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用實例
1.將本地的/dev/hdb整盤備份到/dev/hdd
dd if=/dev/hdb of=/dev/hdd
2.將/dev/hdb全盤數據備份到指定路徑的image檔案
dd if=/dev/hdb of=/root/image
3.將備份檔案恢復到指定盤
dd if=/root/image of=/dev/hdb
4.備份/dev/hdb全盤數據,並利用gzip工具進行壓縮,保存到指定路徑
dd if=/dev/hdb | gzip > /root/image.gz
5.將壓縮的備份檔案恢復到指定盤
gzip -dc /root/image.gz | dd of=/dev/hdb
6.備份磁碟開始的512個位元組大小的MBR信息到指定檔案
dd if=/dev/hda of=/root/image count=1 bs=512
count=1指僅拷貝一個塊;bs=512指塊大小為512個位元組。
恢復:
dd if=/root/image of=/dev/hda
7.備份軟碟
dd if=/dev/fd0 of=disk.img count=1 bs=1440k
(即塊大小為1.44M)
8.拷貝記憶體內容到硬碟
dd if=/dev/mem of=/root/mem.bin bs=1024
(指定塊大小為1k)
9.拷貝光碟內容到指定資料夾,並保存為cd.iso檔案
dd if=/dev/cdrom(hdc) of=/root/cd.iso
10.增加swap分區檔案大小
第一步:創建一個大小為256M的檔案:
dd if=/dev/zero of=/swapfile bs=1024 count=262144
第二步:把這個檔案變成swap檔案:
mkswap /swapfile
第三步:啟用這個swap檔案:
swapon /swapfile
第四步:編輯/etc/fstab檔案,使在每次開機時自動載入swap檔案:
/swapfile swap swap defaults 0 0
11.銷毀磁碟數據
dd if=/dev/urandom of=/dev/hda1
注意:利用隨機的數據填充硬碟,在某些必要的場合可以用來銷毀數據。
12.測試硬碟的讀寫速度
dd if=/dev/zero bs=1024 count=1000000 of=/root/1Gb.file
dd if=/root/1Gb.file bs=64k | dd of=/dev/null
通過以上兩個命令輸出的命令執行時間,可以計算出硬碟的讀、寫速度。
13.確定硬碟的最佳塊大小:
dd if=/dev/zero bs=1024 count=1000000 of=/root/1Gb.file
dd if=/dev/zero bs=2048 count=500000 of=/root/1Gb.file
dd if=/dev/zero bs=4096 count=250000 of=/root/1Gb.file
dd if=/dev/zero bs=8192 count=125000 of=/root/1Gb.file
通過比較以上命令輸出中所顯示的命令執行時間,即可確定系統最佳的塊大小。
14.修復硬碟
dd if=/dev/sda of=/dev/sda
當硬碟較長時間(比如1,2年)放置不使用後,磁碟上會產生magnetic fluxpoint。當磁頭讀到這些區域時會遇到困難,並可能導致I/O錯誤。當這種情況影響到硬碟的第一個 扇區 時,可能導致硬碟報廢。上邊的命令有可能使這些數據起死回生。且這個過程是安全,高效的。
15.dd命令做usb啟動盤
dd if=xxx.iso of=/dev/sdb bs=1M
root用戶或者sudo,用以上命令前必須卸載u盤,sdb是你的u盤,bs=1M是塊的大小,後面的數值大,寫的速度相對塊一點,但也不是無限的,我一般選2M,注意,執行命令後很塊完成,但u盤還在閃,等不閃了,安全移除。
命令的解釋
定義
dd是Linux/UNIX 下的一個非常有用的命令,作用是用指定大小的塊拷貝一個檔案,並在拷貝的同時進行指定的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