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叢枝菌根(Arbuscularmycorrhizae)]

am[叢枝菌根(Arbuscularmycorrhizae)]
am[叢枝菌根(Arbuscularmycorrhizae)]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叢枝菌根,1885 年, 德國植物生理學和森林學家Frank 首創“菌根” ( Fungus - root 即Mycorrhiza) 這一術語。菌根是自然界中一種普遍的植物共生現象, 它是土壤中的菌根真菌菌絲與高等植物營養根系形成的一種聯合體。共生真菌從植物體內獲取必要的碳水化合物及其他營養物質, 而植物也從真菌那裡得到所需的營養及水分等, 從而達到一種互利互助、互通有無的高度統一。它既具有一般植物根系的特徵, 又具有專性真菌的特性。

存在價值

菌根是植物在長期的生存過程中, 與菌根真菌一起共同進化的結果。它的存在, 既有利於提高植物抗禦不良環境的能力, 促進植物生長, 也有利於菌根真菌的生存。這種關係有時會發展到雙方難分難捨的程度, 植物缺乏菌根無法生存下去, 而菌根菌缺乏必需的植物根系共生則無法完成生活史, 不能繼續繁殖。

發現歷史

1989 年, Harley 根據參與共生的真菌和植物種類及它們形成共生體系的特點, 將菌根分為7 種類型, 即叢枝菌根、外生菌根、內外菌根、漿果鵑類菌根、水晶蘭類菌根、歐石楠類菌根和蘭科菌根。

早在1900 年, 人們就知道分布最廣、與農業生產關係最為密切的一種內生菌根真菌, 它們能在植物根細胞內產生“泡囊”(vesicules) 和“叢枝” (arbuscles) 兩大典型結構, 名為泡囊- 叢枝菌根(vesicular - arbuscular mycorrhiza , VAM) 。由於部分真菌不在根內產生泡囊, 但都形成叢枝, 故簡稱叢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 , AM)。

繁殖狀況

植物根系被叢枝菌根真菌感染形成菌根後, 根系的外部形態很少或幾乎沒有發生變化, 用肉眼一般很難區別出有無叢枝菌根形成。叢枝菌根真菌進入植物根系皮層細胞後, 在適當條件下原初的菌絲可發育成泡囊、叢枝、根內菌絲或(和) 根內孢子等結構, 經染色等技術處理後, 在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