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說明
奧古斯特·布朗基(1805—1881 年)是法國近代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著名政治活動家,空想社會主義者,許多秘密團體和密謀活動的組織者。他出身於一個資產階級官僚家庭。他的父親多米尼格·布朗基曾是國民公會議員和吉倫特派成員,由於贊同波拿巴政變而被任命為普格德尼的縣長。他的母親索菲·伯利翁費勒積極支持布朗基的革命活動,曾兩次幫助她兒子及其朋友策劃越獄。布朗基在巴黎上中學時,才十六歲,就參加了秘密革命團體——燒炭黨,從事反對波旁王朝的革命活動。
在1830 年的七月革命中,他拿起了槍桿,戴上象徵共和的三色帽徽,英勇地同武裝的工人站在一起,反對查理十世的軍隊,並在戰鬥中負了傷。但這次革命所建立的七月王朝,即路易·菲力浦的資產階級君主政體的所作所為,使布朗基大失所望。七月革命後,除了改換國王的名字之外,人民仍處於無權的地位,象過去那樣一貧如洗,七月王朝還殘酷迫害七月革命的起義者,逮捕他們、審判他們,用刺刀和槍彈屠殺手無寸鐵的工人。那時,布朗基參加了共和派團體“人民之友社”。在爭取實現共和的鬥爭中,布朗基受到了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傅立葉學說特別是巴貝夫革命傳統的影響,
並在1831 年和1834 年裡昂工人兩次起義的直接推動下,努力探索無產階級解放的道路,嘗試用革命的手段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革命政權,進而消滅私有制,建立“普遍協作”的公有制。早在1832年1月12日,布朗基在刑事法庭受審時,就以法國三千萬無產者代表的身份,深刻地揭露了路易·菲力浦王朝的反人民性質,並響亮地提出,“巴F 黎工人的每一顆子彈都在圍繞世界轉動,他們不斷地打擊敵人,而且繼續打擊敵人,直到自由和人民幸福的敵人一個不剩為止。”①之後,他又明確地提出了要廢除私有財產權。②說:“共和國就是解放工人、消滅剝削統治、建立把勞動從資本的暴政下解放出來的新秩序。”③“革命應該是消滅建立在不平等和剝削基礎上的現存秩序,打倒壓迫者,把人民從富人的壓迫下解放出來。”④為此,他先後組織和領導了“家族社”(1835—1836 年)、“四季社”⑤(1837—1839 年)和中央共和社(1848 年)等無產階級秘密革命組織,進行過多次的武裝起義。如:1839 年5 月布朗基領導“四季社”在巴黎舉行武裝起義;
1870 年8月和10月又兩次組織巴黎工人起義。由於都是採取密謀策略,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和回響,均告失敗。布朗基也多次被捕,曾兩次被判處死刑(後改為無期徒刑)。在他從事革命活動的五十多年中,竟有三十七年是在監獄中度過的。儘管布朗基受到王國政府、共和政府等法國歷屆反動政府的殘酷迫害和折磨,又遭到曾是戰友、後是仇敵的巴爾貝斯⑥ 的惡毒誹謗,但這絲毫沒有動搖布朗基堅強的革命意志,更未能迫使他停止
戰鬥。
① 見本書第14 頁。
② 參見本書第32 頁。
③ 見本書第46 頁。
④ 見本書第64 頁。
⑤ 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布朗基用來組織1839年武裝起義的四季社已經成為純無產階級的組織,在它失敗後組織起來的新四季社也是這樣。”(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 卷第319 頁)
⑥ 巴爾貝斯曾與布朗基一起,組織和領導了“四季社”的起義,是法國1848年革命的積極活動家。1850年他被捕後關在貝爾島上的監獄。1854年9月18日他在一封私人信中,表示歡迎對俄國的作戰並說“為了文明”而祝願法軍勝利。此信被拿破崙第三截獲,遂於10 月3 日下令釋放巴爾貝斯,巴爾貝斯獲釋後,公開確認寫過此信。隨後巴爾貝斯就離開法國,不再參加政治活動。所以馬克思和恩格斯說,“巴爾貝斯今後不再是法國的一個革命領袖了。”(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 卷第559 頁)
就在六十年代初,當布朗基被關在聖彼拉奇監獄時,由於他那淵博的知識,堅強的性格,對革命事業的無比忠誠,和對議會共和黨的尖銳批評,他象磁極一樣地吸引著同牢的難友。出獄之後,其中有些人就成了他的忠實信徙,從而誕生了布朗基派。在1871年3—5月舉世聞名的巴黎公社起義中,布朗基派是公社中的多數派,主要領導軍事、鎮壓反革命等項工作,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布朗基卻在巴黎公社起義前一天,在外省不幸被梯也爾反動政府逮捕,監禁在凡爾賽。選舉公社委員時,布朗基曾兩次缺席當選。公社曾多次向梯也爾政府建議,以大主教、神父等人質交換布朗基,但梯也爾不敢釋放布朗基。他說,放走布朗基就是給公社一個首腦;就等於給他們輸送一個團。
布朗基自1871年3月被捕後,一直被關在監獄裡。1878年1月法國社會主義的《平等報》發動了一個要求釋放布朗基的運動,廣大民眾也紛紛向政府提出抗議(波爾多的人民甚至選舉他為議員),終於迫使政府於1879年6月特赦了布朗基。出獄時,布朗基儘管已達七十四歲高齡,且又體弱多病,但他仍以飽滿的革命熱情投入戰鬥,他在法國許多地方的工人集會上發表演說,還與他的朋友們創辦了《既非上帝又非主人》報,並親自擔任主編。
1880年12月27日晚,布朗基在巴黎的一個工人集會上作了擁護紅旗反對三色旗為題的演講後,回到家裡,突然中風,跌倒在地,醫治無效,於1881年1月1日不幸逝世,終年七十六歲。1月5日舉行葬禮,送葬的人數將近二十萬。這充分說明了法國人民對布朗基的尊敬和愛戴。
歷史雄辯地證明,布朗基是堅強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他為無產階級的解放奮戰了一生。偉大革命導師馬克思和恩格斯熱烈地讚譽他,稱他是“捍衛彼壓迫階級利益的先進政治戰士和作家”①,“無產階級政黨的真正領袖”①,是一個“實幹家”②。
布朗基主義是無產階級的一個重要政派,它的基本特點就是政治上的冒險行動,即主張用極秘密的方法、極嚴格的紀律將少數知識分子、工人組織起來,舉行突然的武裝起義,推翻資產階級政府,建立革命政權,實行少數革命家的專政。顯然,這同馬克思主義革命鬥爭的戰略和策略是根本不同的,它主要表現在:(1)布朗基同情無產階級的苦難遭遇,把無產階級只看作受苦最深的階級,沒有認識到無產階級是真正革命的階級,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創造者,因此布朗基派所主張的革命,不是無產階級的階級革命,不是人尺的革命,而只是少數革命家的革命,起義成功後的專政,不是整個革命階級即無產階級的專政,而是少數革命家的專政。這樣的革命,即便勝利了,要保持、鞏固和發展勝利也是很困難的,甚至勝利果實有可能被陰謀家、野心家所攫取。(2)布朗基組織了“家族社”、“四季社”等秘密革命組織,但這些組織還不是用革命理論武裝起來的、同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民眾緊密聯繫的無產階級的政黨,而只是一個脫離民眾的革命小團體,因而它在鬥爭中就必然缺乏廣泛的民眾基礎,缺乏戰鬥力,不能引導革命取得勝利。
① 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 卷第453 頁。
① 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 卷第128 頁。
② 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 卷第588 頁。
(3)布朗基沒有提出明確而具體的革命綱領,用以教育民眾,認識自己的利益,團結起來,積極參加革命鬥爭;而是只依靠少數革命家的孤立行動,終於導致革命的失敗。(4)列寧對武裝起義曾明確地指出:“要舉行革命,單是被剝削被壓迫民眾感到不能照舊生活下去而要求變革,還是不夠的!要舉行革命,還必須要剝削者也不能照舊生活和統治下去。只有當‘下層’不願照舊生活而‘上層’也不能照舊生活和統治下去的時候,革命才能獲得勝利。”①布朗基派的錯誤就在於,對無產階級革命成功的主客觀條件沒有作充分的科學估量,不善於掌握革命的策略,因此儘管他們領導過多次武裝起義,英勇地為無產階級嘗試奪取政權,但不是在起義前被敵人破獲,就是在起義後由於得不到人民民眾的支持,敵我力量過於懸殊,而遭失敗。
布朗基在政治經濟學方面的建樹更少。他的觀點深受聖西門和傅立葉的影響,他憎恨資本主義,響往社會主義,但只簡單地認為:“社會主義就是革命。革命也就是社會主義。取消社會主義,人民的火焰就熄滅了,沉寂和黑暗就會籠罩整個歐洲”②。他對共產主義的前途也抱有堅定的信念,他說:“文明的最高峰必然是共產社會”③。他深信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是一個沒有私有制,沒有特權,消除了貧困、混亂和內戰等各種社會問題的社會,是一個文化極高、完全平等的社會。而“協作是共產主義的未來母親。”④
但是他缺乏科學的理論,既不能說明私有制的產生、發展和滅亡的必然性,更不能闡明資本主義制度下僱傭勞動的本質,不能認識資本主義發展的規律,於是,他的社會主義理論就必然陷於空想。他甚至錯誤地認為,“工業是人為地用資本創造出來的,它好比一隻受驚濤駭浪顛簸每時每刻都有沉沒危險的船。農業擁有腳下的廣闊土地,永遠不會沉沒。”⑤這都表明布朗基對社會歷史問題所持的是非歷史的、非科學的觀點。
從布朗基只注重個別人物、不注重階級,以及他對社會歷史缺乏科學的了解來看,布朗基的歷史觀是唯心主義的。這種思想“是和不成熟的資本主義生產狀況、不成熟的階級狀況相適應的”①,它反映了當時法國手工工人和破產的手工業者、破產的農民渴求從資本的暴政下解放的情緒和願望:希望革命馬上勝利,以求??落後,大工業主要是紡織業,多數的企業是僅雇用兒個人的小作坊或個體手工業者,具有相當明顯的小生產的特點。這也就是布朗基主義產生的社會根源。
布朗基固然是一個堅強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可是他的靠少數人密謀的革命觀卻是錯誤的、有害於革命的。隨著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鬥爭的深入展開,布朗基主義這類政治上的冒險行動,不是導致革命失敗,就是容易被反動階級利用來破壞革命,因此革命無產階級在景仰布朗基為革命獻身的大無畏精神的同時,必須同布朗基主義劃清界線,從中吸取有益的教訓。
① 參見《列寧選集》第4 卷第239 頁。
② 見本書第59—60 頁。
③ 見本書第92 頁。
④ 見本書第101 頁。
⑤ 參見本書第99 頁。
① 參看恩格斯的《反杜林論》第256 頁。
這個文選分五個部分選編了布朗基的重要文章,還附了一個傳略,簡要地介紹了布朗基的生平,相當集中地反映了布朗基的基本思想觀點,這對我們了解和研究布朗基本人的歷史及其主義,有一定的價值,特翻譯出版,供研究者參考。
197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