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會館與五四新文學的起源

詩界革命、新小說、反革命文學,成為五四前夜中國文學的主鏇律。 對這一現象,我們的數十種中國現代文學史教材,都未曾給予正面解釋。 只有在區域的文化研究興起後,這種情況才有了變化。

內容介紹

《“S會館”與五四新文學的起源》試圖對近年來的中國文學研究中,學者們已經注意到的文學發展上的區域不平衡現象做出解答。清末文學以上海為舞台,廣東、江蘇兩籍作家堪稱主要演員。詩界革命、新小說、反革命文學,成為五四前夜中國文學的主鏇律。陳獨秀鼓吹思想革命,把《新青年》從上海搬到北京,誰知在文學舞台上唱主角的,仍是南方人,不過是粵、蘇兩籍換成了浙籍而已。對這一現象,我們的數十種中國現代文學史教材,都未曾給予正面解釋。本書指出這其實是傳統的研究思維束縛住了視野。人們只注意時間向度的演進,卻疏忽了地域性的空間傳動。只有在區域的文化研究興起後,這種情況才有了變化。
本書的作者很注意梳理東南沿海各區域間主要是粵、吳文化和越文化的差別。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占據我國文學舞台的主要是廣東、江蘇和浙江三省的作家,但這三個省份的文學呈現出不同的色彩。

作者介紹

彭曉豐,男,1957年生。高中畢業後在河南農村插隊數年,又棄鋤從軍。1978年考入高校,先後畢業於鄭州大學和杭州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現任杭州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先後在各種刊物上發表論文苦幹篇,並有《洛莉塔》《赤裸的牛餐》等譯著出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