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韋伯斯特

丹尼爾·韋伯斯特

丹尼爾·韋伯斯特Daniel Webster(1782-1852),美國著名的政治家、法學家和律師,曾三次擔任美國國務卿,並長期擔任美國參議員。一生政治觀點多變靈活。1957年,美國參議院將韋伯斯特評選為“最偉大的五位參議員”之一。

基本信息

知名律師

丹尼爾·韋伯斯特 丹尼爾·韋伯斯特

1782年1月18日,丹尼爾·韋伯斯特出生於新罕布夏州薩林斯堡(今富蘭克林)的一個邊地農場索爾茨伯里。他的父親埃比尼則·韋伯斯特是一位著名法官和獨立戰爭時期的愛國者。丹尼爾從童年時代起就勤學好問,興趣廣泛。父母對他的成長傾注了大量心血,將他送入費用高昂的貴族學校菲力普·愛克斯塔學校就讀。在這所恪守傳統實行準軍事化管理的學校中,韋伯斯特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緊張的學業對韋伯斯特沒有造成負擔,相反,他把讀書作為一種享受,課餘時間閱讀了大量經典名著,並開始鑽研法律。後來由於家道中落,韋伯斯特不得不外出工作賺取薪水,以補貼家用。1797年,他考入達特茅斯學院。他勤奮好學,關注時政,擅長公共演說,成為學院辯論會的矚目人物。畢業後,他先後當過國小和中學教師。1805年獲得律師資格後,在波茨馬爾斯開設了自己的律師事務所。他於三年後結婚成家。

由於受親職教育和貴族學校的影響較深,韋伯斯特早年在政治上支持聯邦黨人。1813年,韋伯斯特當選為國會眾議員,成為政府反對派的代表。他堅決反對政府頒布的禁運法,認為該法不僅不能解決當時的外交難題,而且嚴重打擊了美國的商業利益。韋伯斯特對1812年戰爭持否定態度,指責政府把國家引入這場無理的戰爭。他主張維護製造業發展,實行自由貿易,但他並不支持合眾國銀行。1816年,他卸任返鄉,重操律師舊業。

韋伯斯特把自己的法律事務所設在了波士頓,這座富有朝氣的歷史名城為他的事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他將自己的全部智慧都投入為當事人進行的訴訟辯護之中,穩步上升的勝訴率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麥考洛克訴馬里蘭”、“吉伯斯訴俄勒岡”、“奧斯本訴合眾國銀行”等幾個著名的涉憲案件中,韋伯斯特堅持聯邦黨人的觀點,呼籲限制州權,維護聯邦的統一和權威,加強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在達特茅斯學院訴訟案中,他為自己的母校進行了極其有力的申辯,最高法院最終確認了學院的指控,使該校成功地抵制了新罕布夏州立法機構改變學校性質的企圖。上述成就的取得使韋伯斯特成為名聞全國的第一流的大律師。

政壇顯要

丹尼爾·韋伯斯特 丹尼爾·韋伯斯特

1820年,韋伯斯特被選入麻薩諸塞州制憲會議。儘管當時聯邦黨已經分崩離析,但他還是同新英格蘭聯邦黨人站在一起,對所有的民主改革都傾全力進行抵制。

韋伯斯特1823年再次進入眾議院。在這一年進行的大選中,民主共和黨的傑克遜、亞當斯、克勞福德等人勢均力敵。韋伯斯特並不完全贊同約翰·昆西·亞當斯的主張,但在國會辯論時,他還是支持亞當斯,並在這方面影響了其他人,逐步形成為亞當斯的支持力量。亞當斯執政期間,試圖超脫共和黨內業已形成的利益衝突,採取扶植工商業資產階級利益的政策,如維護合眾國銀行、提高關稅、開發公有土地等,但亞當斯幾乎從來就沒有得到過國會的真正支持,並受到“骯髒的交易”的困擾,他的許多構想都未能實現。韋伯斯特參與了亨利·克萊挑起的關於保護關稅的爭論,在國會中發表演說反對保護關稅,其中所闡述的重要原理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韋伯斯特還是司法改革的積極倡導者。在國際事務方面,韋伯斯特反對歐洲列強對西半球進行新擴張的企圖。此時,他扮演了國會中反傑克遜集團的領袖角色,在許多問題上他的態度和觀點是至關重要的,甚至可以左右政局。

1827年3月,韋伯斯特進入聯邦參議院。此後,韋伯斯特的政治人生進入了一個重要的時期,他被各派勢力推向政治鏇渦的中心。在加強國家機器,維護統一等方面,韋伯斯特與安德魯·傑克遜總統的觀點是一致的,同時他還轉而堅定地擁護保護關稅政策,因此,他與總統之間的關係有了明顯的改善。但韋伯斯特與傑克遜兩人在許多問題上仍存在分歧,尤其在合眾國銀行問題上,他同傑克遜的矛盾達到白熱化的程度。傑克遜譴責第二銀行是代表“富人和權勢”壓迫窮人的機構,反對重新為它頒發特許證。而韋伯斯特則直截了當地提出抗議,聲稱總統這樣做是在對財產宣戰。他宣稱傑克遜像路易十四一樣,要宣布“朕即國家”,是十足的暴君。

在19世紀30年代初與海恩和卡爾霍恩的兩次辯論中,韋伯斯特響亮地提出“維護聯邦”的主張,使他名噪一時。參議員羅伯特·海恩是州權論者的代言人,副總統約翰·卡德威爾·卡爾霍恩甚至公開提出各州有權拒絕國會法令的“否認原則”,製造了南卡羅來納危機。作為國家主義者的傑出代表,韋伯斯特與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以維護聯邦及其權力為己任。他認為,聯邦憲法是全國人民與統治者之間訂立的契約,其解釋權在最高法院,各州無權隨意解釋;聯邦與邦聯的性質截然不同,在聯邦制下,聯邦的權力高於州權,聯邦的統一先於各州,任何州都無權拒絕聯邦的法令。

1834年,與民主黨抗衡的政治力量和南方州權主義者,為了維護既得權力和共同利益而組成反傑克遜聯盟,取名輝格黨。韋伯斯特自然而然地加入到了輝格黨陣營之中。此時期,他的政治目光開始瞄準了白宮。但在1836年總統大選中,輝格黨人遭到失敗,韋伯斯特的政治生涯遂進入了一個低谷。

三屆國務卿

丹尼爾·韋伯斯特紀念雕像 丹尼爾·韋伯斯特紀念雕像

美英關係一直是美國外交戰略的重心。1839年,韋伯斯特受命訪英,參與解決美國東北部邊界問題的談判,取得了實質性的成果。

在1840年大選中,韋伯斯特支持輝格黨人威廉·亨利·哈里森競選總統,取得成功,並被任命為國務卿。但韋伯斯特尚未開展工作,哈里森就病逝了。繼任總統約翰·泰勒是一個自尊而固執己見的人,他希望內閣成員無條件地服從他的旨意,結果內閣很快就解體了,韋伯斯特雖然留任,但被告之:必須服從總統的指揮。

此時期,美國同英屬加拿大不斷發生邊界糾紛。1837年,許多美國志願者參加了威廉·麥肯齊領導的加拿大人的反英暴動,英加軍隊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製造了 卡羅琳號事件。雖然美英雙方進行了談判,但衝突仍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兩國關係。

到韋伯斯特出任國務卿時,形勢出現了轉機:新任英國外交大臣阿伯丁伯爵主張與美國和解,而他派來談判的使節阿什伯頓勳爵的妻子是一個美國人,勳爵本人則與韋伯斯特相識多年;而韋伯斯特的處事原則是盡力避免戰爭,其原因之一是他本人與英國的商界關係密切。經過漫長而輕鬆的談判,雙方於1842年8月簽署了《韋伯斯特-阿什伯頓條約》。該條約確定了美國緬因州與加拿大之間的邊界,美加之間和平解決了當地存在爭議的土地。此外,雙方還確定了對大部分暴力罪行的引渡手續等。該條約體現了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妥協精神,對兩國關係產生了很大影響。

《韋伯斯特-阿什伯頓條約》的簽訂過程是比較輕鬆的,但由於利益方面的原因,要說服緬因和麻薩諸塞兩州支持條約卻困難重重。韋伯斯特充分利用了他的外交特長,巧妙遊說,終於使兩州的領導人接受了條約。韋伯斯特在國務卿任內還同葡萄牙、墨西哥等國進行了談判,調整了雙邊關係。由於與總統在一些重要外交問題上的意見分歧無法調和,他在1843年5月辭去國務卿一職。

兩年後,韋伯斯特又被選入聯邦參議院。他同輝格黨人一起,反對政府在德克薩斯問題上的態度和對墨西哥的戰爭政策。在圍繞如何處理從墨西哥獲得的土地的鬥爭中,他反對南方奴隸主集團的偏激主張,但不希望由此引發全國性的爭論。

1850年7月,韋伯斯特又被米勒德·菲爾莫爾總統任命為國務卿。在此時期,美國國內圍繞奴隸制問題的鬥爭愈演愈烈,分裂傾向已日益明顯,而韋伯斯特對待奴隸制的態度也逐漸趨於保守。1850年亨利·克萊的妥協案出籠後,得到他的支持,因為他認為只有妥協才能拯救聯邦,否則聯邦就會分裂。為了落實妥協案的相關內容,他協助總統在立法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在古巴問題上,韋伯斯特反對歐洲列強的介入。

韋伯斯特的個人生活極其不幸。夫人早在他進入參議院時就已撒手人寰,墨西哥戰爭期間,他的一個兒子和唯一的女兒相繼去世。他以繁忙的公務來消解孤獨寂寞和負債累累的痛苦。1852年10月24日,韋伯斯特病逝,終年七十歲 。

名言

“自由和聯邦,從現在到永遠,不可分離”。

"我曾生為美國人;我願活為美國人;我應死為美國人!"

大事件表

1782年1月18日 出生於新罕布夏州的薩林斯堡

1797年~1801年 就學於達特茅斯學院

1805年 獲律師資格

1813年~1817年 任聯邦眾議員

1817年 到波士頓開辦律師事務所

1823年~1827年 再任聯邦眾議員

1827年~1836年 任聯邦參議員

1841年~1843年 出任哈里森和泰勒總統的國務卿

1845年~1850年 再任聯邦參議員

1850年~1852年 出任菲爾莫爾總統的國務卿

1852年10月24日 在麻薩諸塞州馬什菲爾德去世

盤點美國歷屆國務卿

1990-2013 詹姆斯·艾迪生·貝克|
勞倫斯·西德尼·伊格爾伯格
沃倫·克里斯托夫|
馬德琳·科貝爾·奧爾布賴特
科林·盧瑟·鮑威爾|
康多莉扎·賴斯
希拉蕊·柯林頓|約翰·克里
1940-1989 愛德華·斯退丁紐斯|詹姆斯·伯恩斯|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 迪安·古德哈姆·艾奇遜|約翰·福斯特·杜勒斯|克里斯蒂安·赫脫 迪安·臘斯克|威廉·皮爾斯·羅傑斯|亨利·基辛格|塞魯斯·萬斯 埃德蒙·西克斯圖斯·馬斯基|亞歷山大·黑格|喬治·普拉特·舒爾茨
1891-1939 約翰·沃森·福斯特|理察·奧爾尼|威廉·魯福斯·戴伊|約翰·海伊 伊萊休·魯特|羅伯特·培根|威廉·詹寧斯·布賴恩|羅伯特·蘭辛 班布里奇·科爾比|查爾斯·埃文斯·休斯 弗蘭克·B·凱洛格|亨利·劉易斯·史汀生|科德爾·赫爾|約翰·謝爾曼
1840-1889 詹姆斯·布坎南|約翰·米德爾頓·克萊頓|丹尼爾·韋伯斯特|愛德華·埃弗里特 威廉·勒尼德·馬西|劉易斯·卡斯|傑里米亞·沙利文·布萊克|威廉·亨利·西華德 伊萊休·班傑明·沃什伯恩|漢密爾頓·菲什|威廉·M·埃瓦茨|詹姆斯·吉萊斯皮爾·布萊恩 弗雷德里克·西奧多·弗里林海森|托馬斯·弗朗西斯·貝阿德
1790-1839 托馬斯·傑斐遜|埃德蒙·詹寧斯·倫道夫|蒂莫西·皮克林|約翰·馬歇爾 詹姆斯·麥迪遜|羅伯特·史密斯|詹姆斯·門羅|約翰·昆西·亞當斯 亨利·克萊|馬丁·范布倫|愛德華·利文斯頓;路易斯·麥克萊恩 約翰·福賽斯|丹尼爾·韋伯斯特|約翰·卡德威爾·卡爾霍恩

美國國務院歷任國務卿

屆次 國務卿姓名 任職時間 時任總統 屆次 國務卿姓名 任職時間 時任總統
1 托瑪斯·傑弗遜 1790年3月22日1793年12月31日 喬治·華盛頓 39 艾利胡·盧特 1905年7月19日1909年1月27日 西奧多·羅斯福
2 埃德蒙德·蘭道夫 1794年1月2日1795年8月20日 喬治·華盛頓 40 羅伯特·貝肯 1909年1月27日1909年3月5日 西奧多·羅斯福
3 蒂莫西·皮克林 1795年12月10日1800年5月12日 喬治·華盛頓約翰·亞當斯 41 費蘭德·諾克斯 1909年3月6日1913年3月5日 威廉·霍華德·塔夫脫
4 約翰·馬歇爾 1800年6月6日1801年2月4日 約翰·亞當斯 42 威廉·珍尼斯·布里安 1913年3月5日1915年6月9日 伍德羅·威爾遜
5 詹姆斯·麥迪遜 1801年5月2日1809年3月3日 托瑪斯·傑弗遜 43 羅伯特·蘭辛 1915年6月24日1920年2月13日 伍德羅·威爾遜
6 羅伯特·史密斯 1809年3月6日1811年4月1日 詹姆斯·麥迪遜 44 班布里奇·科爾比 1920年3月23日1921年3月4日 伍德羅·威爾遜
7 詹姆斯·門羅 1811年4月2日1814年9月30日 詹姆斯·麥迪遜 45 查爾斯·埃文斯·休斯 1921年3月5日1925年3月4日 沃倫·G·哈定
8 詹姆斯·門羅 1815年2月28日1817年3月3日 詹姆斯·麥迪遜 46 富蘭克·比爾林斯· 凱洛格 1925年3月5日1929年3月28日 卡爾文·柯立芝
9 約翰·昆西·亞當斯 1817年3月5日1825年3月3日 詹姆斯·門羅 47 亨利·劉易斯·史汀生 1929年3月28日1933年3月4日 赫伯特·胡佛
10 亨利·克萊 1825年3月7日1829年3月3日 約翰·昆西·亞當斯 48 康德爾·赫爾 1933年3月4日1944年11月30日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11 馬丁·范布倫 1829年3月28日1831年5月23日 安德魯·傑克遜 49 愛德華·斯退丁紐斯 1944年12月1日1945年6月27日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哈利·S·杜魯門
12 愛德華·利文斯頓 1831年5月24日1833年5月29日 安德魯·傑克遜 50 詹姆斯·伯恩斯 1945年7月3日1947年1月21日 哈利·S·杜魯門
13 路易斯·麥克萊恩 1833年5月29日1834年6月30日 安德魯·傑克遜 51 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 1947年1月21日1949年1月20日 哈利·S·杜魯門
14 約翰·福塞斯 1834年7月1日1841年3月3日 安德魯·傑克遜 52 迪安·歌德拉姆·艾奇遜 1949年1月21日1953年1月20日 哈利·S·杜魯門
15 丹尼爾·韋伯斯特 1841年3月6日1843年5月8日 威廉·亨利·哈里森 53 約翰·福斯特·杜勒斯 1953年1月21日1959年4月22日 德懷特·艾森豪
16 阿貝爾·帕克爾·厄普舒爾 1843年7月24日1844年2月28日 約翰·泰勒 54 克里斯蒂安·赫脫 1959年4月22日1961年1月20日 德懷特·艾森豪
17 約翰·卡德威爾·卡爾霍恩 1844年4月1日1845年3月10日 約翰·泰勒 55 迪安·臘斯克 1961年1月21日1969年1月20日 約翰·甘迺迪林登·詹森
18 詹姆斯·布坎南 1845年3月10日1849年3月7日 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 56 威廉·皮爾斯·羅傑斯 1969年1月22日1973年9月3日 理察·尼克森
19 約翰·克萊頓 1849年3月8日1850年7月22日 扎卡里·泰勒 57 亨利·阿爾弗雷德·基辛格 1973年9月22日1977年1月20日 理察·尼克森傑拉爾德·福特
20 丹尼爾·韋伯斯特 1850年7月23日1852年10月24日 米勒德·菲爾莫爾 58 塞魯斯·萬斯 1977年1月23日1980年4月28日 傑拉爾德·福特
21 愛德華·埃弗里特 1852年11月6日1853年3月3日 米勒德·菲爾莫爾 59 艾德蒙德·希克斯圖·馬斯基 1980年5月8日1981年1月18日 吉米·卡特
22 威廉·馬西 1853年3月7日1857年3月6日 福蘭克林·皮爾斯 60 亞歷山大·美奇斯·黑格 1981年1月22日1982年7月5日 羅納德·里根
23 劉易斯·加斯 1857年3月6日1860年12月14日 詹姆斯·布坎南 61 喬治·普拉特·舒爾茨 1982年7月16日1989年1月20日 羅納德·里根
24 傑瑞密亞·沙利文·布萊克 1860年12月17日1861年3月5日 詹姆斯·布坎南 62 詹姆士·艾迪森·貝克 1989年1月25日1992年8月23日 喬治·H·W·布希
25 威廉·亨利·西華德 1861年3月5日1869年3月4日 亞伯拉罕·林肯 63 勞倫斯·西德尼·伊格爾伯格 1992年12月8日1993年1月19日 喬治·H·W·布希
26 艾利胡·班傑明·沃什伯恩 1869年3月5日1869年3月16日 尤里西斯·辛普森·格蘭特 67 沃倫·米內·克里斯托夫 1993年1月20日1997年1月17日 比爾·柯林頓
27 漢密爾頓·費什 1869年3月17日1877年3月12日 尤里西斯·辛普森·格蘭特 65 馬德琳·科貝爾·奧爾布賴特 1997年1月23日2001年1月19 比爾·柯林頓
28 威廉·馬克塞維亞·埃瓦特 1877年3月12日1881年3月7日 拉瑟福德·B·海斯 66 科林·盧瑟·鮑威爾 2001年1月20日2005年1月26日 喬治·W·布希
29 詹姆斯·吉萊斯皮爾·布萊恩 1881年3月7日1881年12月19日 詹姆斯·加菲爾德 67 康多莉扎·賴斯 2005年1月26日2009年1月20日 喬治·W·布希
30 弗雷德里克·西奧多·富里林胡森 1881年12月19日1885年3月6日 切斯特·A·阿瑟 68 希拉蕊·柯林頓 2009年1月15日-2013年2月 歐巴馬
31 托馬斯·弗朗西斯·貝亞德 1885年3月7日1889年3月6日 格羅弗·克利夫蘭 69 約翰·克里 2013年2月1日至今 歐巴馬
32 詹姆斯·吉萊斯皮爾·布萊恩 1889年3月7日1892年6月4日 班傑明·哈里森
33 約翰·福斯特 1892年6月29日1893年2月23日 班傑明·哈里森
34 瓦爾特·奎尼汀·格禮山 1893年3月7日1895年5月28日 格羅弗·克利夫蘭
35 理察·奧爾尼 1895年6月10日1897年3月5日 格羅弗·克利夫蘭
36 約翰·謝爾曼 1897年3月6日1898年4月27日 威廉·麥金萊
37 威廉·魯福斯·戴伊 1898年4月28日1898年9月16日 威廉·麥金萊
38 約翰·海伊 1898年9月30日1905年7月1日 威廉·麥金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