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學院

成都學院

成都學院座落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西部交通通信樞紐城市——成都市。是成都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實行“省市共建、以市為主”辦學體制的綜合大學。學校始建於1978年,校名為“成都大學”。2003年,經教育部批准恢復為普通本科院校,暫更名為“成都學院”,並保留“成都大學”校名。截至2014年3月,學校占地面積2627畝,主校區位於十陵歷史文化風景區,教學行政用房32.1萬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總值1.3億元;館藏紙質圖書達178餘萬冊,電子圖書近130萬冊,資料庫36個。建成千兆乙太網的高速校園網路。有56個本科專業;教職工2587人,其中附屬醫院642人,川抗所239人;設有16個學院,普通全日制在校本專科學生2.2萬人,碩士研究生53人,另有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103人。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成都學院成都學院
校名可追溯至1925年,著名教育家張瀾創辦並擔任校長的“國立成都大學”;
1931年,併入“國立四川大學”(現四川大學);

1961年,重建“成都大學”;

1971年,併入“四川財經學院”(現西南財經大學)。

1978年,學校建校之初為本科院校設定;

1983年,因接受世界銀行貸款,停辦本科;

2003年,經教育部批准恢復為普通本科院校,暫更名為“成都學院”,並保留“成都大學”校名。

2006年,成都市人民政府為統籌成都市教育資源,將成都教育學院、成都幼兒師範學校和成都衛生學校併入成都學院(成都大學)。

2010年,原成都鐵路中心醫院併入成都大學。

2013年,四川抗菌素工業研究所整體劃轉成都大學。川抗所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批確定的碩士學位授予點,擁有微生物與生化藥學、藥理學、藥物化學、生物化工4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該所還具有獨立評定正高級職稱的評審權。此次合併對成都大學具有重要意義,成都大學儘管2003年經教育部批准恢復為普通本科院校,但一直沒有獲得獨立的碩士學位授予權。川抗所劃轉成都大學後,成大也就取得了碩士學位授予權。

2015年,繼在國內成立棋藝學院之後,國內首家足球學院也在該校掛牌。

辦學條件

設施建設

校園校園

成都學院(成都大學)位於成都市外東十陵鎮成洛路上,距三環路一公里,處於三環路、成渝高速成南高速繞城高速之間,交通方便,80路公車由五塊石客運站經火車北站直達學校,97路公車由桂溪公交站直達學校。

學院現有占地面積2627畝,教學行政用房321219平方米,生均教育行政用房15.16平方米;館藏紙質圖書達170餘萬冊,電子圖書近130萬冊,建成千兆乙太網的高速校園網路;學生宿舍169562平方米,生均宿舍面積8平方米;教學用計算機7372台,百名學生配備計算機台數34.8台;教學科研儀器設備19196台(件),教學儀器設備總值1.3億,生均教學科研設備值5671元。

教學理念

辦學理念:面向未來,學校將以培養高素質套用型人才為目標,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堅持“以學生為本”,不斷深化教學改革,構建和諧校園,努力將學校建設成為“學科與專業設定和成都經濟社會發展銜接最緊密;畢業生就業率最高;培養的人才在成都經濟社會發展中作用發揮最好”的具有鮮明辦學特色的城市型綜合大
學。

堅持“以學生為本”,不斷深化教學改革,構建和諧校園,努力將學校建設成為“學科與專業設定和成都經濟社會發展銜接最緊密;畢業生就業率最高;培養的人才在成都經濟社會發展中作用發揮最好”的具有鮮明辦學特色的城市型綜合大學。

院系設定

截至2014年3月,學校設有16個二級學院,設有本科專業57個:

成都大學工業製造學院 成都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 成都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 成都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成都大學生物產業學院 成都大學政治學院(法學系) 成都大學旅遊與經濟管理學院 成都大學藝術學院
成都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成都大學外國語學院 成都大學美術學院 成都大學醫護學院
成都大學體育學院 成都大學師範學院 成都大學學前教育學院
獨立二級單位:成都大學附屬醫院(臨床醫學院)、成都大學四川抗菌素工業研究所、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 四川省成都衛生學校。

碩博設定

有四川省重點學科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下涵二級學科6個;另有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個。

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藥學

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不含一級學科覆蓋二級學科):生物化工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農業推廣碩士、藝術碩士

重點學科

校級重點建設學科: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食品科學與工程、軟體工程、外科學、設計學

校級重點扶持學科:學前教育學、機械設計及理論、岩土工程

師資力量
截至2017年3月,該校共有專任教師1205人,其中具有正高級職稱教師156人,副高級職稱教師352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322人。

學校有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畫”創新團隊帶頭人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2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及其後備人選23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4人,四川省教學名師3人,四川省“千人計畫”專家5人。

學校有特聘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1人,特聘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特聘紐西蘭院士(皇家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長江學者3人,特聘博導11人,特聘高端外專21人,特聘研究員、副研究員51人。
校長王清遠教授2014-2016年連續入選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

科研學術

學術

校園校園
省級精品課程:學生領導力、音樂基礎與作品欣賞、國學經典導論、生理學、動畫創作、畜產品加工學、出納實務、英語視聽說、學前教育學科學研究方法、國小數學課程與教學論、包裝設計、計算機網路(雙語)、民事訴訟法學。

省級教學團隊:生物工程教學團隊、食品科學與工程教學團隊、計算機套用教學團隊、旅遊管理省級教學團隊。

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旅遊文化產業學院的創意型旅遊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成都統籌城鄉教育綜合改革背景下市屬高校高素質、套用型軟體外包服務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學前教育實驗教學中心、計算機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數字動畫實驗教學中心、生物醫藥基礎實驗教學中心。

省級實習實訓示範中心:電子信息工程套用型人才培養實習實訓示範中心。

科研

科研平台截至2014年3月,學校共擁有省部級科技平台6個,省高校科技平台9個。建有物聯網技術研究所、汽車電子技術研究所、控制與信息工程研究所等研究機構。

省部級科研平台(含省高校科技平台):模式識別與智慧型信息處理實驗室、肉類食品加工技術研究與套用實驗室、成都流域飲用水源地保護研究實驗室、四川景觀與遊憩研究中心、四川休閒體育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四川學前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四川動漫發展研究中心、藥食同源植物資源開發四川省搞笑中南光電實驗室、生物醫藥四川省高校試驗示範中心、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加工油糧加工專業分中心、食品加工技術研究與套用四川省重點實驗室、肉類加工技術研究與套用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食品加工四川省重點實驗室等。

廳局級科研平台: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四川省中醫藥實驗室(二級)、成都市科技局成都市肉類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省功能性食品行業中心、成都市雜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省體育局健身氣功科研基地等

共建平台或中心:四川省科技廳兔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省科技廳生豬產業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都市科技局成都市兔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都會展經濟發展研究院等

合作交流

校園校園
截至2014年3月,學校先後與美國、英國、紐西蘭、泰國等20多個國家以及香港、台灣地區的40餘所院校開展長期合作。

2010年,與美國新罕布夏大學共建孔子學院,積極推廣漢語教育和中華文化,成為四川省省內第二所在海外建立孔子學院的高校,並於2013年成功獲批設立兩所孔子課堂。

學校與紐西蘭懷卡托理工學院開展了學歷教育、師生交流互訪等全面合作,與泰王國皇家吉拉達學校合作設立“詩琳通泰國語言文化課堂”等,為師生拓展國際化視野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時學校積極促進成都市與泰國清邁省、紐西蘭漢密爾頓市建立國際友城關係。

合作院校:紐西蘭壞卡托理工學院、澳大利亞科延理工大學馬來西亞分校、美國新罕布夏大學、歐盟ErasmusMundus獎學金項目、丹麥VIA大學、泰國清邁大學、法國蒙彼一利市、烏汶皇家大學、台灣高雄大學。

現任領導

成都學院(成都大學)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 屠火明
黨委副書記、校長 王清遠
黨委副書記(正校級) 宋輝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易賢文
副校長 蘇蓉、柯玲、趙鋼、唐毅謙、彭曉琳
副校級調研員 張加蓉、李瑩

文化傳統

校徽

校徽有機結合了書本、建築、鴿子、警世鐘、地球、人形歡呼等元素,其中以太陽神鳥圖案代表成都,傳達立足成都,服務地方之意。

以屹立式的圖案體現了“自愛、自修、自尊、自強”的校訓,以書本契合“自修”。主體字母是U,是大學英語單詞的首字母。使用“和平鴿”元素,表達了該校人的夢想和希望。

校訓

校訓源自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張瀾先生1942年11月5日的《四勉·一戒》兩書的篇首“自序”中提到的“人不可以不自愛,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強,而斷不可以自欺。”

自愛:古往今來有成就並為後世效法的知識分子莫不擁有良好的自我判斷與自我期許,並珍惜自己的良好品質與名聲。在張瀾最尊敬的孟子的言論中,對不自愛的人和事是很鄙夷的:“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所以,張瀾這樣來論述自愛:“即愛己之身不使其為惡所污損,而使之常生長於善也。欲其生長於善,必先求所以養之。”“養”的內涵是指“仁義良心”的培養。自愛者能做到“既不貪不義之生,亦不羨不仁之富”。張瀾認為:想要擁有“仁義良心”,首先要“己立”、“己達”。堅守“仁義良心”的自愛者才能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自修:儒家經典給中國歷代士大夫指出的最有價值的人生道路是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一種立足於卓越的個人修養而擔當家庭、社會、國家賦予自己的責任、使命的奮鬥歷程。張瀾解釋自修的內涵是:“就所學之已知已行者,而加以省察克治之功也。”“師雖教,而不能代其行;友雖益,而不能助其心,所貴乎自修者,為仁由己,克念作聖,其機在我,非由人也。”他還進一步指出:“人能自修,則日進於聖賢;不能自修,則日流於非僻,此理之必然也。”

自尊:張瀾平生最佩服孔子倡導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的偉大情操,更是將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為自己終身的座右銘。所以他結合當時的官員與知識分子隊伍嚴重的良莠不齊這樣論述自尊:“無廉恥,無氣節,卑鄙齷齪,蠅營狗苟之人,固沒有自尊心,即使讀書頗能勤學,為人亦知自好,而僅志在溫飽,以達富貴為目的,亦是沒有自尊心。自尊是不安於凡陋,而以遠大自期,即孟子所謂‘尚志’,高尚其志,不肯同乎流俗,就是自尊。”“能不以富貴而盪其志,不以貧賤而變其節,不以威武而挫其志,即是自尊。”這是中國知識分子最高貴最值得傳承的精神氣質。

自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粹之一是要求知識分子“自強不息”,它最具有影響力的表述是在《易經》里論述乾卦時,孔子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張瀾對自強內涵的解釋是:“自強之要,在於為善,故必本於學,自強之功,在能不息,故必堅其志。”此外他還論述了自強的重要性:“蓋人能自強,大之足以為聖賢,為豪傑,耀古今而蓋天下,小之亦足以為一鄉一國之有德有為之人。”這正是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

知名校友

羅震環,畢業於成都大學藝術學院影視表演系,現國內知名女藝人,曾經出演《愛情公寓》等電視連續劇,並已發出EP《熊抱的溫柔》,接拍了多部廣告,並代言大型網路遊戲《龍之谷》在2009年作為特邀嘉賓回到母校參與藝術學院的迎新晚會。

廖俊鵬,畢業於成都大學藝術學院影視表演專業,是國內大型娛樂公司藝人部副總監,曾帶出過許多藝人。

四川大學一覽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