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麗搖滾

華麗搖滾

華麗搖滾(Glam Rock或Glitter Rock)又稱閃爍搖滾,是硬搖滾的一個分支,是搖滾樂和流行音樂的一個流派,特點是性別模糊的裝扮,華麗戲劇化的颱風和頹廢慵懶的音樂風格。“Glam”來自單詞“glamour”,指魔法與魅力。它產生、活躍和消亡於70年代的英國,高峰時期的代表人物包括英國的大衛·鮑伊、皇后樂隊(70年代)、暴龍樂隊、羅西音樂、加里·格利特。在美國也出現了一些華麗搖滾的歌手與樂隊,如盧·里德、布魯斯·韋恩·坎貝爾(Jobriath)、紐約娃娃等。

基本信息

緣起

就華麗搖滾名稱的由來,亦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的英國才子奧斯卡·王爾德唯一的小說《道連·格雷的畫像》。小說的大意是俊美的格雷看見了自己的肖像,夢想著自己能夠保持青春永駐,而讓肖像變老,他脫口而出,說自己願意用靈魂交換青春。他一時興起說出的願望,使年輕俊美的相貌保持完美無缺,肖像則開始反映其靈魂的放蕩和頹廢而開始破損。這本王爾德唯一的小說開始反映他自身的放蕩生活及同性戀取向,由此引起當時英國各階層的強烈抨擊。而王爾德更是典型的由自戀而轉向同性戀。年輕貌美、才氣縱橫、魅力十足,使王爾德成為之後華麗搖滾樂手們膜拜的榜樣。而如這些華麗搖滾樂的愛好者們從王爾德那裡繼承了佩帶綠松石的習慣一般,同性戀或者雙性戀也開始成為華麗搖滾最明顯的標誌之一。

如果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上來剖析華麗搖滾這種即使在搖滾樂範疇中也屬異類的音樂風格的話,那種完全的炫耀式的華服,誇張而耀眼的妝容,模糊不清的性別分化和搖擺舞似的音樂節奏,都是一種年輕人心理情緒的宣洩和自然表達。對於人天生就具有的異性和同性兩種不同形式的愛的深層次挖掘,對於眩目張揚引人注目的外表追求,都將這種搖滾形式化,甚至完全成為了一種形而上的舉止行為生活方式而不單只是一種音樂形式。這種更依賴人的動物性或原始人性的心理,正好憑藉搖滾樂這一具有十足爆發力和與生俱來的顛覆反叛使命,得到最極至的表達和完善。這種結合,自然,真誠,珠聯璧合,不露痕跡。

發展

而華麗搖滾最興盛的70年代,年輕人從理想爛漫的60年代一路走來。當愛與和平成為一個陳舊而爛俗的口號,當群居和亂性使人始終處於混亂的狀態之中,當成天戴著花朵,穿著彩虹衣,吸著大麻當街舞蹈再也無法激起人們的興趣,當沒有更多的戰爭需要反對,沒有更多的壓迫和暴力之後。年輕人很自然的開始思考如何更好的表達自我,如何娛樂生活,如何將青春點燃到另一個High的高度。這時候,他們選擇的依舊是搖滾樂。一部分搖滾樂手也開始厭惡了嬉皮士們的虛弱和頹廢,開始思量著創造另外一種更酷更炫更富有激情的音樂風格,於是,華麗搖滾誕生了。

1974年,在Hollywood Palladium舉辦的“好萊塢街道的復興和舞蹈”(Hollywood Street Revival and Dance)音樂會,參加的人包括了Iggy Pop 和他的助手樂隊(Stooges),紐約妞樂隊(the New York Dolls),還有Marc Bolan和他的雷克斯龍樂隊(T.Rex)。在那場演唱會上,Marc Bolan宣布:“華麗搖滾死了(Glam Rock is dead)”。

由創造了華麗搖滾的人宣布華麗搖滾的死亡,一如發掘了美的人來毀滅這種美,也算是最好的結局,總勝過使之自然風乾老化成為過街老嫗,在羞辱中滅亡。

自華麗搖滾誕生到今天,已經過去三十多年。當年衣著性感,用極低和極高的嗓音滑越吉他SOLO,引爆音箱,放縱出耀眼的火花的少年們,今天業已融入社會,成為為人類進步貢獻力量的牆上之磚。脫去鑲嵌閃石,亮片的華服,穿上標有Giorgio Armani的黑色西裝登堂入室,褪去發梢的紅色,梳理下已見稀疏的頭髮,洗淨妝容,等待歲月刻上皺紋。

特點

火紅的短髮,長長的假睫毛,瑩亮的眼影,緊身而中性的服飾,五彩斑斕的高跟鞋。這不是某夜總會上的勁舞女郎,也不是懷疑有各種不明傾向的地下club的寵物寶貝,而是70年代的倫敦街頭最普遍而時髦的裝扮。這一切如旋風奇蹟般的席捲了整個歐洲大陸,在風頭最勁時這種被稱為華麗搖滾(Glam Rock)的音樂風格帶動了這片有著悠久歷史和身後底蘊的大陸,仿佛幼童偶然得到了一個華麗女郎的化妝包,從裡面拿出各種顏色的唇膏、眼影在充斥著學術和歷史的沉悶氣息的歐洲臉上不知深淺的塗上了午夜濃妝。將這片大陸上的少女少男變的中性,更中性,華麗,更華麗,當Marc Bolan宣布世界上有一種叫做Glam Rock的音樂風格誕生之後,這種音樂和她背後所附帶著的一系列的行為、穿戴甚至性取向深深影響了70年代的年輕人,並將這種影響延伸到了之後的PUNK音樂、哥特音樂、金屬音樂甚至遠播到日本成就了視覺系搖滾樂和至今風靡的cosplay運動。

風格說明

華麗搖滾常被人(至少是美國聽眾)與80年代的長髮金屬(Hair Metal)搞混淆,華麗搖滾幾乎全然是一種英國現象,在70年代前半期變得廣為流行。

華麗搖滾是相當簡單、嘎吱作響的吉他搖滾音樂,只是它被橫置於令人驚訝的戲劇風格之上。多數華麗搖滾音樂是毫不掩飾地易於上口,其旋律取自面向青少年的“泡泡糖”(Bubblegum)流行音樂,其激發臀部晃動的節奏師自早期的“搖滾”(Rock)樂,但那些愚鈍、簡單的聲響被話語陳述所掩蓋,這些陳述全都是裝模作樣的,是耀眼奪目的演示技巧和性感的表現。

事實上,華麗搖滾音樂從未在美國流行起來的一個主要原因便是華麗搖滾藝人們有意戲弄傳統的性別觀念,將自己包裝在古怪的、陰陽人的服裝與化妝之中。

總體來說,華麗搖滾可分為兩大流派,最流行的一支是有意拾取T.Rex的牙慧,樂隊的領導人Marc Bolan開創了華麗搖滾的時尚感,其創作的音樂全都是關於性,以及愚蠢的玩笑這些內容,換句話說,音樂的表面即是其要旨所在(沒有內涵)。像Sweet和Slade這些樂隊追隨T. Rex的美學,並創生了一種名之為“閃耀”(glitter)的子風格(該風格更加專門獨屬於英國了)。

但對於如此嚴重依賴於視覺影像的風格來說,華麗搖滾也有驚人的藝術家氣派的一面,其縮影便是David Bowie和“Roxy Music”,在聲響與歌詞上,這個流派的“華麗搖滾”音樂更加宏偉、戲劇化和具有野心,對這些藝人來說,“華麗搖滾”是這樣的一個機會:隨意操縱自己的外在形象,從而使自己對風格的感受成為整體藝術呈現的一部分,並且探索那潛藏在音樂氣派、耀眼奪目表面下的黑暗。

拋開上述樂隊不說,孤獨的美國華麗搖滾樂隊是‘’the New York Dolls‘’, 其原始的、Stones風格的“原型朋克”(Proto-Punk)之聲聽起來與他們的英國同行不太一樣,但其蹩腳美學的異裝癖服裝則明顯地可將他們與英國同行歸入到一個陣營。

華麗搖滾事實上開始於T.Rex樂隊1971年的熱門單曲 ,但1972年是真正的突破之年:“T. Rex”以專輯《The Slider》鞏固了自己的流行;David Bowie發表了他那經典的專輯《Ziggy Stardust》,製作了“Mott the Hoople”那張造星專輯《All the Young Dudes》;“Roxy Music”發表了開創性的處女作;“the New York Dolls”開始了他們的首度英國巡演。

截至1975年,華麗搖滾音樂的創新高峰期便結束了,存活下來的藝人中,多數要么是轉移至其他風格,要么就是發表不及平常水準的作品。然而,華麗搖滾對那些成長起來的、面對英國朋克(Punk)運動的青少年有著一種確切的影響,並且對“後朋克”(Post-Punk)那戲劇性的陰暗、憂鬱氛圍甚至有著更為重大的影響。

還有,當然,華麗搖滾對80年代的流行金屬(Pop-Metal)是極其重要的,然而,除了“Def Leppard”外,很多樂隊都是美國人,他們對影響源頭知之甚少。

另外,若你有聽過迷惑搖滾,那其實指的就是華麗搖滾。

代表人物

戴維·鮑伊(David Bowie),1947年出生於倫敦,曾涉足啞劇、先鋒派電影和商業廣告等工作。1970年推出專輯《出賣世界的人》(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在唱片封面上,他故意把自己設計成一個具有男女兩性特點的人物。1972年,在首次訪美演出時,他穿著女性服裝,有時還扮成變性人。他那稀奇古怪的形象和忸怩作態的表演吸引了不少樂迷。1975年,他轉向迪斯科風格,推出專輯《年輕的美國人》(Young Americans)。為配合這張專輯的發行,在進行的演出活動中,戴維·鮑伊又有了一個新的形象:在白襯衫外面穿上一身黑衣服,把淡黃色的頭髮往後梳得整整齊齊。1980年,他主演了百老匯音樂劇《象人》(The Elephant Man)使其獲得了更大的成功。戴維·鮑伊的活動(包括他不斷變化的外形)一直延續至今。

在戴維·鮑伊之前,搖滾樂一直以它的粗魯、健壯的男子形象和真實的表現取勝。戴維·鮑伊卻以他的化裝:枯黃色的頭髮、女子氣的模樣和顯然不真實的"人物",塑造了另一種形象。由於後來朋克運動的興起,戴維·鮑伊作為它的一名先行者,被主流搖滾格外推崇。

Gary Glitter

樂隊:T.Rex、Roxy Music、the New York Dolls、Sweed

相關電影

《Remember Me This Way》 (1974) 導演:Gary Glitter

《Velvet Goldmine》 (1998) 導演:Todd Haynes

《Breakfast on Pluto》 (2005) 導演:Neil Jordan

評價

如果將華麗搖滾看成低俗、輕浮、花哨的音樂風格的話,必定只是一個誤解。就華麗搖滾名稱的由來,亦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的英國才子王爾德唯一的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書中大意是俊美的格雷看見了自己的肖像,夢想自己能夠保持青春永駐,而只讓肖像變老,所以他脫口而出,說自己願意用靈魂交換青春。他一時興起說出的願望,使俊美的相貌保持完美無缺,肖像則開始反映其靈魂的放蕩和頹廢而開始破損。這本王爾德唯一的小說開始反映他自身的放蕩生活以及同性戀取向,由此引起了當時英國各階層的強烈抨擊。而王爾德更是典型的由自戀而轉向同性戀。年輕美貌、才氣縱橫、魅力十足,使王爾德成為之後華麗搖滾樂手們膜拜的榜樣。而一如這些華麗搖滾樂的愛好者們從王爾德那裡繼承了佩帶綠松石的習慣一般,同性戀或者雙性戀也成為華麗搖滾最明顯的標誌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