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高診斷準確率,有效的治療疾病,醫學界一直在尋找對人體沒有損傷或損傷不大、非浸入而快速地看到人體內部結構的方法。直到十九世紀,人類發現放射線--X光具有穿透力,能夠攝取人體內組織圖像,X光開始迅速套用於全世界醫學診斷領域,醫學影像技術開始全面發展。
20世紀中後期,由於現代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醫療診斷技術的發展呈現出嶄新的面貌。70年代人類發明B型超聲(包括彩超),並在X光透視基礎上發明了X-CT(X-Computer tomography)即X光計算機斷層技術,獲得的圖像幾乎和將物體切開一刀所看到的斷面一樣。80年代又在X-CT的基礎上發明了磁共振(MRI)成像。隨後正電子CT(PET)於90年代套用於醫學領域。X-CT、磁共振(MRI)、正電子CT(PET)能使人體內部結構通過圖像顯示出來。
這些診斷技術多屬於組織形態學影像技術,只能在病變組織形態發生明顯改變時,才能測定可見占位體積的大小而完成對疾病的診斷,例如腫瘤已長到一定程度時才能被發現。但是許多重大疾病“能治的時候看不到,看到的時候治不了”,功能影像學技術則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能夠早期發現檢測對象的功能性改變或異常,幫助醫生將視野擴大到從量變到質變的全過程。目前,PET和MRI能部分看到體內的功能改變,但技術複雜、費用昂貴、對人體的損害等缺陷,大大限制了他們在醫療中的套用。為了提高醫療診斷水平,勢必要在功能影像學上有所突破,一方面要努力改善前述各種技術的性能,另一方面則應積極探索新的成像技術。
熱斷層掃描成像技術(TTM技術)是功能醫學影像技術的突破,是劉忠齊教授經過八年研究,於1997年首創的,並套用該技術發明了TTM熱斷層掃描成像系統,該發明已獲得中國、美國、日本等多項專利認證,並受世界93個專利成員國保護。TTM系統開創了功能醫學影像技術的新局面,對細胞早期功能改變或異常高度敏感,能夠通過人體體表熱經斷層技術推算得出體內熱源的深度、強度和形狀,從而對疾病進行定位、定性和定量,並且該系統對人體沒有任何損傷、非浸入、無污染、低能耗。目前,TTM系統已經過十多年臨床套用,積累了50多萬例病案,建立起500多種疾病的資料庫。TTM系統可廣泛用於疾病診斷、療效監測、綜合體檢、中醫現代化、健康醫學等方面,是實現健康醫學的重要手段,TTM技術的成功套用將引起醫學影像技術的革命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