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Moldflow 2010完全自學與速查手冊(模流分析·成本控制)》以實例方式詳細介紹了Moldflow 2010塑膠模具流動分析的流程、方法和技巧,包括導入模型、劃分格線及格線處理、澆注系統與冷卻系統設計、選擇分析類型和材料、設定工藝參數、結果分析及最佳化等方面的內容。全書以案例為主線,既包括軟體套用與操作的方法和技巧,又融入了塑膠模具設計和塑膠加工工藝的基礎知識和要點,使讀者通過對《Moldflow 2010完全自學與速查手冊(模流分析·成本控制)》的學習,能夠輕鬆領悟模流分析理念、方法及技巧。配書光碟中包含了每個案例的視頻教學檔案和源檔案,使用非常方便。
《Moldflow 2010完全自學與速查手冊(模流分析·成本控制)》可作為模具設計、模具開發、產品設計和成型技術人員學習Moldflow系列軟體進行塑膠模具流模分析的書籍,也可以作為高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設計等專業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
目錄
第1章 Moldflow 2010分析基礎知識
1.1 有限元分析簡介 1
1.1.1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 1
1.1.2 有限元法的特點 2
1.2 注塑成型基礎知識 3
1.2.1 塑件的工藝性 3
1.2.2 注塑成型過程對塑件質量的影響 6
1.2.3 注塑成型工藝條件對塑件質量的影響 10
1.3 塑件缺陷產生的原因及對策 13
1.3.1 欠注 13
1.3.2 飛邊 14
1.3.3 縮痕 16
1.3.4 熔接痕 17
1.3.5 翹曲 18
1.3.6 顏色不均 19
1.3.7 氣泡 20
1.3.8 空隙 21
1.3.9 放射紋 21
1.3.10 燒焦紋 22
1.3.11 玻璃纖維銀紋 23
1.3.12 頂白 24
第2章 Moldflow 2010軟體介紹
2.1 概述 25
2.1.1 軟體簡介 25
2.1.2 軟體功能 26
2.1.3 AMI介紹 26
2.1.4 主要模組 27
2.2 Moldflow 2010操作界面 29
2.2.1 Moldflow 2010啟動界面 29
2.2.2 Moldflow 2010操作界面簡介 30
2.3 Moldflow 2010選單 32
2.3.1 檔案選單 32
2.3.2 編輯選單 35
2.3.3 查看選單 36
2.3.4 建模選單 40
2.3.5 格線選單 41
2.3.6 分析選單 41
2.3.7 結果選單 46
2.3.8 報告選單 54
2.3.9 工具選單 59
2.3.10 視窗選單 61
2.3.11 幫助選單 62
2.4 Moldflow 2010一般分析流程 64
第3章 模型導入
3.1 模型準備 66
3.1.1 從CAD軟體導出模型 66
3.1.2 檔案格式選擇 68
3.2 模型導入 68
第4章 格線劃分
4.1 格線的類型 70
4.2 格線的劃分 71
4.3 格線的統計 73
4.4 格線劃分實例 76
第5章 格線診斷及修復
5.1 格線缺陷診斷 78
5.1.1 縱橫比診斷 79
5.1.2 重疊單元診斷 80
5.1.3 配向診斷 81
5.1.4 連通性診斷 82
5.1.5 自由邊診斷 82
5.1.6 厚度診斷 83
5.1.7 格線出現次數診斷 84
5.1.8 格線匹配診斷 85
5.1.9 零面積單元診斷 85
5.2 格線缺陷修復工具 86
5.2.1 自動修復 87
5.2.2 修改縱橫比 87
5.2.3 整體合併 89
5.2.4 合併節點 90
5.2.5 交換邊 90
5.2.6 匹配節點 91
5.2.7 重新劃分格線 91
5.2.8 插入節點 92
5.2.9 移動節點 93
5.2.10 對齊節點 94
5.2.11 單元取向 94
5.2.12 其他格線修復工具 94
5.3 格線診斷與修復實例 102
第6章 建模工具
6.1 選單操作 108
6.2 節點的創建 109
6.2.1 通過坐標系創建節點 109
6.2.2 在已有兩節點之間創建節點 109
6.2.3 平分曲線創建節點 110
6.2.4 偏移創建節點 111
6.2.5 曲線相交創建節點 112
6.3 線的創建 113
6.3.1 兩節點創建直線 113
6.3.2 三節點創建圓或圓弧 114
6.3.3 角度創建圓弧 115
6.3.4 節點創建樣條曲線 115
6.3.5 連線兩曲線來創建曲線 116
6.3.6 斷開曲線 116
6.4 曲面的創建 117
6.4.1 通過封閉曲線創建曲面 117
6.4.2 節點創建區域 118
6.4.3 直線創建區域 118
6.4.4 通過拉伸曲線創建曲面 119
6.4.5 通過邊界創建孔洞 119
6.4.6 節點創建孔 120
6.5 鑲件的創建 120
6.5.1 鑲件創建 120
6.5.2 鑲件創建實例 121
6.6 局部坐標系(LCS)的創建 121
6.6.1 LCS的創建 122
6.6.2 LCS的創建實例 122
6.7 移動與複製 123
6.7.1 平移 124
6.7.2 旋轉 125
6.7.3 三點旋轉模型 125
6.7.4 指定比例因子縮放模型 126
6.7.5 鏡像創建模型 127
6.8 其他建模工具的套用 127
6.8.1 查詢實體 127
6.8.2 型腔複製嚮導 128
6.8.3 流道系統嚮導 128
6.8.4 冷卻迴路嚮導 129
6.8.5 模具表面嚮導 129
6.8.6 曲面邊界診斷 130
6.8.7 曲面連通性診斷 130
6.8.8 曲面修復工具 130
6.8.9 模型簡化 131
第7章 澆注系統的創建
7.1 澆注系統介紹 132
7.1.1 澆口的設計 133
7.1.2 分流道的設計 137
7.1.3 澆注系統的建模 138
7.2 自動創建流道系統 139
7.3 澆口的創建 140
7.3.1 點澆口的創建 141
7.3.2 側澆口的創建 143
7.3.3 潛伏式澆口的創建 145
7.3.4 香蕉形澆口的創建 148
7.4 創建普通澆注系統 151
7.5 熱流道澆注系統的創建 157
7.5.1 熱流道系統成型介紹 158
7.5.2 熱流道澆注系統的創建實例 159
第8章 冷卻系統的創建
8.1 冷卻系統介紹 163
8.1.1 冷卻系統的冷卻效果及影響因素 163
8.1.2 冷卻系統的設計 164
8.1.3 冷卻系統構件的建模 170
8.2 冷卻系統的創建 170
8.2.1 自動創建冷卻系統 170
8.2.2 手動創建冷卻系統 171
8.3 噴流式冷卻系統的創建 177
8.4 擋板式冷卻系統的創建 182
8.5 加熱系統的創建 186
8.5.1 加熱系統的設計 187
8.5.2 加熱系統的創建 188
第9章 分析類型及材料選擇
9.1 選擇分析類型 190
9.2 選擇材料 191
9.2.1 材料的搜尋 196
9.2.2 顯示材料屬性 193
9.2.3 材料的比較 201
9.2.4 材料的數據及使用方法報告 202
第10章 澆口位置分析
10.1 澆口位置介紹 203
10.1.1 澆口的作用 203
10.1.2 澆口位置的設計 203
10.1.3 AMI澆口位置分析 205
10.2 澆口位置分析工藝參數設定 205
10.3 澆口位置套用實例 207
10.3.1 分析前處理 207
10.3.2 分析處理 210
10.3.3 澆口位置分析結果 210
第11章 成型視窗分析
11.1 成型視窗分析 214
11.2 成型視窗分析工藝條件設定 214
11.3 成型視窗分析實例 217
11.3.1 分析前處理 217
11.3.2 分析計算 218
11.3.3 成型視窗分析結果 219
第12章 充填分析
12.1 充填分析簡介 222
12.2 充填分析工藝條件設定 223
12.3 注塑工藝條件高級設定 226
12.4 充填分析結果 231
12.5 充填分析套用實例 235
12.5.1 初始充填分析方案 235
12.5.2 初始充填分析結果 238
12.5.3 最佳化充填分析方案 242
12.5.4 最佳化後充填分析結果 244
第13章 流動分析
13.1 流動分析簡介 245
13.1.1 充填+保壓分析的目的 245
13.1.2 工藝參數的定義 246
13.1.3 保壓曲線 246
13.2 流動分析工藝參數設定 247
13.3 流動分析結果 249
13.4 流動分析套用實例 250
13.4.1 初始流動分析方案 250
13.4.2 初始流動分析結果 255
13.4.3 最佳化保壓方案 258
第14章 冷卻分析
14.1 冷卻分析簡介 260
14.2 冷卻分析工藝條件設定 261
14.3 冷卻分析結果 262
14.4 冷卻分析套用實例 263
14.4.1 初始冷卻分析方案 264
14.4.2 初始冷卻分析結果 267
14.4.3 最佳化冷卻分析方案 270
第15章 翹曲分析
15.1 翹曲分析簡介 279
15.1.1 翹曲的分類及產生的原因 279
15.1.2 翹曲分析的目的 283
15.1.3 翹曲分析流程 283
15.2 翹曲分析工藝條件設定 283
15.3 翹曲分析結果 285
15.4 翹曲分析套用實例 286
15.4.1 翹曲分析最佳化方案1 293
15.4.2 翹曲分析最佳化方案2 296
第16章 收縮分析
16.1 收縮分析簡介 299
16.1.1 塑膠收縮性 299
16.1.2 AMI收縮分析 301
16.2 收縮分析材料的選擇 302
16.3 收縮分析工藝條件設定 306
16.4 收縮分析套用實例 306
16.4.1 分析前處理 307
16.4.2 分析計算 310
16.4.3 流動收縮分析結果解讀 312
16.4.4 流動收縮分析最佳化 315
16.4.5 流動收縮最佳化分析結果解讀 318
第17章 流道平衡分析
17.1 流道平衡分析簡介 323
17.1.1流道平衡性 323
17.1.2 AMI流道平衡分析 324
17.2 流道平衡分析約束條件設定 324
17.2.1 工藝條件平衡約束條件的設定 325
17.2.2 流道尺寸約束條件的設定 326
17.3 流道平衡分析套用實例 327
17.3.1 電話聽筒上蓋澆口位置分析 327
17.3.2 電話聽筒下蓋澆口位置分析 328
17.3.3 組合型腔的流道平衡初步分析 330
17.3.4 組合型腔的流道平衡初步分析結果解讀 337
17.3.5 組合型腔的流道平衡初步最佳化分析 340
17.3.6 組合型腔的流道平衡最佳化分析 342
17.3.7 組合型腔的流道平衡最佳化分析結果解讀 344
17.3.8 結論 346
第18章 纖維充填取向分析
18.1 纖維充填取向分析簡介 347
18.2 纖維充填取向分析結果 347
18.3 纖維充填取向分析套用實例 349
18.3.1 纖維充填取向分析前處理 349
18.3.2 進行分析 353
18.3.3 纖維充填取向分析結果 353
第19章 應力分析
19.1 應力分析介紹 357
19.2 應力分析結果 358
19.3 應力分析套用實例 359
19.3.1 應力分析前處理 359
19.3.2 進行分析 363
19.3.3 應力分析結果 363
第20章 氣體輔助成型分析
20.1 氣體輔助成型分析簡介 367
20.1.1 氣體輔助成型的基本原理 367
20.1.2 氣體輔助成型的特點 368
20.1.3 氣輔成型工藝控制參數 369
20.1.4 Autodesk Moldflow在氣體輔助注塑成型中的套用 370
20.2 氣體輔助成型分析結果 370
20.3 氣體輔助成型分析套用實例 371
20.3.1 氣體輔助成型分析前處理 371
20.3.2 進行分析 377
20.3.3 氣體輔助成型分析結果 378
20.4 帶溢料井的氣體輔助成型分析 380
20.4.1 分析前處理 380
20.4.2 進行分析 386
20.4.3 帶溢料井的氣體輔助成型分析結果 386
第21章 雙色注塑成型分析
21.1 雙色注塑成型分析簡介 388
21.1.1 雙色注塑成型介紹 388
21.1.2 AMI在雙色注塑成型中的套用 388
21.2 雙色注塑成型分析套用實例 389
21.2.1 雙色注塑成型分析前處理 389
21.2.2 進行分析 395
21.2.3 雙色注塑成型分析結果 396
第22章 嵌件注塑成型分析
22.1 嵌件注塑成型分析簡介 399
22.2 嵌件注塑成型分析套用實例 400
22.2.1 嵌件注塑成型分析前處理 400
22.2.2 進行分析 405
22.2.3 嵌件注塑成型分析結果 406
第23章 實驗設計和工藝最佳化分析
23.1 實驗設計分析 407
23.1.1 實驗設計分析簡介 407
23.1.2 實驗設計(充填)分析 408
23.1.3 實驗設計(充填+保壓)分析 413
23.2 工藝最佳化分析 416
23.2.1 工藝最佳化(充填)分析簡介 416
23.2.2 工藝最佳化(充填)分析 417
23.2.3 工藝最佳化(充填+保壓)分析 421
第24章 顯示器面板的工藝參數最佳化
24.1 顯示器面板實例介紹 424
24.2 初始流動分析 424
24.2.1 分析前處理 424
24.2.2 分析運算 436
24.2.3 分析結果 437
24.3 最佳化後的流動分析 438
24.3.1 分析前處理 438
24.3.2 分析運算 439
24.3.3 分析結果 439
24.4 初始冷卻+流動+繞曲分析 441
24.4.1 分析前處理 441
24.4.2 分析運算 447
24.4.3 方案1分析結果 449
24.5 冷卻+流動+翹曲分析最佳化方案 454
24.5.1 分析前處理 454
24.5.2 分析運算 455
24.5.3 方案2的分析結果 456
24.6 分析結果報告輸出 459
參考文獻 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