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H.261又稱為P*64,其中P為64kb/s的取值範圍,是1到30的可變參數,它最初是針對在ISDN上實現電信會議套用特別是面對面的可視電話和視頻會議而設計的。實際的編碼算法類似於MPEG算法,但不能與後者兼容。H.261在實時編碼時比MPEG所占用的CPU運算量少得多,此算法為了最佳化頻寬占用量,引進了在圖像質量與運動幅度之間的平衡折中機制,也就是說,劇烈運動的圖像比相對靜止的圖像質量要差。因此這種方法是屬於恆定碼流可變質量編碼而非恆定質量可變碼流編碼。
數字視頻編碼標準
H.261是1990年ITU-T制定的一個視頻編碼標準,屬於視頻編解碼器。其設計的目的是能夠在頻寬為64kbps的倍數的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 for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上傳輸質量可接受的視頻信號。編碼程式設計的碼率是能夠在40kbps到2Mbps之間工作,能夠對CIF和QCIF解析度的視頻進行編碼,即亮度解析度分別是352x288和176x144,色度採用4:2:0採樣,解析度分別是176x144和88x72。在1994年的時候,H.261使用向後兼容的技巧加入了一個能夠傳送解析度為704x576的靜止圖像的技術。
H.261是第一個實用的數字視頻編碼標準。H.261使用了混合編碼框架,包括了基於運動補償的幀間預測,基於離散餘弦變換的空域變換編碼,量化,zig-zag掃描和熵編碼。 H.261編碼時基本的操作單位稱為宏塊。H.261使用YCbCr顏色空間,並採用4:2:0色度抽樣,每個宏塊包括16x16的亮度抽樣值和兩個相應的8x8的色度抽樣值。
原理
H.261使用幀間預測來消除空域冗餘,並使用了運動矢量來進行運動補償。變換編碼部分使用了一個8x8的離散餘弦變換來消除空域的冗餘,然後對變換後的係數進行階梯量化,之後對量化後的變換係數進行Zig-zag掃描,並進行熵編碼(使用Run-Level變長編碼)來消除統計冗餘。
H.261標準僅僅規定了如何進行視頻的解碼,並沒有定義編解碼器的實現。編碼器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對輸入的視頻進行任 何預處理,解碼器也有自由對輸出的視頻在顯示之前進行任何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