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Moldflow 2012完全學習手冊(中文版)》可作為模具設計、模具開發、產品設計和成型技術人員學習Moldflow系列軟體進行塑膠模具流動分析的書籍,也可以作為高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設計等專業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
圖書目錄
第1章Moldflow2012模流分析基礎知識
1.1有限元分析簡介1
1.1.1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1
1.1.2有限元法的特點2
1.2注射成型基礎知識3
1.2.1塑件的工藝性3
1.2.2注射成型過程對塑件質量的影響6
1.2.3注射成型工藝條件對塑件質量的影響10
1.3塑件缺陷產生的原因及對策13
1.3.1欠注13
1.3.2飛邊14
1.3.3縮痕15
1.3.4熔接痕17
1.3.5翹曲18
1.3.6顏色不均19
1.3.7氣泡19
1.3.8空隙20
1.3.9放射紋21
1.3.10燒焦紋22
1.3.11玻璃纖維銀紋23
1.3.12頂白23
1.4本章小結24
第2章Moldflow2012軟體介紹
2.1概述25
2.1.1軟體簡介25
2.1.2軟體功能26
2.1.3AMI介紹26
2.1.4主要模組27
2.2Moldflow2012操作界面29
2.2.1Moldflow2012啟動界面29
2.2.2Moldflow2012操作界面簡介30
2.3Moldflow2012選單32
2.3.1檔案選單32
2.3.2編輯選單35
2.3.3查看選單36
2.3.4建模選單40
2.3.5格線選單40
2.3.6分析選單41
2.3.7結果選單46
2.3.8報告選單54
2.3.9工具選單58
2.3.10視窗選單61
2.3.11幫助選單62
2.4Moldflow2012一般分析流程63
2.5本章小結64
第3章模型導入
3.1模型準備65
3.1.1從CAD軟體導出模型65
3.1.2檔案格式選擇66
3.2模型導入66
3.3本章小結68
第4章格線劃分
4.1格線的類型69
4.2格線的劃分70
4.3格線的統計72
4.4格線劃分實例75
4.5本章小結76
第5章格線診斷及修復
5.1格線缺陷診斷77
5.1.1縱橫比診斷78
5.1.2重疊單元診斷79
5.1.3取向診斷80
5.1.4連通性診斷81
5.1.5自由邊診斷81
5.1.6厚度診斷82
5.1.7格線出現次數診斷83
5.1.8格線匹配診斷83
5.1.9零面積單元診斷84
5.2格線缺陷修復工具85
5.2.1自動修復85
5.2.2修改縱橫比86
5.2.3整體合併87
5.2.4合併節點88
5.2.5交換邊88
5.2.6匹配節點89
5.2.7重新劃分格線89
5.2.8插入節點90
5.2.9移動節點91
5.2.10對齊節點92
5.2.11單元取向93
5.2.12其他格線修復工具93
5.3格線診斷與修復實例100
5.4本章小結106
第6章建模工具
6.1選單操作107
6.2節點的創建108
6.2.1通過坐標系創建節點108
6.2.2在已有兩節點之間創建節點108
6.2.3平分曲線創建節點109
6.2.4偏移創建節點110
6.2.5曲線相交創建節點111
6.3線的創建111
6.3.1兩節點創建直線112
6.3.2三節點創建圓或圓弧113
6.3.3角度創建圓弧113
6.3.4節點創建樣條曲線114
6.3.5連線兩曲線來創建曲線114
6.3.6斷開曲線115
6.4區域的創建115
6.4.1通過封閉曲線創建區域116
6.4.2節點創建區域116
6.4.3直線創建區域117
6.4.4通過拉伸曲線創建曲面117
6.4.5通過邊界創建孔洞118
6.4.6節點創建孔118
6.5鑲件的創建119
6.5.1鑲件創建119
6.5.2鑲件創建實例119
6.6局部坐標系(LCS)的創建120
6.6.1LCS的創建120
6.6.2LCS的創建實例121
6.7移動與複製122
6.7.1平移122
6.7.2旋轉123
6.7.3三點旋轉模型124
6.7.4指定比例因子縮放模型124
6.7.5鏡像創建模型125
6.8其他建模工具的套用125
6.8.1查詢實體125
6.8.2型腔重複嚮導125
6.8.3流道系統嚮導126
6.8.4冷卻迴路嚮導126
6.8.5模具表面嚮導126
6.8.6曲面邊界診斷127
6.8.7曲面連通性診斷128
6.8.8曲面修復工具128
6.8.9模型簡化128
6.9本章小結129
第7章澆注系統的創建
7.1澆注系統介紹130
7.1.1澆口的設計131
7.1.2分流道的設計136
7.1.3澆注系統的建模137
7.2自動創建流道系統137
7.3澆口的創建139
7.3.1點澆口的創建139
7.3.2側澆口的創建141
7.3.3潛伏式澆口的創建143
7.3.4香蕉形澆口的創建146
7.4創建普通澆注系統148
7.5熱流道澆注系統的創建155
7.5.1熱流道系統成型介紹155
7.5.2熱流道澆注系統的創建實例157
7.6本章小結160
第8章冷卻系統的創建
8.1冷卻系統介紹161
8.1.1冷卻系統的冷卻效果及影響因素161
8.1.2冷卻系統的設計162
8.1.3冷卻系統構件的建模168
8.2冷卻系統的創建168
8.2.1自動創建冷卻系統168
8.2.2手動創建冷卻系統169
8.3噴流式冷卻系統的創建175
8.4擋板式冷卻系統的創建180
8.5加熱系統的創建184
8.5.1加熱系統的設計185
8.5.2加熱系統的創建186
8.6本章小結188
第9章分析類型及材料選擇
9.1選擇分析類型189
9.2選擇材料190
9.2.1材料的搜尋191
9.2.2顯示材料屬性192
9.2.3材料的比較200
9.2.4材料的數據及使用方法報告201
9.3本章小結201
第10章澆口位置分析
10.1澆口位置介紹202
10.1.1澆口的作用202
10.1.2澆口位置的設計202
10.1.3AMI澆口位置分析204
10.2澆口位置分析工藝參數設定204
10.3澆口位置套用實例206
10.3.1分析前處理206
10.3.2分析處理209
10.3.3澆口位置分析結果209
10.4本章小結212
第11章成型視窗分析
11.1概述213
11.2成型視窗分析工藝條件設定213
11.3成型視窗分析實例216
11.3.1分析前處理216
11.3.2分析計算217
11.3.3成型視窗分析結果218
11.4本章小結221
第12章充填分析
12.1充填分析簡介222
12.2充填分析工藝條件設定223
12.3注射工藝條件高級設定226
12.4充填分析結果231
12.5充填分析套用實例235
12.5.1初始充填分析方案235
12.5.2初始充填分析結果238
12.5.3最佳化充填分析方案243
12.5.4最佳化後充填分析結果244
12.6本章小結245
第13章流動分析
13.1流動分析簡介246
13.1.1充填+保壓分析的目的246
13.1.2工藝參數的定義247
13.1.3保壓曲線247
13.2流動分析工藝參數設定248
13.3流動分析結果250
13.4流動分析套用實例251
13.4.1初始流動分析方案251
13.4.2初始流動分析結果256
13.4.3最佳化保壓方案259
13.5本章小結261
第14章冷卻分析
14.1冷卻分析簡介262
14.2冷卻分析工藝條件設定263
14.3冷卻分析結果264
14.4冷卻分析套用實例265
14.4.1初始冷卻分析方案266
14.4.2初始冷卻分析結果269
14.4.3最佳化冷卻分析方案272
14.5本章小結280
第15章翹曲分析
15.1翹曲分析簡介281
15.1.1翹曲的分類及產生的原因281
15.1.2翹曲分析的目的285
15.1.3翹曲分析流程285
15.2翹曲分析工藝條件設定286
15.3翹曲分析結果288
15.4翹曲分析套用實例288
15.4.1翹曲分析最佳化方案1295
15.4.2翹曲分析最佳化方案2298
15.5本章小結300
第16章收縮分析
16.1收縮分析簡介301
16.1.1塑膠收縮性301
16.1.2AMI收縮分析303
16.2收縮分析材料的選擇304
16.3收縮分析工藝條件設定308
16.4收縮分析套用實例308
16.4.1分析前處理309
16.4.2分析計算312
16.4.3流動收縮分析結果解讀314
16.4.4流動收縮分析最佳化316
16.4.5流動收縮最佳化分析結果解讀320
16.5本章小結323
第17章流道平衡分析
17.1流道平衡分析簡介324
17.1.1流道平衡性324
17.1.2AMI流道平衡分析326
17.2流道平衡分析約束條件設定326
17.2.1工藝條件平衡約束條件的設定327
17.2.2流道尺寸約束條件的設定328
17.3流道平衡分析套用實例329
17.3.1電話聽筒上蓋澆口位置分析329
17.3.2電話聽筒下蓋澆口位置分析330
17.3.3組合型腔的流道平衡初步分析332
17.3.4組合型腔的流道平衡初步分析結果解讀339
17.3.5組合型腔的流道平衡初步最佳化分析342
17.3.6組合型腔的流道平衡最佳化分析344
17.3.7組合型腔的流道平衡最佳化分析結果解讀346
17.3.8結論348
17.4本章小結348
第18章纖維充填取向分析
18.1纖維充填取向分析簡介349
18.2纖維充填取向分析結果350
18.3纖維充填取向分析套用實例351
18.3.1纖維充填取向分析前處理351
18.3.2進行分析355
18.3.3纖維充填取向分析結果355
18.4本章小結358
第19章應力分析
19.1應力分析介紹359
19.2應力分析結果360
19.3應力分析套用實例361
19.3.1應力分析前處理361
19.3.2進行分析365
19.3.3應力分析結果365
19.4本章小結369
第20章氣體輔助成型分析
20.1氣體輔助成型分析簡介370
20.1.1氣體輔助成型的基本原理370
20.1.2氣體輔助成型的特點371
20.1.3氣體輔助成型工藝控制參數372
20.1.4AutodeskMoldflow在氣體輔助注射成型中的套用373
20.2氣體輔助成型分析結果373
20.3氣體輔助成型分析套用實例374
20.3.1氣體輔助成型分析前處理374
20.3.2進行分析380
20.3.3氣體輔助成型分析結果381
20.4帶溢料井的氣體輔助成型分析383
20.4.1分析前處理383
20.4.2進行分析389
20.4.3帶溢料井的氣體輔助成型分析結果389
20.5本章小結390
第21章雙色注射成型分析
21.1雙色注射成型分析簡介391
21.1.1雙色注射成型介紹391
21.1.2AMI在雙色注射成型中的套用391
21.2雙色注射成型分析套用實例392
21.2.1雙色注射成型分析前處理392
21.2.2進行分析398
21.2.3雙色注射成型分析結果399
21.3本章小結402
第22章嵌件注射成型分析
22.1嵌件注射成型分析簡介403
22.2嵌件注射成型分析套用實例403
22.2.1嵌件注射成型分析前處理404
22.2.2進行分析409
22.2.3嵌件注射成型分析結果410
22.3本章小結411
第23章實驗設計和工藝最佳化分析
23.1實驗設計分析412
23.1.1實驗設計分析簡介412
23.1.2實驗設計(充填)分析413
23.1.3實驗設計(充填+保壓)分析418
23.2工藝最佳化分析422
23.2.1工藝最佳化(充填)分析簡介422
23.2.2工藝最佳化(充填)分析422
23.2.3工藝最佳化(充填+保壓)分析426
23.3本章小結429
第24章顯示器面板的工藝參數最佳化
24.1顯示器面板實例介紹430
24.2初始流動分析430
24.2.1分析前處理430
24.2.2分析運算442
24.2.3分析結果442
24.3最佳化後的流動分析443
24.3.1分析前處理443
24.3.2分析運算444
24.3.3分析結果445
24.4初始冷卻+流動+翹曲分析446
24.4.1分析前處理446
24.4.2分析運算452
24.4.3方案1分析結果454
24.5冷卻+流動+翹曲分析最佳化方案459
24.5.1分析前處理459
24.5.2分析運算460
24.5.3方案2的分析結果461
24.6分析結果報告輸出463
24.7本章小結46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