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1

PM1

PM1,是對空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1微米的固體顆粒或液滴的總稱,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PM1粒徑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因而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更大。

概念簡介

PM,英文全稱為particulatematter(顆粒物)。如科學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氣中這種顆粒的含量,這個值越高,就代表空氣污染越嚴重。PM1是指大氣中動力學直徑小於或等於1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進入肺泡血液,對人體健康影響極大。

顆粒來源

PM1產生的主要來源是:日常發電、工業生產、汽車尾氣排放等過程中經過燃燒而排放的殘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屬等有毒物質。

一般而言,粒徑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顆粒物主要來自道路揚塵等;2.5微米以下的細顆粒物,PM1則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的燃燒(如機動車尾氣、燃煤)、揮發性有機物等。

健康危害

PM1,進入肺泡血液,對人體健康影響極大PM1,進入肺泡血液,對人體健康影響極大

氣象專家和醫學專家認為,由細顆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氣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塵暴更大。

通常來說,粒徑在7~10微米的顆粒物可以進入鼻腔,4.7~7微米的顆粒物可以進入咽喉,這一階段還是可逆的,人體可以咳出來;但到了3.3~4.7微米時,顆粒物就要進入氣管和支氣管,在2.1~3.3微米時,顆粒物可以進入中支氣管;在1.1~2.1微克時,顆粒物進入支氣管末端;在1微米以下,也就是說PM1,就要進入肺泡血液,對人體健康影響極大。

PM1粒徑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因而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更大。

監測情況

http://news.sohu.com/20120606/n344836174.shtml廣東專家稱監測數據絕無造假最科學是監測PM1

2012年6月4日,珠三角9市62個監測站點發布了PM2.5和臭氧在內的6項監測數據。廣東省大氣首席專家、省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鍾流舉強調,與關注度很高的PM2.5相比,最科學的應該是監測PM1,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更大。而省級監測站點中已經有10個可以監測PM1。而且監測點的數據從監測到發布,都是在半小時內完成,不存在有人去篡改數據的問題。

研究情況

著名呼吸疾病專家鍾南山稱,初步結論認為灰霾會導致肺癌。但其中哪些物質致癌,以及通過何種機理致癌,目前都沒有研究數據作為支撐。

2013年3月6日,廣東省疾控中心直屬單位廣東省公共衛生研究院稱,他們準備在2013年下半年開始相關研究工作,計畫歷時3年左右,也許時間會更長,對PM2.5進行詳細的研究,分析其中的有害物質構成,以及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比PM2.5更小的顆粒PM1,也納入了研究範圍。

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醫師馬文軍碩士帶領的研究團隊採集了廣州某監測點2009年—2011年的PM2.5、PM10、PM1數據,分析其與居民死亡的關係。研究發現:PM10每升高10微克/立方米,廣州市居民總死亡率升高1.26%,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1.79%,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升高0.93%。該課題組最新的研究提示,更細微的顆粒物(如PM1)可能具有更大的危害。

環境保護分類導航

環境污染 | 動物保護 | 自然保護區| 環保人士 | 中國環境保護 | 物種保護 | 植物保護 | 環保知識 | 環保組織與機構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