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萊利上尉的曼陀林》

《柯萊利上尉的曼陀林》

《上尉的曼陀鈴》,改編自英國著名作家路易斯•德•伯爾涅斯的暢銷小說《柯萊利上尉的曼陀林》,這個電影是個愛情片,這個電影是美國好萊塢的大片,這個電影是由赫赫有名的影帝----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電影。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柯萊利上尉的曼陀林》《柯萊利上尉的曼陀林》

更多中文片名:
戰地情人
更多外文片名:
CapitaineCorelli.....(France)
MandolinadelcapitánCorelli,La.....Argentina/Peru/Spain
CapitãoCorelli,O.....Brazil/Portugal
CorellisMandoline.....Austria/Germany
Corellikapitánymandolinja.....Hungary
IdilacapitanuluiCorelli.....Romania
KaptajnCorellisMandolin.....Denmark
KapteeniCorellinmandoliini.....Finland
KaptenCorellismandolin.....Sweden
MandolineducapitaineCorelli,La.....Canada(Frenchtitle)
MandolinodelcapitanoCorelli,Il.....Italy
MandolinotoulohagouCorelli,To.....Greece
Corelli'ninMandolini.....Turkey(Turkishtitle)
KapitanCorelli.....Poland
影片類型:
愛情/劇情/戰爭
片長:
131min
國家/地區:
英國/法國/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德語/希臘語/義大利語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
混音:
杜比數碼環繞聲/數位化影院系統/SDDS
MPAA評級:
RatedRforsomeviolence,sexualityandlanguage.
級別:
Canada:14A/Hungary:14/Switzerland:12/Finland:K-15/NewZealand:R13/Singapore:PG/Portugal:M/12/Argentina:13/Chile:TE/Norway:15/Sweden:15/UK:15/Peru:14/Spain:13/USA:R/Italy:T/Australia:MA/Germany:12/Netherlands:16/Iceland:12/Brazil:12/SouthKorea:15/Philippines:PG-13/Singapore:R(A)(originalrating)
製作成本:
$57,000,000(estimated)
著作權所有:
(2001)MiramaxFilmCorp.
(2001)StudioCanal
(2001)UniversalStudios
攝製格式:
35mm
洗印格式:
35mm
膠片長度:
3608m(Spain)

劇情簡介

希臘的塞佛羅尼亞島毗鄰地中海,風景如畫,宛如田園小詩一般的純美恬靜,以捕魚為業的居民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他們與世無爭,淳樸善良。但是,這樣一個美麗的小島卻終究無法隔絕戰爭的影響,二戰開始後不久,駐紮進這裡的義大利士兵就打破了島上的寧靜祥和。
安東尼奧·柯萊利(尼古拉斯·凱奇)是這支部隊里的一名上尉軍官,雖然身為軍人,但他仍保有著浪漫的天性和非凡的品味,尤其對音樂情有獨衷,為了排遣軍營生活的孤寂,柯萊利隨身帶著一把曼陀林琴,仿佛只有在琴聲的懷抱里,他才能忘記身在異鄉的孤單和戰爭帶來的巨大壓力。
一個偶然的機會,一位叫佩拉吉婭(佩內洛普·克魯茲)的當地姑娘闖入了柯萊利的世界,佩拉吉婭是漁村的醫生之女,寬廣迷人的地中海賦予她美麗優雅的儀表和堅韌執著的性格。在最初的相處中,兩人都感覺和對方格格不入,但是很快,柯萊利天籟般的琴聲便令佩拉吉婭神往不已。
這時,佩拉吉婭的未婚夫,本地漁民曼德拉斯(克利斯汀·貝爾)加入了希臘游擊隊陣營,奔赴前線抗擊意軍,曼德拉斯走後,佩拉吉婭和柯萊利之間的情誼有增無減,姑娘典雅的氣質和不凡的智慧慢慢俘獲了這位義大利上尉的心,儘管戰爭日益臨近,但是兩人的感情仍迅速地增長著,被戰爭封閉的柯萊利開始融入小村子淳樸簡單但是快樂平和的生活中,而這一切又令他開始懷疑起這場戰爭的意義究竟何在。
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而戰爭會湮滅一切美好的事物--包括愛情。柯萊利和佩拉吉婭不得不作出最後的抉擇,是選擇對各自祖國的忠誠還是選擇對方的愛情?如果選擇了後者,他們注定將要面對全然不可預知的未來和無止境的奉獻犧牲……。

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

約翰·麥登 John Madden

編劇 Writer

路易斯·德·伯尼爾斯 Louis de Bernières ....(novel "Captain Corelli's Mandolin")
Shawn Slovo ....(screenplay)

演員 Actor
《柯萊利上尉的曼陀林》劇照《柯萊利上尉的曼陀林》劇照

尼古拉斯·凱奇 Nicolas Cage ....Captain Antonio Corelli
佩內洛普·克魯茲 Penélope Cruz ....Pelagia
約翰·赫特 John Hurt ....Dr. Iannis
克里斯蒂安·貝爾 Christian Bale ....Mandras
大衛·莫瑞瑟 David Morrissey ....Captain Gunther Weber
派屈克·麥拉海德 Patrick Malahide ....Colonel Barge
Irene Papas ....Drosoula
Gerasimos Skiadaressis ....Mr. Stamatis
Aspasia Kralli ....Mrs. Stamatis
Michael Yannatos ....Kokolios
Dimitris Kaberidis ....Father Aresenios (as Dimitris Kamperidis)
Pietro Sarubbi ....Velisarios, The Strongman (as Pedro Sarubbi)
Viki Maragaki ....Eleni, Pelagia's Friend
Joanna-Daria Adraktas ....Young Lemoni
Ira Tavlaridis ....Older Lemoni
Katerina Didaskalu ....Lemoni's Mother
Emilios Chilakis ....Dimitris
Nikos Karathanos ....Spiros
Antonis Antoniou ....Recruiting Officer
Yorgos Kotanidis ....Mayor (as George Kotanidis)
Tassos Palatzidis ....Town Clerk (as Tasos Palantzidis)
Kostas Philippoglou ....Trembling Man
Froso Korrou ....Nun
Maria-Louisa Papadopoulou ....Mad Person
Dina Kafterani ....Mad Person
Vlassis Zotis ....Mad Person
Panagiotis Thanassoulis ....Mad Person (as Panagiotis Thanassoulis)
Alexia Bouloukou ....Mad Person
Babis Artelaris ....partisan
Gerasimos Iakovatos ....Partisan
Nikos Kalogiratos ....Partisan
Dionysis Karlis ....Partisan
Pavlos Lalis ....Partisan
Angelos Liberatos ....Partisan
Panagis Polichronatos ....Partisan
Christos Rangas ....Partisan
Dimitris Vandoros ....Partisan
Gerasimos Xidias ....Partisan
Dimitris Dimoulas ....Musician
Pantelis Filipatos ....Musician
Ilias Theofilatos ....Musician
Makis Filipatos ....Musician
Piero Maggiò ....Carlo
Vincent Riotta ....quartermaster (as Vincenzo ricotta)
Roberto Citran ....General Gandin
Federico Fioresi ....Soldier of La Scala
Sandro Stefanini ....Soldier of La Scala
Francesco Guzzo ....Soldier of La Scala
Germano Di Mattia ....Soldier of La Scala
Simone Spinazze ....Soldier of La Scala
Sergio Albelli ....Soldier of La Scala
Davide Quatraro ....Soldier of La Scala
Paco Reconti ....Soldier of La Scala
Nuccio Siano ....Soldier of La Scala
Salvatore Lazzaro ....Soldier of La Scala
Alessandro Repossi ....Soldier of La Scala
Massimiliano Pazzaglia ....Captain
Tim Hardy ....Colonel
Francesco Cabras ....Soldier with Cigarette
Nunzio Lombardo ....Soldier at Dance
Irini Eleftheriou ....Prostitute
Sofia Yannioti ....Prostitute
Marina Corelli ....Prostitute
Evi Tzortzi ....Prostitute
Leticia Moustaki ....Prostitute
Maria Philipakopoulou ....Prostitute
Irene Christidi ....Prostitute
Giovanni Parricelli ....Waterfront Band
Martin Robertson ....Waterfront Band
Ben Gant ....Waterfront Band
Paul Spong ....Waterfront Band
Eddie Hession ....Waterfront Band
Mike Pickering ....Waterfront Band
Oren Marshall ....Waterfront Band
Martin Glyn Murray ....Officer
Till Bahlmann ....Officer
Renny Krupinkski ....Officer
Peter Stark ....Soldier
Alex Zorbas ....Mad Person (uncredited)
Angeliki Lambri ....Prostitute (as Angelica Lambri)

製作人 Produced by

蒂姆·貝萬 Tim Bevan ....producer
艾里克·費爾納 Eric Fellner ....producer
凱文·婁德 Kevin Loader ....producer
Liza Chasin ....co-producer
Jane Frazer ....co-producer
Debra Hayward ....co-producer
馬克·哈夫曼 Mark Huffam ....producer
Susie Tasios ....associate producer (as Susie Tasios)

原創音樂 Original Music

史蒂芬·沃貝克 Stephen Warbeck

攝影 Cinematography

約翰·托爾 John Toll

剪輯 Film Editing

Mick Audsley

選角導演 Casting

Mary Selway

藝術指導 Production Designer

Jim Clay

美術設計 Art Direction by

Gary Freeman
Chris Seagers ....(supervising art director)

布景師 Set Decoration by

John Bush

服裝設計 Costume Design by

Alexandra Byrne

視覺特效 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

Peter Chiang
Paul Riddle

助理導演 Assistant Director

Pierros Andrakakos ....assistant director
維克·阿姆斯特朗 Vic Armstrong ....second unit director
Dimitris Birbilis ....assistant director
Toby Hefferman ....assistant director
Ben Howard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Simos Korexenidis ....assistant director
Panayiotis Kravas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Olivia Lloyd ....key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Terry Madden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Fiona Richards ....assistant director
Karen Richards ....assistant director
Deborah Saban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Paul Taylor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Takis Yannopoulos ....assistant director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柯萊利上尉的曼陀林》海報《柯萊利上尉的曼陀林》海報

香港
Hong Kong
2001年10月18日
英國
UK
2001年4月19日......(premiere)
英國
UK
2001年5月4日
法國
France
2001年6月20日
比利時
Belgium
2001年7月18日
波蘭
Poland
2001年8月3日
以色列
Israel
2001年8月9日
美國
USA
2001年8月13日......(premiere)
美國
USA
2001年8月17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2001年8月23日
荷蘭
Netherlands
2001年9月10日......(premiere)
瑞典
Sweden
2001年9月14日
挪威
Norway
2001年9月14日
日本
Japan
2001年9月22日
荷蘭
Netherlands
2001年9月27日
巴西
Brazil
2001年9月28日......(Festival do Rio BR)
希臘
Greece
2001年9月28日
匈牙利
Hungary
2001年10月11日
新加坡
Singapore
2001年10月11日
埃及
Egypt
2001年10月17日
南非
South Africa
2001年10月19日
挪威
Norway
2001年10月19日......(Berge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墨西哥
Mexico
2001年10月19日
西班牙
Spain
2001年10月19日
韓國
South Korea
2001年10月20日
冰島
Iceland
2001年10月26日
瑞士
Switzerland
2001年11月1日......(German speaking region)
德國
Germany
2001年11月1日
阿根廷
Argentina

《柯萊利上尉的曼陀林》劇照《柯萊利上尉的曼陀林》劇照

2001年11月1日
芬蘭
Finland
2001年11月2日
奧地利
Austria
2001年11月2日
捷克
Czech Republic
2001年11月8日
義大利
Italy
2001年11月9日
巴西
Brazil
2001年11月9日
丹麥
Denmark
2001年11月9日
菲律賓
Philippines
2001年11月15日
俄羅斯
Russia
2001年12月13日
秘魯
Peru
2001年12月13日
哥倫比亞
Colombia
2001年12月25日
土耳其
Turkey
2002年1月25日
科威特
Kuwait
2002年9月24日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法國第4電視台 [法國]
Free Range Films
米拉麥克斯影業公司 [美國]
Studio Canal [法國]
環球影業 [美國]
Working Title Films [英國]

發行公司

Argentina Video Home (AVH) [阿根廷] (Argentina) (DVD)/(Argentina) (VHS)
Bac Films [法國] (2001) (France) (theatrical)
Buena Vista Home Entertainment [英國] (2001) (UK) (DVD)
Buena Vista International UK [英國] (2001) (UK) (theatrical)
哥倫比亞三星 [巴西] (Brazil) (DVD)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阿根廷] (2001) (Argentina) (theatrical)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瑞士] (2001) (Switzerland) (theatrical)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義大利] (2001) (Italy) (theatrical)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荷蘭] (2001) (Netherlands) (theatrical)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y Cía. S.R.C. [西班牙] (2001) (Spain) (theatrical)
Universal Home Video [巴西] (Brazil) (VHS)
Universal Pictures Benelux [荷蘭] (2001) (Netherlands) (video)
環球影業 [美國] (2001) (USA) (theatrical)

特技製作公司

Double Negative [英國]

其他公司

2020 Casting Ltd. [英國] extras casting
De Lane Lea Sound [英國] re-recording
Decca [英國] soundtrack published by
Gearbox (Sound and Vision) Ltd. [英國] Akai DD8 dubbers supplied by
Lee Lighting Ltd. [英國] lighting
London Editing Machines Ltd. [英國] editing equipment
Panavision (UK) Ltd. [英國] camera equipment provided by
Sylvia Wheeler Film Services [英國] negative cutting

影片賞析

大體情節是關於二戰中偶爾機會促成的一份愛情,雖然有點熟套,但整體觀之,有可圈可點的地方。電影的節奏把握得比較好,由一開始的平靜快樂而起,到中間戰爭場面的高潮和起伏,後與最初相似畫面及音樂的收尾,總體看起來還是比較舒服的。情節由女主角佩拉吉婭的父親的旁白,從頭到尾支撐著。我很喜歡這個智慧而遠見的老頭。遠見在於他在人們縱情歡樂時已經預料到戰爭的來臨,從希臘打敗義大利斷定會導致德國強烈的報負,從一心只想回家沒什麼戰爭概念的義大利軍人鬆散的生活里嗅到了後來德軍的大屠殺。智慧在於他的洞悉著女兒感情和未來,並以一個父親的角度,為女兒分析,恰到好處地傳遞著對女兒的愛。印象特別深是他對從外面回來仍沉迷在與尼古拉斯·凱奇(也就是一個穿著軍裝卻特別喜歡音樂的義大利軍官)的激情中的女兒,說了一番頗深意的話,“愛情只是一時的衝動的愛,就像地震一樣,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當它去時,就是做決定的時候,要做到形影不離,永不分開,這才是真正的愛。

愛不帶予刺激與興奮,不是活下去的主動力,也不是想像著被吻的感覺。這種方式,誰都會,可是當愛情燃燒完後,剩下的才是真正的愛。”(Whenyoufallinlove...itisatemporarymadness.Iteruptslikeanearthquake,andthenitsubsides.Andwhenitsubsides,youhavetomakeadecision.Youhavetoworkoutwhetheryourrootshavebecomesoentwinedtogether...thatitisinconceivable...thatyoushouldeverpart.Becausethisiswhatloveis.Loveisnotbreathlessness.Itisnotexcitement.It'snotthedesiretomateeverysecondoftheday.I'mtellingyousometruths.Thatisjustbeinginlove...whichanyofuscanconvinceourselvesweare.Loveitselfiswhatisleftover...whenbeinginlovehasburnedaway.)

佩拉吉婭,第一次出現,呈現出一份希臘人的古典氣質,堅韌執著,繼承了父親的醫術。對愛的追求熱情亦理智,經歷了戰爭,時間,地震,成熟起來,最終也等到了她的男人,她的愛情。還有那個男二號曼德拉斯,沒有文化,對祖國的滿懷激情,對愛情和女人的粗淺,以及後來的覺悟。他的母親也是一個比較有特色的亮點,一個把所有精力都投注在兒子身上的中年婦女,有些大咧,打著兒子,罵著兒子,純樸善良。一個反面人物,希特勒手下的低級軍官,殘忍,矛盾,最終還是留了一點點人性,沒有把被軍士護住倒在槍口下身受重傷的尼古拉斯·凱奇打死,也算是間接成全了這段愛情——有點粗糙,不夠悽美,沒有懸念,平實的愛情。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兒,關於影片的名字,一開始誤以為曼陀林是跟曼陀羅相似的東西,怎么跟一個軍人扯上關係了,看到電影才知道這是一種樂器,演奏出來的音樂挺淡雅,在靜靜的夜裡彈著,很有感覺。電影的音樂比情節似乎更有見樹,膾炙人口的《桑塔·露琪亞》,義大利的歌劇。熱愛音樂的人,必定熱愛美好,以音樂來反襯戰爭的殘酷,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幕後製作

本片改編自路易斯·德·伯尼爾斯於1994年首次出版的同名小說,作為轟動一時的暢銷小說,該書曾穩居英國暢銷書排行榜長達三年之久,先後被譯成18種語言出版發行,平均每20個英國家庭就擁有一本《柯萊利上尉的曼陀林》 。
小說剛剛面世不久,製作人凱文·婁德就買下了改編拍攝權,他找來好友羅傑·米歇爾擔任導演,並將小說推薦給就職於Working Title Films的製作人蒂姆·貝萬。貝文說:“儘管小說的敘事結構非常複雜,可其中的豐富情感和愛情故事非常適合拍成電影。”一拍即合的三人開始了漫長的籌拍過程,可當距2000年5月的開拍日期不到半年時,羅傑·米歇爾突然患病,只能遺憾的退出拍攝。雖然當時選角工作尚未展開,但尼古拉斯·凱奇已經簽約主演,開拍日期無法更改,製片方急於找到一位能夠把握此類題材的歐洲導演。貝文回憶說:“曾執導過《莎翁情史》約翰·麥登是我們的首選,而他在看到劇本的當晚便欣然應允。”麥登解釋說:“影片中的愛情故事深深吸引著我,因為那是占領軍在被占領國邂逅的愛情,這種獨特的背景非比尋常,年輕的女主人公必須在忠誠與愛情之間苦苦掙扎,她要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當得知小說原著其實源於真實的歷史現象後,麥登對影片的興趣越發濃烈起來,他發現義大利人與德國人之間的盟友關係並非與生俱來,而看似充滿敵意的義大利人與希臘人卻是同一類人。
為找到展現影片故事的理想地點,主創人員幾乎走遍了愛奧尼亞海的所有島嶼,甚至連地中海和愛琴海的小島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不過既然要呈現塞佛羅尼亞島的靈氣和壯美,實地拍攝自然必不可少。在島上考察時,主創人員還有幸拜會了曾在當年收留過義大利兵和難民的當地人。在麥登著手選角的同時,製作人馬克·哈夫曼頻繁往返於倫敦、雅典、羅馬和塞佛羅尼亞之間,以將拍攝所需的一切運抵距希臘西海岸500海里的島嶼。在助理製片的一再遊說下,希臘政府同意為劇組提供人員、武器和戰艦,希臘旅遊局也決定在塞佛羅尼亞島的旅遊旺季協助影片拍攝,而裝載影片拍攝器材的64輛卡車經過長達一周多的艱苦跋涉才從倫敦抵達塞佛羅尼亞島。
作為影片的領銜主演,尼古拉斯·凱奇不但要忍受在50多度的高溫酷暑中穿著毛料軍裝的痛苦煎熬,還要硬著頭皮學習彈奏曼陀林。他回憶說:“其實我毫無音樂天賦可言,只能不知疲倦的反覆練習,我模仿和默記下3、4首歌曲,這種方法確實立竿見影。”另外,在扮演義大利角色的眾多演員中,只有凱奇不是義大利人,所以凱奇在影片開拍的7個月前就開始學習義大利語,而任其方言教練的正是曾參與拍攝《辛德勒的名單》和《鐵達尼號》的瓊·華盛頓(Joan Washington)。“尼克的口語聽起來棒極了,他能和劇組的義大利演員流利交談,”華盛頓說,“尼克的父親是義大利人,所以尼克不但貌似義大利人,而且會用義大利人的肢體語言,他的血統會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來。”

影片段預告絮

·凱蒂·霍爾姆斯曾希望扮演佩拉吉婭。

好事多磨,本片原定由曾指導《諾丁山》的羅傑·米切爾導演,但是拍攝伊始,米切爾便由於心臟不適而退出,導演的工作轉而由曾執導過《莎翁情史》的約翰·麥登擔任,大製片商看中了他在導演《莎》片時表現出來的從容大氣又不失兒女情長的手筆吧。

演技出眾的奧斯卡影帝尼古拉斯·凱奇這次和好萊塢新寵——西班牙女星佩內洛普·克魯茲共同演繹了這段戰爭中的愛情故事。凱奇那種與生俱來的混合了浪漫與憂鬱的氣質與故事的主人公柯萊利不謀而合,而劇中風情萬種的希臘姑娘佩拉吉婭由當然是非魅力非凡的西班牙美人克魯茲莫屬,佩內洛普人稱“情侶終結者”,據說凡是和她合作的男星幾乎都被她“電”到,曾傳出訊息的包括約翰尼·德普、馬特·達蒙,在拍攝本片時,就連幾乎從來與緋聞絕緣的凱奇也未能倖免,前幾天更有傳聞說佩內洛普和一同出演《香草天空》的湯姆·克魯斯打得火熱,成為克魯斯夫婦婚變的“幕後黑手”,看來這位“馬德里公主”的吸引力真是堪稱無與倫比。

戰爭、愛情、以實力著稱的男主演和美艷絕倫的女主演、浪漫悽美的情節、動人的歌曲配樂、如詩一般的精緻畫面,你還能要求在一部電影中看到什麼呢?

精彩對白

Pelagia: Why did you save him? Why didn't you leave him to die?
Mandras: I wanted you to love me again.
[Pulls out 100 letters]
Mandras: In Albania, I made them read every one of these to me... 'Mandras, I love you,' 'Mandras, I want you,' 'Mandras, when are you coming back?' And then one day, a different letter. 'I don't know how to describe my feelings. It's as if I have been waiting a hundred years to hear from you, waiting a hundred years for you to return. Once, my heart was overflowing with love for you, but now all I feel is emptiness. And I think it was all just a pretense, that I never loved you at all.'
佩拉吉婭:“你為什麼救了他?為什麼不讓他去死?”
曼德拉斯:“我想讓你再愛我。”
(掏出100封信)
曼德拉斯:“在阿爾巴尼亞,我讓他們為我讀出了這其中的每一封信……‘曼德拉斯,我愛你,’‘曼德拉斯,我想你,’‘曼德拉斯,你何時歸來?’後來有一天,我收到了一封截然不同的信,‘我不知道怎樣形容我的感覺,就好像我苦苦等待了100年,期盼你回信,期盼你歸來。我的心曾充滿對你的愛,而現在,我卻感到空空如也。我想一切都只是藉口,我根本從沒愛過你。’”

票房收入

北美票房:(貨幣單位:美元)

《柯萊利上尉的曼陀林》北美周末票房統計《柯萊利上尉的曼陀林》北美周末票房統計

票房日期(上榜周數) 排名 上周排名 周末票房 累計票房 上映周數 放映銀幕 單銀幕票房
01-10-12 至 01-10-14 (9) 53 42 $4 $2,553 9 88 N/A
01-10-05 至 01-10-07 (8) 42 24 $8 $2,546 8 191 N/A
01-09-28 至 01-09-30 (7) 24 17 $28 $2,526 7 611 N/A
01-09-21 至 01-09-23 (6) 17 14 $82 $2,464 6 1103 N/A
01-09-14 至 01-09-16 (5) 14 13 $106 $2,341 5 1223 N/A
01-09-07 至 01-09-09 (4) 13 10 $161 $2,193 4 1392 N/A
01-08-31 至 01-09-02 (3) 10 8 $393 $1,965 3 1612 N/A
01-08-24 至 01-08-26 (2) 8 6 $401 $1,409 2 1612 N/A
01-08-17 至 01-08-19 (1) 6 6 $721 $721 1 1595 N/A

主演介紹

尼古拉斯·凱奇

尼古拉斯·凱奇出生於1964年1月7日,他本姓科波拉,是以《教父》和《現代啟示錄》等片聞名於世的大導演科波拉的侄子。作為科波拉家族的一員,他從小就在充滿音樂與書籍的環境中長大,並養成了喜歡觀察的習慣。同時成為一名電影演員也是他長久以來的夢想。1982年,尼古拉斯在影片《開放的美國學府》中獲得了一個角色,這是他從影的首部作品。次年他又參加與了影片《山谷女郎》和《鬥魚》的演出。《鬥魚》是由凱奇的叔叔科波拉執導的影片。為了與叔叔相區別,凱奇決定他需要一個屬於自己個人的身份,最後定下了凱奇這個名字。

1984年,在名片《鳥人》中,凱奇出任了主角。他飾演“鳥人”的好友,一個試圖幫助“鳥人”恢復正常的越戰退伍軍人。為了演好這個顏面受傷的角色,凱奇拔掉了兩顆牙齒,臉上整整纏繞了五個星期的繃帶,而且減輕了15磅體重。在《鳥人》一片中,他充分展現了他那過人演技,開始為人們所矚目,但凱奇卻並未因此片而走紅,而是處於一種受注意卻並未成名的狀態。同年凱奇還拍攝了《棉花俱樂部》和《愛的召集令》等影片,也都有不錯的表現。

1986年,凱奇又主演了《憂鬱男孩》和《佩吉·休出嫁》兩部影片,但並未造成太大的影響。但1987年對凱奇來說則是頗為成功的一年。他先是在影片《撫養亞歷桑納》中飾演一個因無法生育而想偷竊別人嬰兒的男子,又在《月色撩人》中飾演一個失去一隻手掌的麵包師。這兩部影片在影評界人士中有著不錯的評價,但卻並不是十分賣座的影片。在1988年,他有了一部頗為引人注目的影片《吸血鬼之吻》。在片中凱奇飾演了一位紐約雅皮士,後來變成了一個吸血鬼。該片堪稱是凱奇從影以來最為“過分”的演出。在拍片時,他甚至真的活吞了一隻蟑螂。不過那隻倒霉的蟑螂卻似乎給他帶來了好運。此後他那帶點疲備,有些低調的形象開始為人們所接受。1990年他又演出了《火鳥出擊》一片,同樣有相當不錯的表現。

同年,尼古拉斯·凱奇在美國前衛導演大衛·林奇執導的影片《我心狂野》中飾演了主角。凱奇在片中的角色是以搖滾樂傳奇人物貓王為藍圖的。該片有著詭異強烈的影像風格。同時更有著超現實的氣氛。片尾凱奇身著蛇皮夾克站在滾滾車流之上演唱貓王名曲《LoveMeTender》一段更成了電影史上的一個經典場面。不過在《我心狂野》之後,凱奇並沒有重複這種叛逆青年的路子,因為他的外形並不適合這類的角色。他繼續在小製作影片中嘗試著各種角色。1992年他在影片《今夜你寂寞嗎》中飾演了一位將未婚妻輸給賭場大享之後想盡辦法贏回美人芳心的偵探。在1993年凱奇又主演了《西部紅石鎮》、《黑白追擊令》和《超級賭徒》等影片,也都是小製作的叫好不叫座的作品。
凱奇在1994年拍攝的幾部影片卻引起了不俗的反響,在《第一夫人的保鏢》中他飾演一位保護前總統夫人的特工。在《傾城佳話》中,他飾演了一位信守諾言的誠實警察,將中彩票得來的獎金分了一半送給一個女招待作小費。 在《天堂有難》中,他又飾演了一位被小鎮居民感化而棄惡從善的劫匪。凱奇在片中的表現也都相當地出色。不過他卻似乎厭倦了演這種善良的小人物,於是在1995年,他的形象有了極大的變化。在影片《死亡之吻》中,凱奇扮演了一位冷血殺手。為了演好這個兇狠強壯的殺手角色,他還特別加強了身體鍛鍊以獲得外形上的效果。之後他又接下了影片《離開拉斯維加斯》。《離開拉斯維加斯》是一部小製作的影片,影片的成本僅有三百五十萬美元。事實上,在演過影片《今夜你寂寞嗎》之後,凱奇曾經說過“我要一個好的角色,我可以將我的靈魂投資下去!”而在《離開拉斯維加斯》一片中,凱奇投入的不只是他的靈魂。除了全心投入之外,他更只是收取了微薄的片酬。在這部片中凱奇獲得的片酬只有他平常的十分之一!不過他那深入靈魂的表演卻使他贏得了一尊閃閃發光的奧斯卡金像,這是金錢所難以估量的。在功成名就之後,凱奇改變了他的戲路。

在影片《石破天驚》中,凱奇飾演了一位化學武器專家,他以自己那精湛的演技彌補了導演在刻畫人物形象上的不足。影片推出後所引起的轟動也正如片名一般是“石破天驚”。尼古拉斯·凱奇在一夜之間就成了好萊塢又一位炙手可熱的動作片明星。在《石破天驚》完成之後,他又接連線下了兩部動作片《變臉》和《空中監獄》的契約。尼古拉斯·凱奇正成為好萊塢的又一動作派票房巨星。在這之後他出演了不少賣座影片,當然也沒有放棄他鍾愛的獨立電影。

佩內洛普·克魯茲

1974年4月28日,佩內洛普·克魯茲出生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她最初進入娛樂圈,是通過與音樂人納喬卡諾合作拍攝錄像片《命運的力量》,1991年,她出演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由拉菲爾阿爾卡薩爾執導的《希臘迷宮》,1992年又出演畢卡斯盧納的《火腿、火腿》,為自己在西班牙影壇確立了一席之地,隨後她片約不斷,同年又拍攝了《美麗的季節》、《反叛者》及《因為有愛》。

1994年,克魯茲到美國發展,1995年與尼克漢姆合作了《天使之戀》,1997年她第一次與著名導演阿莫多瓦合作,在其執導的《抖動的肉體》中飾演一個小角色。而1998年她主演的《你眼中的女孩》贏得了影迷的一致讚譽並一躍成為國際明星。而1999年她再次與阿莫多瓦合作的《我的母親》為她帶來莫大榮譽,她的身影出現在坎城、柏林、威尼斯和奧斯卡等眾多獎項的領獎台上,佩內洛普·克魯茲也成為繼同胞安東尼班德拉斯之後,又一位成功進軍好萊塢的西班牙人。在好萊塢奮鬥的幾年中,2006年,她和阿莫多瓦又一次合作影片《回歸》。

克魯茲的美貌也為人們帶來了不少談資,先是和馬特·達蒙傳出緋聞,然後是尼古拉斯·凱奇,而後又是大情聖湯姆·克魯斯,兩人已經要談婚論嫁,後又忽然宣告分手,新歡被曝是《撒哈拉》的男主角馬修麥康納。

約翰·赫特

生於1940年,在他19歲時,贏得了到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學習的機會。繪畫的學習磨練了赫特的觀察技巧。1962年進軍戲劇和電影界,數年後以金像獎影片《良相佐國》的演出受到矚目。1978年以《午夜快車》首次獲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提名,兩年後主演的《象人》更廣受好評,獲男主角獎提名,近二十年多以配角出現,戲路廣闊,著名作品有《異形》、《肥龍皇帝》、《赤膽豪情》等 、

獲獎履歷

歐洲電影獎(EuropeanFilmAward)2001
最佳女主角(提名)佩妮洛普·克魯茲
金酸梅獎(RazzieAward)2002
最差女主角(提名)佩妮洛普·克魯茲
MotionPictureSoundEditors,USA(GoldenReelAward)2002
BestSoundEditing-Music-MusicalFeatureFilm(提名)AndrewGlen
HarryAwards(HarryAward)2002
(提名)>

相關影評

網友評論

曼陀玲彈奏輕快靈動的樂聲,抵禦戰場硝煙的刺鼻氣息。《科萊利上尉的曼陀鈴》實踐了這一奢望。金戈鐵馬的蕭瑟在愛情萌發的瞬間被消融得了無痕跡。儘管現實生活中,個人命運是難以跳脫歷史時空的,但是二戰烽煙中希臘小島塞伐羅尼亞面臨義大利和德國入侵的歷史,被英國作家路易·德·伯爾尼埃塗上了玫瑰色。愛情能否化解仇殺?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男女主角的生死戀情,以純真化解了兩個家族間的世代怨恨,似乎提供了一個文學範本。與它的悲悽結局相比,《科萊利上尉的曼陀鈴》尾聲美滿,只是姍姍來遲,如同一聲悠長的嘆息,帶著韶華流逝的感慨。
炮火如死神使者的獰笑,面對它的威脅,戰爭中的愛往往是匆匆一現,卻又璀璨無比。文學兩大母題——愛情與死亡,交織糾葛,好事的文人墨客想讓自己妙筆生花,有不少就在這個框架上跳躍騰挪。《科萊利上尉的曼陀鈴》同樣毫不示弱,惹得電影界按捺不住,將之搬上銀幕。如果看了電影再讀小說,就可以明白小說文本的深邃。與文學拷問人性的烈度相比,電影猶如一杯泛著亮麗泡沫的香檳。原因是小說的色彩載負著希臘神話和羅馬古文明的餘光,筆觸沉重。即使在描摹勾勒義大利軍官科萊利上尉與希臘美女佩勒姬亞的纏綿情意時,亦不時展示德意法西斯獨裁者的凶殘醜惡。可以說小說放縱惡,讓它如同瘋犬一般撕咬美。也許正是在二戰這一歷史氛圍里,抒寫愛情面臨死神的強暴,才使作品獲得了1995年大英國協作家獎“最佳圖書”的榮耀。
海報據說小說出版後,書中對二戰時期歐洲這段歷史的敘述,激起不少非議,尤其是有關希臘的。如果只將它視作文學作品,按理不必求全責備。看來人們似乎對意軍上尉和希臘姑娘的這段戀情當了真,才有如此反響,從一個側面看出作者筆下的愛情感染力之強烈。事實上,書中對歷史的述說淡化了愛情小說的傳統韻味。不知是作者有意為之,目的是還原生活中愛情本應占有的比重,還是源於他對歷史的特殊愛好。書中對義大利法西斯獨裁者墨索里尼的無忌憚的嘲弄、對希臘首相梅塔克薩斯的形象描繪等,如同一個個不知趣的不速之客,頻頻入侵科萊利上尉與佩勒姬亞愛意交織的領域,使嗜好言情小說的讀者不免添幾分惱怒——這敗壞了他們多年來養成的胃口。然而,小說作者卻毫不理會,他固執地這么寫。交戰中入侵者與當地居民間原本只有國讎家恨,如何讓恨轉化為愛,必須有個有說服力的充足理由,這理由又必須誕生在歷史的土地上,滋生在那個時空里。
戰爭和屠殺無情地踐踏人性。對二戰時期德意法西斯罪行的痛斥,粗率地責難遠不如對士兵內心的具體剖析。當然這么寫難度增加了,可卻是對作家文學才華的檢測。小說成功地寫活了科萊利上尉,也寫活了德軍中尉岡特·韋伯這個善良的納粹軍官。從這些人物身上,人們可以看到法西斯是如何強姦士兵的人性的。那才是對戰爭、對納粹的深刻揭露,沉重使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長時期都無法擺脫,也似乎永遠無從忘卻。同樣,戰爭對佩勒姬亞的未婚夫、希臘漁夫曼德拉斯個性的摧殘,也是小說中令人無法忘記的。
《科萊利上尉的曼陀鈴》儘管常常用歷史干擾愛情,但愛情仍成為小說的主調,特別是小說的後半部分,已成為七旬老翁的科萊利上尉與鬢髮如霜的佩勒姬亞重逢,感慨萬千,也使讀者為他們的美滿結局感嘆不已。假如沒有戰爭,青春年華綻放的男歡女愛不至於會蒙受如此的歲月滄桑。可如果沒有戰爭,他與她又如何能相識?歷史造就了這對有情人,正是歷史,使這段愛情如陳酒般醇厚。或許可以這樣說,歷史釀造了這段愛情!曼陀鈴的樂曲只是作為背景的鏇律。

一句話評論

影片後半段為成年影迷打造出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阿波羅導報
儘管尼古拉斯·凱奇有著義大利血統,但他仍是徹頭徹尾的美國人。——《奧斯汀紀事》

作者簡介

路易·德·伯爾尼埃1954年生於英國倫敦,曾經短暫地當過兵,在哥倫比亞教過一年英語,還先後從事過庭園設計、汽車修理、教師培訓等工作,二十八歲之後才開始寫作,並於1995年因《科萊利上尉的曼陀鈴》而獲得“大英國協作家獎”,成為獲得該獎的第一位英國小說家。該小說出版後廣獲好評,在全球共售出一百五十萬冊,連續二百四十周在暢銷書榜上有名。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陣容鼎盛,由以《戀愛中的莎士比亞》成名的約翰·梅登執導,奧斯卡影帝尼古拉斯·凱奇和當紅女星佩妮洛普·克魯茲主演,贏得了良好口碑和票房佳績。

線上看

關於曼陀鈴

簡介

撥奏弦鳴樂器。流行於義大利南部和歐美、亞洲各國。共鳴箱如半梨形,短頸,琴頭呈鐮刀形,向後彎曲。音孔為橢圓形,指板從琴頸引伸到音孔上,有17品,4組鋼絲弦,定弦是g、d(1)、a(1)、e(2),用撥子彈撥。其特點是需快速反覆彈撥,以震音方式保持音響的延續,音色清脆嘹亮。
當代的曼陀林(mandolin)必須回溯到約18世紀,是由稍早源自中世紀義大利的曼陀拉琴(mandola)發展而來,兩種樂器都有類似魯特琴的琴身。
18世紀的義大利,並沒有製造曼陀林的基礎模型,每個義大利的城市都生產各自的曼陀林,無論在琴弦或設計造型上都各有特色,其中拿波里型式的曼陀林流傳下來,成為我們現在所佑的曼陀林。
曼陀林的琴身有一個很深的琴肚,而且是由所謂「拱肋」的條型木分別黏合而成,這個重要設計部位,可和魯特琴做比較。樂器內部大型的共鳴箱提供這種樂器迷人又有力的音色。
當代曼陀林使用金屬弦,可如小提琴一般調音。它有一個像吉他一樣的弦馬,同時由一個心型的撥子彈奏。猶如其他撥奏樂器一樣,通常沿著圓型的音孔周圍裝飾,並在撥奏的部位下方有一個保護的金屬皮崁入琴腹,這塊板子也多半會加以裝飾,弦從樂器較低的一端,通過一個低的橋柱,伸展至一個長方型平坦的弦軸。
1770年曾有一本曼陀林的自學手冊在巴黎發行。而在阿爾尼及莫札特將曼陀林運用於歌劇中之後,至少有一段時間,許多作曲家似乎變得很喜歡使用曼陀林。
但這股流行風潮後來式微了,儘管貝多芬,甚至之後的馬勒,都曾為這種樂器,今日曼陀林基本上仍只是一種義大利的民俗樂器,常用於咖啡廳等場所的娛興節目演奏,而很少在正式的音樂作品中出現。

發聲原理

曼陀林的琴共有四對,每一對音調全一致。和弓型樂器不同的是,弓弦樂器可以在琴弓拉奏時持續一個音,撥弦樂器的卻會自奏的剎那逐漸變弱,為了避免這種情形,曼陀林演奏者通常會使用顫音彈奏方式,用撥子在兩弦上來回快速的彈奏,以製造出聲音持續的效果。

特色

曼陀鈴是一種很可愛的撥弦樂器,琴聲像是銀鈴滾動一般,非常的清脆美妙。因為要使用義甲或彈片(Pick)彈奏來撥奏的,屬於鏇律樂器。

尼古拉斯·凱奇的電影

回顧歷史,總結一代影帝尼古拉斯·凱奇的作品

盤點尼古拉斯·凱奇的影片

尼古拉斯·凱奇, 1964年1月7日出生於美國加州長灘,他本姓科波拉,是以《教父》和《現代啟示錄》等片聞名於世的大導演科波拉的侄子。17歲開始進入電影圈,為了不受叔叔名氣的影響,改從他喜愛的作曲家約翰-凱奇的姓。他飾演的角色較多,也獲得不少獎項。

二戰電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