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細顆粒物(Particulate)泛指懸浮在氣體當中的微細固體或液體。在城市空氣品質日報或周報中的可吸入顆粒物和總懸浮顆粒物是人們較為熟悉的兩種大氣污染物。可吸入顆粒物又稱為PM10,指直徑等於或小於10微米,可以進入人的呼吸系統的顆粒物;總懸浮顆粒物也稱為PM100,即直徑小於和等於100微米的顆粒物。
對於環境科學來說,懸浮粒子特指空氣中那些微細污染物,它們是空氣污染的一個主要來源。當中小於10微米直徑的懸浮粒子,被定義為可吸入懸浮粒子,它們能夠聚積在肺部,危害人類健康。直徑小於2.5微米的顆粒,對人體危害最大,因為它可以直接進入肺泡。科學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氣中這種顆粒的含量,這個值越高,就代表空氣污染越嚴重。
命名
2012年2月,國務院同意發布新修訂的《環境空氣品質標準》增加了細顆粒物監測指標。
2013年2月28日,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稱PM2.5擬正式命名為“細顆粒物”。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副主任劉青表示,換名是“針對PM2.5的特殊個案而設立的”。
命名建議:粉塵(TSP)→飄塵(PM10)→微塵(PM2.5)→霾塵(PM1)
在環境科學領域,根據大氣污染物存在狀態,將其分為氣溶膠態污染物(顆粒物)和氣態污染物。
根據央視新聞【PM2.5中文名字塵埃落定!】,在徵詢了相關部門和專家的意見後,PM2.5的中文名字在2013年4月19日塵埃落定了——“細顆粒物”。
成分
細顆粒物的化學組成十分複雜,不同時間和空間, 細顆粒物的化學成分是不同的,不同化學組分的顆粒物對人體健康和大氣能見度的影響亦不相同,這些影響還與化學成分在顆粒物內部和表面存在狀態有關。此外,不同來源的顆粒物,其化學組成有所不同,因此顆粒物的化學組成可用來進行顆粒物的來源分析。
細顆粒物的化學成分包括無機成分、有機成分、微量金屬元素、元素碳(EC)、生物物質(細菌、病菌、黴菌等)等。
大氣中的含碳粒子是由有機碳(OC)和吸光的元素碳(EC)組成,元素碳的化學結構類似於不純的石墨,有機碳是細顆粒物中含量最高的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