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36步槍

MAS36步槍

MAS 36是一種手動步槍,於1936年正式裝備法國部隊,並打算取代貝蒂埃和勒貝爾步槍。由MAS公司設計製造(Manufacture d'Armes de St. Etienne----一個由多個政府擁有的法國軍火工廠?)。MAS 36是一種卡賓槍,該槍改用7.5x54mmM1929無底緣彈,一個由7.5x57mm版本縮短而成的新彈。該彈已經在1924年推出,後又在1929 年重新修改定型。

基本信息

歷史發展

而在古語中英語的rifle和中文“步槍”概念有所不同,前者是泛指“有膛線槍械”,後者是指由“步卒所用的火銃”。但現在習慣來說兩者都是指:步兵所使用,要以肩托著來發射的,有膛線的中型槍械。原始有膛線槍械出現於十六世紀義大利,把起源於中國發明的突火槍和火銃等無膛線槍械改良而來,經過火繩槍、燧發槍的演變,才逐步發展成為現代步槍。而無膛線槍械後來發展成散彈槍。

MAS 36是一種手動步槍,於1936年正式裝備法國部隊,並打算取代貝蒂埃和勒貝爾步槍。由MAS公司設計製造(Manufacture d'Armes de St. Etienne的縮寫-一個由多個政府擁有的法國軍火工廠)。MAS 36是一種卡賓槍,該槍改用7.5x54mmM1929無底緣彈,一個由7.5x57mm版本縮短而成的新彈。該彈已經在1924年推出,後又在1929年重新修改定型。該步槍的的設計基於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得到的經驗,並結合使用過的其他國家的步槍的優點,比如英國的SMLE步槍,最好的槍機(後端閉鎖,抗污垢能力強),美國M1917步槍(迴轉式槍機,覘孔式瞄準具),和德國毛瑟(5發雙排固定彈倉),而設計出這樣一把性價比極高的經典步槍。

MAS36有一個毛瑟式5發雙排彈倉,但是可以很容易地從槍上拆下來。該槍的槍機很不尋常,因為閉鎖突筍在槍機後方,而不是在前面。在這一時期的法國步槍的典型,MAS36沒有保險。這通常是因為平常槍里都是不裝子彈的,除非士兵參與了戰鬥。雖然目的是取代勒貝爾和貝蒂埃步槍,以及貝蒂埃卡賓槍,但是預算約束了MAS36的生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MAS36往往留給前線步兵部隊,其他部隊和那些老弱病殘的部隊常常還是使用貝蒂埃和勒貝爾型步槍。德國接管了MAS36的生產並特許格韋爾242號為其生產MAS36,以裝備自己在法國的駐軍。MAS-36被法國殖民軍和防禦部隊廣泛使用,在法國的反叛亂行動、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和阿爾及利亞戰爭,以及在蘇伊士危機。在蘇伊士運河危機時,法國外籍軍團曾經為MAS36步槍配過瞄準鏡,提供給法國傘兵射手用以消滅敵人的狙擊手。MAS36一直服役到20世紀60年代,但一般都是在殖民軍隊中服役。後來,法國在1949年正式決定用MAS49半自動步槍代替MAS36。法國人也在MAS36的基礎上改進出了一把狙擊步槍,也就是FR-F1,現在服役的版本是7.62mm北約標準口徑的FR-F2。

戰爭結束後,民用獵槍版本是由MAS公司和岡史密斯-讓弗尼耶公司生產。這些步槍的口徑有7x54mm MAS的富尼耶(普通,7.5x54mm減到7毫米),7x57mm(非常罕見),8x60mm工作主任(不常見)和10.75x68mm(罕見)。進口到美國的一些步槍也有被從7.5x54mm轉到了至7.62毫米北約標準口徑的。這些槍有的進行了修改,加裝了類似於SKS的保險裝置。同時,這些步槍數量很少 。

改進型

MAS36 CR39 - 為空降兵設計的步槍,有可摺疊的鋁製槍托 。

MAS36 LG48 - 可以加裝48mm榴彈發射器的版本 。

MAS36/51 - 可以加裝22mm北約標準榴彈發射器的版本 。

FR-G2 - 狙擊型號,加裝槍口制退器、重型比賽槍管和瞄準鏡,狙擊手專用。

參數

法國服役時間:1936-1978年

使用國:法國(主要)

參加戰爭:二戰,阿爾及利亞戰爭,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蘇伊士危機

製造商:MAS公司

重量:3.7kg(空槍)

長度:1020mm

槍管:575mm(22.6英寸)

口徑:7.5×54毫米

自動方式:鏇轉後拉式

初速:2800ft/s(853.6m/s)

有效射程:約350-400碼

供彈方式:5發雙排可拆卸彈倉

射擊姿勢

步槍臥姿:在步槍三種射擊姿勢中,臥姿是容易學習和掌握的一種姿勢。臥姿射擊預備是在身體比較穩定的條件下進行的。調整臥姿姿勢時,射手幾乎全身俯臥並兩肘支撐在地上,臥姿姿勢所構成的支撐面比立姿和跪姿要大得多,由槍枝與身體結合組成的總重心位置低,整個姿勢具有良好的穩定性。一、臥姿外形:臥姿姿勢結構由五部分組成:第一軀幹;第二腿部;第三左臂;第四右臂;第五頭部。射手俯臥射擊墊上取好預備姿勢之後,其軀幹與射向投影夾角一般為10至20度。左腿伸直與身體左側近似一條直線,右腿自髖、膝處屈曲。槍皮帶套於左臂的中上部,以手掌托槍,左肘向右前方伸出著於墊上,前臂與地面的夾角不小於30度,上臂與地面的夾角應保持在45度左右。以槍托底抵於右肩窩,緊靠鎖骨,右手握把(槍頸),肘著於墊上。貼腮時頭部重力正直向下,頸部放鬆。身軀有向左側翻轉之勢,頭、肩、背部的重力自然落於兩肱骨上,整個身體賦於槍枝的力量感覺只能向前、向下,而不產生橫向推、拉之力。

二、臥姿技術分析 :(一)軀幹姿勢:軀幹投影與射向的夾角,以小為好,保持在10至20度之間,以利於整體姿勢結構緊湊、牢固和肩部肌肉自然放鬆。由於“夾角”的縮小,身體的重心靠近射線,也有助於增強人槍系統的平衡穩定性。

MAS36步槍

(二)腿部姿勢:左腿伸直與身體左側成一直線,腳內鏇,腳尖著地;右腿自胯、膝處屈曲,身體重心左移,形成左側胯骨確實貼地,右胯懸空,腹部臥於墊子,使整個身體有自然向左翻轉的感覺。這就減輕了胸、腹部的壓力,使呼吸自然、血液循環暢通,利於腰、背、腿部肌肉放鬆協調。(三)左臂姿勢:槍皮帶套於左臂的中上部,這樣做一方面是避開肱二頭肌、肱三頭肌的肌腹,減小皮帶壓力對左臂血液循環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它有效地利用皮帶的拉力,使上臂、前臂與皮帶所連成的三角形更加牢固,以肘的左後側著地(墊子),左前臂與槍大體保持在同一垂直面上。(四)右臂姿勢:右臂姿勢對左臂姿勢起著平衡與加固的作用,其主要任務是便於食指完成正確扣扳機的動作。在射手完成抵肩動作後,右手握握把,以食指指腹部分壓扳機,在不改變左臂姿勢平衡結構的前提下,肘部自然著墊、抵實,保持舉槍動作的協調平衡。(五)頭部姿勢:射手頭部自然前傾,腮貼於木托,貼腮時力量要正直向下,不得有從左推槍或用力壓槍的動作,井保證中央視線通過覘孔的中央,以保持整體姿勢結構的力量平衡。

三、臥姿關鍵環節:左臂姿勢是臥姿的關鍵環節,其它各環節的姿勢都是為了平衡、加固和保持其協調工作而處於服從的地位。在臥姿結構的人槍系統中,左臂通過槍皮帶把人和槍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它以左手掌、左肘、左肩和胸廓左下沿構成一個近似菱形的支架(以下簡稱“托槍枝架”)。這個“托槍枝架”,以菱形的一個邊著墊,垂直豎立。上邊的前端(左手掌處)為托槍的力點。

下底的前端(左肘)為托槍的支點。這耕在“托槍枝架”的前端形成一個重力矩。後端由肩、背及整個軀體的重量,把“托槍枝架”的底邊密切貼合在墊面上,使前端的重力矩保持平衡。“托槍枝架”的垂直豎立和形態結構的穩定,是控制左臂姿勢的重點。因此,在控制左臂姿勢時,第一,要努力保持左肘至胸廓左下沿兩點位置的穩固一致,在“托槍枝架”的上邊,由槍皮帶連線,而下邊兩點,則具有可變性。為使這兩點的變化儘量減小,一方面運用身體向左側翻轉,加重左胯的壓力,保持胸廓下沿位置的固定:另一方面,增大左上臂與地面的夾角,減小肱骨傾斜度,增加對肱骨的支撐力,這對“托槍枝架”底邊長度的固定有直接作用’。第二,肩、背、頸部肌肉要自然放鬆下沉,達到各部分動作踏實不虛。第三,貼腮和握把的力量正確。保證上述三點的一致性,即抓住了臥射姿勢的關鍵環節。步槍立姿:在臥、立、跪三種射擊姿勢中,立姿的重心最高,支撐面最小,姿勢的固定和保持主要靠骨骼的支撐、肌肉的緊張來實現。立姿姿勢的這種特點,迫使射手採取不自然、不對稱的姿勢,較大程度上改變了肌肉的正常負荷。根據以上特點,立姿的穩定性較差,因此,如何改善其穩定狀態是研究立姿姿勢結構的中心課題。

一、立姿外形 立姿姿勢可分為六個部分:第一身體支撐面;第二骨盆;第三脊柱;第四左臂;第五右臂;第六頭部。(一)身體支撐面:射手兩腳平行站立,兩腳開度約與肩同寬,呈近似梯形的支撐面。(二)骨盆:向右後方傾斜,小腹和左胯啟然挺出。

(三)脊柱:從右側看成S形彎曲,軀幹向右後方傾斜約20度左右,上體放鬆下塌。(四)左臂:左上臂緊貼胸側,肘抵於髂嵴,前臂近似於垂直。(五)右臂:槍托底板緊抵於右肩關節內側,右手握握把,右臂自然下垂。(六)頭部適量左轉,腮部自然貼於槍托。立姿姿勢確立後,其總重心投影點通過腰骶關節附近落於支撐面內,靠近左腳。二、立姿技術分析 (一)立姿支撐面,立姿支撐面的大、小形狀與槍身軸線投影的關係位置,對下肢關節、肌肉、骨骼的受力方式以及頭部姿勢都產生一定的影響。1.兩腳開度與肩同寬,站立時兩腿近似垂直負重,以減少腿部肌肉的負荷和緊張度,利於腰部肌肉的協調放鬆。若兩腳開度過大,足弓內側負荷將增大,造成足底三點受力不均,於平衡不利。兩腳開度過小,則支撐面小,不利於維持姿勢穩定。2.兩腳尖自然張開,對於上下膝關節面的嵌合較為有利。因為腳掌本身沒有內鏇的功能,當腳尖張開站立時(一般成小外八字形)帶動小腿外鏇,實際上造成大腿內鏇,使上下關節面正好嵌合。關節嵌合的站立姿勢最省力。兩腳尖自然張開,也是人們習慣站立的姿勢,這種站立姿勢自然、穩定。3.右腳比左腳稍靠前約10厘米,利於加大身體方向穩定角;若右腳稍靠後,則有利於固定腰部動作。(二)骨盆姿勢:骨盆是軀幹和下肢連線的中間環節。骨盆姿勢的正確固定,是決定軀幹姿勢正確的基礎。骨盆向右後方傾斜,可迫使髂股韌帶參與平衡重力矩的工作。

因為軀幹的支點在腰骶關節的中心,骨盆的支點是兩髖關節的中心,當完成立姿預備時,軀幹的重心線落在兩髖關節連線之後,故而形成一個重力矩。平衡這個重力矩的任務主要由髂腰肌和髂股韌帶來承擔。骨盆後傾迫使髂股韌帶參與工作,有關肌肉負荷則可相應減小,亦利於骨盆姿勢的相對固定。又由於軀幹向右傾斜,迫使骨盆右傾形成兩髖關節左高右低,使髖關節韌帶一側拉緊,也參與了固定骨盆的工作。(三)脊柱姿勢:脊柱是頭部、胸部及整個軀幹組織的主要支柱。軀幹適量向右後方傾斜,脊柱成S形彎曲下塌,利於把軀幹和槍枝的重力移到脊柱上,並使槍的重心線與身體的重心靠近,迫使脊柱韌帶參與固定腰部姿勢的工作。脊柱姿勢與骨盆後傾的姿勢密切配合,形成腰部環節的塌實固定。(四)左臂姿勢:左臂姿勢有不同於其它環節的兩個特點:直接負荷槍枝重量的左前臂的主要支點是在關節之外的髂嵴上,不易固定;左臂姿勢的維持,較多地依靠肌肉用力。因此,在研究左臂姿勢時,重點應考慮支點的固定和如何利於減小肌肉的負荷。1.利用好髂嵴支點。左臂自肘部彎曲,左上臂緊貼胸左側並磨擦下滑,帶動左肩下沉,使左肘抵於髂嵴或髂前嵴,髂嵴限制著左肘向左後挪動,有利於肘髂支點的固定。2.在肘部固定的條件下,應使左前臂後收,避免前臂向身體前側傾斜,迫使肘關節韌帶參與固定工作,以防止左前臂重量前移。3.確立了肘髂支點,既限制了左肩和左上臂的活動,又做到了槍的重量主要由左前臂骨骼承擔,以減小左臂肌肉的負荷。4.托槍的手也可以適量利用槍枝重量的直接壓力,使腕關節韌帶參與工作,以減小腕掌肌肉的負荷。(五)右臂姿勢:右臂姿勢是人槍系統密切結合的主要環節。1.槍托底板確實抵於鎖骨遠端肩關節內側,形成“抵肩”。先張胸“提肩”,後正直下沉,自然放鬆,使槍托自然貼胸。由於槍托與肩、胸部位結合緊密,槍的重心靠近身體的重心,姿勢穩定性好。2.握把後右臂自然下垂,與軀幹構成約70度夾角,利於肩部肌肉放鬆。隨著右臂的下垂放鬆,在握把同時產生向右向下的力量。此外,還有平衡左手托槍分力的作用。握把緊而實,以利於食指單獨扣扳機。(六)頭部姿勢:頭部姿勢要有利於方便瞄準。貼腮時頭部的傾斜度和側轉度應儘可能減小,便於前庭器的正常工作,以維持槍枝在瞄準過程中的力量平衡。步槍跪姿:跪姿姿勢的基本特點是:射手右腿跪在沙袋上,身體重量主要由沙袋承擔,腰脊成弓形,身體重心落在沙袋附近。據槍後左小腿承擔部分槍的重量,左肘既不能緊靠軀體,又無固定的支撐,這就給人槍密切結合造成了困難。所以,如何保持人槍系統的密切結合,至關重要。跪姿姿勢的基本特點是:射手右腿跪在沙袋上,身體重量主要由沙袋承擔,腰脊(脊柱)成前弓形,身體重心落在沙袋附近(圖)。據槍後左小腿承擔部分槍的重量,左肘既不能緊靠軀體,又無固定的支撐,這就給人槍密切結合造成了困難。所以在研究跪姿結構的合理性時,如何保持人槍系統的密切配合,至關重要。

一、跪姿外形:跪姿姿勢可分為六個部分:第一支撐面;第二軀幹;第三左腿;第四左臂;第五右臂;第六頭部。(一)支撐面:射手右腳腳面壓於沙袋中央。臀部坐在右腳跟上,右腳左右傾斜不得超過45度。左腳伸出與右腳尖、右膝構成三角形支撐面,右腳與射向的夾角約為80度。(二)軀幹姿勢,脊柱成弓形彎曲下塌,使上體的重量主要落在沙袋上。(三)左腿姿勢:左小腿基本垂直,也可稍前或稍後,腳掌內鏇與射向約成40度夾角。(四)左臂姿勢:皮帶調好後,左上臂與前臂的夾角保持在95度左右。左肘支點應選擇在膝蓋的平面或稍右部分。(五)右臂姿勢:射手抵肩、握把後,右臂自然下垂與軀幹的夾角約成35度。槍托抵肩位置儘量靠里,抵於胸大肌和三角肌之間。抵肩緊,右手握把實,保持人槍結合緊湊,整體性好。(六)頭部姿勢:頭部稍前傾貼腮瞄準。貼腮用力應正直向下作用於槍托,儘可能保證頸部肌肉自然放鬆。二、跪姿技術分析 (一)支撐面:跪姿由右腳尖、右膝、左腳構成三角形支撐面,因射手不同的體型,所選擇的支撐面形狀也不同。支撐面形狀及與射向的關係位置,決定著跪射的基本姿勢。

(二)軀幹姿勢:在進行跪姿預備時,要求脊柱自腰骶關節處,先向左後方傾斜,再往右前方彎回,使整個脊柱成弓形。射手對身體重心有偏左之感。

MAS36步槍

(三)左腿姿勢:左膝是步槍重力的支點,左腿姿勢的協調固定對槍枝的穩定性起直接作用。跪姿左腿姿勢的固定,主要是靠肌肉的協調用力來實現。(四)左臂姿勢:左臂姿勢如同臥姿一樣,是人槍系統密切結合的紐帶。左臂姿勢依靠兩個三角形固定:一是由左手、左肘、左肩構成的托槍三角形;二是由左手、左肩、右肩所構成的近乎水平位的三角形。由於右臂懸空,托槍三角形不易固定,左臂肌肉尚須參與一定的作用力,還須充分利用好槍皮帶的拉力。(五)右臂姿勢:右臂有平衡和穩定左臂、左腿姿勢的作用,通過槍托抵肩、右手握把,達到人槍緊密結合成一整體。正確完成扣扳機動作,是右手的主要任務。(六)頭部姿勢:頭部姿勢確定的原則,一是方便瞄準,二是利於頸部肌肉的放鬆。頭部在貼腮後不得有壓槍和推槍托向右的力感,要避免因貼腮用力不當而引起肩胛帶肌肉的緊張。三、跪姿關鍵環節:在調整跪姿姿勢時應掌握以下幾個環節:(一)跪得穩。跪姿姿勢要以跪得穩為基礎,跪穩的前提是“坐穩”。“坐穩”要注意:1.射手應選擇符合比賽規則要求,並有利於增強穩定的射擊鞋和射擊褲。2.選擇合適的沙袋並認真調整,主要是調整好沙袋的方向和高低位置。3.坐沙袋的方法,一般是以臀部中(右)部坐於腳跟上,保持腳導沙袋成垂直位置,使身體獲得正確的支撐力。(二)人與槍結合的力量集中。槍枝重心與身體重心比較接近,保持總重心穩定,從而保證姿勢穩定。其方法是:在跪沙袋時,軀幹有意識向上伸展, 並向左腿方向稍傾塌下,身體重量主要落於沙袋上。據槍姿勢完成後,射手各種力量平衡而又協調地呈現整體結合緊湊的感覺。“力量集中”是跪姿姿勢中一個關鍵性的技術,無論採取何種跪姿類型的射手,對“力量集中”都不可忽視。(三)上體下塌腰部放鬆。上體下塌腰部放鬆的動作,是在射手跪沙袋身體下坐的同時進行的,這時,右臀中肌、腹外斜肌及腰三角肌處於放鬆狀態,右腹肌則處於近似固定收縮狀態,軀幹處於放鬆狀態。上體下塌腰部放鬆使身體高度隨之降低,總重心位置下降,加強了動作各部分力量的集中,整個姿勢動作有“團身”的感覺,這是增強跪姿穩定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四、跪姿姿勢類型 跪姿姿勢根據不同支撐面和不同總重心位置可分成兩大類型。(一)近似等腰三角形支撐面式:這種姿勢左腿與右腿之間的夾角約為60度,總重心投影位置在支撐面內稍偏左(身體後背方向)。其優點是上體比較自然舒展;缺點是肌肉緊張度大,姿勢的持久性差。(二)任意三角形支撐面式:這種姿勢沙袋與射向之間的夾角約為45度,右腿與左腿之間的夾角約為50度,總重心投影位置靠近支撐面中央。其優點是上體前傾度較大,人槍結合緊湊,力量易於集中,整個姿勢比較自然;缺點是左臂負荷大。這種姿勢為國際國內射手普遍採用。五、跪姿姿勢調整根據人體靜力學原理,射手如掌握了合理的姿勢結構,跪姿可以獲得近似臥姿的穩定性和相應的射彈密集度。(一)重心調整:先轉體後坐下,腰部呈弓形彎曲塌實,雙肩正直下沉,但不得過分放鬆,以免引起軀幹右移,導致重心投影位置漸變。(二)指向調整:當槍枝不能正確指向目標時,在保持射手整體姿勢動作的前提下,可採取以下調整方法:左腳掌移近移遠、移左移右;左肘移至膝蓋前部或移至膝蓋上;增大或減小左手在肘關節處的屈曲度;改變左手托槍前後的部位;調整沙袋的高低;調整托底板的位置等。

MAS36的繼任者MAS49系列步槍

結構特點

MAS49式和MAS49/56式步槍設計巧妙,操作簡便,易於分解、結合和擦拭。1.槍:該槍採用導氣式工作原理,偏轉式槍機,導氣裝置中沒有活動部件,火藥氣體直接作用於槍機。槍管為固定式,不可拆卸,MAS49/56式步槍的槍管比MAS49式步槍的短54mm。槍口消焰器可用來發射槍榴彈並裝有榴彈發射器瞄準具。槍托為兩段式,彈匣為梯形。MAS49式步槍不能裝刺刀,MAS49/56式步槍則配有刺刀。2.瞄準裝置:MAS49式步槍採用由弧形表尺和三角形準星組成的機械瞄準具,瞄準基線在槍膛軸線的左側。MAS49/56式步槍的瞄準基線在槍膛軸線的上方,且護木前端還有輔助瞄準具,發射槍榴彈時將其向前摺疊。另外,該槍還可以裝光學瞄準鏡或紅外瞄準具。3.彈藥:該槍使用法國的M1929式7.5mm槍彈。

性能數據

MAS49式 、MAS49/56式,

口徑 7.5mm 、7.5mm,

初速 820m/ 、s825m/s,

有效射程 600m 、600m,

戰鬥射速 15~20發/min 、15~20發/min 、15~20發/min,

理論射速 500發/min 、600發/min,

自動方式 導氣式 、導氣式,

閉鎖方式 剛性閉鎖 、剛性閉鎖,

發射方式 單發 、單發,

供彈方式 彈匣 彈匣,

容彈量 10發 、10發,

全槍長 1100mm1100mm,

槍管長 580mm 、526mm,

膛線 4條,右鏇,纏距305mm 、4條,右鏇,纏距305mm,

全槍質量 4.7kg 、3.9kg,

瞄準裝置 準星;三角形,

瞄準基線長 569mm 、569mm,

配用彈種 M1929式7.5-54,mm槍彈。

題外話

步槍發展歷史

步槍的發展過程基本上與手槍類似,都經過火繩槍、燧發槍、前裝槍、後裝槍、線膛槍等幾個階段,以後又由非自動改進發展成半自動和全自動槍等。實際上,步槍之起源,最早的記載是中國南宋時期出現的竹管突火槍,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擊火器。隨後,又發明了金屬管形射擊武器——火銃,到明代又有了更大的發展。15世紀初,歐洲開始出現最原始的步槍,即火繩槍。到16世紀,由於點火裝置的改進發展,火繩槍又被燧發槍取代。從16世紀至18世紀的300年間,囿於當時的技術條件,步槍都是前裝槍,使用起來費時費事,極為麻煩。1825年,法國軍官德爾文對螺鏇形線膛槍作了改進,設計了一種槍管尾部帶藥室的步槍,並一改過去長期使用的球形彈丸,發明了長圓形彈丸。德爾文的發明對後來步槍和槍彈的發展都具有重大影響,明顯提高了射擊精度和射程,所以恩格斯稱德爾文為“現代步槍之父”。但德爾文步槍仍是從槍口中裝彈的前裝式槍。到19世紀40年代,德國研製成功德萊賽擊針後裝槍,這是最早的機柄式步槍。這種槍的彈藥即開始從槍管的後端裝入並用擊針發火,因此比以前的槍射速快4~5倍。但步槍的口徑仍保持在15~18mm之間。到60年代,大多數軍隊使用的步槍口徑已經減小到11mm。19世紀80年代,由於無煙火藥在槍彈上的套用,以及加工技術的發展,步槍的口徑大多減小,一般為6.5~8mm,彈頭的初速和密度也有提高和增加。因此步槍的射程和精度得到了提高。德國的毛瑟步槍是當時的代表之作。19世紀末,步槍自動裝填的研究即已開始。1908年,蒙德拉貢設計的6.5mm半自動步槍首先裝備墨西哥軍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加緊對步槍自動裝填的研製,先後出現了蘇聯的西蒙諾夫、法國的1918式、德國的伯格曼等半自動步槍。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各國出現的自動裝填步槍性能更加優良;而中間型威力槍彈的出現,則導致了射速較高、槍身較短和質量較小的全自動步槍的研製成功,這種步槍亦稱為突擊步槍,如德國的stg44突擊步槍、蘇聯的AK-47突擊步槍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針對槍型不一、彈種複雜所帶來的作戰、後勤供應和維修上的困難,各國不約而同地把武器系列化和彈藥通用化作為輕武器發展的方向,並於50年代基本上完成了戰後第一代步槍的換裝。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各國於1953年底正式採用美國T65式7.62×51mm槍彈作為該組織的制式步槍彈,即NATO彈,並先後研製成了採用此制式彈的自動步槍。例如,美國的M14自動步槍、比利時的FN FAL自動步槍、聯邦德國的G3式自動步槍等。根據以往戰爭的經驗、步槍的射程以及創傷彈道等問題的考慮,美國於1958年開始進行發射5.56mm槍彈的小口徑步槍的試驗,從而導致了發射M193式5.56mm槍彈的M16小口逕自動步槍的問世。該槍於1963年定型,經過越南戰爭使用後,又作了進一步改進,於1969年大量裝備美國軍隊。

鑒於M16自動步槍具有口徑小、初速高、連發精度好、攜彈量增加等優點,北約各國也都競相發展小口徑步槍,並出現了一系列發射比利時SS109式5.56mm槍彈的小口徑步槍。此後,北約絕大多數國家都完成了戰後步槍的第二次換裝。其中有些步槍還可根據作戰需要,即可單發射擊,又能連發射擊,實施3發點射,還可發射槍榴彈。部分步槍為了縮短長度採用無托結構。法國的FAMAS自動步槍,就是這類步槍的典型代表。蘇聯在採用發射M43式7.62mm中間型槍彈的AK47和AKM突擊步槍的同時,也加強了小口徑步槍的開發與研製,並於1974年定型了AK74式5.45mm小口徑突擊步槍。至此,步槍小口徑化、槍族化,彈藥通用化已取得了決定性的進展。隨著中間型槍彈和小口徑槍彈的發展,自動步槍、狙擊步槍、突擊步槍和短突擊步槍等現代步槍也得到更廣泛的發展。近20年來,由於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也出現了一些性能和作用獨特的步槍,如無殼彈步槍、液體發射藥步槍、箭彈步槍、未來先進戰鬥步槍等,為步槍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途徑。

手步槍槍彈問題

首先,口徑不一樣,就絕對不能通用,一分一毫都不能差,哪怕是5.8MM跟5.56MM都不能,儘管這差別肉眼幾乎看不出。口徑相同有可能通用。如51式7.62MM手槍彈是仿蘇7.62MM托卡列夫手槍彈,兩種彈技術參數相同,所以中國發射51彈的武器也可以發射蘇“托卡列夫”彈。而蘇“托卡列夫”彈又是仿德國毛色手槍彈,尺寸基本相同、彈道參數近似,可以互換使用。因此,這三種彈可以通用,能發射其中一種彈的槍必也能發射另兩種彈(儘管毛色彈被稱為7.63MM,但實際上還是7.62MM的,知識由於約定俗成導致了前者稱呼) 口徑相同只是可能通用,不是一定能,實際上有相當一部分不能通用。比如說同是9毫米的:勃狼寧彈、巴拉貝魯母彈、馬卡羅夫彈、動作快遞(ACTION EXPRESS)彈就不能通用。如果要使用兩種甚至以上彈,往往要更換槍管,甚至連閉鎖、供彈機構等部件都要做出調整。

一般來說,通用的基本原則是口徑同、長度同、彈殼全等。其他的如彈殼材料、彈頭形狀及長短、彈頭質量、火藥品號、裝填密度、裝藥量、底火採用形式,及槍管膛線鏇嚮導程等,通常即使不同也可以通用。比如奧地利的斯太爾SCOUT狙擊步槍,是為發射7.62X51MM的北約制式槍彈設計的,不需要做任何改造就可以發射7.62X51MM的日本制式槍彈,因為尺寸一樣(不過當然不能發射7.62X39MM的任何彈)。但武器性能指標有所降低,而且效果明顯沒有發射北約彈的效果好。但是日本二戰時的T-92和T-99彈儘管口徑和長度一樣,但實際上由於彈殼不全等,不能通用。還有7.92X57MM的毛色步槍彈、圓頭彈和尖頭彈不能通用的原因是因為彈殼尺寸的差別和彈頭直徑的懸殊,嚴格地說,更為粗大的尖頭彈根本就不能說是7.92MM彈。前面說的彈頭長短、輕重差別,如果太大就不行。比方說如果把12.7MM高射機槍的彈頭裝到沙漠之鷹50AE彈殼上發射很明顯是不行的。同樣是9X19MM的彈,就算是彈殼全等,如果是強裝藥彈也不能用超微型手槍發射。這裡講的通用,就是說可以用,但終究沒有專用的性能好。一種槍造出來以後,是否能裝備,其技術經濟性往往是決定性因素,武器、彈藥的通用化程度是一條非常重要的指標。因此,在武器設計中,對性能和通用化這兩方面都要兼顧並儘量縮小牽強的差距!

未來步槍發展趨勢

隨著步槍的不斷變革和改進,其發展趨勢主要是:1.加強步槍的火力。採取的技術途徑是提高彈頭效能、命中機率和戰鬥射速,而射程則可不大於400m。2.減小步槍的質量,提高便攜性。減小質量採取的措施,一是改進槍彈,包括研製新結構的槍彈;二是改進槍的結構,尤其是輕質高強度合成材料的套用。3.實現步槍的點面殺傷能力和破甲一體化。主要途徑是加掛榴彈發射器,發射反坦克榴彈和殺傷榴彈,以加強步兵反裝甲、反空降的能力。4.步槍、班用輕機槍可能合二為一,或槍族化。隨著步槍彈匣容彈量的增加以及戰鬥射速的提高,為尋求戰鬥功能的最佳化組合,步槍和輕步槍有可能合二為一,或槍族化。5.狙擊步槍更趨多樣化。狙擊步槍口徑將有7.62mm、5.56mm、12.7mm或15mm等數種,尤其是12.7mm或15mm大口徑狙擊步槍的發展引起了人們的關注。6.新概念步槍有很大發展潛力。無殼彈步槍已研製成功;雷射步槍已經問世。7.進一步改善瞄準裝置。光學瞄準鏡的使用範圍將日益廣泛,雷射瞄準具、夜視瞄準具也將進一步發展,以提高步槍全天候作戰能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