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王自中(1140―1199),字道甫,一作道夫,號厚軒。五代時,其祖先為躲避戰亂,由福建遷居溫州平陽蒲門(今蒼南縣蒲城鄉)。到王自中高祖父的時候,王家又從蒲門遷到了鳳池(今蒼南縣鳳池鄉);而王自中的祖父王成子則再遷四溪(今泰順縣泗溪鎮)。
家庭
王自中出生於南宋紹興十年(1140)七月二十六日,是家中的長子,下面還有兩個弟弟。父親名叫王廷佐,母親施氏
入士
淳熙元年(1174),就試於兩浙轉運使,詩賦第一;五年中進士。試卷皆陳實策,不同於時文。翰林學士、詳定官周必大以為“論宣和、大觀事,皆人所不能言”。出任懷寧縣(在安徽)主簿。時兩淮大旱,自中賑濟有方。十年,調分水縣(在浙江)縣令。因中書舍人王藺特薦赴都堂審察,上了兩道疏,一為邊防事:針對當時募兵制的兵員多,費用大,素質差,戰鬥力弱等情況,王自中主張改行類似唐代的府兵制,民田多者,聽任以田募客(客戶主要是佃農)為卒,分三批輪番防守’,一年中4月為兵,8月務農,做到軍民合一。官田則官募軍或民分屯之;二是請求起用英俊賢能之士,作為朝廷股肱,澄清吏治。孝宗深為賞識,次日,升為籍田令。
某次葉衡設宴,席上有人送鹿肉至,叫請座客分韻賦詩,王自中怒葉衡因攀附幸臣曾覿居相位,搖膝朗吟道:“世間此物多謂馬,寶匣還宜出上方”。葉衡變色而起,王自中仍飲啖自若。為此結下深怨。
正值監察御史有缺,孝宗擬任命王自中。這時葉衡同鄉王淮居相位,他們便大加反對,未成。十四年,外放為郢州(今湖北鍾祥)通判,中途改知光化軍(在湖北)。紹熙二年(1191)自中回京,光宗擬留京供職,王自中怕朝臣陷害,以母老為辭,遂出為信州(今江西上饒)知州。信州屬縣積欠公款30餘萬緡,歷任州官不能處理。王自中向各縣開誠放寬期限,不準屬吏額外多取一文。於是各縣爭相輸納,清理了積欠。值母喪回家。寧宗慶元元年(1195),服滿回京,又受監察御史王恬等攻訐,遂主管武夷山沖佑觀。四年,差知邵州,被中書舍人謝源明所阻,再與祠祿。五年,欲派往興化,又為高文虎所阻。
回鄉
回鄉後,移居縣城坊郭桔莊,自號厚軒居士。家居生活儉樸。著述有《孫子新略前後序》及《歷代年紀》12卷,《王政紀原》3卷,其餘表啟奏札歌詩5卷命名為《厚軒集》。60歲病逝。
王自中詩歌多口語白描,很受楊萬里賞識。文筆則如好友陳亮(同甫)所稱:“韓筋柳骨,筆硯當獨步”,“今日人才眾多,求如道甫仿佛,邈不可得。”溫州學者葉適為他二人合寫了《陳同甫(亮)王道甫墓志銘》。
《宋史·王自中傳》
王自中,字道甫,溫州平陽人。少負奇氣,自立崖岸,繇是忤世。乾道四年,議遣歸正人,自中伏麗正門爭論,且言:“今內空無賢,外空無兵,當搜羅豪俊,廣募忠力,以圖中原。”坐斥徽州,放還。淳熙中,登進士第,主舒州懷寧簿。嚴州分水令。
樞密使王藺薦,召對,帝壯其言,將改秩為籍田令,又俾舉所知,且響用矣,以諫疏罷。自中本韓彥古客,王藺既薦之,上大喜。韓彥直、彥質輩恐其為彥古報仇,力請交結於自中;而密達意近習,謂“自中受彥古賂,伏闕上書薦彥古為相。”上遣人物色其事,中書舍人王信恆懼自中入台將不利於王淮,知彥直輩譖已行,亟請對,探上意;退即走白右正言蔣繼周。繼周方敢劾奏,讀至“受賂伏闕”處,上曰:“卿可謂中其膏肓。”繼周奏:“臣非不知孤蹤忤王藺,但不敢曠職。”蓋欲並中藺以媚淮,上但喜繼周善論事,不知曲折如此。
通判郢州,道除知光化軍,改信州,丁內艱,服闋,還朝。光宗即位,迎謂曰:“朕得卿名於壽皇,留為郎可乎?”言者不置。主管沖佑觀,起知邵州、興化軍,命下而自中已病,慶元五年八月,卒,年六十。
生平
愛國
王自中是個愛國的知識分子,葉適曾將他和南宋著名思想家陳亮一起推許說:志復君之仇,大義也;欲挈諸夏合南北,大慮也;必行其所知,不以得喪壯老二其守,大節也;春秋、戰國之材無是也。吾得二人焉;永康陳亮,平陽王自中。認為他們二人主張抗戰、統一中國,不以得失自損名節,是豪傑之士。
早在乾道四年(1168)王自中入太學讀書時,南宋投降派大臣答應金國要求,將歸正人(北方漢族人民逃歸南宋者)遣送回去。他對這種卑鄙行為感到氣憤,便三次上書朝廷,要求收回成命。因奏疏中有“內空無賢”一語斥責投降派大臣無能,觸怒丞相,被送到徽州“聽讀”(管制讀書)。
任職
淳熙五年(1178),王自中進士及第,歷任懷寧縣主薄,分水縣令。淳熙十年因中書舍人王藺的推薦,孝宗皇帝下令召對,他便對當時最重要的邊防問題提出意見。北宋以來,為了防止農民起義,一向都將失業農民中的無賴奸猾者招募入伍。這種辦法弊病很多,軍隊素質差,費用大,人員雖多,戰鬥力卻很弱,是造成宋代國勢衰弱的原因之一。王自中主張在南宋邊境地區實行一種類似唐代的府兵制度。要求有田地的人家(地主或自耕農),每戶出一人當兵,減免其田稅。田多的人家可以田招募佃農當兵,一家有兵五名,戶主為伍長,免田稅百畝。有兵十名,則為什長。田逾多的兵逾多,兵逾多的免田稅逾多,戶主軍階也逾高。用這辦法使有田地人家原因以田募兵,保家衛國。同時將這些民兵分作三批輪流防守邊境,每年有四個月習武和執行任務,八個月從事農業生產,做到生產,守衛兩不誤。這個辦法在當時的確是個良策,因此得到孝宗賞識,升任籍田令。不久,監察御史缺人,孝宗想用他,可是宰相王淮卻竭力反對,甚至說如果王自中擔任御史,朝中大臣都將自動離職。一些諫官也懼怕他的剛直,於是捏造罪名進行攻擊,迫使他辭官回家。幸虧孝宗皇帝對他印象還好,淳熙十四年派他為郢州通判,赴任途中,改授光化軍知軍。任滿回到京師(杭州),這時孝宗已退位為太上皇,由兒子光宗繼任。光宗皇帝想留他在京師任職,可是王自中怕朝臣陷害,堅決辭謝。於紹熙二年出任信州知州。信州各縣積欠公款三十餘萬緡,前幾任州官都無法解決。他到任後,向各縣開誠公布,放寬繳納期限,不準任何人(包括自己)多取一文一物,於是所屬各縣官員,富民為他感動,爭相輸納,圓滿的解決了問題。因此得到南宋著名詩人,江西轉運使楊萬里的薦舉。恰巧這時他的老母病亡,回家守制,孝服滿後,本來可以升官,可是一些諫觀又以前次的“莫須有”罪名來攻擊他,結果終老於家中。
王自中於三十九歲中進士,只做了十來年的州縣小官,而且波折很多,可說是一生坎坷,懷才不遇。他為什麼屢受打擊呢?《宋史》說他“自立崖岸,由是忤世”。這就是說他為人高傲,因而得罪世俗之人。葉適說過一件他與宰相葉衡之間的趣事,很能說明問題。王自中年輕時在金華葉衡家中做過塾師,所以王、葉二人彼此熟識。以後葉橫鑽營孝宗寵臣曾規的門路,升任宰相。做宰相時又唯唯諾諾,苟且偷安,專門以權謀私,因此王自中看他不起。有一次葉衡宴請朝臣,為了表示自己禮賢下士,也邀請王自中參加。席間恰巧有人送鹿給葉衡,於是大家便以鹿分韻作詩。王自中分到“方”韻,竟不客氣的高吟道:世間此物多謂馬,寶匣還宜出上方。用秦末丞相趙高指鹿為馬和西漢朱雲請用上方寶劍斬奸相張禹的頭,來譏諷葉衡,搞的葉衡非常狼狽,賓客亦惶惶不安,他自己卻飲食如常。王自中這種狷介的作風,必然遭到許多趨炎附勢、平庸無能官員的嫉恨,終於排擠出朝廷。我國封建社會的官場,向來是結黨營私、黑白不分的,王自中雖有才幹學識,也終於被抹殺。
不過話又要說回來,正是王自中的剛直和懷才不遇,使他能名留青史。否則,當時溫州名人很多,官職比他大的人比比皆是,木待問,周坦都是狀元,尚書,《宋史》並未立傳,可見他的狷介終於得到後世的同情與敬仰。
著作
王自中身當南宋偏安之世,和當時許多有志之士一樣,他的胸中也懷有經世致用的理想,所以他的學術具有濃厚的事功傾向,這與永嘉學派的宗旨相當一致。他研究兵法,著有《孫子新略》;研究歷代史實和制度沿革,著有《歷代年紀》十二卷、《王政紀原》三卷。又將平生所作的表啟、奏札、詩歌,編為《厚軒集》五卷。遺憾的是,這些著作都沒有流傳下來。
參考文獻:
宋魏了翁《鶴山集》卷七六《宋故耤田令知信州王公墓志銘》
宋葉適《水心文集》卷二四《陳同甫王道甫墓志銘》
宋陳傅良《止齋集》卷五○《王道甫壙志》
《宋史》卷三八九《王自中傳》
民國《平陽縣誌》卷三四《王自中傳》
宋呂祖謙《東萊集》
宋楊萬里《誠齋集》
宋周必大《文忠集》
清孫衣言《甌海軼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