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kette

diskette

2、磁碟分區的格式 目前,支持這一磁碟分區格式的作業系統有Win ux作業系統適用的磁碟格式,Lin

英文

.名詞: 磁碟,磁碟

計算機中

磁碟(Diskette)是隨機讀入,可移除的數據存儲介質,它可以用在個人電腦上。

計算機的外部存儲器中也採用了類似磁帶的裝置,比較常用的一種叫磁碟。將圓形的磁性碟片裝在一個方的密封盒子裡,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磁碟表面劃傷,導致數據丟失。

磁碟 - 產生

增將圓形的磁性碟片裝在一個方的密封盒子裡 有了磁碟之後,人們使用計算機就方便多了,不但可以把數據處理結果存放在磁碟中,還可以把很多輸入到計算機中的數據存儲到磁碟中,這樣這些數據可以反覆使用,避免了重複勞動。 可是不久之後,人們又發現了另一個問題:人們要存儲到磁碟上的內容越來越多,眾多的信息存儲在一起,很不方便。這樣就導致了檔案的產生。

磁碟 - 磁碟歷史

世界第一台硬碟存儲器是由IBM公司在1956年發明的,其型號為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這套系統的總容量只有5MB,共使用了50個直徑為24英寸的磁碟。1968年,IBM公司提出“溫徹斯特/Winchester”技術,其要點是將高速旋轉的磁碟、磁頭及其尋道機構等全部密封在一個無塵的封閉體中,形成一個頭盤組合件(HDA),與外界環境隔絕,避免了灰塵的污染,並採用小型化輕浮力的磁頭浮動塊,碟片表面塗潤滑劑,實行接觸起停,這是現代絕大多數硬碟的原型。1979年,IBM發明了薄膜磁頭,進一步減輕了磁頭重量,使更快的存取速度、更高的存儲密度成為可能。20世紀80年代末期,IBM公司又對磁碟技術作出一項重大貢獻,發明了MR(Magneto Resistive)磁阻磁頭,這種磁頭在讀取數據時對信號變化相當敏感,使得碟片的存儲密度比以往提高了數十倍。1991年,IBM生產的3.5英寸硬碟使用了MR磁頭,使硬碟的容量首次達到了1GB,從此,硬碟容量開始進入了GB數量級。IBM還發明了PRML(Partial Response Maximum Likelihood)的信號讀取技術,使信號檢測的靈敏度大幅度提高,從而可以大幅度提高記錄密度。

目前,硬碟的面密度已經達到每平方英寸100Gb以上,是容量、性價比最大的一種存儲設備。因而,在計算機的外存儲設備中,還沒有一種其他的存儲設備能夠在最近幾年中對其統治地位產生挑戰。硬碟不僅用於各種計算機和伺服器中,在磁碟陣列和各種網路存儲系統中,它也是基本的存儲單元。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微硬碟的出現和快速發展為移動存儲提供了一種較為理想的存儲介質。在快閃記憶體晶片難以承擔的大容量移動存儲領域,微硬碟可大顯身手。目前尺寸為1英寸的硬碟,存儲容量已達 4GB,10GB容量的1英寸硬碟不久也會面世。微硬碟廣泛套用於數位相機、MP3設備和各種手持電子類設備。

另一種磁碟存儲設備是軟碟,從早期的8英寸軟碟、5.25英寸軟碟到3.5英寸軟碟,主要為數據交換和小容量備份之用。其中,3.5英寸1.44MB軟碟占據計算機的標準配置地位近 20年之久,之後出現過24MB、100MB、200MB的高密度過渡性軟碟和軟碟機產品。然而,由於USB接口的快閃記憶體出現,軟碟作為數據交換和小容量備份的統治地位已經動搖,不久會退出歷史舞台。

磁碟 - 磁碟設備

磁碟設備應包括磁碟驅動器、適配器及碟片,它們既可以作為輸入設備,也可作為輸出設備或稱載體。控制軟碟讀和寫,即輸入或輸出是由磁碟驅動器及其適配器來完成的,從功能上來說,一台磁碟設備與一台錄放機的作用是相同的,一盤錄音帶可反覆地錄音,那么軟碟片或硬碟片,或稱信息載體,也可以反覆地被改寫。

磁碟 - 可移動磁碟

許多移動存儲裝置在電腦上都顯示為“可移動磁碟”,其中最主要的是移動硬碟,隨身碟和MP3等可與計算機設備分離

並在斷電後仍可存儲數據信息的可移動設備。

可移動磁碟從字面上講就是可以移動的磁碟,而磁碟是一種存儲設備,故可移動磁碟就是可移動的存儲設備。目前應該分為兩大類:基於晶片存儲的隨身碟或閃盤,另一類是基於硬碟的移動硬碟。移動硬碟又因硬碟的不同,而分為筆記本移動硬碟和台式機移動硬碟。一般可移動硬碟都是通過USB接口與電腦相連。

隨身碟的特點是小巧,抗震,方便攜帶,外觀多樣新穎,但相對硬碟來講容量較小,現在主流中常用的容量大概為1-4GB,已有8G和16G了,當然容量更高的價格也超出了主流價格,不過8G最近已有品牌(宇瞻、台電)降到200元以下了。

筆記本移動硬碟(大小為直徑三英寸),是目前移動硬碟的主流,目前主流容量在40GB-100GB,特點是體積還算不大太,抗震性能也可以。

台式機移動硬碟(大小為直徑五英寸),特點是使用台式機硬碟作存儲設備,外加移動硬碟外殼及外接電源、數據傳輸線材等,目前可以達到80G-240G左右,240G價格與上述60G筆記本移動硬碟相當。缺點是,體積稍大,不利於攜帶,抗震也稍差。

除了上述外,還有一些顯示為“可移動磁碟”(即能夠被計算機識別為外部存儲介質的設備):電子詞典、照相機、手機…

磁碟 - 硬碟

從第一塊硬碟RAMAC的問世到現在單碟容量高達250GB多的硬碟,硬碟也經歷了幾代的發展,以下是其發展歷史。

1.1956年9月,IBM的一個工程小組向世界展示了第一台磁碟存儲系統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其磁頭可以直接移動到碟片上的任何一塊存儲區域,從而成功地實現了隨機存儲,這套系統的總容量只有5MB,共使用了50個直徑為24英寸的磁碟,這些碟片表面塗有一層磁性物質,它們被疊起來固定在一起,繞著同一個軸旋轉。此款RAMAC當時主要套用于飛機預約、自動銀行、醫學診斷及太空領域。

2.1968年IBM公司首次提出“溫徹斯特/Winchester”技術,探討對硬碟技術做重大改造的可能性。“溫徹斯特”技術的精隋是:“密封、固定並高速旋轉的鍍磁碟片,磁頭沿碟片徑向移動,磁頭懸浮在高速轉動的碟片上方,而不與碟片直接接觸”,這也是現代絕大多數硬碟的原型。

3.1973年IBM公司製造出第一台採用“溫徹期特”技術的硬碟,從此硬碟技術的發展有了正確的結構基礎。它的容量為60MB,轉速略低於3000RPM,採用4張14英寸碟片,存儲密度為每平方英寸1.7MB。

4.1979年,IBM再次發明了薄膜磁頭,為進一步減小硬碟體積、增大容量、提高讀寫速度提供了可能。

5.80年代末期IBM發明的MR(Magneto Resistive)磁阻是對硬碟技術發展的又一項重大貢獻,這種磁頭在讀取數據時對信號變化相當敏感,使得碟片的存儲密度比以往每英寸20MB提高了數十倍。

6.1991年IBM生產的3.5英寸的硬碟使用了MR磁頭,使硬碟的容量首次達到了1GB,從此硬碟容量開始進入了GB數量級。

7.1999年9月7日,Maxtor宣布了首塊單碟容量高達10.2GB的ATA硬碟,從而把硬碟的容量引入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8.2000年2月23日,希捷發布了轉速高達15,000RPM的Cheetah X15系列硬碟,其平均尋道時間僅3.9ms,它也是到目前為止轉速最高的硬碟;其性能相當於閱讀一整部Shakespeare只花.15秒。此系列產品的內部數據傳輸率高達48MB/s,數據快取為4~16MB,支持Ultra160/m SCSI及Fibre Channel(光纖通道) ,這將硬碟外部數據傳輸率提高到了160MB~200MB/s。總得來說,希捷的此款("捷豹")Cheetah X15系列將硬碟的性能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9.2000年3月16日,硬碟領域又有新突破,第一款“玻璃硬碟”問世,這就是IBM推出的Deskstar 75GXP及Deskstar 40GV,此兩款硬碟均使用玻璃取代傳統的鋁作為碟片材料,這能為硬碟帶來更大的平滑性及更高的堅固性。另外玻璃材料在高轉速時具有更高的穩定性。此外 Deskstar 75GXP系列產品的最高容量達75GB,而Deskstar 40GV的數據存儲密度則高達14.3 十億數據位/每平方英寸,這再次刷新數據存儲密度世界記錄

磁碟 - 磁碟分區

計算機中存放信息的主要的存儲設備就是硬碟,但是硬碟不能直接使用,必須對硬碟進行分割,分割成的一塊一塊的硬碟區域就是磁碟分區。

1、磁碟分區的類型 在傳統的磁碟管理中,將一個硬碟分為兩大類分區:主分區和擴展分區。主分區是能夠安裝作業系統,能夠進行計算機啟動的分區,這樣的分區可以直接格式化,然後安裝系統,直接存放檔案。在一個硬碟中最多只能存在4個主分區。如果一個硬碟上需要超過4個以上的磁碟分塊的話,那么就需要適用擴展分區了。如果使用擴展分區,那么一個物理硬碟上最多只能3個主分區和1個擴展分區。擴展分區不能直接使用,它必須經過第二次分割成為一個一個的邏輯分區,然後才可以使用。一個擴展分區中的邏輯分區可以任意多個。

2、磁碟分區的格式

磁碟分區後,必須進過格式化才能夠正式使用,格式化後常見的磁碟格式有:FAT(FAT16),FAT32,NTFS,ext2,ext3等

FAT16

這是MS-DOS和最早期的Win95作業系統中最常見的磁碟分區格式。它採用16位的檔案分配表,能支持最大為2GB的硬碟,是目前套用最為廣泛和獲得作業系統支持最多的一種磁碟分區格式,幾乎所有的作業系統都支持這一種格式,從DOS、Win95、Win97到現在的Win98、Windows NT、Win2000,甚至火爆一時的L inux都支持這種分區格式。但是在FAT16分區格式中,它有一個最大的缺點:磁碟利用效率低。因為在DOS和Wi ndows系統中,磁碟檔案的分配是以簇為單位的,一個簇只分配給一個檔案使用,不管這個檔案占用整個簇容量的多少。這樣,即使一個檔案很小的話,它也要占用了一個簇,剩餘的空間便全部閒置在那裡,形成了磁碟空間的浪費。由於分區表容量的限制,FAT16支持的分區越大,磁碟上每個簇的容量也越大,造成的浪費也越大。所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微軟公司在Win97中推出了一種全新的磁碟分區格式FAT32。

FAT32

這種格式採用32位的檔案分配表,使其對磁碟的管理能力大大增強,突破了FAT16對每一個分區的容量只有2 GB的限制。由於現在的硬碟生產成本下降,其容量越來越大,運用FAT32的分區格式後,我們可以將一個大硬碟定義成一個分區而不必分為幾個分區使用,大大方便了對磁碟的管理。而且,FAT32具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在一個不超過8GB 的分區中,FAT32分區格式的每個簇容量都固定為4KB,與FAT16相比,可以大大地減少磁碟的浪費,提高磁碟利用率。目前,支持這一磁碟分區格式的作業系統有Win97、Win98和Win2000。但是,這種分區格式也有它的缺點,首先是採用FAT32格式分區的磁碟,由於檔案分配表的擴大,運行速度比採用FAT16格式分區的磁碟要慢。另外,由於DOS不支持這種分區格式,所以採用這種分區格式後,就無法再使用DOS系統。

NTFS 它的優點是安全性和穩定性極其出色,在使用中不易產生檔案碎片。它能對用戶的操作進行記錄,通過對用戶許可權進行非常嚴格的限制,使每個用戶只能按照系統賦予的許可權進行操作,充分保護了系統與數據的安全。但是,目前支持這種分區格式的作業系統不多,只有Windows NT和即將上市的Win2000。

ext2,ext3 ext2,ext3是linux作業系統適用的磁碟格式,Linux ext2/ext3檔案系統使用索引節點來記錄檔案信息,作用像windows的檔案分配表。索引節點是一個結構,它包含了一個檔案的長度、創建及修改時間、許可權、所屬關係、磁碟中的位置等信息。一個檔案系統維護了一個索引節點的數組,每個檔案或目錄都與索引節點數組中的唯一一個元素對應。系統給每個索引節點分配了一個號碼,也就是該節點在數組中的索引號,稱為索引節點號。 linux檔案系統將檔案索引節點號和檔案名稱同時保存在目錄中。所以,目錄只是將檔案的名稱和它的索引節點號結合在一起的一張表,目錄中每一對檔案名稱稱和索引節點號稱為一個連線。 對於一個檔案來說有唯一的索引節點號與之對應,對於一個索引節點號,卻可以有多個檔案名稱與之對應。因此,在磁碟上的同一個檔案可以通過不同的路徑去訪問它。

Linux預設情況下使用的檔案系統為Ext2,ext2檔案系統的確高效穩定。但是,隨著Linux系統在關鍵業務中的套用,Linux檔案系統的弱點也漸漸顯露出來了:其中系統預設使用的ext2檔案系統是非日誌檔案系統。這在關鍵行業的套用是一個致命的弱點。本文向各位介紹Linux下使用ext3日誌檔案系統套用。

Ext3檔案系統是直接從Ext2檔案系統發展而來,目前ext3檔案系統已經非常穩定可靠。它完全兼容ext2檔案系統。用戶可以平滑地過渡到一個日誌功能健全的檔案系統中來。這實際上了也是ext3日誌檔案系統初始設計的初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