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iCourse教材·高等學校基礎醫學系列:醫學免疫學》適用於五年制臨床、基礎、預防、護理、檢驗、口腔、藥學專業學生。編委會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對國內外出版的《醫學免疫學》教材進行了研究分析和借鑑,在保持內容系統性和完整性的基礎上,力求簡明、易讀和實用,準確闡述免疫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又適當反映現代免疫學最新進展,並注重與臨床密切結合。
圖書目錄
第一篇緒論
第一章醫學免疫學概述
第一節免疫的基本概念
一、免疫
二、免疫功能
三、機體的免疫系統
第二節免疫應答的類型
一、固有免疫
二、適應性免疫
第三節免疫學與醫學
一、免疫學及其分支
二、免疫病理與免疫性疾病
三、免疫學的套用
四、醫學免疫學的地位和學習要求
第四節免疫學發展簡史
一、經驗免疫學時期
二、科學免疫學時期
三、現代免疫學時期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組織
第一節中樞免疫器官和組織
一、骨髓
二、胸腺
第二節外周免疫器官和組織
一、淋巴結
二、脾
三、黏膜相關淋巴組織
四、淋巴細胞歸巢與再循環
第三章抗原
第一節抗原的基本特性及其影響因素
一、抗原的基本特性
二、影響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第二節抗原特異性
第三節抗原的種類及其醫學意義
一、根據抗原誘導抗體產生時對T細胞的依賴
性分類
二、根據抗原與機體的親緣關係分類
三、根據抗原提呈細胞內抗原的來源分類
四、其他分類
第四節非特異性免疫刺激劑
一、佐劑
二、超抗原
三、絲裂原
第二篇免疫分子
第四章抗體
第一節抗體的結構
一、抗體的基本結構
二、抗體的T鏈和分泌片
三、抗體的水解片段
第二節抗體的多樣性和異質性
一、抗體的類型
二、抗體的血清型
三、抗體的特異性
第三節抗體的功能
一、特異性識別和結合抗原
二、激活補體
三、結合細胞表面Fc受體
四、穿過胎盤和黏膜
第四節各類抗體的生物學特性
一、IgG
二、IgM
三、IgA
四、IgD
五、IgE
第五節人工製備抗體
一、多克隆抗體
二、單克隆抗體
三、基因工程抗體
第五章補體
第一節補體概述
一、補體的命名
二、補體系統的組成
三、補體的合成和理化性質
第二節補體的激活
一、經典途徑
二、旁路途徑
三、凝集素途徑
四、補體三條激活途徑的比較
第三節補體激活的調控
第四節補體的生物學作用
一、細胞毒作用
二、調理作用
三、炎症介質作用
四、清除免疫複合物
五、參與適應性免疫應答
第五節補體異常與疾病
一、補體遺傳性缺陷相關疾病
二、補體與感染性疾病
三、補體與炎症性疾病
四、補體與超敏反應性疾病
第六章細胞因子
第一節細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一、理化特性
二、存在方式和產生特點
三、作用方式
四、生物學效應特點
第二節細胞因子的種類及其主要功能
一、白細胞介素
二、干擾素
三、腫瘤壞死因子
四、集落刺激因子
五、生長因子
六、趨化因子
第三節細胞因子受體
一、細胞因子受體的分類
二、細胞因子受體共同亞基
三、可溶性細胞因子受體
四、細胞因子受體拮抗劑
第四節細胞因子的生物學作用
一、參與免疫細胞的發育和分化
二、參與和調節固有免疫
三、參與和調節適應性免疫
四、誘導凋亡
第五節細胞因子的臨床意義
一、細胞因子與疾病的發生
二、細胞因子與疾病的診斷
三、細胞因子與疾病的治療
第七章MHC分子
第一節HLA複合體的基因結構及遺傳特點
一、經典HLAⅠ類及HLAⅡ類基因
二、免疫功能相關基因
三、HLA複合體的遺傳特徵
第二節HLA分子的結構
一、HLAⅠ類分子的結構
二、HLAⅡ類分子的結構
三、HLA分子與抗原肽的相互作用
第三節MHC分子的生物學功能
一、加工和提呈抗原
二、參與T細胞分化、發育
三、作為調節分子參與固有免疫應答
第四節HLA與臨床醫學
一、HLA與器官移植
二、HLA分子的異常表達和臨床疾病
三、HLA和疾病關聯
四、HLA與法醫學及親子鑑定
第八章CD分子與黏附分子
第一節CD分子
一、CD分子的概念及命名
二、CD分子的共同特點
三、CD分子的生物學功能
第二節黏附分子
一、黏附分子的分類
二、黏附分子的生物學作用
第三篇免疫細胞
第九章T淋巴細胞
第一節T細胞的分化發育
一、T細胞在胸腺中的分化發育
二、T細胞在外周免疫器官中的增殖分化
第二節T細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一、TCR—CD3複合物
二、CD4分子和CD8分子
三、共刺激分子
四、絲裂原受體及其他表面分子
第三節T細胞亞群和功能
一、根據TClK類型分類
二、根據功能狀態分類
三、根據CD分子的表達分類
四、根據細胞功能特點分類
第十章B淋巴細胞
第一節B細胞的分化發育
一、8細胞在骨髓中的發育成熟
二、8細胞在外周免疫器官中的分化
第二節B細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一、8細胞抗原受體複合物
二、8細胞共受體
三、共刺激分子
四、其他表面分子
第三節B細胞的分類
一、81細胞
二、82細胞
第四節B細胞的功能
一、產生抗體介導體液免疫應答
二、提呈抗原
三、免疫調節
第十一章固有免疫細胞
第一節單核/巨噬細胞
一、來源、分布與特徵
二、生物學功能
第二節樹突狀細胞
一、來源、分類與特徵
二、DC的遷移與成熟
三、DC的生物學功能
第三節自然殺傷細胞
一、來源、分布與特徵
二、NK細胞的生物學功能
三、NK細胞殺傷活性的調節
第四節固有樣淋巴細胞
一、NKT細胞
二、78T細胞
三、81細胞
第五節其他固有免疫細胞
一、中性粒細胞
二、嗜酸性粒細胞
三、嗜鹼性粒細胞和肥大細胞
第四篇免疫應答
第十二章固有免疫應答
第一節參與固有免疫的組分
一、屏障結構
二、固有免疫的效應細胞
三、固有免疫的效應分子
第二節固有免疫應答的機制與特點
一、固有免疫應答的模式
二、固有免疫應答的特點和作用時相
三、固有免疫應答與適應性免疫應答的關係
第三節 固有免疫應答的生物學意義
一、抗感染
二、參與炎症反應
三、啟動並調節適應性免疫應答
四、固有免疫與疾病
第十三章抗原的加工及提呈
第一節抗原提呈細胞
一、抗原提呈細胞的種類
二、三種專職性APC的比較
第二節抗原的加工及提呈
一、MHCⅠ類分子途徑
二、MHCⅡ類分子途徑
三、抗原的交叉提呈
四、脂質抗原的CD1分子提呈途徑
……
第十四章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應答
第十五章B細胞介導的體液免疫應答
第十六章免疫耐受
第十七章免疫調節
第十八章超敏反應
第二十章免疫缺陷病
第二十一章腫瘤免疫
第二十二章移植免疫
第六篇免疫學套用
第二十三章免疫學檢測
第二十四章免疫學防治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Ⅰ細胞因子
附錄Ⅱ人CD分子的主要特徵
中英文名詞對照索引
文摘
著作權頁:
插圖:
第三節免疫耐受的形成機制
免疫耐受的形成機制極為複雜,T、B細胞的免疫耐受既可在中樞免疫器官形成,也可在外周免疫器官形成。
一、中樞耐受的機制
T細胞和B細胞在中樞免疫器官(胸腺、骨髓)經歷陽性選擇、陰性選擇過程最終發育為能夠識別外來抗原的各種特異性T、B細胞克隆。T、B細胞在尚未完全成熟階段,經歷陰性選擇過程而導致識別自身抗原的T、B細胞發生克隆清除,從而建立對自身抗原的中樞耐受。
1.T細胞中樞耐受機制T細胞在胸腺發育過程中,經歷陽性選擇過程發育為CD4+或CD8+單陽性胸腺細胞,並遷移至皮一髓質交界處。此類細胞若通過其表面TCR—CD3複合物和CD4/CD8分子與胸腺上皮細胞(TEC)或胸腺DC表面表達的自身抗原肽—MHC類分子複合物呈高親和力結合,可啟動細胞程式性死亡(陰性選擇),導致自身反應性T細胞的克隆清除,形成T細胞中樞耐受。因此,出生後體內因缺乏自身抗原特異性T細胞而形成自身免疫耐受。
2.B細胞中樞耐受機制B細胞在骨髓內發育過程中,未成熟B細胞通過表面抗原受體(僅表達mIgM)與骨髓微環境基質細胞表達的共同自身抗原結合。若BCR能與自身抗原呈高親和力結合,BCR的交聯產生抑制信號,啟動細胞程式性死亡,導致自身反應性B細胞克隆清除,形成B細胞中樞耐受。
骨髓中少部分自身反應性B細胞可能是通過其Ig重鏈或輕鏈V區基因的二次重排,改變了自身反應性B細胞BCR原有的自身抗原識別特異性,不再識別自身抗原,從而產生8細胞中樞免疫耐受,該過程被稱為B細胞“受體編輯”(receptor editing)。
另外,未成熟B細胞表面mIgM若接觸可溶性自身抗原,則啟動胞內抑制信號,抑制mIgM繼續表達,使自身抗原特異性B細胞不再產生應答,形成克隆失能(clone anergy)。
二、外周耐受的機制
T、B細胞在中樞免疫器官發育過程中的陰性選擇往往是不完全的,仍有相當數量的自身反應性T、B細胞克隆不能被有效清除,而輸出至外周免疫器官,特別是那些識別胸腺基質細胞並不表達的組織特異性自身抗原的T、B細胞克隆。針對這些進入外周的自身反應性T、B細胞克隆,機體可通過下列多種機制抑制其反應性,從而維持自身免疫耐受,防止自身免疫應答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