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1914年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遇刺,這件事情改變了全世界命運。當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隨即,這兩個國家背後的德意志帝國與沙皇俄國宣戰,至英德兩國宣戰後,意味歐洲戰區全面開打。”唐啟華介紹,就在百年前的8月7日,中國對所有交戰國宣布保持局外中立。
當時掌控政權的是袁世凱政府,而它選擇中立的原因是,那時候中國有各國租借地,駐紮各國軍隊,如果打起來怎么辦?袁世凱政府頒布若干條規則,禁止一戰參戰國在中國領土領空有任何交戰行為。
不過,袁世凱政府的中立目的並沒有達到。就在一戰開始後不久,日本藉口與英國結盟,派軍隊進攻德國在中國租借地膠州灣,並且要在山東半島借道。因為種種原因,袁世凱政府在當地劃出一塊交戰區,中國就此被捲入一戰戰火。
參加國家
參加巴黎和會的國家有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義大利、比利時、玻利維亞、巴西、古巴、厄瓜多、尼加拉瓜、巴拿馬、秘魯、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希 臘、瓜地馬拉、中國、泰國、海地、沙烏地阿拉伯、宏都拉斯、賴比瑞亞、捷克斯洛伐克、烏拉圭、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等27個獨立國家,還有英國的自治的領地南非、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戰敗國德國、奧匈帝國被排除在談判之外。俄國因於1917年和德國單獨媾和且布爾什維克取得國家政權也被排除在談判之外。
參加會議的正式代表雖然只有70人,但非正式代表、有關專家及各種工作人員卻多達7000餘人。
其中美國代表團的工作人員最多,共有1300餘人。這在當時來說,堪稱是一次規模空前的國際會議。
美方
和會的第一天,法國總統普恩加萊利用致開幕辭的機會發表了長篇演說。他不僅以戰勝者的口吻譏諷戰敗的德國“生於不義,自當死於恥辱”,同時還提出了制裁戰爭禍首、肢解德國的基本方案。但美國總統威爾遜卻不理睬法國的建議,要求和會首先討論建立國際聯盟問題。
托馬斯·伍德羅·威爾遜於1856年生於美國維吉尼亞州斯湯頓鎮的一個牧師家庭。早年在維吉尼亞大學和霍普金斯大學攻讀法律、政治和歷史,曾獲政治學 博士學位。後來相繼擔任過大學教授、大學校長和州長。1912年和1916年在民主黨支持下,先後當選為美國第28任總統。
威爾遜儀表堂堂,意志堅強,是個極端自信的理想主義者。在他執政期間,美國發展迅速,成了世界首富。威爾遜認為,根據國際力量對比的變化,美國應當放棄傳統的孤立主義政策,擔當起領導 世界的重任。為此,他在做出對德宣戰的決定之後,又於1918年1月8日提出了以建立國際聯盟和維護公海航行自由為基礎的“十四點”爭霸世界綱領。
威爾遜對於建立國際聯盟的計畫所以特別著迷,不僅因為這同他的政治聲譽和歷史地位息息相關,同時他還把此視為取代英法稱霸世界的根本大計和必經之路。因 此,他在巴黎和會首次發言時即提出要優先討論國聯盟約問題,強調國聯盟約與對德和約應當成為統一的和不可分割的整體,對任何國家都有約束力。但英法兩國對 此不感興趣。它們主張將二者分開,並優先討論瓜分領土和戰爭賠款問題。對立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後來十人委員會經過4天爭論,決定將國聯問題交給以威 爾遜為首的專門委員會研究,由該委員會負責制定國聯盟約草案。英法的陰謀是想藉此把美國的計畫從議事日程里抹掉。為此,它們建議讓所有中小國家的代表也都 參加該委員會,把委員會搞得龐大臃腫,效率低下,以拖延時間。
專門委員會還沒有開始工作,英法便提議討論瓜分德國殖民地問題。威爾遜如夢初醒,對英法的伎倆大為不滿,遂再次提議十人委員會討論國聯問題。他說:“我們不能讓世界得出這樣一個印象:各大國首先瓜分了世界上無力自衛的地區,然後才建立國際聯盟。”於是,十人委員會再次展開交鋒。會議開得很緊張,威爾遜很 凶,英國的勞合·喬治和法國的克里孟梭也很兇。在此情況下,威爾遜氣憤地表示,如不先確定國聯盟約,他將退出會議。老練油滑的勞合·喬治反駁說:“只有上 帝知道,制定國聯盟約這個複雜程式什麼時候才會完成。”威爾遜回答說:“只要無人故意搗亂,委員會的工作10天就可結束。”美國的威脅起了作用,英法只好讓步。事實果如威爾遜所言,專門委員會經過一系列緊張磋商,終於在2月13日按期制定出了國聯盟約草案。2月14日,威爾遜在莊嚴的氣氛中向全體大會報告了草案內容,並獲得一致通過,在第一回合的鬥爭中,威爾遜勉強占了上風。
法方
法國總理克里孟梭是巴黎和會的另一主角。克里孟梭於1841年生在法國南特省。他是學醫出身,在30歲時便當選為國會議員,開始步入政界。1906— 1909年曾任政府總理。1917年再次受命組閣。
在這次巴黎和會上,他以法國首席代表的身份當選為大會主席。克里孟梭對德國懷有強烈的復仇情緒。他出席 巴黎和會的主要目標是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國,以建立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為此,他在十人會議上提出,法國不僅要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還要將法國的邊界東移到萊茵河,並主張將萊茵河左岸的德國各省合併成一個獨立國家。
但美英兩國既想保持德法之間的力量平衡,又想利用德國對抗蘇俄,因而都反對這種過分削弱德國的建議。它們提出,由美英兩國來保障法國東部邊界的安全,如果法國一旦遭到侵犯,美英將立即援助。克里孟梭雖然被迫放棄了建立萊茵國的要求,但作為交換條件,他又提出由協約國軍隊占領萊茵河左岸30年,並將薩爾礦區交給法國。威爾遜對法國這項新的要求非常惱火。他不耐煩地說,他從來沒有聽到還有個什麼薩爾問題。對此,克里孟梭氣得暴跳如雷,攻擊威爾遜是個親德分子,並強硬地宣稱:任何一個法國總理都不會簽署一項不把薩爾併入法國的條約。但威爾遜也不示弱, 他冷冰冰地譏諷克里孟梭說:“你的意思是說,如果法國得不到它想要的東西,就會拒絕同我們合作?這樣看來,你是希望我回家了。”克里孟梭回答說:“我並不希望你回家,我本人倒是想回去。”說著,便氣沖沖地離開了辦公室。因為美國的立場得到英國的支持,克里孟梭面對英美聯合陣線,只得降低自己的要求,建議薩爾區先由法國委任統治15年,然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命運。同時揚言,這一要求如得不到滿足,法國將退出會議。威爾遜最後也做出讓步,派其代表豪斯上校通知 克里孟梭,說美國準備重新考慮法國在薩爾和萊茵問題上的立場。克里孟梭得到這個訊息後欣喜若狂,緊緊擁抱了豪斯上校。豪斯上校當即要求克里孟梭制止法國報 刊對威爾遜的攻擊。於是,第二天巴黎各報便登滿了吹捧威爾遜的文章。
為了徹底削弱德國,法國還提出了三項要求:一是在德國東邊建立一個包括波茲南和但澤 在內的強大波蘭。其理由是對付來自俄國的紅色威脅;二是盡力掏盡德國人的腰包,要求德國必須賠償6000億—8000億金馬克的戰爭損失;三是徹底摧毀德 國的軍事機器,特別是要限制德國的陸軍數量和軍火生產。法國的這些要求,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到英美兩國的反對。英美認為,按照法國的藍圖建立新的波蘭就意味 著法國在歐洲地位的加強,因而都不贊成法國的主張。勞合·喬治對克里孟梭說:“不要建立一個新的阿爾薩斯—洛林了。”英美也都不想利用德的賠款來加強法國的力量,特別是美國更擔心法國的過分要求會打死德國這個下蛋的母雞。勞合·喬治提出,賠償不能過分,只能由參加戰爭的這一代人負 擔。威爾遜主張先不要確定賠款數額,可將這一問題交由一特別委員會研究解決。對於限制德國軍備問題,英美同法國的意圖也不相同。它們的主要興趣是削弱德國 的海軍力量,而對陸軍則主張寬大為懷,給德國保留一支為鎮壓布爾什維克所必須的力量。
英方
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在巴黎和會上也很活躍。勞合·喬治於1863年生於英國曼徹斯特。早年獲威爾斯大學法律博士學位,曾當過律師。從政後歷任貿易、財 政、軍需、陸軍等部大臣。1916年以自由黨領袖身份出任內閣首相。
他工於心計,城府深沉,為了維護英國開始動搖的霸主地位,在巴黎和會上極盡縱橫捭闔之能事。他時而同法國站在一起對付美國,時而同美國結成聯盟壓製法國。當美法爭得不可開交之際,他常常以調解人的身份周鏇於其間,從而為英國撈取了不少好 處。
意方
義大利的首席代表是總理奧蘭多。他來巴黎時也懷揣著自己 的爭霸計畫。奧蘭多的主要目的是得到阜姆港,以使其成為義大利在巴爾幹的擴張基地。因就實力來說,義大利同美英法相比只能算二流國家,加之它在戰爭初期腳 踏兩隻船,參戰後又沒有發揮多大作用,因而奧蘭多的要求遭到美英法的拒絕。在4月23日的五強會議上,奧蘭多以得不到阜姆無法回國交待,甚至國內會發生暴 動相要挾,而美英法仍然反對他的要求。奧蘭多一氣之下憤然離開會場,而其他與會者根本不予理睬。奧蘭多無奈,過了幾天又悄悄回到會場,繼續充當跑龍套的角 色。
日方
五強之一的日本代表團是由牧野男爵率領的。牧野當時雖然不是政府首腦,但老謀深算,善觀風色。他出席巴黎和會的主要目標是奪取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租借地和太平洋上的重要島嶼,以確立日本在東亞地區的優勢。威爾遜為了限制日本在東亞的擴張勢頭,曾拒絕了牧野的要求。在奧蘭多退出和會的第2天,牧野不失時機地突然發言,堅決要求按照他的條件解決山東問題,否則日本將拒絕簽署和約。
在1919年1月27日和28日的會議上,出席和會的中國代表王正廷和顧維鈞據理力爭,要求歸還山東,但北洋政府外交次長曹汝霖在日本壓力下卻說此舉純屬王、顧二人的“擅自行動”。威爾遜考慮到義大利已退出和會,如果日本再退出的話,將使和會受到嚴重挫傷。
英法因與日本曾有密約,也支持日本的要求。在4月22日、29日和30日的三次4國首腦會議上,美英法三強終於做出決定,同意將德國在山東的所有權益轉讓給日本。訊息傳開,引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憤慨。5月4日,北京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以反對巴黎和會對山東問題的處理。這就是著名的“五·四”運動。這一運動迫使中國政府的代表未敢在巴黎和約上籤字。
不平等規定
為了便於操縱會議,英、法、美、意、日等主要戰勝國對會議的開法做了許多不平等的規定。
首先,是把出席會議的國家分為幾等。
第一等是“享有整體利益的交 戰國”,即英、法、美、意、日五大強國,它們有權出席一切會議。
第二等是享有局部利益的交戰國,如比利時、巴西、中國、希臘等大多數國家都屬於這一類,只 能出席討論與它們有關問題的會議。
第三等是與德、奧集團斷絕外交關係的國家,如秘魯、玻利維亞等,它們只有在會議討論的問題直接涉及這些國家時才能派代表 團出席。
第四等是中立國和即將獨立的國家,它們只有在五強之一的邀請下才能出席有關會議。
其次,各國代表的人數也是不平等的。
會議規定,英、法、美、意、 日五強各派5名代表。
比利時、巴西和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各派3名代表。
中國、希臘、沙特、波蘭、葡萄牙、泰國和捷克斯洛伐克各派2名。(中國代表團由北京和廣州派官員聯合組成,有北京外交總長陸征祥﹑駐英公使施肇基﹑駐美公使顧維鈞﹑駐比公使魏宸組及廣州的王正廷等。)
英國的 自治領澳大利亞、加拿大、南非和印度各派2名,紐西蘭派1名;其他國家各派1名。
巴黎和會自始至終在帝國主義戰勝國的操縱下進行。
更主要的是,在會議的議事規則方面完全是按強權政治行事。和會規定,整個 會議分為最高會議、專門會議和全體會議三種形式。最高會議由美、法、英、意、日五強首腦和外長組成,也稱十人會議,一切重大問題都由它討論決定。後來十人 會議又演變成美、英、法三國首腦組成的三人會議。和會期間共舉行60多次。
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市內法國外交部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1月25日第二次全體會議通過籌組國際聯盟的決議。4月24日第5次全體會議通過《國際聯盟盟約》。
專門會議由有關國家代表和專家組成,只審議最高會議指定的專門問題。全體大會由所有與會國代表組成。整個會議期間只舉行了七次全體大會,而且都是只準舉手通過決議,根本不想讓其發揮作用。
會議目的
早在巴黎和會之前,法國、英國和美國已經表明了對和會的不同目的。法國因深受戰爭傷害及對歷史上德國數次對法國的侵略主張嚴懲並儘可能的削弱德國;英國出於傳統的政策考慮希望能保持一個相對強大並在經濟上能夠自立的德國以保持歐陸均勢;美國則希望儘快建立一個能保證長久和平的體系並從該體系中獲益,同時主張德國進行戰爭賠償。
三個主要的協約國的目的是不相同甚至存在矛盾的,雖然三國都做出了讓步最終達成了一致,但結果是各方都做出了妥協但卻沒有任何一方完全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而德國沒有被徹底削弱也沒有得到安撫,這個結果預示著無論是對戰勝國還是戰敗國,以至於整個歐洲甚至全世界都是個不安定的因素。
法國的目的
法國為戰爭付出了巨大代價,500餘萬軍民傷亡,而且西線戰場絕大部分在法國。因此法國希望能取得德國工業的控制權以補償自身損失。克列孟梭總理的觀點也代表了法國民意。
戰後法國軍隊迅速控制了魯爾工業區的重要城市如蓋爾森基興等,造成大批居民無家可歸,同時法國將該地出產的煤通過鐵路運至法國。德國鐵路工人組織了罷工以對抗法國占領者,其中約200人被法國當局處死。
克里孟梭的主張可以簡單歸為以下:德國對戰爭中法國的損失(包括人員、財產等)進行戰爭賠償,將其軍力削減至不再對法國構成威脅,象徵性的懲罰德國軍國主義以使德國再也不能恢復到1914年以前的政治格局,當眾處死德國皇帝(在戰爭結束前退位並流亡至荷蘭)。法國收回阿爾薩斯-洛林,建立萊茵非軍事區,由戰勝國瓜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將德國軍力削減至較低水平。同時他還希望簽訂封鎖德國海岸線的秘密條約,以便法國能控制德國的進出口貿易。因為這些嚴苛的條件,克萊蒙梭也得到了“老虎”的綽號。
英國的目的
儘管英國本土在戰爭中未遭戰火,但仍有許多英軍士兵在戰爭中喪生,因此英國國內廣泛的民意仍希望嚴懲德國。英國首相戴維·勞合·喬治支持懲罰德國,但在具體措施上較法國為輕。喬治認識到,一旦法國提出的條件全都得到滿足就會成為歐陸的超級強國並破壞歐陸均勢,這和英國意圖維持一個均衡的歐洲的傳統政策相悖。同時喬治對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的“民族自決”政策感到憂慮,因為英國有龐大的海外殖民地。但他贊同簽訂秘密條約封鎖德國海岸線。
一般認為喬治希望在威爾遜的理想主義主張和克萊蒙梭嚴懲德國的主張中找到一條中間路線,但其政治地位相當微妙。喬治本人在贏得1918年大選時為迎合英國民眾提出了德國需為發動戰爭負責的主張,同時聯合政府中的保守黨也要求嚴懲德國以保證其不再對英國構成威脅。在這種背景下,喬治竭力主張提高英國在戰爭賠款以及德國殖民地的份額。他和克萊蒙梭因英法兩國都擁有龐大的海外殖民地,都不贊同“民族自決”政策。
同時喬治清醒的意識到過於苛刻的條件會激起德國強烈的復仇心理,這對爭取長期的和平局面不利。另外德國還是英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過分削弱德國的經濟同樣會使英國經濟受損,而他和克萊蒙梭都認識到此時的美國已經成為經濟強國,而且在未來也會成為一個軍事強國,所以“民族自決”主張在和會召開時被二者有意的忽略。
喬治的主張可歸為如下幾點:保證英國的海上霸權,瓜分德國海外殖民地以加強英國;削弱德國軍力至較低水平;德國進行戰爭賠償但不可過分以免激起德國的復仇心理;幫助德國重建經濟。
美國的目的
在1917年4月美國參戰前後,美國國內盛行孤立主義,民眾普遍認為應及早從歐洲事務中脫身。因美國在一戰中通過貿易受益並成為第一經濟強國,政府傾向於安撫德國並保證平等的貿易機會並順利收回戰爭債務。
在戰爭結束前,威爾遜總統就提出了十四點建議,該建議比英法兩國的條件都更寬鬆,更容易被德國民眾接受。
美國民眾普遍不希望再次發生世界大戰,基於此威爾遜總統感到過分苛刻的條款會造成德國的復仇心理,戰爭將無可避免。因此他提出建立國際聯盟以維持國際秩序,即國際社會提供保證以避免弱國遭到強國侵略。但歐洲強國普遍認為這種構想過於理想主義且不符合歐洲各國的實際。而且這種政策將會導致美國軍事力量過分捲入國際事務。
威爾遜意識到為了達到建立國際聯盟的目的,他的十四點建議需要做出妥協。而且他堅持“民族自決”政策,例如剛從一戰後的德國和俄國中重新獲得獨立的波蘭。同時他極力反對建立秘密條約,例如秘密軍事聯盟等。不過他同意要削弱德國軍力到一個較低的水平。
威爾遜的十四點建議具體如下:
·公開的和平條約應該以公開的方式締結而成。
·在各國領海以外的大洋和水域,有絕對的航行自由,不管是在平時或戰時都一樣。
·盡最大可能地消除經濟障礙,並在所有同意接受和平及協同維持和平的國家之間建立平等的貿易條件。
·互相充分的保證各國的軍備減少到符合保衛國家內部安全的最低程度。
·各國對各殖民地的權利的主張,應該做自由,開明和大公無私的調整。
·撤退現在在俄羅斯領土上的所有軍隊。
·在比利時的占領軍應該撤退,其領土應該恢復,並不得企圖限制她與其他自由的國家同樣地享有主權。
·法國全部的領土應該獲得自由。被侵占的法國地區應該歸還。
·義大利和原奧匈帝國的疆界必須依照民族特性加以清楚的確定。
·東歐人民按照民族自決原則建立獨立國家。
·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及蒙地內哥羅獨立。同時巴爾幹半島諸國的政治及經濟的獨立和領土的完整應透過國際條約予以保障。
·奧斯曼帝國各民族自決前途。
·波蘭獨立,並獲得波羅的海出海口。
·建立國際聯盟以保證國際秩序。
經過
經過四年多的戰爭,一戰終於走向結束。1919年,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和會,也正是在這次由英法美意四巨頭掌控的和會上,世界秩序劃定,而原本德國在戰前取得中國山東膠州灣的權益也成為中日爭執的焦點。
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談不上失敗。而日本當時認為自己應當繼承德國權益,理由便是自己出兵打下山東與膠濟鐵路,同時中國政府簽訂“二十一條”,所以中國必須承認這一點。而著名外交家顧維鈞則憑藉對國際法深厚的研究據理力爭。
顧維鈞逐條批駁日本的要求。他認為,‘二十一條’的內容並不該算數,因為依據國際法‘武力脅迫原則’條約效力仍存疑問;並且國際法中規定有‘情勢變遷原則’,中國此前並未參加一戰,但後來也對德宣戰,因此條約失效。根據查到的史料分析,顧維鈞並非以傳聞中“山東是中國的耶路撒冷”等語打動參會人員,而是依據紮實的國際法依據駁倒日本。
但是儘管在這個問題上中國占據上風,但受到當時錯綜複雜的國際政治局勢影響,日本又採取各種各樣其他方式。同時還夾雜中國政府一些派系鬥爭。日本最終還是取得了德國在山東的一些利益。顧維鈞稱,相關訊息在報紙刊出後最終引發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中國代表團最終拒絕在和約上籤字。
三位大人物本著自己國家的利益,展開了一場馬拉松般的“辯論大賽”。
於是,很有意思的一幕出現了,每一個國家都會與另兩個國家互為對手,而又都能與另兩個國家的任意一個聯手。
一會兒是英法聯合反對成立國際聯盟,氣的威爾遜要退出和會。
一會兒是英美聯手制止法國過分地削弱德國,克里蒙梭摔門而出。
律師出身的勞合·喬治把合縱之術發揮到了極致,時而拉著法國一起對付美國,時而同美國結成聯盟壓製法國,為英國撈取了大量的好處。
這場會議足足開了5個多月。
為了索取戰敗國的賠款,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法國總理克里孟梭吵得不可開交。
“你們法國拿50%,我們英國得30%,怎么樣?”“不行,絕對不行!這次大戰,法國損失最大,我們應該得58%。”
“太過份了,我們不同意。”
“那我們也不同意。”已經78歲的克里孟梭,雖已滿頭白髮,但仍像只野獸般兇猛,真不愧他的“老虎總理”的外號。而勞合·喬治也百般糾纏,一點兒都不犧牲自己的利益。
美國總統威爾遜只好在英法之間周鏇,忙著打圓場:“我們美國一分錢都不要。你們兩國都犧牲些,讓別的國家也得點好處,法國得56%,英國得28%,這樣可以嗎?”
克里孟梭厲聲喊著:“可以。但法德邊界得以萊茵河為界:除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外,德國的薩爾區也歸我們!”如果法國得到薩爾區,就意味著他控制了歐洲最重要的軍事工業區,將來可以在歐洲大陸稱王稱霸。對這點,英國和美國當然不同意。他們從1月吵到4月,誰也不肯讓步。威爾遜和克里孟梭都以退出和會來要挾對方。
別的議程
除分贓外,巴黎和會還有別的議程。主要是:
密謀扼殺新生的蘇維埃俄國,決定對蘇俄實行經濟封鎖。
籌組國際聯盟來反對列寧創建的共產國際。
國際聯盟指揮各國反動派向革命人民進行血腥鎮壓,同時重新瓜分德國原有的殖民地。
蘇維埃俄國雖然被排斥在巴黎和會之外,但蘇俄的問題始終牽扯著巴黎和會。在反對社會主義俄國這一點上,幾個帝國主義國家雖然是一致的,但在反對的方法上卻存在不同意見。法國主張採取硬的一手,福煦元帥提出要組織200萬遠征軍去公開鎮壓革命,並建議主要由美國提供軍隊。他說,美軍參戰較晚,士氣極為旺盛。
但威爾遜不同意福煦的建議。他反駁說,如果一定要這樣做,最好由法軍承擔這一任務。因為要完成這一任務需要一支有經驗的軍隊,而美國軍隊是沒有經驗的。 爭論的結果,最後採納了英國首相勞合·喬治的意見,即用經濟封鎖、支持反對派和在波羅的海沿岸國家組建“防疫地帶”等方法,來抑制俄國革命影響的擴展。
中國議案
中國代表團最初還對和會抱有很大的希望,因此,在提交的議案中提出了以下7個條件:
廢除勢力範圍
撤退外國軍隊、巡警
裁撤外國郵局及有線無線電報機關
撤消領事裁判權
歸還租借地
歸還租界
關稅自由權
1919年6月28日,巴黎和會的最後一天,也是全體戰勝國在和約上籤字的一天。但作為戰勝國的中國代表沒有出席會議,拒絕簽字。
原來,巴黎和約里有三條是關於中國的。即戰前德國侵占的山東膠州灣的領土,以及那裡的鐵路、礦產、海底電纜等,統統歸日本所有。
中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加了協約國,宣布對同盟國作戰,支援了協約國大量糧食,還派出17.5萬名勞工到歐洲支援,犧牲了2000多人。為取得最終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作為戰勝國的中國,索回德國強占的山東半島的主權,這是順理成章的事。
然而,在巴黎和會召開之初,日本出於別有用心的目的,不斷在會上質疑中國作為戰勝國參加會議的資格,企圖排斥中國作為戰勝國與會;沒有得逞後,又脅迫英美法同意把德國強占的山東半島轉給日本。
中國人民得知這個訊息後終於忍無可忍,於1919年5月4日爆發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
在全國人民的支援和影響下,中國代表團向和會提出兩項提案: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取消日本強迫中國承認的《二十一條》,收回山東的權益。但提案被否決了。
6月27日清晨,在巴黎的華工和中國留學生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抗議活動。
6月28日,三萬多華人齊集在中國代表團的住所外面。
“不能簽字!”三萬人發出了一個共同的呼聲。“誰簽字,就打死誰!”十五名敢死軍的青年準備以自己的鮮血和頭顱去捍衛中國的尊嚴和權利。
中國代表團終於發表了一項聲明:“山東問題不解決,我們決不在和約上籤字!”
在“五四”運動浪潮衝擊下,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籤字!
結果
三個人經過無數次的爭執和討價還價後,終於有了結果:英國得到了國際聯盟所規定的委任統治制度下擁有1000萬人口的領土,法國得到750萬人口的地區,包括阿爾薩斯、洛林、薩爾(法國只許占有薩爾15年,之後歸還德國),日本也得到了德國在太平洋上的屬地,而美國的“門戶開放”原則也得以通過,美國的商品與資本可以進入這些地區,實行機會均沾,大家都有好處分享。
和會上籤訂了處置戰敗國德國的凡爾賽和約,同時還分別同德國的盟國奧地利、匈牙利、土耳其等國簽訂了一系列和約。這些和約和凡爾賽和約構成了凡爾賽體系,確立了一次大戰後由美國、英國、法國等主要戰勝國主導的國際政治格局。會議通過領土分配及賠款等措施重塑現實政治格局,遏制德國及蘇維埃俄國等戰敗國及共產國家,但與此同時通過籌組國際聯盟來企圖建立理想的國際外交規範。
戰後德國的西部邊界、薩爾區歸屬、德國賠償和德國前殖民地的處理等問題均因帝國主義戰勝國在分贓中各有圖謀而成為和會中的難題。後經妥協,於5月7日將對德和約最後草案文本交給德國政府代表布羅克多夫-蘭曹。德國曾幾次對草案一些內容提出異議,但英、法等戰勝國只對和約草案略做細微的改正。
6月28日在巴黎近郊凡爾賽宮鏡廳舉行《協約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簽字儀式。德國外長穆勒等代表德國簽字。對德《凡爾賽和約》由是成立對德國同盟國的和約在巴黎和會結束後另行簽署。 在中國人民的要求下,中國代表團向和會提出收回戰前德國侵占中國膠州灣、膠濟鐵路和山東的一切權利。日本竟然要求和會同意把德國的侵華權益轉移給日本,並得到英、法的支持。由於美、日在太平洋和遠東地區的矛盾,美國對日本的侵華野心起初持警惕態度,並表示支持中國主張。後日本以拒絕在和約上籤字和退出和會相要挾,迫使美國最後放棄了對中國的支持。在五四運動浪潮衝擊下,中國代表團不得不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籤字。帝國主義列強還秘密擬定了對蘇俄的武裝干涉和經濟封鎖計畫。
簽約
協約國對德國開出的停戰條件
(一)德國應保證在15天內從比利時、法國、盧森堡等國境內的占領區撤退,放棄阿爾薩斯、洛林和羅馬尼亞,撤離奧匈帝國和土耳其;
(二)德國應向協約國交出5000門重炮和野戰炮,3萬挺機槍,2000架飛機,6艘主力艦,8艘重型巡洋艦,10艘巡洋艦,300艘潛艇,5000台機車和5000輛完好無損的汽車;
(三)由協約國軍隊占領萊茵河左岸,占領軍的給養由德國負擔;
(四)德國放棄布列斯特條約和布加勒斯特條約;
(五)東非的德軍應當立即投降;
(六)被德軍俘獲的人員應當遣返回國,但德軍戰俘要繼續拘留;
(七)繼續保持對德國的封鎖。
凡爾賽條約
和平正式會議,協約國代表與各前敵國代表分別相會,一次是遞交和約最後草案,一次為簽署和約。
委員會,和會附設有國際聯盟、賠償、領土問題、條約起草、戰爭責任、國際河港鐵道等專門委員會52個。
1919年1~4月,英、法、美、日、意就制定對德和約問題進行討論,大國間勾心鬥角,爭論激烈。
經過3個多月的爭吵,三巨頭總算商定了對德和約的內容,雖然三巨頭對這份充滿妥協的和約都不滿意。5月7日,在凡爾賽宮的會議廳,一臉嚴肅的克里蒙梭將和約草案交付給了德國代表團,這位有“老虎”之稱的總理以勝利者的姿態對德國人說:“先生們,你們向我們請求和平,這就是我們願意給予你們的和平。”仔細看完了這份共分15部分、440條的和約,德國代表們差點氣暈過去,這份苛刻的和約作了如下的規定:剝奪德國的全部殖民地,法國收回洛林和阿爾薩斯,德國薩爾區的煤礦由法國開採,行政由國際聯盟管理15年,期滿後經公民投票決定歸屬;萊茵河左岸的德國領土劃分為三個占領區,分別由協約國占領5年,10年,15年,右岸50千米為不設防地區;德國只能維持10萬人的陸軍和1.5萬人的海軍,廢除義務兵役制,不得擁有主力艦和潛艇,不得擁有飛機、坦克和火炮等重武器;德國要向戰勝國支付巨額戰爭賠款(英、法、美三國組成的賠款委員會最終確定賠款金額為1320億德國馬克,約合330億美元)。這樣苛刻的條約誰敢簽字啊?德國代表一方面向國內匯報,一方面請求對和約進行修改,但三大巨頭咬定條約不放鬆,明確表示德國人不能進行任何爭辯,要么簽字,要么繼續戰爭。最終,德國政府選擇了屈服。
《凡爾賽條約》共分15部分,440條。根據條約規定,德國損失了10%的領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喀麥隆、多哥以及德屬紐幾內亞),16%的煤產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
疆界的決定
·在1918年11月11日停戰時,就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法國,恢復法國在普法戰爭前的疆界。
·北什勒斯維希經過公投,回歸丹麥。
·承認波蘭獨立,並給予波蘭海岸線。把原屬波蘭的領土歸還,包括西普魯士、波森省、部分東普魯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亞;東上西里西亞予捷克斯洛伐克。
·但澤由國際聯盟管理,稱為但澤自由市。
·割讓尤本及薩爾梅迪給比利時;克萊佩達地區給立陶宛(1923年)。
·薩爾煤礦區由法國代管15年,然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
·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永遠不得與它合併。
·承認盧森堡的獨立。
·歸還在山東的權益給中國;但後來因為二十一條的關係,則轉交到日本。這觸發了五四運動,拒簽《凡爾賽和約》。中國於1919年宣布與德國的戰事結束,並於1921年與德國另簽和約。
·所有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分配。
軍事上的限制
·萊茵河西岸的領土(萊茵蘭)由協約國軍隊占領15年,東西岸50公里以內德軍不得設防
·陸軍被限制在100,000員以下,並且不得擁有坦克或重型火炮,取消德軍總參謀部的設定。
·海軍員額限制在15,000員以下,船艦方面只能有6艘排水量10,000噸戰列艦、6艘巡洋艦和12艘驅逐艦,並不準擁有潛水艇。
·不得組織空軍。
·不得進出口武器。
·不得生產、儲存化學武器。
·為了限制接受軍事訓練的人數,廢除義務兵役制,士官士兵的役期延長到12年、軍官25年。
戰爭責任
·德國必須承認全部戰爭責任,承認對協約國平民犯罪。
·前德皇威廉二世被審判為戰爭罪首犯。
·部分德軍被審判犯有戰爭罪,其中一些被判處死刑。
戰爭賠償
根據協約國賠償委員會決定,德國共需賠償2260億馬克(約合113億英鎊)且以黃金支付,後減至1320億帝國馬克。1921年賠償金額確定為49.9億英鎊,即1320億馬克。
一般認為這筆沉重的賠償給德國經濟戴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鎖並間接導致了納粹黨在德國的崛起,但對此觀點史學界仍有不同評價。
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影響
1 德國失去八分之一領土和十分之一人口
2 德國所有殖民地被戰勝國(英法日比)瓜分
3 德國受軍備限制
4 德國必須承認全部戰爭責任,承認對協約國平民犯罪,並賠款。一般認為這筆沉重的賠償給德國經濟戴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鎖並間接導致了納粹黨在德國的崛起,但對此觀點史學界仍有不同評價。
5 刺激了德國國內的民族激進意識的膨脹,為軍國主義的滋長埋下了種子,為希特勒的上台鋪平了道路。
條約規定,德軍陸海空三軍加起來最多只能有10萬人。由於沒有足夠強大的軍事力量,德國在歐洲徹底淪為了三流的國家,在希特勒上台之前,連波蘭這樣的小國都敢去欺負德國。
當然,條約的內容也使得德國在戰後經濟能夠迅速恢復,而德國強大的教育後備力量也使得德國有足夠的科技人才,使德國在希特勒上台之後不久重新回到了歐洲強國之列。
評價
巴黎和會其實是一戰後帝國主義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的一場分贓大會,它並沒有解決帝國主義之間爭奪殖民地的矛盾,對戰敗國德國的苛刻的勒索,也種下了復仇的種子,法國元帥福煦事後評論說:“這不是和平,這是二十年休戰。”
巴黎和會初期原本充滿對和平的樂觀期待,首次參加歐戰的美國帶來威爾遜總統的十四點和平原則,一時頗受歡迎。然而威爾遜的理想主義觀點迅速被戰勝各國劃分勢力範圍和報復的企圖所壓倒,所謂反戰、民族自決等原則皆無法實施。美國雖簽署條約卻未能經過國會批准,使美國沒有參加國際聯盟,外交政策走入孤立主義。日本代表提出“種族平等”議案,雖然得到與會國家17票中11票支持,卻遭到澳大利亞的堅決反對,最終被英美否決,訊息激起了日本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而契約對戰敗國德國的苛刻的勒索,也埋下了復仇的種子,法國元帥福煦事後評論說:“這不是和平,這是二十年休戰。”
影響
在巴黎和會以後,各國列強暫時在歐洲等地區方面的矛盾得到了抑制。隨後,建立起了被稱為凡爾賽體系的國際地區“新秩序”,凡爾賽體系不但包括對德條約,還包括對奧地利的《聖日爾曼條約》,對保加利亞的《納伊條約》,對匈牙利的《特里亞農條約》,土耳其的《色佛爾條約》,但是對土條約遭到土耳其的資產階級的反對,後來聯軍被凱末爾打敗,最終簽定了《洛桑條約》,由上述幾個條約共同構成了凡爾賽體系,其實質是一戰後帝國主義重新安排的國際體系。
巴黎和會在協調一戰參戰戰勝國家之間的矛盾上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強權政治的霸道措施,未能從根本上協調好各國的爭議,比如對殖民地進行"委任統治"按照民族自決原則處理民族關係,實際上都是為了維護戰勝國的利益,無論戰勝國與戰敗國,還是在戰勝國之間,還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與帝國主義之間,他們之間的矛盾仍然未徹底解決,但是卻埋下了戰爭的種子,陸軍的福熙元帥在聽到和會簽訂的和約內容後,就這樣評價說:“這不是和平,這是二十年休戰!”值得注意的是,元帥的預言驚人的準確,因為德國正式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正是在20年後的1939年。
譬如,和會對德國進行的宰割性懲罰措施,嚴重傷害了德國人民的民族感情,被德國人普遍認為這是“強加的和平”。戰後,德國的民族主義高漲,也為後來納粹勢力在德國的登場和希特勒撕毀和約擴軍備戰提供了口實。英法也因此對德國感到有愧,使得後來綏靖主義盛行。以及戰後不久的國內經濟危機。至於遠東方面的問題,和會上並沒有得到實際的解決,中國山東的歸屬問題就是代表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在巴黎和會的這個問題上面,美國方面無論是總統威爾遜本人還是代表團成員們,都明確表示支持中國收回山東權益的主張。在中國的要求被無理拒絕以後,美方代表團成員曾經全體離場以示抗議。當時的中國,曾經因此一度對美國頗有好感,威爾遜總統也因此成為當時國人比較敬佩的“世界大人物”之一(在中國進步青年當中,地位僅次於列寧)。因此,為了協調各國在亞太地區的未解決矛盾,才又有了兩年後的華盛頓會議。包括中國的山東問題,都是在那次會議上得到處理的。
通過巴黎和會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國聯盟約》以及會後對其他戰敗國的和約,以條約法律形式,確立了戰後資本主義世界政治、經濟和軍事的一般關係與制度,即所謂凡爾賽體系。其目的是想把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完成的重新瓜分世界的成果鞏固下來,組織對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俄的武裝干涉、經濟封鎖和顛覆破壞活動。由於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該體系危機四伏,至20世紀30年代終於徹底崩潰。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了以處置戰敗國德國為中心的巴黎和會,中國應邀參加。這次和會儘管充滿了帝國主義的大國強權政治,但對具有戰勝國身份的中國,卻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一)由於是戰勝國,中國便有了討價還價的資本,有了勝者的心理、勝者的口吻。中國外交官在和會上爭之急、辯之激,洋洋灑灑,有理有節,慷慨激昂,高聲揚眉,充分展現了中國人的外交才能和水平,令人刮目相看,重塑了中國的國際形象。
二)由於是戰勝國,《凡爾賽和約》中規定了一些有利於中國的條款,如廢除德國在華領事裁判權,取消中國向德國的辛丑賠款,歸還山東以外的租界地等;對奧和約,又使中國加入國聯並被選入國聯行政院。
三)由於是戰勝國,中國的合理要求便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理解和同情。
四)由於是戰勝國,中國的合理要求一經拒絕,便成為一種正常情感無法接受的現實,人民從希望的巔峰跌入失望的深谷,一種被出賣、被蔑視的民族憤怒於是爆發出來。五四運動,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
五) 就義大利而言,她在一戰時加入協約國是因為英,法,俄三國答應義大利在戰後給予阜母及達尓馬西亞,但在和會中沒有提及。令她大為不滿。令日後法西斯主義者墨索里尼興起提供了口實,主張對外擴張。此外,和會中戰勝國偏袒日本將中國山東給予日本,助長侵略野心,於1930年代在東北發動九一八事變
對中國的影響
作為戰勝國之一的中國,在和會上反而成為被宰割的對象,中國要求索回德國強占的山東半島的主權,但英、美、法卻將德國砄利益轉送給日本。引起中國人民的強烈抗議,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中國代表團向和會提出一項提案: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取消日本強迫中國承認的《二十一條》,收回山東的權益。但提案被否決。中國代表最終沒有在和約上籤字。
中國要求索回德國強占的山東半島主權,但英、法、意主張將德國的利益轉送給日本,美國提出暫交英法意美日五國共管,遭日本拒絕。中國代表團向和會提出兩項提案: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取消日本強迫中國承認的《二十一條》,收回山東權益;但提案被否決。巴黎和會引起中國人民抗議,爆發五四運動。當時中國代表團成員有五個全權代表,其中有擔任團長的外交總長陸徵祥、駐美公使顧維鈞、南方政府代表王正廷、駐英公使施肇基、駐比公使魏宸祖。中國代表最終沒在和約簽字。
1918年6月30日,李大釗、王光祈、曾琦、陳愚生、周太玄、雷寶菁、張尚齡七位少年中國學會的發起人召開會議,會上明確學會的宗旨是:“本科學的精神,為社會的活動,以創造少年中國。”宣稱:“願集合全國有為的青年,從事專門學術,獻身社會事業,以轉移末世風俗。”並議定學會籌備工作以一年為期。
會上,大家一致認為:“現刻歐美人士對於中國情形,頗多隔閡之處,國內報館雖多,然操縱新聞之權,仍握諸外人所辦之通信社,危險實甚。”為打破當時法、英、美諸國對我國新聞的壟斷,東京分會的會員於1918年在東京已經建立了華瀛通信社、1919年準備在法國建立巴黎通信社、在美國建立紐約通信社,然後,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國際通訊網路。
上海分會的會員為在法國建立巴黎通信社,做了周密考慮與充分準備,委派對新聞工作有經驗的李璜(幼椿)、周太玄(無)去巴黎組建通信社,一定要以迅速、準確報導巴黎和會的信息為重點。1919年1月23日,王光祈專程由京赴滬,親自與即將赴法留學的周太玄、李璜研究設立巴黎通信社的各項事宜。周太玄、李璜赴法國的旅費,得到上海《新聞報》報館預支,同意以及時傳送巴黎和會訊息來抵償。在船上,南方軍政府外交代表伍朝樞、鄭毓秀表示贊助,在香港還得到吳玉章的支持,在法國,又得到李石曾的贊助。
1919年3月,“巴黎通信社”成立,通曉法語的李璜擔任一線採訪和翻譯有關資料,周太玄負責整理記錄和編輯稿件,以便不間斷地將新聞傳送國內。
五四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19年1月,英、美、法、日、意等27個帝國主義國家在巴黎召開所謂“和平會議”,實質上是一個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其目的是為了重新分配殖民地和劃分勢力範圍。中國曾經在戰爭期間對德宣戰,也算是戰勝國之一,因而也派外交總長陸征祥率領代表團6人出席了會議。在巴黎和會上,年輕的中國代表、著名的外交官顧維鈞向帝國主義列強據理力爭,作了強硬發言,提出廢棄勢力範圍,撤退外國軍隊、巡警,裁撤外國郵局及有線無線電報機關,撤銷領事裁判權,歸還租借地,歸還租界,關稅自主等七項條件。接著,在中國旅歐學生要求下,又提出取消“二十一條”和要求收回大戰時被日本乘機奪去的德國在山東的權利的陳述書。
當時,帝國主義根本不理睬中國人民的正當要求,竟無理地決定把德國在山東的各種特權,全部讓給日本,至於日本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二十一條”,又藉口不在會議的討論範圍之內而置之不理。中國不僅沒能收回山東的權利,反被日本帝國主義將它在山東的侵略用《凡爾賽和約》規定了下來。顧維鈞不懼日美英法勾結欺侮弱國的淫威,為維護中國山東大義凜然,挺身而出,怒斥列強,拒簽和約。
巴黎和會徹底暴露了帝國主義的猙獰面目,巴黎和會關於山東問題的無理決定,極大地震怒了中國人民,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在天安門前集會,吹響了反帝愛國的戰鬥號角,“廢除二十一條”的吼聲傳遍中國。6月3日以後,中國工人階級以巨大的聲勢,以政治大罷工的形式,參加了反帝愛國鬥爭,狠很地教訓了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由學生、工人和其他民眾掀起的反對帝國主義和軍閥賣國的全國規模的愛國民主運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詳細報導
1919年2月04日《申報》7版《巴黎會議之中國問題》報導說:
……
美國無線電雲,中國赴歐代表提出和議大會修改一千九百十五年中日之條約二十一款,據稱中國國民決定將一千九百十五年中日條約提出歐洲和議大會修正,實屬最重要之問題……更與美國對於中國主持開放門戶之主義亦屬矛盾,故美政府對此條約首先聲明反對,並將反對之理由照會日本政府,謂於歐洲和議時提出修改云云……
《申報》歷史記載新聞標題部分:
發表對時局宣言1937.08.04申報13版
國際形勢與全面抗戰輔1937.08.04申報6版
通州最近之實況1937.07.29申報9版
對於目前救亡工作之供獻1937.07.28申報16版
開始質問論戰1937.07.28申報8版
演說外交1937.07.28申報8版
日內放映1937.07.28申報5版
一片抗敵後援聲1937.07.25申報13版
赴日使館致備忘錄1937.07.20申報5版
存底充足1937.07.19申報16版
今晨飛返爪哇1937.07.18申報13版
天津市民發表通電1937.07.18申報4版......
軼事
中國檔案箱失蹤事件
1919年1月18日,舉世矚目的巴黎和會在法國凡爾賽宮隆重開幕。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為重新劃分勢力範圍而召開的會議。作為戰勝國的一員,中國從中看出了收回近代以來喪失給德奧等國的領土的希望,並派出以陸征祥、顧維鈞、王正廷等五人為首,50餘人的代表團出席這次會議。但是,會上中國代表團裝有重要檔案檔案箱的神秘失蹤給中國使團順利完成使命製造了障礙。
日本人的野心
早在和會召開之前,北洋政府就規定了中國代表團此行的主要任務。其中的重中之重,是收回戰前德國在山東省內的一切利益,這些利益不得由日本繼承。就一般法理而言,中國是戰勝國,德國是戰敗國,戰勝國收回原本就屬於自己的東西乃天經地義。但由於日本的野心,這一問題變得複雜起來。
1914年8月,日本不顧中國反對,悍然在中國領土上對德宣戰,強行控制了山東,並占有了德國在山東的權益,還迫使北洋政府簽定了有關條約。
檔案箱的失蹤
然而,對於看重證據的西方國家代表來說,顧維鈞的發言,雖然精彩、也情理備至,證據卻不足。於是,巴黎和會的主席團要求中國代表團在一周之內就顧維鈞在會上所發表觀點提交一份書面聲明,並將能證明這份聲明的中日問題檔案檔案附於聲明之後。鑒於顧維鈞的出色表現,中國使團決定由他主要負責書面聲明的準備和起草事宜。
顧維鈞,字少川,1887年生於江蘇嘉定(今屬上海市)。1905年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國際法博士學位。1912年回國,先後任袁世凱總統府英文秘書,外交部參事。1915年任駐美、日等國公使,參加巴黎和會前他任駐美大使。
就在顧維鈞等人忙著蒐集檔案資料時,問題出現了。從北京啟程時,中國代表團為了有所準備,曾經帶有一個密碼檔案箱。箱內裝著若干有關滿、魯、蒙、藏問題的絕密檔案,其中包括許多連中國駐外使團都不知道的,中國與日本簽訂的一些密約及各種借款協定的原件。這個檔案箱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但是,當中國代表團真正需要它時,卻發現它不翼而飛了。
它是什麼時候丟的?在哪裡丟的?何人所為?據中國代表團推測,它在日本丟失,被日本情報部門蓄意竊取的可能性最大。檔案箱中裝的檔案,只有日本才深感興趣,因為這些檔案中的內容涉及許多日本不可告人的秘密,如果這些檔案暴露於巴黎和會上,將對日本十分不利。而中國的檔案資料不全,日本就完全可以憑藉自己掌握的檔案資料來說事。
但即使還有一絲希望,中國代表團也不能放棄。有的代表團成員回憶,在到達美國紐約港碼頭時,好像還見到過它。根據這一線索,中國代表團分别致電華盛頓和紐約領事館,電詢此事。紐約領事館的總領事鄒玉成立刻聯絡美國方面輪船行李處的負責人和碼頭上的管事人,結果卻是空手而歸。之後,雖然經過百般查找,始終沒有找到。至今,這個檔案箱失蹤事件仍然是一個歷史之謎。
會議地點定在巴黎
這次和會為什麼要選擇在巴黎進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法國的復仇心理。法國和德國是多年的仇敵,看到這個老對手終於倒在自己的腳下,法國自然是要在自己的地盤上對德國進行一番酣暢淋漓的羞辱。普法戰爭法國戰敗後,普魯士國王曾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為了將當年的恥辱施加在德國的頭上,此次和會的場所不但選在了巴黎,還理所應當的選擇在當年德皇加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