫院用於治療患者的處方。
李發不僅醫術了得,其家族祖傳的李家拳到他手裡也是打得虎虎生風。其繼承了李家拳以單肩側身、虛步、吊腳為主,講究攻防,拳法剛勁,掌法多變,多跳躍,擅腿法,靈活多變的拳路,帶出了如原惠州市武協副主席、廣東省武術協會常委、廣東省蔡李佛拳總會副會長嚴景山這樣的高徒,為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李發的家庭十分貧困,據記者從李家長輩了解,李發的父親在李發還未出生的時候就離開米地村到南洋討生活,後來在那邊也安了家,也就很少回家鄉,生活的重擔壓在了李發母親和姐姐身上。到了李發15歲那一年,母親生病,家庭除了姐姐辛勤的勞作外幾乎沒有了其他的經濟來源。也正因如此,才鍛鍊了李發從小的毅力和從醫學拳的決心。從10歲開始,天還沒亮,李發就要進山砍柴挑柴賣柴補貼家用。12歲時,他就跟著大伯學習李家拳和中醫跌打。“爺爺很辛苦,不僅要幫家裡幹活,還要孝敬師傅,幫他挑柴、挑水,換來師傅對其武藝、醫學上的指導”,李子興告訴記者。但是就是越在艱苦的環境下,李發更是不放棄,經過三年刻苦學習,他在跌打和拳法上有所小成,15歲開始便離開家鄉,開始行醫、教拳。
第六代:
李炳南(1935年—2005年)
嚴景山(1945—),男,生於1946年,惠州人。從小在其父嚴彩(龍形拳弟子)薰陶下,喜愛武術,十歲起學習龍形、佛家、洪家等拳種。後專心攻習家李拳,深得李家拳師李帶、李發的讚賞,並悉心指導。25歲起在惠州、寶安、惠陽等地教習醒獅和武術技藝,多次參加省及全國武術比賽而獲獎,深得行家稱譽。成立李家拳武術館後,他潛心教練李家拳法,培養武術人材,還為挖掘整理李家拳武術史料做了大量工作。辦館一年後,學員武術水平有很大提高,其中學員張忠、林曉東獲得1989年度省武術比賽前六名獎勵。此外,還不斷收到外地、外省慕名要求前來求學的信件。嚴景山現已成為李家拳第六代掌門人,但他仍不懈努力,為弘揚家鄉民族文化和發展地方體育事業不斷貢獻自己的精力。
李容光(1957—)
第七代:
李子興(1963—)
陳惠聰(1973—)

以姓氏命名的中國拳法

中國武術門派、套路眾多,蔚為大觀。在少林、武當、峨眉、南拳四大派內部,又有許多支派,各武術支派中某一套路如有顯著特色,又可能發展為新的支派。在四大派之外,有數量更多的較小一些的武術派別,猶如滿天繁星,形成了中國武術文化的大觀。
岳氏連拳
陳氏太極拳
莫家拳
巫家拳
岳家拳
杜家拳
鄒家拳
蔡李佛拳
蔡家拳
李家拳
楊氏太極拳
武氏太極拳
孫氏太極拳
吳氏太極拳
孫家拳
胡氏戳腳
劉家拳
戚家拳
岳家教
李家教
周家拳
朱家教
鍾家教
高家拳
趙家拳
溫家拳
薛家拳
洪佛拳
刁家教
楊家短打
祈家拳
郝氏戳腳
羅家三展
林氏下山拳
武氏十八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